本人从事物联网专业(说实话做了不少产品,但目前OSI七层协议都背不全),分享下自己的答案,希望能给题主一些帮助。
物联网其实是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互联网的终端是计算机(PC、服务器),我们运行的所有程序,无非都是计算机和网络中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除了计算机外,没有涉及任何其他的终端(硬件)。
物联网的本质还是互联网,只不过终端不再是计算机(PC、服务器),而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这是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服务的计算机呈现出各种形态,如穿戴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等。只要有硬件或产品连上网,发生数据交互,就叫物联网。
不过物联网的概念目前被炒到过热。鄙人大概十年前开始学习嵌入式,那个时候还没物联网、智能硬件这么高大上的字眼。相信很多前辈那时跟我一样,学的是单片机编程,大家都用“单片机”来概括这个行业。大概2012年左右,很多热钱从房市涌出,投入资本市场。正是这个时候,一大波高大上词汇来袭。服务器技术叫“云”,单片机叫“智能硬件”,网络单片机应用叫“物联网”,车载单片机应用叫“车联网”。。。呵呵。这种现象是商业进展的必要性,我们搞技术的只能跟着改头换脸,谁叫发薪水的是老板呢,呵呵。
不过受限于技术上的瓶颈,物联网的发展,其实无法像当初互联网那样爆发。或者换通俗一点的说法,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物联网的应用,其实是锦上添花的东西,需求性并没有那么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智能硬件卖得并不是很好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需求性原因,所以商业上也不会出现滴滴打车那样的持续性投入,又一定钳制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到今年,这一波的投资热潮冷却了很多,但是在这波浪潮里,我们的社会还是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关注物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从业者也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大学也开设了相关课程,政府也出台了行业鼓励政策。前面我们说过物联网的概念被炒得有点过热,所以在物联网的大群体里,有两类人最为迷茫。其一就是专注物联网的创业者,其二就是物联网专业的学生。鄙人也曾经属于第一类人。
物联网的技术前景是广阔的,近些年上市的一些空气净化器产品,穿戴设备,家庭环境监控设备,在过去是不曾有的,在目前的消费背景下,正服务着大众。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式设备出现,这些正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投身于物联网的技术研发,是很有前景的一件事。
然而物联网的商业前景却是复杂的,特别是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不是一个好消息。既然创业,目的肯定是赚钱,然而放眼人类社会,最赚钱的事情,其实归类起来就那么几样。首先是资源、再就是获取资源的工具,以及信息。每个企业,想要活得好,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垄断。然而社会上的大部分资源,都是垄断在大企业手里,小企业参与的,往往是跟民生有关的门槛低的行业,竞争激烈,赚钱辛苦。回到计算机行业,虽然计算机行业开放程度很高,然而垄断的存在并不亚于其他行业。英特尔、ARM等公司,基本垄断了处理器行业。微软、Google(Android)、苹果垄断了 *** 作系统。物联网是新兴市场,虽然目前容量不大,但各家各户都盯着,对于创业者而言,无法创造垄断,很难存活。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小公司,你无论多么牛逼的技术,一旦有市场,大公司都可以迅速投入数倍于你的资金,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模仿你,超过你,压垮你。你是小公司,宣传推广,也不可能投入像大公司那样的资金及影响力,所以产品再好,也不一定卖得好,这是每个技术型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正是因为上述压力,很多创业者非常迷茫。本人过去四年间一直从事物联网行业,因此结识了很多同行,其中大部分都是创业者。这些创业者非常勤奋,对自己的想法充满热情,也往往敢于坚持。然而这些并没有什么用,大部分创业者,都没有走到今天,因为投资人的钱总是会烧完的。
我觉得想走向成功,物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应该处理好两个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计算机行业想突破垄断,对于大企业而言,是技术积累。然而对于个人或小团队而言,唯一的方法是缩小用户群体。就是我们应该专注于一个领域一项技术去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你说你的客户是大众每一个人,那你的东西基本一个都卖不出去。但是如果你的客户是“捷达轿车车主”+“装过电子导航系统”,那你的东西会比较好卖。缩小用户群体的好处,是大企业不会来跟你抢饭吃,而你又非常容易精准的找到你的客户并说服他们买你的东西。其次,个人或小团队,不应该有任何一刻在亏本,否则你终会难以坚持。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大家都有正职工作(收入),但是比较闲,一起来维护一款小产品,这样的情形,往往容易成功(最后团队或项目被大公司收购,实现财务自由,或职位上升)。
对于在大企业进行物联网方向研发的人员,自然不用担心收入问题,然而可能大部分时间,都要接受来自上层的任务分配。作为物联网技术从业者,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行业的技术,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突破的,个人将一些觉得需要突破的技术陈列如下,希望在物联网方向的研发人员,可以在闲暇之余,做一下这么几方面的技术积累:
1目前国内低功耗网络技术都做得不好,包括zigbee,其实也被过分夸大宣传。
2传感器和传感输入部分,其实有很大的空间,人之所以聪明,跟手、眼、口、鼻、耳有很大关系,然而计算机的手眼口鼻耳,没一项可以跟人比。由于个人很难在芯片技术上积累,所以只能做做算法,对于视觉识别技术,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研究积累。
3降低研发难度的工具,可以关注下,目前物联网还属于教学推广阶段,能够快速帮助从业者提高研发效率的工具,可以研究积累。(鄙人正是做这一块)
4特定环境下的语音对话算法,可以研究下。目前所有的语音识别,几乎都不过是语音转文字而已,然后计算机通过词汇分析来执行任务,基本都做不了上下文对话。非特定环境下的语音对话,估计国外的苹果、google,国内的讯飞、腾讯、百度都在研究,个人技术者基本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不过在特定环境下(比如自动导航这个环境,人的指令,只会围绕“导航”这个主题),语音对话是非常有效率的输入输出工具,值得个人研究积累。
说完创业者,再来说说各大高校的物联网专业的学习者。
其实我个人是不建议在本科搞物联网专业的,因为物联网专业不是基础学科,在本科开设,没能力的学校,也就是一个幌子,会坑不少人。有点能力的学校,也无法指望在当前的教学构架下,能让学生学到点什么。其原因就是,物联网涵盖的内容太多,随便列举列举:
1数电模电、单片机编程技术:要做物联网产品,起码,你能看得懂电路板吧,你得能给单片机写几行代码,点个流水灯什么的吧。要知道,这过去是放到自动化专业四年要学的东西啊。电路板画得好,就算在内陆省会城市,月薪也随便上万的啊,单片机写得好,月薪也一样上万的啊。打什么物联网的幌子啊!
2网络技术:光给单片机编单机程序还不行,你还得能让单片机上网吧,否则叫什么物联网。既然上网,最简单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你好歹得在云端放个服务器吧。且不说服务器程序你要自己写,到阿里云买个服务器,绑定个域名,估计你都得折腾一个礼拜。写服务器程序,那在本科也是一门专业啊,起码VC要学吧(时髦点学java)。你即会上位机,又会单片机,那你是全栈工程师啊,这工资不是更高?
3无线技术:很多产品,光一个单片机还不行,你还得整多个单片机,然后多个单片机互相整个网络,这就涉及到组网。用wifi,功耗太高。用zigbee,光协议就看死你。用蓝牙,人家构架就没这么整过。那只好自己写吧,从驱动到组网协议,你要能写全,还不出问题,那以后还有什么软件构架你整不了啊?
4传感器技术:就目前而言吧,很多传感器都是数字型的,直接丢数值出来,单片机只需连上去就可以用,难到不难。但问题是量多,测温度吧,有温度传感器;测光照吧,有光照传感器;测空气吧,有空气质量传感器;还有加速度传感器、心率传感器、颜色传感器、分贝传感器。。。大学也就四年,学单片机编程估计都要三年,你看你剩下的时间能整几个吧。
5终端技术(App):物联网物联网,你把用户搁哪啊,总要给用户丢个App来看看产品状态吧,那就得学习App怎么做。iOS和Android你还得都学了,不然用户就得减少一半,呵呵。
所以本科开设的物联网专业真的是坑啊,明摆着学校不可能教全的嘛,就算学校愿意教,学生也学不过来啊。给点可行性建议吧:
1明确正确的技术观,物联网是一个行业,而不是一个专业。学好物联网里任何一项技术,都可以独当一面,迅速实现个人价值积累(收入很赞的哦)。如果贪多贪快,除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失望和打击,没什么好处。
2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物联网涉及软硬件、互联网、App等多个领域,作为个人而言,只可能精其一样。如果是做硬件,那就好好学数电模电、应用电路、布线画板、传感器特性等等。如果是做软件,明确方向,一般建议本科阶段学好单片机编程、熟悉一两种传感器或应用,做一两款小产品即可。毕业后,可逐步过渡,学会和其他工程师配合,学会组网应用,多出作品练手。
3实践大于理论,学物联网或者嵌入式一定要勤上手,多出作品。多出作品,不仅可以增长技术能力、了解物联网构架,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信心。人与人的区别,大部分都在教育,而教育成功与否,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评估法则。当然,由于物联网一般都是系统产品,建议学习者可以基于成熟的构架去做产品,这样容易成功做出完整产品。可以用我们酷享物联系统,也是选择之一。
4毕业后,尽量不要去初创公司,不过初创公司也很少招应届生。一定要去中型企业或大企业的核心团队,哪怕打杂都行。无论未来是打算做市场还是做技术,一定要记得毕业招工作的时候,要想办法进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大公司进不了,就进小一点的,再进不了,就再小一点。可能有人会问,人家不一定要我啊。对,人家不一定要你,你本科期间作出的物联网作品,就是敲门砖。
5就业后,不要急于成功,闷下心思,跟着团队技术带头人做技术。有什么做什么,尽多培养不同领域的应用,多结实靠谱的技术朋友。三五年后,某一天,你会发现你自己有技术、有团队,可以做任何产品的时候,你的路也会宽阔起来。
------------------------------------------------------------------------------------------------------
好了,广告时间到了,来说说我这两年从事的项目:
酷享物联系统,是开源、开放的物联网系统,以主机+设备的方式,原生支持常见家电控制,提供可以嵌入到设备里的无线物联模块(万纳模块)给研发者,研发者可以基于万纳模块,快速实现自己的Idea。万纳模块8个IO无需编程,就可以被配置为数字输入输出、按键、模拟采样(ADC),PWM等各种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设备的接入门槛。
由于酷享物联系统是开源系统,学习者使用酷享系统学习物联网构架的同时,还可以看到酷享物联系统的实现代码,以及诸多应用案例,以最高的效率,提升自己对物联网的理解。
案例:
植物栽培助手(不编程案例)
双向开关、智能插座(不编程案例)
情景面板(不编程案例)
LED调光器(不编程案例)
空气质量监测仪(开源案例)
补充:(2016420)
本来不想上照片的,有评论说我做的这几个作品根本没有联网,那我就发几张照片出来打脸,呵呵。
请问?系统中所有设备,都可以通过app远程联网查看,控制,怎么不是物联网????????????????
请问?系统中所有设备,可以脱离手机,通过网络互为关联,互相触发,怎么不是物联网?????????????????
对,说的就是你,让我看论文的那位!!!!!!!!!!!!!
好了,希望诸多物联网从业者也好,初学者也好,都能戒骄戒躁,努力积累,实现中国梦!哈哈哈哈
深圳,一座全新的地标性建筑正拔地而起。这不仅仅是一座大楼,更是 智能互联设备的庞大试验场 。
腾讯新总部大楼
腾讯新总部大楼
腾讯规划设计团队希望在此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物联网计划。其称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滨海大厦(即总部大楼别称)能够将整个大楼的大型设备,将运行管理体系,将人的行为综合的结合在一起。
图为万超
罗伯特·曼金是这座大楼的总设计师,曼金曾为 谷歌、亚马逊、三星 等多家国际顶尖的高科技公司设计总部大楼。
曼金以往作品
罗伯特·曼金
但这一次,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新总部大楼却与他以往任何一件作品都不相同 。罗伯特·曼金称:" 这是我做过的最大胆的一个项目 "。“高科技公司通常会想做出一些创新,但到头来还是会选择一些老旧的建筑造型,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互联网时代的大楼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表现出 连接和创新 ”曼金说。
施工现场
腾讯新总部大楼
万超团队的设想已经明确,在这栋可容纳一万人的大楼里,人脸识别系统在入口处获取身份信息后,随即触发大楼里所有的智能设备联动,为每一个进入这里的人做出个性化服务。 员工可以用微信直接预约楼层。
系统模拟图
系统模拟图
万超带领的规划设计部一直在和建筑工地打交道, 20多名员工在一个3万人的互联网公司里,似乎是一个最不可能创新的部门。
图为万超团队
早在2010年,现有总部使用仅仅一年后,就因为员工数量的激增超过负荷,新总部大楼随即开始筹建,这一次万超已不再满足于把楼改好。
万超称: “滨海大厦所有的这些信息流,数据的传递都是通过‘卯识’ *** 作系统” 。
图为万超
图为万超
这个暂定为“卯识”的物联网系统是万超团队最得意的作品。
过去在一栋大楼里, 电梯、火灾报警、安防监控 等系统都是独立运行,需要物业管理人员不停切换才能 *** 控,而这次物联网系统第一次把他们汇集到了一个软件当中,彻底颠覆了原有的大楼管理模式。
图为“卯识”
图为“卯识”
在这套系统中,任意角落的实时情况都可以第一时间调取,每一个白点都代表着一盏灯,精准的显示实时位置。管理人员
可以随时 *** 作物联网系统,控制开关和明暗。
图为“卯识”后台管理场景
图为“卯识”后台管理场景
对于万超来说,把这套前所未有的 *** 作系统暂时称作“卯识”,寄托着研发团队对未来世界的期待。
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其中文版将于2010年11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1999年的《黑客帝国》(Matrix)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凯文·凯利对网络文化的观察和预言的一种隐喻。《失控》也是该片导演要求主要演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2010年10月14日,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第三部作品《WhatTechnology Wants》由Viking Adult出版社出版,比起他的上一部作品《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Systems,& the Economic World(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要薄一些。
《失控》讲了些什么?
《失控》第一章即开篇明义:人造与天生的联姻正是本书的主题。KK指出,人造物与自然生命之间有两种趋势正在发生:
1 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
2 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从第二章至第二十三章,均在阐述这一个主题。在全书最后一章即二十四章,KK总结了造物九律:
分布式状态
自下而上的控制
培养递增收益
模块化生长
边缘最大化
礼待错误
不求目标最优;但求目标众多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
变自生变
光了解这些结论意义不大,意义在于KK是如何用二十多章共五十万字的篇幅阐述他是如何得出的这些结论的过程。
其实本书宣传语有一点点误导读者,因为《失控》并不仅仅是一本互联网著作,它涵盖范围极广,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比如它既解释和指明了社会组织、经济体应该如何组织、运转,又是一本“新生物学”(包括如我们所知的生物学+人造物)著作。当然,网络是这本书最关心的话题,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及超生命体(生命体以及具有类似生命体特质的人造物,KK称之为超生命体)以及超生命体进化和超生命体间的联系都是网络。
KK在2010年出版的《技术想要什么》中,也明确提出他一个观点:“技术是一种生命体”。KK说:“我认为,技术是生命体的第七种存在。人类目前已定义的生命形态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而技术应是之后的新一种生命形态。”
未来,“天造物”与“人造物”将联系得更加紧密,当下已经发生的很多现象已经能看出端倪:美瞳除了有矫正视力的功效,还能改变眼球颜色(从外人看来),它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们使用,但它还只是人体附属物,需每天更换。未来是否会生产出这样的美瞳:它能完美地与眼球适应,不需更换——或很久才需要更换一次,比如三年、五年?答案是肯定的,时间问题而已。到那时候,美瞳已经是身体的一部分。那人类还是纯粹的“自然人”吗?或者换个已经发生的例子:心脏起搏器。使用心脏起搏器的人,他还是“自然人”吗?
可是,这重要吗?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已经在发生,未来也将更快速地出现,我们所需要关心的是,我们是否能顺势而为?我们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了吗?
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这样的担忧:当机器足够智能之后,它们是否会取代人类?KK的答案是:“这些机器人是我们的孩子。由于机器人具有繁殖能力,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责任心。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培养我们的机器人孩子成为好公民。要逐渐为他们灌输价值观,以便在我们放开手时,他们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这是KK的核心观点——其实这不是KK的观点,KK只是阐述了他观察到的自然法则。 从“科技想要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凯文凯利介绍了他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他暗示了科技是一种有自主意识的生命。这个论断对人们的常识构成了一个挑战。
凯文凯利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隐晦地做了一个类比,人创造了技术,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被造物要求造物主给他同样的权利,什么权利?就是像造物主一样的权利。技术想要什么?技术想和人一样。这是凯文凯利给我们的回答。
凯文凯利为了更准确地阐述他的观点,杜撰了一个生词technium,用来扩大“技术”这一名词所包括的丰富内涵,除了技术原本所代表的那种闪闪发亮的硬件外,凯文凯利还把它扩大到所有智慧的创造物和不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概念和思想,比如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化、艺术、社会机构、有形的、无形的软件、法律和哲学概念等等,就连人类社会发明的专利制度本身,也是technium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technium还有一种内生的冲动,不断把各种发现和发明变成实实在在的有用工具,这些工具还不断探索相互之间各种可能的链接、。
凯文凯利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所阐述的道理,就是工具在本身还没有获得自主相互链接的能力之前,是依靠嵌入人类社会生活来获得相互链接的机会的话,但是,使工具、发明能够相互连接、融合的环境和机制,却是我们这个社会体制,人类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驱动的,而这些东西,本身又是technium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technium成了能够自在、自为的一种有活力的生命。不是技术嵌入人类社会,而是人嵌入了技术(technium)这一复杂的无机生命体,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更多具有智能的终端接入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这个人造的网络具有和生命一样的复杂性和自适应性,生命的意识、一种机器的智慧,将从这个混沌的网络中“涌现”出来。
凯文凯利的观察角度非常特别。他首先发现,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什么是生命?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轻松地判断,什么是生命,什么不是。但要非常精确地定义它,却遇到了困难。生命和非生命之间是否有泾渭分明的区隔,一旦落入那个生命的区隔,一个了无生气的玩意就能立刻获得灿烂生命的荣光?在连接有生命和无生命的部分是否存在一个连续变化的状态,可以说甲比乙更接近一个有生命的活物,更接近是什么意思?究竟是生命还是不是生命?
一个实际的存在物需要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被称之为有生命的活物呢?能够自治、有思维活动、有意识和自由意志?初生的人类婴孩,不能自治,如果得不到照顾,很快就会死亡,但婴孩是有生命的。人有生命,因为大脑,能够思维。蚂蚁也有一个大脑,不过要小得多,只有大约100万个神经元,不过也能思维。一个生命体究竟要至少拥有多少个神经单元才能有思维呢?从分析生命开始,凯文凯利找到了立论的突破口,来证明即使不同时具备上面四个特征,“技术”也可以被看做是有生命的活物。关键是“技术”可以从任意其中一、二个特征出发,而与人类共同进化出另外二、三个特征来。
凯文凯利花了七年的时间来提出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这本书就记录凯文凯利的思考过程,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娓娓道来各种闻所未闻科技发展史的小故事的旅程,也是一个旁征博引、充满雄辩激情的高谈阔论。
凯文凯利首先从回顾技术的起源开始他的雄辩旅程。要回溯技术的发展,按照凯文凯利先生的逻辑,就不可避免地回到在没有技术以前,人作为一个物种所面临的情况。凯文凯利先生以一个人类学家的渊博知识,仔细梳理了人的进化是如何在工具的使用、语言发展的帮助下,大约在5万年前,智人,也就是我们的祖先,人口数量激增,是因为我们进化出了不同与其它灵长类同胞的特别能力: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迅速占领这个蓝色星球的绝大部分陆地。这其中对进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语言的发展。而语言,按照凯文凯利先生的定义,正是一门独特的技术,由人发展出来,而又改变人的技术。
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生存的智慧、技能得以保存和传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更加有力的工具,在严酷的环境中得以更好地生存、繁衍开来。
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凯文凯利仔细地做了推理,引用权威的考古发现,说明大约也是在5万年前,人类的寿命突然延长了很多,在这之前,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语言,关于生存的知识和技巧不能代际传授,每一代人都要从头学起,人的发展受制于寿命的短暂。知识的积累成为不可能的事情。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类更好地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和知识的运用,狩猎和采集活动的效率更高,人的营养改善,促进了脑部的发育和智力的进步,同时也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人口的密度大幅度提高。人口的密度的提高又增进了交流,更多的交流又激发了更多的知识和工具发明,人类的进化过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正反馈阶段。
在谈完人和技术共同发展的早期阶段后,凯文凯利开始介绍技术作为一个现象,其本源并不是来自于“人”,而是来自于“生命”(life)。在凯文凯利笔下,人类和生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凯文凯利把生命定义成六类,病毒等单细胞、多细胞组织、真菌、植物和动物等。所有这些生命都拥有共同的生化蓝图。所有的生命都有扩展自己身体的行为,人对自身的扩展就是技术,拥有技术的人就是technium,就是一种第七类生命。
为了说明technium何以能被称为“生命”,凯文凯利提供了许多饶有趣味的说明,并且提供了一个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形式,按照这种顺序,technium成为一种生命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书中凯文凯利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自然进化融入了技术进化。在历史深处发生的完整的转变顺序就如下所示:
单个复制的分子->一大群互动的复制分子群;
复制的分子群->捆扎成一串染色体;
RNA酶染色体->DNA蛋白;
无核细胞->有核细胞;
无性繁殖(克隆)->有性繁殖(基因重组);
单细胞组织->多细胞组织;
独居的个体->群体、超个体;
原始社会->掌握语言的社会;
口头知识->书写、算术标记;
手写->印刷;
书本知识->科学方法;
手工生产->大规模生产;
工业文明->无处不在的全球交流。
……我们可以把technium视为对从这六种生命开始的信息的进一步重组,这样,technium就成为了第七种生命……”。
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还对技术会对全球人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了5种有趣的、场景式的、预言性的描述。概括地讲有以下五个场景:
场景一:技术的发展,使家庭养育孩子更容易。地球的人口持续增长。
场景二:人口下降了,但是依靠人工智能,地球还是一片繁荣,但是繁荣的场景会与情形非常不同。
场景三:人口虽然没增长,但依靠技术,人活动更长、更健康、更有创造性、更有生产力。
场景四:上述假设都不对,繁荣也许和人口的多寡没有什么关系。人虽然愈来愈少,但生活质量愈来愈高,但是那时候的情形和2010年的世界比较起来,更像个外星世界,会有许多诡异的事情发生。
场景五:世界人口在极度繁荣和萧条之间来回振荡。
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的最后,凯文凯利用一种英国诗人“约翰·邓恩”式的布道激情写道:“没有一个人可以成就人的所有潜能,没有一项技术可以满足所有的承诺。这需要所有的生命、所有的心灵、所有的技术共同憧憬一个现实。这需要所有的TECHNIUM,包括我们自己,去探索一个可以给这个世界一个惊喜的发明。随着我们创造出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联系、更多的多样性、更多的统一、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美和更多的问题。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更多的更好、一个更值得永远玩下去的游戏。这就是技术的所求。”
王骥, 财经 作家,场外资本市场专家,出版图书近20部,包括《新未来简史: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陷阱与数字化生活》《向植物学习》(人文类),《逃离毁灭》(科幻文学),《区块链实用解码730问》( 科技 类),以及 财经 类含《新三板董秘实战600案例900问(全3册)》《新三板资本裂变1:分层挂牌与借壳转板》《新三板资本裂变2:并购重组实务》《新三板资本裂变3:投资者关系与 财经 公关》《新三板实战500例(上下)》《新三板掘金800问》《四板掘金600问》《场外财富360问》《掘金场外市场》等著作。
1、《新未来简史: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陷阱与数字化生活》
畅销书,以区块链、AI、算法、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范式理论等前沿 科技 、理论,联动 社会 学、经济学、价值学、哲学与人文、人性等展开深度思索与推演。
2、《向植物学习》
希望人们能够从植物大智慧的展示中去寻找一些企业运营的新思维,亿万年来,植物进化中不仅蕴含着蓝海战略、长尾理论、精益管理、核心竞争力等众多让现代人欢呼雀跃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而且植物们将这些杰出的战略思想和理论演绎得炉火纯青。植物进化向我们展示着深刻的生态之道,并与企业的卓越运营有着异曲同工的联系。
《逃离毁灭:超弦理论、量子理论、暗能量等的另类科普》
入围2020京东文学盛典科幻文学作品,入选2020京东文学盛典100部年度好书名单。挑战宇宙认知、人类冲突的极限;恢弘悲壮、癫狂浪漫的至佳之作。极限拓展、挫折教育、想象力培养与 娱乐 的至善之选。超弦理论、量子理论等的另类科普。
《区块链实用解码730问》上下合集
1、 《场外财富360问》 (场外市场掘金三部曲之一)
2、 《新三板掘金800问》 (场外市场掘金三部曲之二)
3 、《四板掘金600问》 (场外市场掘金三部曲之三)
4、《新三板实战500问》(上下册合集)
5、《新三板资本裂变1:分层挂牌与借壳转板》
6、《新三板资本裂变2:并购重组实务》
7、《新三板资本裂变3:投资者关系与 财经 公关》
8、《新三板董秘实战600案例900问》(上中下三册合集)
9、《掘金场外市场》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其实是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互联网的终端是计算机(PC、服务器),运行的所有程序,无非都是计算机和网络中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除了计算机外,没有涉及任何其他的终端(硬件)。物联网,只不过终端不再是计算机(PC、服务器),而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这是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服务的计算机呈现出各种形态,如穿戴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等。只要有硬件或产品连上网,发生数据交互,就叫物联网。
物联网工作干什么?
物联网涉及软硬件、互联网、App等多个领域,作为个人而言,只可能精其一样。如果是做硬件,那就好好学数电模电、应用电路、布线画板、传感器特性等等。如果是做软件,明确方向,一般建议本科阶段学好单片机编程、熟悉一两种传感器或应用,做一两款小产品即可。毕业后,可逐步过渡,学会和其他工程师配合,学会组网应用,多出作品练手。
实践大于理论:学物联网或者嵌入式一定要勤上手,多出作品。多出作品,不仅可以增长技术能力、了解物联网构架,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信心。人与人的区别,大部分都在教育,而教育成功与否,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评估法则。当然,由于物联网一般都是系统产品,建议学习者可以基于成熟的构架去做产品,这样容易成功做出完整产品。
毕业后,尽量不要去初创公司,一定要去中型企业或大企业的核心团队,哪怕打杂都行。无论未来是打算做市场还是做技术,一定要记得毕业招工作的时候,要想办法进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大公司进不了,就进小一点的,再进不了,就再小一点。可能有人会问,人家不一定要我啊。对,人家不一定要你,你本科期间作出的物联网作品,就是敲门砖。
就业后,一心一意跟着团队做技术。有什么做什么,尽多培养不同领域的应用,多结实靠谱的技术朋友。三五年后,某一天,你会发现你自己有技术、有团队,可以做任何产品的时候,你的路也会宽阔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