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蓝色经济

什么是蓝色经济,第1张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相关介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蓝色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这样的趋势和特点是带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蓝色经济发展步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蓝色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408亿元,蓝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2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发展概况
1、海洋渔业
1992年以来,我国海洋渔获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当年海洋渔获量934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42万吨;2005年海洋渔获量已达2838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385万吨,海洋渔获量提高了3倍,海水养殖产量提高了57倍;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海洋渔获量的比重已从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渔业总产值达3258亿元,是1992年海洋渔业总产值的7倍。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已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国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为6989万标箱,是1994年的174倍,继续保持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国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万人次,是1994年的14倍。
3、海洋船舶工业
我国造船量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综合吨,是1996年的72倍;造船总产值1145亿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达到1171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
4、海盐业
2005年我国海盐产量为2829万吨,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海盐和海洋化工业总产值433亿元,是1994年的9.5倍。
5、海洋油气业
2005年海洋原油产量3175万吨,是1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气产量627亿,是1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气业总产值8669亿元,是1994年的12倍。
6、滨海旅游业
2005年滨海旅游收入3942亿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147亿元,而1994年国际旅游收入只有321亿元。
发展特点
新的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
近10年来,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家族庞大。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据估计,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可达30亿美元/年。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乐观。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总之,20世纪最后10年,多学科联动的海洋科学发展,使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为基本特征的“海洋世纪”的到来。
蓝色经济产出快速增长。
近10年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蓝色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达到323%,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占蓝色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为18%。另外,海洋旅游业因统计口径问题,仅是国际旅游收入项,已经超过600多亿元,占蓝色经济总产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统计在内的国内滨海旅游收入至少还有约1000亿元。因此,滨海旅游业实际上已经位居第二,并正在展现其强劲的发展后劲。预计,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蓝色经济的支柱产业之首。
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经过有意识的计划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从“八五”末期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48∶14∶38到“九五”末的50∶17∶33。最明显的变化是,第二产业得到发展,第三产业升中有降,但整体经济实力未减。海洋劳动就业队伍扩大。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海洋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 “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全职劳动就业增加了近40万人。在海洋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也与产业结构相一致,海洋第一产业吸纳了将近 70%的就业人口,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海洋第二产业,劳动就业率较低,但劳动生产率最高。尽管海洋直接劳动就业统计数字只有400多万人,但海洋产业还提供了约1000万人的季节性或非全职工作机会。而且,目前我国的统计口径只统计直接的行业劳动就业,而国际组织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评价海洋就业贡献的统计范围非常宽泛,美国把临海、与海洋开发利用相关联的生存人口都计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机会之中,这样,海洋对其国家的劳动就业就显得极为重要。
海洋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海洋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同步发展起来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带动了海洋产业群的扩展壮大。1996年海洋高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计划)。到1998年,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实现500多亿元。目前,我国的海洋高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其产业、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水养殖业、海洋监测技术及海洋仪器制造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
海洋产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海洋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蓝色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从2000年情况看,海洋产业增加值3000多亿元,占沿海省区市GDP总量55万亿元的688%。蓝色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最高的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750亿元。
蓝色经济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远不是蓝色经济强国。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之比小于03,低于世界沿海国家的平均水平096;海岸系数(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国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资源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是优势资源,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蓝色经济区
概念
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基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开放的陆海一体区域及系统创新体系,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兴产业形成有着广泛的影响。 蓝色经济区集陆海于一体,并与国内外创新资源、信息网络对接,缩短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造就了新型的经济形态和集群带发展空间。同时,通过产业带、创新域和生态链的整合互动,将区域内各个城市或经济实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蓝色经济区及其产业布局,展现了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式。 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海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它通过制定陆海一体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使沿海和腹地经济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
特征
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空间和创新域,蓝色经济区具有集聚性、关联性、独立性和辐射性四大基本特征。而传统的陆海经济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忽略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就使得其在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设计方面被人为地分割了。
意义
蓝色经济区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系统创新为支撑,产业经济发展为基础,将更多的海洋资源,通过陆上科技资源、创新平台、工业制造、物流运输、投资体系等鼎立支持和有效开发利用,努力实现陆海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空间规模的最大化的泛海经济区。”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还有神5上天
还可以看看下面的内容: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1-2005年, 是中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始实施
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五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 中国的
“十五”,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是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五年;是促进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居民
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
步加强的五年。
一、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回顾:
1、从2001――2005年,五年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
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
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
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3、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
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
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
15%左右。
4、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5、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
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
和社会秩序好转。
二、“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历史跨入2006年之际,我们告别“十五”,迎来“十一五”。 回望这五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提前实现,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十五”期间,我们党对经济大局的掌控日臻成熟,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
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经济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 )年均增长88%左右。2001年,我国GDP达到95933亿
元,比上年增长73%;在“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中国GDP跃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
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95%,
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
1368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中的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 2005
年,我国GDP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中国经济
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25日在北京公布, GDP总值达224万亿美
元。若按中英双方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比较,中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
和德国。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
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之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我们已经站在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
新起点上。
(二)、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经济运行环境得以改善。
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
支柱。“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64∶502
∶334变化为2005年13:51:36,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明显呈现出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征。从就业结
构上看,“十五”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继续减少,从“九五”末期的500%下降到2005年
的44%,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从“九五”末期的275%上升到2005年的33%,第一产业就业人
数的减少,显示了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出,这种流动对推动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二、三产业的
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十五”时期各产业内部也同样表现出了继续优化的趋势。工业结构内部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升级
特点,高技术产业占工业部门产出份额不断提高,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份额同期则有较
大的下降。 “十五”期间,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稳步下降,林业比重相对稳定,而牧业和渔业的比重
稳步上升,反映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带动需求结构变动,进而带动生产结构转变的情形。同
期,服务业中的邮电通讯业、科技教育事业、旅游业等得到了高速发展。
“十五”期间,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通过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
抓好国有重点企业改革的同时,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
小企业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大推动了国有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经
济运行环境也得以改善。在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统一市场建设、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十五”期间我国的地方保护程度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下
降,阻碍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地方性法规得以清理,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在迅速加强。
(三)、我国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能源交通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能源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
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格局。2004年,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8 5亿吨标准煤,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输运体系初步建立,原油、成品油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运的区域性
管网,天然气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西电东送效果显著,区域电网得到加强。
――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9 7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
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90年的76 2%降到2004年的67 7%。优质清
洁能源的比重逐步上升。核电装机容量达到694万千瓦,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得到重视,燃料
乙醇商业化应用已在9个省展开,煤制油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始实施。
――能源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石油天然气工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地质复杂区
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工业,已拥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矿
井,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从1990的65%提高到2004年的79%。电力工业,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
级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水电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能源节约和环保取得进展。按不变价格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16 6吨
标准煤,下降为2004年的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以上。节能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能源领域环境保
护得到加强。
――能源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能源市场逐步发育,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合理竞争、政府宏观调控
的能源体制正在形成。能源立法工作明显加强。
交通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通车里程约190万公里,比2000年增加约50万公里。铁轨在历史
上第一次铺进了西藏。
“十五”期间重点工程:
青藏铁路 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全长1142公里;2001年6月开工,2005年10月铺轨完成;世
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西气东输 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途经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最终到达上海市白鹤
镇;2002年7月正式开工,2004年12月全线正式商业运行;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
管道工程。
西电东送 开发贵州、云南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
浙江和京、津、唐地区;2000年11月首批工程开工,2004年9月南部电网通道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骨
干工程,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南水北调 总体布局为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到西北、华北各地;2002
年12月东线工程率先启动,2005年9月中线水源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加高,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
段;通过三条调水路线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
中国大水网。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在经济学界,人们更
多地拿人均GDP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和
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十五”期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
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共识是,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门槛,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 2000年我国人
均GDP 为856美元,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
到1269美元; 2005年约1380美元。 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建立
在两个基本的国情之上:第一,底子薄、基础差,科技力量不足;第二,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稀
缺。而且,新中国成立56年来,我国人口大幅增加了,达到了现在的13亿多。然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
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1000美元,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十五”期间,在经济较快增长和就业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其中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
民收入低水平增长的情况得到一定改变。政府在支持农民增收方面投入了巨大努力,包括减免农业税
费,进行粮食直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和环境等。
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比2000
年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回落06个百分点。比2000年增长42%。反映城
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394%和491%,降至2004年的377%和472%。
2005年末,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与上年底基本持平。 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降至2004年的2610万人。2001-2004年
期间减少贫困人口919万人。中国人类发展指标2003年为0755,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中为第85位,比
1990年上升了20位。
我们已经站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起点。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越
来越多的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
城镇居民家庭的买车,买房活动正在成为新的需求亮点,交通,通讯,文化,旅游,娱乐等方面
的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农民家庭在食品,服装,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衣:从“一
衣多季”到“一季多衣”。食:从吃饱吃好到营养风味。住:从“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行:
从个人买车到排队提车。居民衣、食消费正在向住、行消费转移,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步入“加速跑”阶
段,正进入一个以教育、购房、买车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迈进。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2001年,我国汽
车产销为23344万辆和23637万辆。此后,我国汽车产销量每年跃上一个百万辆台阶。2005年,“十
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生产汽车5707万辆,销售国产汽车
57582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255%和1354%。加上全年进口汽车16万辆左右的销量,我国汽车市场以
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5年我国汽车及零部
件、发电机、数控机床等逐步成为出口新亮点,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
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据推算,“十五”期间我国大约
有600万辆轿车进入普通家庭,使他们圆了家庭轿车梦。
从住来讲,“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年均近13亿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
改善。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不到19平方米,提高到24平方米以上,超过“十五”
计划规定的22平方米。200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超过26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6平方米。 户均住
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将达到28平方米。
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在
2006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仅仅表现在“衣食住行”这些
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极大方便了百姓生活。“十五”期间,中国电信业建成了具有世界先
进水平的电信网络,固定和移动电话网络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数约达到
746亿户,其中手机用户数接近4亿户。
(五)、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
“十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率从“九五”期末的
362%增加到2003年的405%,三年内增加了43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带动着城市建设的
大规模进行,城市建成区面积2003年达到283万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了26%。城市的道路长度从
2000年的16万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208万公里,增加30%;每万人拥有道路长度2003年为62公里,比
2000年增加51%。城市燃气普及率从2000年的454%大幅增加到2003年的767%。
城市化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密度从2000年的442人
/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847人/平方公里,短短三年内,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了916%。同时,城镇
人口从2000年的459亿增加到2003年的523亿,而乡村人口则从2000年的808亿下降到2003年的769
亿。“十五”期间,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相关政策力度的加大,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断扩
大,从2001年789万人扩大到2004年的980万人,2005年全年新增就业人数970万。截至“十五”期末,
全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亿,比“九五”期末增加40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近27亿,比“九五”
期末增加4200万人,中央确定的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连续3年超额完成。“十五”期间,1800多万国有
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2003年以来,通过实施就业援助,帮助390万就业困难人员
(“4050”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压力缓解的速率加快了。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大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带(群)体系的发展
也初见端倪,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和环渤海京津唐城市体系都已初步具备了城市
带的雏形。
(六)、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在更广阔的领域
和更深程度上加入了国际分工。第一,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第二,国内
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向国际市场,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0年至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4743亿美元增加到14万亿美元。目前外贸进出口总额
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是全球国际贸易增量乃至全球贸易总量的
主要推动力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空间,国内产业也经受住初步
的竞争和考验,获得了有力的发展。随着世贸组织“过渡期”的逐渐结束,中国也将面临一个全新全方
位的环境。我们已经站在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
(七)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防、科技、教育等事业成绩显著。
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自主创新成就显著。 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
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取得
了丰硕成果,科技事业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创新成果蜚声世界。盘点5年来的科技进展,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在
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航空航天领域,“十五”期间,中国航天成就斐然,共实施二十四次航天发射,将二十三颗卫星和
五艘“神舟”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
人多天”的重大跨越,我国已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有自主能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进行科学实验的国
家。
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强超短激光研究居国际前列;多粒
子纠缠态的制备与 *** 纵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 *** 纵,并利用五光子纠缠
源在实验上演示了“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先后被美国物理学会和欧洲物理学会评选为2004年
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蛋白酶的三维结构,为研制有关
防治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研制的11万亿次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进入世界十强,中国已成为除美
国、日本以外第三个能研制生产10万亿次以上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自主研发的龙芯、众志等系列CPU
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信息核心技术“空芯”化问题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在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继独立完成籼稻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第4号染色体测序后,研制成
功国际上第一套水稻全基因组芯片,进一步确立我国在世界水稻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首次在国际上成
功克隆了水牛,这一成果将对水牛的高效繁殖和转基因产业化产生巨大影响。
在新材料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新型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和全固态激光器,巩固了
我国在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全固态红、绿、蓝激光器一些主要品种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开发完成了适合我国移动通信系统的超导滤波器子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
此类实用核心技术的国家。
科技发展造福社会。回首过去的5年,我们看到,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正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并惠泽亿万人民。 通过科技创新,我国在通信设备、先进制造
与自动化等国际高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和先导性产业,培育出了新的经
济增长点。仅以集成电路专项为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从1999年的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近100亿
元,有力地支撑了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一批高精尖数控机床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
中得到了应用。这些高精尖机床的研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为“西电东输”、“南水北调”和国
防建设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必要的加工装备。科技创新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缓解能源、矿产和
水等资源的紧张状况,建设节约型社会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我国开展了利用半导体照明等高新技术的
攻关,攻克了一系列半导体照明光源产业化所需的关键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技
术,可节约灌溉水20%至30%。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高等教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为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与知识贡献;中等职业教育在调整中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
大;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得到进一步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 。

中国
一、税收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突出作用
(一) 合理的税收政策能使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为实现积极财政政策增添巨大助力
“九五”期间,我国采取了完善分税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等一系列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因而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了“九五”收入计划。“九五”计划规定,我国税收年均增长速度为10%,收入总量在2000年底要达到8200亿元。实际上,1997年税收收入总规模就已达到8234亿元,1999年税收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682亿元,2000年底达到12630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倍多,年均增长速度达15%,绝对额年均增长1200亿元之巨。“九五”税收收入的突破性进展,极大地壮大了国家财力和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良好的税收政策是政府成功地对经济实施间接调控的保证
首先,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滑,为此我国于1998年10月调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而后鉴于促进出口的力度还不够充足,于1999年1月和7月又先后两次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使出口商品综合退税率达到15%以上。经过这三次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有力地增强了出口能力,1999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比1998年增长了61%,据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1~10月份,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0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2%。
其次,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实施了一系列减税政策。包括为拉动投资增长,先后实行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减半征收和暂停征收的政策措施;为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对与房地产流通有关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实施了减税免税政策;为促进结构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等相应调整了税收政策,实施了企业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固定资产设备投资,给予按40%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等,实施免征营业税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税收扶持等等。这些税收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各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的能力和积极性。
(三)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利息税,并将其收入用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
有关资料表明,自1999年11月1日起对居民储蓄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来,国内消费需求有明显提升,2000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也推动了民间投资,2000年上半年股市成交额和入市投资者都大幅度增加,成交额同比增加了18000亿元,沪深两市股指连创新高。之所以增税却能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扩大了所得税征税范围,减少了纳税人收入,是一种紧缩需求的措施,但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征收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主要收的是中高收入者的收入,这样不仅不会紧缩需求,相反由于低收入者增加收入,反而会扩大需求,同时由于储蓄利息收入的降低,还刺激了居民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热情。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成功的。
二、国外运用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经验
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一国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环境下,在货币政策失效时,选择税收政策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一) 美国的经验
在通货紧缩环境下,美国采取了比较恰当的税收政策,并以此为主进行宏观政策组合 *** 作,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经历20世纪60~70年代经济“滞胀”和1979~1981年的经济衰退后,里根政府对美国旧的税收政策进行了大的调整,制定了“经济复兴税法” ,其税收主张就是大幅度减税。因此里根政府运用“拉弗曲线”理论,认为降低“禁区”内的税率,是政府刺激生产、鼓励投资,从而增加税收的唯一可行政策,并于1981年全面推行了这一减税政策。结果,不仅遏制住了经济衰退,而且给美国创造了从1982年底开始连续25个月持续增长的奇迹,到1984年经过调整后,经济增长率还高达68%,是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最有力的增长。
在经济高涨时期,美国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仍然注重了税收政策有效运用。特别是克林顿执政后,在税收政策上仍然保持80年代税制改革“低税率、宽税基、简税制、严征管”的主要特征,并继续实行对资本收益和对工薪阶层低收入家庭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强调并用减税与增税政策,“双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这一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实行,使低税轻税成为趋势,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001年2月8日,布什政府向国会正式提交了关于10年内大幅减税16万亿美元的计划,以兑现自己在竞选总统时向选民许下的诺言。。虽然布什的减税政策以其规模大、范围广而引起了来自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诸多争论,但笔者以为,布什政府减税的出发点是好的,减税计划也有较科学的计算依据。
(二)欧洲各国的经验
近年来,欧洲在促进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更重视税收政策的合理使用,以此来刺激经济的有效增长。从1999年上半年开始,欧洲各国在税收上相继采取降低税收总体负担的政策。同时,对增值税进行改革,将增值税由选择性征收向普遍征收转变,扩大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减少了减免税优惠,并采用“消费型”、目的地征税、扣税法和3档税率的增值税模式,使之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针对个人所得税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原有税制基础上进行完善,寻找合理的税基,选择合理的税率;并提出以支出税代替现行个人所得税。在公司所得税的改革中,将公司所得税税率平均降低了10个百分点,并拓宽了税基,主要是限制或取消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特定区域和部门的优惠政策、投资抵免和与财产有关的豁免,税收规定的折旧期限也更加接近经济性折旧的期限。
此外,还采取了诸如普遍开征社会保险税、支持征收财产税、利用税收优惠、快速折旧和投资税额抵扣等方法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运用税式支出管理税收优惠等措施,以更有效地运用税收手段刺激经济增长。
(三)日本的教训
当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时,日本政府则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反对之下,推出了不合适宜的增税方案,从1997年开始执行日本财政重建计划,其长期目标是到2003年之前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总额与GDP之比降到3%以下,并停止发行特别赤字国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日本政府在1997年提高了消费税税率(由3%提高到5%),增加了社会保险费,终止了所得税特别减税并削减了政府的各项开支。此举导致了1997年日本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29%和43%下降到1997年的11%和 -56%。仅这两项增长速度的下降便使1997年的日本GDP的增长速度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虽然1997年日本的财政赤字对GDP之比有所下降,但经济形势却大大恶化,GDP的增长速度仅为08%。日本政府的增税政策使1997年日本经济由回升转入经济停滞,实际利率上升,投资风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加剧了通货紧缩趋势,并留下较为严重的后患。
三、拉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宜逐步采取的税收政策
(一)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所谓结构性减税,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减税不是见者有份,更不能搞平均主义,必须有选择、有侧重点;二是减税是在优化税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优化税制结构肯定包括增税因素。因此,减税和增税二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联系的。当前,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策略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国有企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设备落后,技改能力差。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属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占20%,属于应当淘汰的占55%--60%,陈旧但仍在使用的占20%--50%。而我国现行 “生产型”增值税,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和严重。首先,它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特别是影响企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基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其次,对于出口产品中固定资产所含税款未进行抵扣,使得出口商品退税不彻底,这必然会提高价格水平,从而降低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三,由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设备有免税规定,而内资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得不到抵扣,从而使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建立“消费型”增值税体系,以消除对固定资产的重复征税,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尤其是资本密集和附加值较高项目的税负。
2、为企业和个人减负,完善所得税优惠政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鼓励科技创新,拓宽消费领域。对高新技术产业要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和某些地方性税收优惠,允许推行加速折旧,允许其科研开发费在税前作一定的“虚拟扣除”。二是对再投资实施税收抵免政策,刺激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笔者建议对企业和个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给予退还其再投资额已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的照顾;或者实行再投资额抵免当期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的政策。 三是实施特定消费品支出抵免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的政策。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购买商品房、汽车等特定消费品的个人,实施支出额抵免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的政策,为激活房地产市场和汽车消费的早日升温创造条件。
3、运用税收政策,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我国有近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目前全部消费的70%是靠30%的城市人口来实现,如果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扩大内需的方针就不可能真正落实。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应当是增收与减负同时并举,这方面可以选择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其一,坚持依法征税,严禁按人口、田亩摊派税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其二,对农民贩运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其三,可以考虑通过“虚拟扣除”的方式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税负降下来。农产品深加工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例看,当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是1: 3,美国达1: 5,而我国仅为1: 05。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加工业给予增值税扶持。
4、实现彻底退税,扩大外贸出口。真正意义上的出口退税应该是出口销项免税,按购入额计算退税,从合理退税方法考虑,应将依据外销额计算退税改为依据购入额计算退税。建议将报关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零税率;对生产性自营出口企业,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免抵退”政策,纠正各地普遍存在的“先征后退”的变通做法;适当扩大“以产顶进”的范围,除钢材外,可再选择一部分需要支持的工业品,如成套机械设备、仪器仪表、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品等,纳入“以产顶进”范围给予出口退税。据统计分析,外贸出口增长10%,可推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因此,扩大外贸出口,是应对通货紧缩的关键一着。
(二)调整现行税收政策,带动经济稳步增长
1、健全个人所得税制,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合理调节个人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标。就目前我国的经济现状来看,个人所得税应重视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减轻一般收入阶层的税负,以利于刺激消费。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并实行累进税率;在征收方法上应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收入等经常性所得实行综合申报征收,对其他所得实行分类征收。对不同纳税人还应考虑其婚姻状况、赡养人口、年龄、教育子女费用、医疗支出及社会保障费用等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确定不同的扣除标准,以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
2、完善财产税制,降低当前消费成本。完善财产税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为健全财产税的税种体系,建议对个人开征房产税或物业税等税种;二是适当提高财产在不同阶段的税收负担,增加社会财富集中的成本,降低当前消费的价格,提高消费在社会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三是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节社会分配不公,刺激即期消费。通过征税调节个体财富存量,进而降低人们进行储蓄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增加即期消费;并将所集中的税收收入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提高居民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消费需求。四是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和评估制度,严格财产税的征管。
3、开征燃油税,优化汽车消费环境。我国应尽早建立、健全以燃油税为核心、车辆购置税和道路使用税为补充的汽车消费税收制度,以规范燃油税、车辆购置税和道路使用税取代现行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提高汽车消费税负担的透明度,从而使广大消费者能够放心大胆地购车。这是全面启动汽车消费市场,并使之尽快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的关键。考虑到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可以将燃油税等汽车消费税作为共享税,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管理。
4、加速“费改税”进程,完善税制结构。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已于1999年10月31日起正式生效,这标志着“费改税”进程的加快,废止乱收费,整顿正常收费项目,化费为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铲除了腐败滋生的温床,维护了健康的财经秩序。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可支配财力,拓宽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空间。
5、建立社会保障税制,从制度上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是征收社会保障税。我国也应根据“贡献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稳定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从制度上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目前,可以先将在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等改为社会保障税。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广大农村。

星座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因国外没有农历一词,因此星座是按公历(阳历)日期来划分的,农历日期要换成公历(阳历)日期;农历九五年正月十四换成公历(阳历)日期是1995年2月13日,是水瓶座1月20日-2月19日 注:02月19日11:59前出生是水瓶座,之后出生是双鱼座。
守护星:天王星 (象征智慧及变数)
传统守护星:土星(象征考验及规则)
诞生石:紫水晶
属性:风相星座
吉祥物:竖琴螺
吉祥金属:铂或镭
水瓶侍者甘尼美德 吉祥数字:4、8、13、22、31
吉祥日:星期三 吉祥颜色:宝石绿、金子黄 掌管宫位:第十一宫
守护神:天之神乌拉诺斯Uranus 雅典娜Athena
守护天使:加百列 Gabriel 正面特质:独立 冷静 神秘
符号:波动
代表:突变、反叛、博爱、不寻常。属于组织型人物 特质:冷酷 不合群 孤僻 不稳定 无法捉摸 反叛
三方态:固定
最大特征:求知
关键词:心灵交流
水瓶座精美壁纸代表号:星期六
掌管身体:小腿、循环系统、踝部
颜色:青色 古铜色
开运运动:瑜珈
开运力量:参加科技展
破运死穴:缺乏自我
人生乐事:花样、原创
人生痛苦:缺乏心灵自由
不利条件:漫不经心。
探究:人和事物的内在联系。
弱点:性格充满矛盾。
有缘份的星座:天秤座、双子座 水瓶座 没缘份的星座:巨蟹座、处女座  相对星座:狮子座
特色:自由、平等、博爱
理想的工作:原创家、计算机、科学研究者及各个行业的尖端领域
喜欢的场所:摄影棚、照相馆、**院、广播电台、摩天大楼、塔式建筑、收音机场、会议室
约会场所:各式展览场合,天文台,咖啡店,自由交谈的派对,高科技主题乐园等
十二星座中仅有的两个没有生命象徵的星座之一 
这个星座常被称为天才星座或未来星座。是近神星座之一。代表神的思想。
 {星座物语}
珠宝:雪花石
金属:银
号码:4、13、22、31
色:紫色、亮色、白色
花朵:樱花草、洋水仙
物品:香水、精致脚链
季节:冬季
场所:科技博物馆
恋爱地:冷饮店 自由交谈的派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538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 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