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基础问题,可能你真的就比别人差,那就要好好学习了,如何快速学习,这就放到后面的文章再说;第二方面是效率问题,双方基础差不多,但是对方有更有效率的工作和思考办法,于是与你就慢慢地拉开了距离。这一次,我主要带来了作为产品经理应该要掌握的一些基础技能,其他行业和岗位也可以学习参考。
象限,在初中就学过这个概念,一个平面坐标系有四个象限,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每天、每周、每月大家都会遇到很多事情,有事先规划好的,也有临时安排的,如果不管理好这些事情或者需求,很容易忙的焦头烂额,而且越忙越乱。说到底,事情的管理也就是时间管理,就是将有限的时间安排到合理安排到每一件事情中。普及完基础知识后,《麦肯锡方法》就针对大家的时间管理提出了一个高效的管理方法—四象限法,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处理的顺序”。
以事情的重要性为纵坐标,以事情的紧急性为横坐标,两两匹配,分别形成了: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第三象限—不重要不紧急,第四象限—紧急不重要。这就是基本的原理,而如何实际的运用它呢,就分为两部分,第一步是如何将事情合理的分类,第二步是如何处理对应象限的事情。
如果不可以合理地去判断一个事情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件事情我觉得挺重要的,这件事情也挺重要的,哎呀,怎么每件事情都这么重要,都在第一二象限,怎么办呢。这就是对原则的把握不准的后果。
这里的分类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紧急性,这个是比较好去判断的,当下要完成的,而且时间很短,那就是紧急性高的,而离Deadline还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相较于需要的时间),那就是紧急性没那么高的。
第二个维度是重要性,什么是重要的呢,这里以产品经理的角度给大家提供几个评判的维度:
除了这3个维度,大家也可以在自己总结归纳,然后运用进来。
备注:这个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人生的管理中去,换掉判断的维度就可以了,比如我计划两年后出国读研,那现在对于我来说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就是确定计划,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就是考托福、存钱。
将事情规划进了对应的象限后,就要开始付之以行动,如果不行动的话,第二象限的事情就会慢慢都变成第一象限的,然后你会发现你现在会手忙脚乱,有一堆事情等着你现在完成,那就等着加班吧。
对于第一象限的事情,抓紧时间,一件件做完,不要怕麻烦,不要跳过任务,最好只分配20%的时间;
第二象限的事情,是你需要花80%的时间在上面的,因为如果你不在这个象限及时处理完,它就会堆到第一象限,越早处理这个象限的事情,时间管理就可以越从容,事情也可以处理的越好;
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对于你来说是不重要的事情,但是它们会占用你的时间,你可以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统一去处理,或者尝试安排给其他人去做,但是千万不可以因为它们去随时打断第一二象限的事情,否则不仅会做不好最重要的事,最后还会觉得一事无成。
“九宫格分析法”又名“曼陀罗思考法”,起源于佛教,被今泉浩晃先生加以系统化利用之后,却成为绝佳的计划工具。其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转变为实践的“智慧”。按照此方法制作备忘录,应付学业与工作上各项疑惑,灵感将不断自然涌出。它也是学习与工作时最佳的武器。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事情后,就需要学习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第二种给大家介绍的方法就是九宫格思考法,帮助大家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九宫格分析法可以用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时间规划、人际关系分析、思考分析等,这次主要带大家了解如何去运用此方法思考解析问题。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其中左脑负责逻辑、理性思维,右脑负责艺术、感性思维,而在我们平时的工作思考中,大都只用到了左脑,九宫格法就是更大地激活了右脑在思考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意与思路。而其运用方法也有两种。
九宫格外围8个区域的内容可以互相不关联,但是都围绕中间的原点展开。这种方式有利于使用者的思维发散,在填上中间区域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将其他区域填满,这时候也是左右脑同时协作的时候。
很多人都想做产品经理,觉得产品经理入行门槛低,而且不需要太强的专业技能。其实是对的,产品经理入门容易,但是很容易大都成为三四流,很难成长成为高级产品经理或者产品总监,而每一个成功的PM,一定有他超强的能力门槛让别人无法披靡。这次我们就用发散法看看产品经理都需要一些什么能力。
相信大家看完图,就应该明白了,外围8个能力要素都是围绕产品经理展开,可能有的人会说,还会有更多分类,但是能熟通这8个要素,我相信,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外围8个要素既然可以互不关联,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逻辑展开。第二种使用方法就是有顺序地展开相关联的要素。这种方法,适用于活动流程的管理、日常的时间规划、项目流程的管理分析等场景。
这里就不给大家举例子了,相信以大家的聪明才智一定会知道如何使用。
有时候需要思考和展开的内容需要更多、更细致一点,那就可以用到“曼陀罗法”的升级版本—莲花法,就是将现有的九宫格看作是新的九宫格中间的一格,将原有的外围8个法则作为新的外围8个九宫格中的核心,继续展开思考,还是以刚才的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为例展开。
围绕着刚才的外围,继续展开新一轮的思考,到这一步,已经具体到很细的点上了,比如逻辑思考能力,大家就可以在平时对于产品功能、产品规划、与他人交流等等场景去落实,其他能力也是一样。
思考:大家如果有心的话,可以尝试留言补充一下剩下的内容框架,也有助于帮助熟悉和使用这种方法,也是对自己现在或者未来做产品经理的一种能力规划。
刚开始让小A做竞品分析的时候,她就去网上找了一些其他人所写的报告来看,很多人都采用了5要素模型来作为竞品分析的基本路径与框架,但是很多人只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没有真正去了解它们,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邯郸学步,不仅没有真正的使用此框架, 而且打乱了自己原本的思路。
《用户体验要素》是产品经理必读的书目之一,而5要素模型就是本书中所提出的核心观点。Jesse James Garrett提出,一个产品的决策或者说是每一个产品的细节,都应该有完整的框架去建设,从离用户最近的表现层,到产品的基础战略层,都需要产品经理认真的去思考。
作者所采用的5个层面的名称较为抽象,并且是经由翻译而来,如果没有深入地去学习研究,只凭词语本身的含义,很容易误解。比如战略层,小A同学根据自己的想象,认为其是与公司战略规划,产品在公司的地位相关的内容,跑过来问我:我怎么知道这个产品在公司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呀?
你看,只凭字面意思很容易误解,这次我与大家一下重温5个层面,并加入一些实例与想法作为辅助,希望能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当然,只凭这篇文章或者网上的解释是无法完全领会作者意思的,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读这本书。
作者将整个用户体验分为5个层面,作为用户,其先接触到的是产品的表现层,第一感觉是这个产品好不好看,色彩搭配怎么样,整体风格怎么样,这叫做自下而上的接触产品。所以在建设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自上而下建设的同时,也要自下而上的去完善产品。
战略层是产品设计的根基,也是产品设计的方向,在这一层主要规划的内容是用户需求,产品目标。我们需要规划人生,家庭需要规划未来,企业需要规划路径,国家也需要规划战略,所以产品也需要做好产品规划。
“小米,为发烧而生”这是雷军提出的品牌定位,也是品牌的目标,所有小米系列的产品都以这个目标为方向去研发、设计,所以他的产品方向、目标人群都很精准,黏性很强,而且产品力也会稳步提升,这就是产品目标所带来的力量;用户需求会更加直接一点,前几天看了抖音国际化产品运营负责人(muiscally初创团队)的一篇文章,说的是抖音解决的就是用户“无聊”的问题,通过把陶醉消遣的娱乐内容堆满民众生活来占用时间,让人放下沉浸和思考,从而达成精神满足,整体的产品设计、运营思路都是围绕这个用户需求展开,只要解决1%的无聊的问题,那就是成功了。
确定了产品方向和需要解决的用户需求后,就要定下来怎么做,做什么了。在普通的产品中,需要考虑功能规格,做什么功能,而讯息内容类产品,还需要考虑到内容需求,做怎样的内容。
短视频APP是现在正火的内容类产品,其中的“快手”和“抖音”就是其中较火的两款产品。快手的用户群体更多的是在三四线城市,而抖音的初始用户群体却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种用户群体差异就是由于范围层的定位不同导致的,快手的Slogen是“国民短视频社区,记录和分享生活的平台”,抖音的是“让崇拜从这里开始”(现已更新为记录美好生活),并且平台的初始内容就是不同的,所以对整体的用户群体方向也有了不同的导向。
确定了战略层和范围层后,对于产品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具备的特性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概念,结构层就是将这些概念形成一个结构。这一层中包含了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的内容,也就是想想产品怎么做,怎么与用户交互,怎么将产品中的内容让用户可以清晰、有序的接触到。
采用与用户习惯相似的结构与交互,有利于用户熟悉使用你的产品,比如产品中的一些 *** 作路径是否与主流相同,比如文中提出的购物车的例子,给用户以购物的感觉,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功能。
产品中组件的摆放,元素的位置,都是在框架层中需要确定的,这一层中包含了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这3个板块。
界面设计,让元素出现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并且容易 *** 作、观察到;导航设计,让用户知道他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信息设计,让用户在读取、观察信息的时候可以按照习惯性的思路去获得信息。产品经理经常要画的线框图,也是属于这个层面。
这是用户首先接触到的地方,不仅要满足产品功能、内容、UI的综合目标,也要给用户以较好的感知。框架层决定了产品元素的位置和结构,这一层就是决定了产品的设计、给用户的感觉,一个产品的表现层可以决定一个用户对产品的感觉。
当你将一个界面简陋的产品与界面精美的产品放在一起,将一个界面简洁与元素冗杂的产品放在一起,这两组对比就会让你知道产品的表现层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这次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内容,作为1-3年的产品经理,或者想具备产品经理思维的人,一定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工作、思考方法,让自己的工作更加有序,思维更加有逻辑性。可能刚开始会让你稍显不适,会让你觉得麻烦或者坚持不下去,但是你一旦将之形成习惯,那你就会爱上这种感觉。
自学成才光看书是不行的,你还要学习软件,详细如下:
《设计心理学》—— 必读书籍之一,认真看完后你就懂为什么要看了;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4版) —— 培养设计感;
《Don’t Make Me Think》—— 学会什么叫贴近真实场景的设计;
《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
《情感化设计》
《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
《启示录》
需要使用的软件:
Office三大件( Word、Excel、PPT),最基本的。
Axure RP(80+),用于做原型,优先建议买纸质书从头至尾学,好处是系统化,有章可循。其次可考虑网上找或者买整套的视频教程。不推荐自己摸索着学习使用。
Visio,用于画软件流程图、跨职能流程图(又名”泳道图”),必须掌握。涉及程序处理逻辑的,再多文字、再精细的设计图都不如一张流程图。
XMind,用于画软件功能图,必须掌握。MindManager就不推荐了,没有免费版的,写出来也不接地气。
Project,花1-2个小时把”甘特图”学会即可,不用花更多时间,日后工作需要了再研究。其他软件如墨刀,学会做简单的原型和动效即可,不用太深入。在写简历和面试的时候把这些技能都带上。
0前言部分1我所理解物联网
2公司业务架构
3个人职业规划
毕业后第一次跳槽,来了家物联网公司,感觉回到了大学时候,每天被大量智能设备包围的感觉很熟悉,有一些感悟,关于产品、关于技术、关于生活,抽空写下来。
物联网这个词被讲了很多年,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自然对其较为熟悉,物联网就是大量的智能设备联网共同工作。但当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真正接触物联网产品,我反倒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物联网。亲人或朋友问我新工作是做什么的,我也很难描述清楚,不单是设备,不单是软件硬件,不单是数据,不单是场景现在我能体会到一些知乎大神上关于物联网的回答都是用一些很虚、很飘渺的词:处处皆入口,万物皆相连,边界不复存在。这不是装深沉,而是真的无法用一两句话描述清楚。
我也沿用这种很虚很飘渺方式来理解物联网,从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开始,来理解物联网中频频提到的两个词:“连接”和“数据”。
这句话诗描述的几时古人对“连接”这个词的理解。这一刻,全天下的人看得都是同一个月亮,通过一个月亮,把所有人都连接在一起。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有着一些隐隐约约的思路,通过一样东西,把所有人都连接起来。终于在今天,腾讯把这个使命完成了,微信让人与人之间可以即时通信,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景。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微信的启动界面,也是一个冰冷的月亮,跟我这个配图有点像,不知道设计灵感是否也是想表达,当代的微信就像古代的月亮,承载着连接的使命。如果文章有幸被微信的设计师看到,可以回复一下。
这是一个哲学家说的,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数据是带有时间维度的。川流是不息的,河流中的水质、流速、温度每一秒钟都不一样,左脚踏进一条河流,右脚再踏进去的时候已经是另一条河流,它的水质、流速、温度等都不一样了,即便一样,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需要记录下每个时刻的数据,让这条历史的长河具有可分析意义。
物联网系统要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要记录和分析历史数据,感知每个瞬间的数据变化,在最适合的时候提供最时候的服务。举个例子,你的身体状态每一秒钟都在变化,天气每秒钟都在变化,我们要结合你昨天的睡眠情况,今天的皮肤特性,建立很多数据模型,可能还需要融入中医的知识图谱,心理学知识图谱,告诉现在的你最适合和什么汤,甚至告诉炖锅每一秒钟的火力是多少,计算出热力曲线,炖出来的汤才最适合2个小时后的你喝。
其实写到这里我会想起我爸爸妈妈,每当我回到家他们看到我的黑眼圈,或者脸部发红,会问我昨晚睡得怎么样,然后猜测我是阴虚火旺,然后炖一个苦瓜黄豆汤给我喝。类似的事情你们爸妈也经常做吧。现在机器可以完成这些事情,而且不再是靠猜测,而是精准的数据采集,结合各种知识图谱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转化成设备服务。
好了,故弄玄虚的文字写完了,我还是得理清我具体是做什么的,公司业务架构是怎样的,我的岗位在整个业务流里处于哪个环节。其实面试时,甚至入职前我都不太清楚我的岗位职责,拿到offer后我深入了解物联网,领略到其魅力,以及判断到公司的研发实力能驾驭物联网的魅力,还不是很清楚岗位工作内容就入职了。现在已经入职两周了,对公司业务架构有一定了解了,以产品经理为焦点梳理一下业务流程。
公司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是面对B端客户,以数据服务为核心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提供服务平台和开放平台,让数据的雪球越滚越大,在幕后担任“大脑”角色。另一方面,在图中下方也看到了两条小小的产品线,一条是互联网产品,另一条是硬件设备,既做互联网产品也开发硬件,虽然力度很小,但也看出公司并不放弃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想法的。
部门架构方面:从对外部门架构上来看很不清晰的,有两家子公司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均有自己的产品经理、开发人员,职能交叉,部门自成体系,难以梳理清各部门的依赖关系。我按照业务流程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捋一遍可分三种产品经理。第一类是走在业务流最前端的市场部的产品经理,他们直接对接客户需求。第二类是业务流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他们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创造出应用场景,供商业转化。第三类是业务流后端的AI产品经理,他们负责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负责数据大脑的需求。
我的岗位:我是上述第二类,业务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负责场景的创建和数据的打通,让算法结合使用场景落地。从图上可以看出负责的产品可以“一横两竖”概括,“一横”就是平台性的项目,包括B端开放平台、C端超级APP等;“两竖”中分别为家庭场景和商业场景,家庭场景包括睡眠产品线、美容产品线、家电产品线,商业场景更多了:智慧校园、智慧农场、医疗健康、养老、酒店、水生态这些场景和数据需要相互打通。
2013年毕业后就在上一家公司工作,老东家是一家电视厂商,一共待了5年时间。也有多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在一家电视终端公司待那么久,找工作时面试官也会问这个问题,待了这么久的公司为什么现在想离开。我的择业逻辑是这样的:
为什么在一家做电视的终端公司呆那么长时间,因为它的工作范畴比较广,我能学习的知识面广。前沿技术的方面涉及了大数据、AI、语音,移动互联网领域涉及购物、内容、社交等模块产品,硬件方面的有智能设备产品等。终端公司业务覆盖领域广,如果我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可以找相应的项目去做,再自己深入学习。比如甚至我对外卖行业感兴趣,现在的TV也有内置的外卖APP,通过项目和自主深入学习我能转到外卖这个垂直领域的公司去。但如果在外卖领域公司,就比较难转到终端公司了,这就是终端公司的好处。
这几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模式在瞬间爆发,也很快没落,今天共享单车群雄逐鹿,明天短视频三分天下,如今无人零售打的火热,区块链又何去何从我不知道哪些方向才是对的,不知道转到哪些垂直领域去才合适。所以我选择在一个大的平台待着,能看清楚当前形势再行动。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逐渐能看透一些东西,个人感觉到移动互联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瓶颈,新模式枯竭,产品差异化最终也只能体现在运营上,没有太多的机会,遂放弃了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想法。这一两年人工智能悄然兴起,能强烈感觉到它带来的变革,它将像移动互联网那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李彦宏也提到,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不再,但AI的机会正在走来。各种迹象表明,站队人工智能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我摒弃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属性的工作经历,选定了“一个方向,两个场景”:AI的方向,以及AI赋能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机器人,另一个是智能家居。然后准备简历,面试,最后来了目前这家物联网公司,虽然岗位不是AI产品经理,但能跟AI团队紧密合作,且能调用其资源,想深入学习AI技术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下阶段:
在业务层面,希望能尽快上手和适应新工作,并能在工作中体现应有的价值。目前从“一横两竖”中的“一竖”入手,即家庭场景产品线,后续会接触商用行业的产品线,再到横向的平台类项目。最后向前后端延伸,学习范畴渗透AI核心技术、各垂直行业的商业需求,努力成为全栈人才。
在职业层面,目前产品经验尚不足,是一个初级、执行层面的产品经理,希望通过努力,发展到能在规划层面有一定话语权产品经理,最后发展到在战略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经理。
在生活层面,好像单身挺久了,抽空找个女朋友。入职两周,感悟大概就这些了,以上,共勉。了解市场规律,才能运营产品,一个产品满足一种需求,竞争者的涌入,让产品说法最终走向雷同,不断的进入白热化的市场竞争。
1、场独家阶段:你所提及的一切对顾客来说都是全新的,作为市场上第一个产品,完全可以自我表达,直接进入顾客所知领域的第三或是第四个阶段,顾客喜欢你的产品,在潜意识中会把产品的不足自然过滤掉。这个阶段,介绍产品要简化,直接,简单描述产品声明,策略性地阐述产品声明,并进一步证明产品效果,无需冗长的内容,只需清楚地讲明白就可以。比如:现在就开始,减掉你身上难看的脂肪!
2、市场混战阶段:有很多竞品,都说自己很好,这个阶段,就需要在广告中运用成功案例,扩大陈述,并推向绝对的顶点,超越所有竞争对手。比如,给出明确的承诺,四周内见到47斤,否则全款退款;我比以前轻了61斤,而且一分钟也没有饿的感觉,在这个阶段,顾客不知所措,选择太多,决策难度加大,产品可信度崩溃,各种声明在读者心中大打折扣,广告效力减弱。
3、市场复杂阶段:在这个阶段,顾客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广告声明,近乎雷同的广告描述,在这个阶段,公众的渴望不会消失,市场自身也会在持续更新,新的顾客不断融入市场,老顾客变得对过去购买的产品和解决方法不满意,开始重新寻找新的产品来满足自己。以减肥为例,一直在减肥的女性已经看过了太多的减肥广告,所有的广告承诺都是雷同的,承诺几周减掉多少斤,10斤、20斤,30斤、40斤,这些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几个月或者几年之后,她们会自然接受自己超重的状态,因为在她们心中,这些事情已经变得无能为力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顾客心里逐渐产生了不满,这种不满让整个女性市场需要一种新的产品诞生,一种全新的广告,承诺一种新的减肥途径以满足瘦身愿望。这个时候就属于进入了市场复杂阶段。
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听说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很多极端的表述,夸大其词已经不起作用,市场需要一种新的诠释来代替老旧的方法,一条新的路线来冲破过去的承诺,一个完全不同的程序,一个崭新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可能,基于过去失败结果基础上产生的可能,还是拿减肥来举例子,相比于承诺减掉10斤,而且从来没有饿的感觉,让脂肪流出体外的正确方法,就会更加吸引眼球。
4、场概念升级阶段。简单说,在这个阶段,如果竞品刚刚推出一种新的产品机制,而且这种功能你的产品也是能够做到的,这种新机制正在获得更多的顾客购买,就一定要融入其中。第四个阶段会最终重复第二个产品阶段,最终走向雷同。
5、场疲劳阶段,在经过前四个阶段的反复冲刷之后,顾客对任何产品不再感兴趣,顾客眼被各种同类广告充斥,市场领域进入疲劳阶段,成本上升,销售难度的增大,促使所有竞争者放弃了该领域。
以上就是一个产品所经历的五个基本的市场阶段。交互设计类:《信息架构,超越WEB设计》
用户研究类:《About Face:交互设计精髓》、《社会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数据分析类:《网站分析实战:如何以数据驱动决策,提升网站价值》、《增长黑客》、《精益数据分析》《精益创业》
《高效能人事的七个习惯》、《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跨越鸿沟》《创新者的窘境》、《产品经理方法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