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知识点有哪些?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知识点有哪些?,第1张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包含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共两个科目,各科目考试知识点有所不同。基础知识考试题型为客观选择题,应用技术考试题型为主观问答题。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属于软考中级资格考试,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大纲中各科目的考试知识点范围如下:
考试科目1: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1信息化知识
11 信息化基础
111 信息与信息化
信息的定义、属性和传输模型
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属性
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技术发展及趋势
112 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体系要素
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2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121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容
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
122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定义、作用、体系结构和特点
电子商务的类型
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13 企业信息化
131 企业信息化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点
132 企业信息化的实践
企业资源规划(ERP)
客户关系管理(CRM)
供应链管理(SCM)
企业应用集成
14 商业智能(BI)
141 商业智能的概念
142 商业智能的主要功能与层次
143 商业智能的相关技术和软件
15 智慧城市
151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152 智慧城市的参考模型
153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54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2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21 信息系统服务业
211 信息系统服务业的发展
212 信息系统集成的概念和发展
213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概念和发展
214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概念和发展
22 资质管理
221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
222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管理
23 信息技术服务与管理
231 信息技术服务的概念
232 信息技术服务的管理框架
IT服务管理(ITSM)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ITSS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3信息系统审计
31 信息系统审计的意义
32 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
4信息技术知识
41 信息系统建设与开发
411 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概念
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目标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
412 信息系统设计
方案设计
系统架构
413 软件工程
软件需求分析与定义
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
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过程管理
软件开发工具
软件复用
414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统一建模语言UML与可视化建模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
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
415 软件架构
软件架构的定义
软件架构的模式
软件架构的分析与评估
42 基本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421 应用集成技术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
Web Service技术
J2EE架构
NET架构
软件引擎技术(流程引擎、Ajax引擎)
构件和常用构件标准(COM/DCOM/COM+、CORBA和EJB)
软件中间件
422 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
Internet技术及应用
网络分类
网络服务器
网络交换技术
网络存储技术
光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
网络接入技术
综合布线和机房工程
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
网络安全
网络管理
43 新一代信息技术
431 大数据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的关键技术
大数据发展应用领域和目标
432 云计算
云计算的概念和服务类型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发展云计算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发展云计算的主要任务
433 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架构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
434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435 互联网+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行动
5项目管理一般知识
51 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与体系
511 项目管理基础
项目与项目管理的概念
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
项目干系人
512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成
513 项目管理专业领域的关注点
52 项目的组织
521 组织的体系、文化与风格
522 组织结构
53 项目的生命周期
531 项目生命周期基础
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
项目阶段的特征
项目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532 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
V模型
原型化模型
螺旋模型
迭代模型
54 单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541 项目过程
542 项目管理过程组
543 过程的交互
6立项管理
61 立项管理内容
61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概念
需求分析的方法
612 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的内容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
613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方法
614 招投标
招投标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招投标文件的主要内容
62 建设方的立项管理
621 立项申请书(项目建议书)的编写、提交和审批
622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项目论证评估的过程和方法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提交和获得批准
623 选择项目承建方
招标方式
其他方式
63 承建方的立项管理
631 项目识别
632 项目论证
承建方技术能力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承建方人力及其他资源配置能力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项目风险分析的方法
对可能的其他投标者的相关情况分析
633 投标
组建投标小组
投标文件编制方法
投标关注要点
64 签订合同
641 招标方与候选供应方谈判的要点
642 建设方与承建方签订合同的过程和要点
7项目整体管理
71 项目整体管理的含义、作用和过程
72 项目启动
721 项目启动所包括的内容
722 制定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的作用和内容
项目章程制定的依据
项目章程制定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项目章程制定的成果
723 选择项目经理
73 编制初步范围说明书
74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
741 项目管理计划的含义和作用
742 项目管理计划的内容
743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过程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过程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的依据和成果
75 项目执行
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采用的主要技术和工具
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的依据和成果
监控项目工作的工具和技术
监控项目工作的依据和成果
76 项目整体变更管理
761 项目变更的基本概念
762 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简介
763 变更管理的输入
764 变更管理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765 变更管理的输出
766 变更管理与配置管理之间的关系
77 项目收尾管理
771 项目收尾的内容
行政收尾和合同收尾
项目验收
项目总结
项目审计
772 项目收尾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773 项目收尾的依据和成果
774 项目组人员转移
775 项目后评价
信息系统目标评价
信息系统过程评价
信息系统效益评价
信息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8项目范围管理
81 项目范围管理的概念
811 项目范围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812 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过程
82 收集项目需求并编制范围计划
821 收集项目需求
822 编制范围计划过程的输入
823 编制范围计划过程所用的技术和工具
824 编制范围计划过程的输出
83 范围定义
831 范围定义
范围定义的内容和作用
范围定义的输入
范围定义的工具和技术
范围定义的输出
832 范围说明书
项目论证
系统描述
项目可交付物的描述
项目成功要素的描述
833 工作分解结构(WBS)
WBS的作用和意义
WBS包含的内容
834 WBS创建工作的输入
835 创建WBS所采用的方法
836 WBS创建工作的输出
84 项目范围确认
841 项目范围确认的工作要点
842 项目范围确认的输入
843 项目范围确认所采用的方法
844 项目范围确认的输出
85 项目范围控制
851 项目范围控制涉及的主要内容
852 项目范围控制与用户需求变更的联系
853 项目范围控制与项目整体变更管理的联系
854 项目范围控制的输入
855 项目范围控制所用的技术和工具
856 项目范围控制的输出
9项目进度管理
91 项目进度管理相关概念
911 项目进度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912 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活动和过程
92 规划进度管理过程
921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输入
922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工具与技术
923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输出
93 定义活动
931 定义活动的输入
932 定义活动的工具与技术
933 定义活动的输出
94 活动排序
941 活动排序的输入
942 活动排序的工具和技术
前导图法
箭线图法
确定依赖关系
提前量与滞后量
943 活动排序的输出
95 估算活动资源
951 估算活动资源的输入
952 估算活动资源的工具和技术
953 估算活动资源的输出
96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961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输入
962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工具与技术
963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输出
猎考网判断
类比估算
参数估算
三点估算
群体决策技术
储备分析
97 制定进度计划
971 制定进度计划的输入
972 制定进度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进度网络分析
关键路线法
关键链法
资源优化技术
建模技术
提前量和滞后量
进度压缩
进度计划编制工具
973 制定进度计划的输出
98 控制进度
981 控制进度的概念、主要活动和步骤
982 控制进度的输入
983 控制进度的工具和技术
984 控制进度的输出
10项目成本管理
101 项目成本和成本管理基础
1011 有关成本的基本概念
项目成本概念及其构成
成本的类型(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
应急储备和管理储备
1012 项目成本管理基础
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作用和意义
项目成本失控的原因
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
102 制定项目成本管理计划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定的输入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定的技术和工具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定的输出
103 项目成本估算
1031 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相关因素
1032 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步骤
1033 项目成本估算的输入
1034 项目成本估算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猎考网判断
类比估算
自下而上估算
三点估算
储备分析
参数模型法
卖方投标分析
群体决策技术
1035 项目成本估算的输出
104 项目成本预算
1041 项目成本预算及作用
1042 制定项目成本预算的步骤
1043 项目成本预算的输入
1044 项目成本预算的技术和工具
成本汇总
储备分析
猎考网判断
参数模型
资金限制平衡
1045 项目成本预算的输出
105 项目成本控制
1051 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1052 项目成本控制的输入
1053 项目成本控制所用的技术和工具
挣值分析和挣值管理
预测
完工尚需绩效指数
绩效审查
储备分析
1054 项目成本控制的输出
11项目质量管理
111 质量管理基础
1111 质量、项目质量与质量管理等相关概念
1112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1113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活动和流程
1114 国际质量标准
112 规划质量管理
1121 规划质量管理的输入
1122 规划质量管理的工具与技术
成本收益分析法
质量成本法
标杆对照(Benchmarking)
实验设计
1123 规划质量管理的输出
113 实施质量保证
1131 实施质量保证的输入
1132 实施质量保证的方法与工具
质量审计
过程分析
1133 实施质量保证的输出
114 质量控制
1141 质量控制的输入
1142 质量控制的工具与技术
七种基本质量工具(因果图、流程图、核查表、帕累托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散点图)
新七种基本质量工具(亲和图、过程决策程序图、关联图、树形图、优先矩阵、活动网络图和矩阵图)
统计抽样
检查
审查已批准的变更请求
1143 质量控制的输出
12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121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有关概念
1211 动机、权力、责任、绩效和责任分配矩阵
1212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122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
1221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输入
1222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组织结构图和职位描述(层次结构图、矩阵图、文本格式、项目计划的其他部分)
人际交往
组织理论
猎考网判断
会议
1223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输出
123 项目团队组织和建设
1231 组建项目团队
人力资源获取
组建项目团队的输入
组建项目团队的工具和技术(事先分派、谈判、招募、虚拟团队、多维决策分析)
组建项目团队的输出
1232 项目团队建设
项目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
成功的项目团队的特点
项目团队建设的阶段
项目团队建设的输入
项目团队建设的形式和方法
项目团队建设的输出
124 项目团队管理
1241 项目团队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1242 项目团队管理的方法
1243 项目团队管理的输入
1244 冲突管理
冲突的概念
冲突的解决
1245 项目团队管理的输出
13项目沟通管理和干系人管理
131 沟通基础
1311 沟通的定义
1312 沟通的方式
1313 沟通渠道的选择
1314 沟通的基本技能
132 制定沟通管理计划
1321 沟通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
1322 制定沟通管理计划的输入
1323 制定沟通管理计划的工具
1324 制定沟通管理计划的输出
133 管理沟通
1331 管理沟通的输入
1332 管理沟通的工具
1333 管理沟通的输出
134 控制沟通
1341 沟通控制的输入
1342 控制沟通的技术和方法
1343 沟通控制的输出
135 绩效报告
1351 绩效报告的内容
1352 管理绩效报告的输入
1353 管理绩效报告的技术和工具
1354 管理绩效报告的输出
136 项目干系人管理
1361 项目干系人管理所涉及的过程
1362 识别项目干系人
识别干系人的输入
识别干系人的工具和技术
识别干系人的输出
1363 编制项目干系人管理计划
编制干系人管理计划的输入
编制干系人管理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编制干系人管理计划的输出
1364 管理干系人参与
管理干系人参与的输入
管理干系人的工具和技术
管理干系人参与的输出
1365 控制干系人参与
控制干系人参与的输入
控制干系人参与的工具和技术
控制干系人参与的输出
14项目合同管理
141 项目合同
1411 合同的概念
广义合同与狭义合同
信息系统工程合同
1412 合同的法律特征
1413 有效合同原则
142 项目合同的分类
1421 按信息系统范围划分
总承包合同、单项任务承包合同、分包合同
1422 按项目付款方式划分
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
143 项目合同签订
1431 项目合同的内容
当事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项目费用及工程款的支付方式
项目变更约定
违约责任
1432 项目合同谈判与签订
谈判的概念与谈判过程
项目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
144 项目合同管理
1441 合同管理及作用
1442 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合同的签订管理
合同的履行管理
合同的变更管理
合同的档案管理
1443 合同收尾
合同收尾的主要内容
采购审计
合同收尾的输入和输出
145 项目合同索赔处理
1451 索赔的概念和类型
1452 索赔的构成条件和依据
合同索赔的构成条件
合同索赔的依据
1453 索赔的处理
索赔流程
索赔审核
索赔事件处理的原则
1454 合同违约的管理
对建设单位违约的管理
对承建单位违约的管理
对其他类型违约的管理
15项目采购管理
151 采购管理的相关概念和主要过程
152 编制采购计划
1521 编制采购计划的输入
1522 用于采购计划编制工作的技术和方法
自制/外购分析
猎考网判断
市场调研
会议
1523 编制采购计划的输出
采购计划
采购工作说明书
采购文件(方案邀请书(RFP)、报价邀请书(RFQ)、询价计划编制过程常用到的其他文件)
供方选择标准
自制/外购决策
变更申请
1524 工作说明书(SOW)
工作说明书概念
工作说明书内容要点
153 实施采购
1531 采购方式
招标方式
其他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或询价)
1532 实施采购的输入
1533 实施采购的方法和技术
投标人会议
建议书评价技术
独立估算
猎考网判断
刊登广告
分析技术
采购谈判
1534 实施采购的输出
154 招投标
1541 招标人及其权利和义务
1542 招标代理机构
1543 招标方式
1544 招标程序
1545 投标
1546 开标、评标和中标
1547 供方选择
1548 相关法律责任
155 控制采购
1551 控制采购的概念
1552 控制采购的输入
1553 控制采购的工具和技术
1554 控制采购的输出
1555 结束采购
16信息(文档)与配置管理
161 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及其管理
1611 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的含义和种类
1612 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管理的规则和方法
文档书写规范
图表编号规则
文档目录编写标准
文档管理制度
162 配置管理
1621 配置管理有关概念
配置项
配置项状态
配置项版本号
配置项版本管理
配置基线
配置库
配置库权限设置
配置控制委员会
配置管理员
配置管理系统
1622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1623 配置标识
1624 配置控制
配置控制概念和主要任务
基于配置库的变更控制
1625 配置状态报告
1626 配置审计
1627 发布管理和交付
17项目变更管理
171 项目变更基本概念
1711 项目变更的含义和分类
1712 项目变更产生的原因
172 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
173 变更管理角色职责与工作程序
1731 角色职责
变更申请人
项目经理
变更控制委员会(CCB)
变更实施人
配置管理员
1732 工作程序
提出变更申请
变更影响分析
CCB审查批准
实施变更
监控变更实施
结束变更
174 项目变更管理的注意事项
1741 变更管理 *** 作要点
1742 变更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变更管理与整体管理
变更管理与配置管理
18项目风险管理
181 风险和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知识
1811 风险的含义和属性
1812 风险的分类
1813 项目风险管理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182 规划风险管理
1821 规划风险管理的输入
1822 规划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
1823 规划风险管理的输出
183 风险识别
1831 风险识别的参与者和原则
1832 风险识别的输入
1833 风险识别的工具和技术
1834 风险识别的输出
184 定性风险分析
1841 定性风险分析的输入
1842 定性风险分析的工具和技术
风险概率和影响评估
概率和影响矩阵
风险数据质量评估
风险分类
风险紧迫性评估
猎考网判断
1843 定性风险分析的输出
185 定量风险分析
1851 定量风险分析的输入
1852 定量风险分析的工具和技术
数据收集和展示技术
定量风险分析和建模技术(敏感性分析、预期货币价值分析、建模和模拟)
猎考网判断
1853 定量风险分析的输出
186 规划风险应对
1861 规划风险应对的输入
1862 规划风险应对的工具和技术
消极风险(威胁)的应对策略(规避、转移、减轻、接受)
积极风险(机会)的应对策略
应急应对策略
猎考网判断
1863 规划风险应对的输出
187 监控风险
1871 监控风险的输入
1872 监控风险的工具和技术
风险再评估
风险审计
偏差和趋势分析
技术绩效测量
储备分析
会议
1873 监控风险的输出
19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191 信息安全管理
1911 信息安全基本知识
信息安全定义
信息安全属性
1912 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
192 信息系统安全
1921 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
1922 信息系统安全属性
1923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内容
技术体系
管理体系
193 物理安全管理
1931 计算机机房与设施安全
1932 技术控制
检测监视系统
人员进/出机房和 *** 作权限范围控制
1933 环境与人身安全
1934 电磁泄露防护
194 人员安全管理
1941 安全组织
1942 岗位安全管理
1943 离岗人员安全管理
195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1951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实施
1952 应用系统运行中的安全管理
系统运行安全审查目标
系统运行安全与保密的层次构成
系统运行安全检查与记录
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1953 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
应用软件维护活动的类别
应用软件维护的安全管理目标
应用软件维护的工作项
应用软件维护的执行步骤
196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1961 信息安全保护等级
1962 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等级
20知识产权管理
201 知识产权概念及其内容
202 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203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21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11 法律
2111 法律基本概念
2112 有关法律
合同法
招投标法
著作权法
政府采购法
212 标准和标准化
2121 标准化机构
2122 标准分级
2123 标准类型、代号和名称
213 系统集成常用技术标准
2131 基础标准
软件工程术语 GB/T 11457-2006
信息处理 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辑符号及约定 GB 1526-1989
信息处理系统 计算机系统配置图符号及约定 GB/T 14085-1993
2132 开发标准
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 8566-2007
软件支持环境 GB/T 15853-1995
软件维护指南 GB/T 14079-1993
2133 文档标准
软件文档管理指南 GB/T 16680-1996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 GB/T 9385-2008
2134 管理标准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GB/T 12505-1990
软件工程 产品质量 GB/T 16260-2006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GB/T 14394-2008
22专业英语
221 具有工程师所要求的英语阅读水平
222 掌握本领域的英语词汇
23项目管理工程师岗位职业道德规范
考试科目2: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应用技术
1项目立项
11 项目可行性研究
111 项目机会研究
112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13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114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12 项目评估与论证
121 项目评估的输入
122 项目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123 项目评估的内容
124 成本效益分析
125 编制项目评估论证报告
13 建设方的立项管理
14 承建方的立项管理
2采购管理和合同管理
21 采购管理
211 采购的方式和过程
212 招标和投标
22 合同管理
3项目启动
31 项目启动的过程和技术
32 制订项目章程
33 选择项目经理
4管理项目资源
41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42 项目成本管理
5项目规划
51 制定项目的进度管理计划
52 制定项目的质量管理计划
53 制定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
54 制定项目的管理计划
6项目实施
61 执行项目沟通计划
62 项目绩效检查与评估
63 项目团队建设
64 管理项目干系人
65 信息(文档)管理与配置管理
66 执行采购计划
7项目控制
71 项目监督和控制的工具、技术和方法
72 整体变更控制
73 范围控制
74 进度控制
75 成本控制
76 质量控制
77 风险控制
78 技术评审与管理评审
8项目收尾
81 项目验收
82 项目总结
83 合同收尾
84 人员转移
85 项目后评价
9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91 制定信息系统的服务管理计划
92 执行信息系统的服务管理计划
93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过程的监控
94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持续改进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猎考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下方免费复习资料内容介绍:信息处理技术员上机题PDF下载
格式:ZIP大小:199799KB 2021下半年系统架构设计师考前必备几页纸
格式:PDF大小:748674KB
资格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018年关于农村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强力推进“活力临泉、绿色临泉、平安临泉”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时期。为服务“三个临泉”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粮食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攻坚克难完成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美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小麦高产创建、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粮食生产模式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粮食连续十一年丰收、总产稳定在110万吨左右。2010、2011、2012、2013年连续四次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土地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500多家,土地流转面积由2010年的196万亩增达到73万亩。全县蔬菜日光温室面积由2010年的1千余亩增加到2万亩;钢架、竹木、水泥支柱、钢架等一般保护地蔬菜面积由2010年的15万亩增加到3万亩;大棚早春西瓜由2010年的3万亩扩大到5万亩,此外,大葱、生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统计数据来看,临泉县常规露地蔬菜年种植面积30余万亩,保护地瓜菜面积16万亩,全县粮经比稳定在7:3以上。全县实现养殖面积447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12万亩,河沟养殖面积235万亩,水产品年产量达8500吨。

(二)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突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预计2014全县共有各类规模养殖场6120户,规模养殖比重达75%,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4513亿,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全国生猪大县、全国畜产品百强县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2家,比2010年81家增加了11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由2010年的42亿元提高到到2014年的75亿元,增加了33亿元。全县累计建设县级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3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林业生产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全县抓住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机遇,深化林业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土地流转,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74万亩,“十二五”期间净增5万亩,森林覆盖率174%,增长18%,活木蓄积量2718万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净增758%,2013年林业产值78亿元。

(五)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县农田水利兴修累计投入资金65637万元,完成土方2319万方。到2014年,全县防洪堤防总长达到11168公里,各类水闸116座,扩挖水塘1354处,可控制河沟库容7735万立方米;机电排涝站17处,总装机3230千瓦;农村大、中、小、沟桥梁共172万座;机井6011眼,小口井329081万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5处,解决896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052万亩,除涝面积10943万亩,防洪面积283万亩。

(六)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我县农机补贴资金11000万元,补贴各类机具6766台(套),拉动农民投入32000万元,受益农户5238户。2014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6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万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726台,联合收割机3245台,农机配套比1:25。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达87%,农机经营总收入达85亿元。

(七)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农民纯收入由十二五末的3476元增加到2013年的5721元,年增幅15%左右。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二、“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品农业方向发展。全县蔬菜、花卉、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县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十二五”以来,我县农业产业虽然实现了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制约因素客观存在: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新时期农业作为“接二连三”的产业,其重要性在全社会还未被广泛认知,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农业本身,部门内部机构、人员编制大都仍沿续过去传统的设置,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职能未能充分体现,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传统专业占比大,知识亟待更新,能力亟待提高,受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近些年新鲜血液补充难,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力量显得薄弱,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素质偏低。

二是农业有效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农业是个露天工厂,比较二、三产业,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回报期也长,加之农业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投资农业的风险大,地方政策投资农业的力度与周边县(市)比相对较小,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催生的农业大项目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依法治农护农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广大技术人员、农民、涉农企业的法制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整合充实和提高。

三、“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美好乡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三个临泉”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坚持完善和创美好乡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10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5%;粮食产量达到115万吨,100亩以上农业规模化种养面积达60万亩,种植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左右;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000个;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达45%;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06%。

四、“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积极开展小麦、玉米千斤县创建,提高粮食整体生产能力。提升粮食作物品质,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加快发展现代粮食加工,坚持全加工、全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跨越发展。积极发展西瓜、生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养殖场(区),重点突出牛羊业优势,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着力打造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推进水产跨越工程,加强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深入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大力发展黑红薯、水果、中药材、特种养殖、食用菌等特色农业。

3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菜篮子”工程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示范场(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推动“菜篮子”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价格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到2020年,力争实现“菜篮子”主要产品供应量年均增长5%以上,从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4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委托有资质、高水平的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围绕制约农业经济开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同时采取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把农业项目整合与开发区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到“十三五”末,把开发区基本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的安徽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812”转型倍增计划,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到2020年,全县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1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以大宗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为重点,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技术研发和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新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

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生产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7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乡镇工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改善装备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名牌产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建筑业。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餐饮娱乐业和旅馆服务业等农村休闲旅游业。

2支持农民创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活力。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资助青年农民工群体创业。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统筹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实施农民工创业示范园计划,建立创业者入园孵化、出园兴业的良性机制。支持农民创办小微型企业、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创业。

3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的培训新格局。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工集聚地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民外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供需对接,引导成建制建筑、服装加工、机电产品加工等劳务输出。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把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4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本上,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大牲畜和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盘活农民资产,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一公里建设和节水改造,推进易涝低洼地治理,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进行农村沟河清淤和塘坝扩挖,清淤疏浚沟河385条,扩挖村塘810口。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农机装备,积极开发和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努力提高农机化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加快农田防护林建设,计划每年新增造林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34个百分点。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活动,打造宜居宜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

2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以提高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为重点,以“水利安徽”战略为契机,兼顾水环境保护和美好乡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抓好“治、蓄、排、节、引”五水文章,实施“水多、水少、水脏”三水同治,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相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实施城乡防洪保安工程,完成洪河治理工程和泉河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分期分批实施县城防洪排涝工程,拆除重建中型水闸4座,维修中型水闸5座,维修、重建小型水闸22座,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小型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标准化农田水利建设,新打恢复机电井5000眼,配套机泵5000台套,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全县累计达到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力争达到07;努力构建水源保障体系,积极做好“引淮济阜”工程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地表水,加快节水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大力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初步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河流、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加快生态水利建设;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2020年农村居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短缺问题,确保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完善网络、提高技术标准为目标,重点实施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和安保工程建设。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秸秆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4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化。按照严格保护耕地、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科学编制村镇、新型农村社区和土地整治规划,将土地整理和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实施村庄合并、农村危房改造、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深入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保护村庄自然生态,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做到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圈厕卫生。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与处理体系。提高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和绿色长廊建设水平。

(四)深化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使城乡进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改革,积极探索“扩权强镇”工作,改革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强化乡镇政府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的三项职能,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推进村改居,推动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权益。认真执行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一事一议”等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鼓励社会力量与农村结对帮扶,开展共建活动。

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地、宅基地确权成果。加快土地整治项目试点示范,到2020年,完成全县各乡镇空心村土地整治任务。统筹实施村庄合并、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切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政策的实施,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和孤儿救助政策,确保广大农民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城区面积806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面积约260平方公里的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集中发展中心镇,优化功能分区,建设布局合理的居住生活区、产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区,各乡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10个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各乡镇分别建成1个中心社区、1个农村社区和2-3个中心村。形成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社会救助查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额度,增加对农民的消费补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在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环节的同时,加大对产前的种子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

(二)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基地,抓好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开展“家电、农机、汽车”下乡活动。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推进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抓住对农业发展有利的每一个政策性机遇,加大农业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的自我保护体系。整合农业投资,减少和避免各项重复建设,集中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编制各类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发展,以量化指标考核发展,明确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投身“三农”建设。分年度拟定发展计划,分阶段选择重点,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临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说课稿优秀范文2020

信息教师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进行创新实践。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1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明确“服务、指导、创新”的工作职责,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和成果意识。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结合学校制定的器材借还及其他相关业务考核制度,及时记载,积累数据。

2要把信息中心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所有成员要在学习的氛围中,一起探索,共同成长。具体措施:加强制度要求,每两周有两节课的固定时间用来学习、研讨,地点设在机房。内容有flash制作、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

(二)极开展教学研讨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在研讨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在“备课-听课-口头评议-书面评议-再次集中交流-形成总结性的反思材料”这一系列实践和反思的环节中,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2组织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配合教科室做好本校所承担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

3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级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积极参与“整合”研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三)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1加强学校电脑的管理。为节约维修成本,对电脑和常见故障,我们将主要通过集中采购电脑配件备用的办法自行维修解决。

2继续建设好教学资源库。通过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校本的和_的)。及时收集好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资源,并以教材体系进行编目。具体征集措施: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组长收集组内成员平时教学中制作的教案、课件等相关拓展性材料的基础上,由信息中心协助整理、上传,期末进行评比、考核。继续对现有的已购置和_的部分资源进行整理编目,扩充校本资源库内容。

(四)严格师生培训与考核

1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

2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竞赛。

3组织校本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前期制定计划,作好准备,培训中注意讲练结合,及时作好考勤记录。

4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训练与考核。在强调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对部分水平超常的学生要加强训练,在今后的技能竞赛中力争有所突破。设立中年级学生整班参与的校级键盘输入竞赛,三年级英文输入,四年级中文输入,主要利用信息技术课的途径进行。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1、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WINDOWS *** 作技能。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广泛用途,并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

3、从小培养良好的用机习惯,掌握正确的 *** 作方法。

4、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进行创新实践。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学习网络知识和上网 *** 作。

(二)教学(训练)要求:

使学生能比较全面第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以及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等的基础知识,并能针对相关的练习进行上机 *** 作,进而以点带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基础知识的掌握。

2、各种基本概念、 *** 作的掌握。

3、实践训练、 *** 作的有机、灵活运用。

三、班级情况分析:

六(1)班:

该班现有学生46人,该班整体情况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六(2)班:

该班现有学生46人,该班整体情况稍差,主要是上课时学生兴趣不高,导致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够,极个别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但全班的学习风气还是很好的。

四、教法设想和措施:

1、设想:

以“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以及FrontPage”等为学习重点,适当辅之于游戏、组织竞赛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措施:

A、以学生上机 *** 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B、注重辅差、培优、提中

C、注重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并能举一反三。

D、尽量加大学生上机 *** 作力度,做到熟练第掌握所学的知识。

E、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F、结合组织相应的竞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G、有意识地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三

一、教材分析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新,我们已不知不觉身处物联网时代,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2013年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新增了“物联网技术”拓展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为以后初中进一步学习物联网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3年审查通过的2013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由原来的必修上册、下册及选修一册到现在的三、四、五、六年级分别有了指定的教材,内容上融入新元素,同时对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补充及调整。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拓展部分内容,《小学6年级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基础、传感器与电子标签、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共安排了13课。第1课介绍了物联网及其应用的相关基础知识;第2~6课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及其应用,主要体现了信息的感知;第7~10课不仅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物联网典型智能应用,还体现了信息的传输;第11~13课介绍了三个校园物联网应用平台,体现了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虽然后7课都是介绍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但其中第7~10课的每个应用都有关于信息传输和组网技术的相关知识渗透,而第11~13课则是更贴合实际的校园物联网应用,通过配合相应的网站平台让学生能有更深入和实际的体验。

本册教材主要介绍“物联网技术”,分为物联网技术基础、信息感知、信息传输、智能应用四项内容。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 *** 作和应用为主。本模块借助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物联网简易系统,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感知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核心技术。教材中的“导学牌”、“知识屋”、“实践园”、“讨论坊”、“探究屋”、“提示牌”、和“成果篮”等栏目,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二、教学措施

1、教学活动理论结合实践。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既有关于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进行实践与体验的基本 *** 作技能的掌握,还有发现、尝试、探究、分析和评价身边物联网应用系统能力的培养,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要以理论结合实践来进行。

2、教学内容具体细致分析。

对于第1课的学习,建议要从学生身边的物联网智能应用入手,通过启发与发现、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体验,使学生逐步的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关知识。

对于2~6课关于常见传感器及电子标签的学习,要强调体现其在物联网中的实际应用,可以通过教材上设计的“实践园”和“探究屋”,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相应的实践与探究,以加深对信息感知的理解,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第7~10课的学习,建议要和第11~13课区别对待,因为虽然都同为物联网智能应用的体现,可前者还将信息传输的知识进行了有机渗透,而关于其中的组网技术,教材并没有完整呈现,建议教师可以根据某个具体的典型应用做适当展开的介绍。另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演示和 *** 作实践,让学生来体验这些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关的物联网智能应用。

对于第11~13课的学习,因为有了具体的三个校园物联网应用平台,所以建议教师先让学生自主进入网站浏览和体验 *** 作,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探究任务充分利用网站的功能实现研究、分析和分享。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网站来开展一些必要的教育实践活动,还应实地参观这些校园物联网智能应用系统的实物组成,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3、灵活选用课堂组织形式。

关于课堂组织形式,建议以分组学习的方式展开。因为不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合作、互帮互助和经验共享,还是课堂中需要利用实验器材来进行的探究活动,都需要以小组的形式来实现,尤其是后者,目前物联网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实验器材的匮乏,本地区学校基本没有配备实验器材,有的学校只有一套供教师演示的实验器材,通常必须以分组教学的办法来有效解决实验器材的使用问题。另外教材配套光盘中有每课的实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4、合理d性安排教学进度。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d性安排课时,建议用上学期的时间来完成本册内容的学习。1~10课一课时完成,11~13课分两课时完成,共16课时,教师也可作适当调整。

下学期以复习《小学信息技术》四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主。基础模块中的信息技术基础、画图、网络基础、文字处理、WPS演示分别用两课时进行复习,因为这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核心内容,共有10课时;Scratch、logo分别用两课时进行复习;机器人、物联网分别用一课时进行复习,共有6课时。每个模块的复习,除了以知识点的复习外,还可以安排相关的主题活动来进行。


易车讯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新建居住社区严格按照城市停车规划和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建设停车位。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老旧楼宇等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设施,地方各级财政可合理安排资金予以统筹支持。支持停车装备制造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加强机械式停车装备等研发,打造自主品牌。鼓励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系统在停车设施应用。统筹推进路内停车和停车设施收费电子化建设,并按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小汽车、公交车等充电设施。加快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开发移动终端智能化停车服务应用。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的通知

国办函〔2021〕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

2021年5月7日

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公安部 自然资源部

城市停车设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城市停车设施规模持续扩大,停车秩序不断改善,产业化发展逐步深入,但仍存在供给能力短缺、治理水平不高、市场化进程滞后等问题。为加快补齐城市停车供给短板,改善交通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略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分类施策。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区分基本停车需求和出行停车需求,统筹布局城市停车设施。加强重点区域停车设施建设管理,优化停车设施供给结构。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运营城市停车设施的动力。

——建管并重、集约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扩大城市停车设施有效供给。盘活存量资源,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停车设施效能。

——改革创新、支撑保障。健全管理体制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停车治理。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撑,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高城市停车设施智能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国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信息技术与停车产业深度融合,停车资源高效利用,城市停车规范有序,依法治理、社会共治局面基本形成,居住社区、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停车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到2035年,布局合理、供给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车系统全面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进停车设施规划建设

(四)加强规划引导。做好城市停车普查,摸清停车资源底数,建立城市停车设施供给能力评价制度。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区分不同城市及其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按照差异化供给策略和集约紧凑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科学编制城市停车规划。(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五)有效保障基本停车需求。新建居住社区严格按照城市停车规划和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建设停车位。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老旧楼宇等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设施,地方各级财政可合理安排资金予以统筹支持。支持城市通过内部挖潜增效、片区综合治理和停车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出居民停车综合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街道、社区作用,完善业主委员会协调机制,兼顾业主和相关方利益,创新停车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加大公交场站配建力度,保障公交车辆停放,逐步消除公交车夜间占道停车。(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公安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应急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六)合理满足出行停车需求。在学校、医院、办公楼、商业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结合公共交通发展情况和周边区域交通条件,区分不同时长停车需要,综合采取资源共享、价格调节、临时停车等措施,合理确定停车设施规模。适当控制公共交通发达区域停车设施建设规模。(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七)加强停车换乘衔接。加强出行停车与公共交通有效衔接,鼓励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建设“停车+换乘”(P+R)停车设施,支持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建设换乘停车设施,优化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出行结构。(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三、加快停车设施提质增效

(八)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支持停车装备制造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加强机械式停车装备等研发,打造自主品牌。鼓励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系统在停车设施应用。统筹推进路内停车和停车设施收费电子化建设,并按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小汽车、公交车等充电设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优化停车信息管理。鼓励多元主体合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完善和更新停车数据信息,最大限度开放停车数据,促进停车信息共享。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停车信息管理平台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深度融合。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等依法依规为公众提供停车信息引导等服务。(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十)推广智能化停车服务。加快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开发移动终端智能化停车服务应用,实现信息查询、车位预约、电子支付等服务功能集成,推动停车资源共享和供需快速匹配。鼓励停车服务企业依托信用信息提供收费优惠、车位预约、通行后付费等便利服务。(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十一)鼓励停车资源共享。充分挖掘既有资源潜力,提高停车设施利用效率。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前提下,率先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鼓励商业设施、写字楼、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停车设施在空闲时段向社会开放。鼓励居住社区在保障安全和满足基本停车需求的前提下,错时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鼓励城镇老旧小区居民夜间充分利用周边道路或周边单位的闲置车位停放车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通过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车位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四、强化资金用地等政策保障

(十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推动共同投资运营停车设施。对停车需求大、收益较好的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等区域的停车设施,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投资为主开发运营。有条件的城市片区可通过项目打包、统一招标、规范补贴等方式鼓励进行规模化开发。对停车需求较小区域的停车设施,可通过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政府适当让渡项目收益权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允许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具有一定收益的停车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拓展配套服务功能,在不减少车位的前提下,可允许停车设施配建一定比例的洗车点、便利店等便民设施,提升项目综合收益能力。(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十三)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开展城市停车设施建设试点,对有规划、有目标、有进度、有政策、有治理措施的城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完善偿债措施等前提下,支持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发行用于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专项债券。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探索提供基于停车设施产权和使用权的抵押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鼓励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鼓励采取“债贷组合”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停车设施融资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完善停车设施用地政策。加强独立新建停车设施用地保障,充分利用城市边角空闲土地、中心城区功能搬迁腾出土地、城市公共设施新改建预留土地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自有土地增建停车设施,鼓励其他土地使用权人利用自有土地增建停车设施。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挖掘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以及公交场站、垃圾站等公共设施地下空间潜力,布局建设停车设施,鼓励建设多功能综合体。各地区结合具体实际,抓紧出台土地分层开发实施细则,落实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停车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停车设施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五、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十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公平开放的停车市场环境,消除市场壁垒和障碍,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全面参与设施建设、装备研发、产品供应、设施维保、运营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降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主体、投资规模等准入标准,允许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申请投资运营公共停车设施,原则上不对车位数量作下限要求。细化停车设施设备分类及审批管理办法,对小型停车设施项目和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停车设施项目实行备案制。(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十六)加强建设运营监管。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验收管理,做好各类机械式停车设施设备养护维护和监测,确保安全运行。推动停车服务市场化改革,培育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停车服务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停车设施及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十七)完善停车收费政策。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停车收费机制,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具有公益性特征和自然垄断经营特征的停车设施。综合考虑停车设施等级、服务条件、供求关系及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区分不同区域、位置、时段、车型和占用时长等,科学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停车收费标准应向社会公开。(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支持)

(十八)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停车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标准规范,构建多层次标准规范体系。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或修编居住建筑和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停车设施、公交场站配建地方标准,根据不同项目使用性质和停车需求,合理确定配建指标,并根据城市交通发展变化适时评估调整。(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各城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停车管理法治保障

(十九)健全停车管理法规体系。在地方立法权限范围内,结合城市交通管理实际,抓紧清理不符合停车设施建设管理要求的规章制度,推动编制或修订地方性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法规,为依法治理城市停车问题提供法治保障。出台停车设施不动产登记细则,明确不同类型停车设施的产权归属,做好不动产登记。(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公安部、司法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应急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

(二十)依法规范停车秩序。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依法查处违法停车行为,维护良好停车秩序。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设置消防通道并实行标识化管理,严格依法查处堵塞消防通道等停车行为,确保生命通道畅通。新改建公共停车设施建成营业后,基本停车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视情减少或逐步取消周边路内停车位。(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应急部按职责分工加强指导)

七、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一)强化组织实施。各城市人民政府作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抓紧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办法,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价,督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各城市推动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应急部等有关部门要指导和协调督促各地区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各项任务,确保目标如期实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二十二)做好宣传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城市停车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读,引导公众建立积极参与、共建共享、有偿使用等观念,及时向社会公布停车普查结果、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及建设规划。总结推广各地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加大宣传交流力度,共同推动城市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和宜居水平不断提升。(来源:国务院办公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一、什么是大型网站运维

首先明确一下,全文所讲的”运维“是指:大型网站运维,与其它运维的区别还是蛮大的;然后我们再对大型网站与小型网站进行范围定义,此定义主要从运维复杂性角度考虑,如网站规范、知名度、服务器量级、pv量等考虑,其它因素不是重点;因此,我们先定义服务器规模大于1000台,pv每天至少上亿(至少国内排名前10),如sina、、,renrencom等等;其它小型网站可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运维工程师,这与网站规范不够和成本因素有关,更多的是集合网络、系统、开发工作于一身的“复合性人才”,就如有些公司把一些合同采购都纳入了运维职责范围,还有如IDC网络规划也纳入运维职责。所以,非常重要一定需要明白:运维对其它关联工种必须非常了解熟悉:网络、系统、系统开发、存储,安全,DB等;我在这里所讲的运维工程师就是指专职运维工程师。

我们再来说说一般产品的“出生”流程:

1、首先公司管理层给出指导思想,PM定位市场需求(或copy成熟应用)进行调研、分析、最终给出详细设计。

2、架构师根据产品设计的需求,如pv大小预估、服务器规模、应用架构等因素完成网络规划,架构设计等(基本上对网络变动不大,除非大项目)

3、开发工程师将设计code实现出来、测试工程师对应用进行测试。

4、好,到运维工程师出马了,首先明确一点不是说前三步就与运维工作无关了,恰恰相反,前三步与运维关系很大:应用的前期架构设计、软/硬件资源评估申请采购、应用设计性能隐患及评估、IDC、服务性能安全调优、服务器系统级优化(与特定应用有关)等都需运维全程参与,并主导整个应用上线项目;运维工程师负责产品服务器上架准备工作,服务器系统安装、网络、IP、通用工具集安装。运维工程师还需要对上线的应用系统架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可扩展性、及安全隐患等因素负责,并负责最后将产品(程序)、网络、系统三者进行拼接并最优化的组合在一起,最终完成产品上线提供用户使用,并周而复使:需求->开发(升级)->测试->上线(性能、安全问题等之前预估外的问题随之慢慢就全出来了)在这里提一点:网站开发模式与传统软件开发完全不一样,网站一天开发上线1~5个升级版本是家常便饭,用户体验为王嘛,如果某个线上问题像M$需要1年解决,用户早跑光了;应用上线后,运维工作才刚开始,具体工作可能包括:升级版本上线工作、服务监控、应用状态统计、日常服务状态巡检、突发故障处理、服务日常变更调整、集群管理、服务性能评估优化、数据库管理优化、随着应用PV增减进行应用架构的伸缩、安全、运维开发工作:

a、尽量将日常机械性手工工作通过工具实现(如服务监控、应用状态统计、服务上线等等),提高效率。

b、解决现实中服务存在的问题,如高可靠性、可扩展性问题等。

c、大规模集群管理工具的开发,如1万台机器如何在1分钟内完成密码修改、或运行指定任务?2000台服务器如何快速安装 *** 作系统?各分布式IDC、存储集群中数PT级的数据如何快速的存储、共享、分析?等一系列挑战都需运维工程师的努力。

在此说明一下其它配合工种情况,在整个项目中,前端应用对于网络/系统工程师来说是黑匣子,同时开发工程师职责只是负责完成应用的功能性开发,并对应用本身性能、安全性等应用本身负责,它不负责或关心网络/系统架构方面事宜,当然软/硬件采购人员等事业部其它同事也不会关心这些问题,各司其职,但项目的核心是运维工程师~!所有其它部门的桥梁。

上面说了很多,我想大家应该对运维有一些概念了,在此打个比方吧,如果我们是一辆高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那运维工程师就是司机兼维修工,这个司机不简单,有时需要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换轮胎、并根据道路情况换档位、当汽车速度越来越快,汽车本身不能满足高速度时对汽车性能调优或零件升级、高速行进中解决汽车故障及性能问题、时刻关注前方安全问题,并先知先觉的采取规避手段。这就是运维工作~!

最后说一下运维工程师的职责:”确保线上稳定“,看似简单,但实属不容易,运维工程师必须在诸多不利因素中进行权衡:新产品模式对现有架构及技术的冲击、产品高频度的升级带来的线上BUG隐患、运维自动化管理承度不高导致的人为失误、IT行业追求的高效率导致流程执行上的缺失、用户增涨带来的性能及架构上的压力、IT行业宽松的技术管理文化、创新风险、互联网安全性问题等因素,都会是网站稳定的大敌,运维工程师必须把控好这最后一关,需具体高度的责任感、原则性及协调能力,如果能做到各因素的最佳平衡,那就是一名优秀的运维工程师了。

另外在此聊点题外话,我在这里看到有很多人要sina、、,51com等聊自已的运维方面的经验,其实这对于它们有点免为其难:

a、各公司自已网络架构、规模、或多或少还算是公司的核心秘密,要保密,另外,对于大家所熟知的通用软件、架构,由于很多公司会根据自已实际业务需要,同时因为原版性能、安全性、已知bug、功能等原因,进行过二次开发(如apache,php,mysql), *** 作系统内核也会根据不同业务类型进行定制的,如某些应用属于运算型、某些是高IO型、或大存储大内存型。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内核优化定制,如sina就在memcache上进行过二次开发,搞出了一个MemcacheDB,具体做得如何我们不谈,但开源了,是值得称赞的,国内公司对于开源基本上是索取,没有贡献;另外,服务器也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型号,根据业务特点,大部份都是找DELL/HP/ibm进行过定制;另外,在分布式储存方面都有自已解决方案,要不就是使用现成开源hadoop等解决方案,或自已开发。但90%都是借鉴googleGFS的思想:分布式存储、计算、大表。

c、如上面所讲,目前大型网站运维还处于幼年时期理念和经验都比较零散,没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可能具体什么是运维,大家都要先思索一番,或压根没想过,真正讨论也只是运维工作的冰山一角,局限于具体技术细节,或某某著名网站大的框架,真正运维体系化东西没有,这也许是目前网上运维相关资料比较少的原故吧。或者也是国内运维人员比较难招,比较牛的运维工程师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吧。

二、运维工作师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及素质

做为一名运维工程师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及素质呢,首先说说技能吧,如大家上面所看到,运维是一个集多IT工种技能与一身的岗位,对系统->网络->存储->协议->需求->开发->测试->安全等各环节都需要了解一些,但对于某些环节需熟悉甚至精通,如系统(基本 *** 作系统的熟悉使用,nix,windows)、协议、系统开发(日常很重要的工作是自动运维化相关开发、大规模集群工具开发、管理)、通用应用(如lvs、ha、webserver、db、中间件、存储等)、网络,IDC拓朴架构;

技能方面总结以下几点:

1、开发能力,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运维工具都需要自已开发,开发语言:c/c++(必备其中之一)、perl、python、php(其中之一)、shell(awk,sed,expect等),需要有过实际开发经验,否则工作会非常痛苦。

2、通用应用方面需要了解: *** 作系统(目前国内主要是linux、bsd)、webserver相关(nginx,apahe,php,lig>

3、系统、网络、安全,存储,CDN,DB等需要相当了解,知道其相关原理。

个人素质方面:

1、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运维工作跨部门、跨工种工作很多,需善于沟通、并且团队协作能力要强;这应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素质要求了,不多说。

2、工作中需胆大心细:胆大才能创新、不走寻常路,特别对于运维这种新的工种,更需创新才能促进发展;心细,运维工程师是网站admin,最高线上权限者,一不小心就会遗憾终生或打入十八层地狱。

3、主动性、执行力、精力旺盛、抗压能力强:由于IT行业的特性,变化快;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运维工作就更突出了,比如国内各大公司服务器往往是全国各地,哪里便宜性价比高,就那往搬,进行大规模服务迁移(牵扯的服务器成百上千台),这是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往往时间非常紧迫,如限1周内完成,这种情况下,运维工程师的主动性及执行力就有很高的要求了:计划、方案、服务无缝迁移、机器搬迁上架、环境准备、安全评估、性能评估、基建、各关联部门扯皮,7X24小紧急事故响应等。

4、其它就是一些基本素质了:头脑要灵光、逻辑思维能力强、为人谦虚稳重、亲和力、乐于助人、有大局观。

5、最后一点,做网站运维需要有探索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型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处于幼年的职业(国外也一样,但比国内起步早点),没有成熟体系或方法论可以借鉴,只能靠大家自已摸索努力。

三、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运维工程师

1、保证服务达到要求的线上标准,如999%;保证线上稳定,这是运维工程师的基本责职所在。

2、不断的提升应用的可靠性与健壮性、性能优化、安全提升;这方面非常考验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3、网站各层面监控、统计的覆盖度,软件、硬件、运行状态,能监控的都需要监控统计,避免监控死角、并能实时了解应用的运转情况。

4、通过创新思维解决运维效率问题;目前各公司大部份运维主要工作还是依赖人工 *** 作干预,需要尽可能的解放双手。

5、运维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文档的完备性,运维是一个经验性非常强的岗位,好的经验与陷阱都需积累下来,避免重复性范错。

6、计划性和执行力;工作有计划,计划后想法设法达到目标,不找借口。

以上只是技术上的一些层面,当然个人意识也是很重要的。

四、运维职业的迷惘、现状与发展前景

运维岗位不像其它岗位,如研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有非常明确的职责定位及职业规划,比较有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而运维工作可能给人的感觉是哪方面都了解一些,但又都比上专职工程师更精通、感觉平时被关注度比较低(除非线上出现故障),慢慢的大家就会迷惘,对职业发展产生困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除了职业本身特点外,主要还是因为对运维了解不深入、做得不深入导致;其实这个问题其它岗位也会出现,但我发现运维更典型,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谈一下网站运维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也在思考中,可能不太深入全面,也请大家斧正补充)

运维现状:

2、技术层次比较低;主要处于技术探索、积累阶段,没有型成体系化的理念、技术。

3、体力劳动偏大;这个问题主要与第二点有关系,很多事情还是依靠人力进行,没有完成好的提练,对于大规模集群没有成熟的自动化管理方法,在此说明一下,大规模集群与运维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只是百十来台机器,那就没有运维太大的生存空间了。

4、优秀运维人才的极度缺乏;目前各大公司基本上都靠自已培养,这个现状导致行业内运维人才的流动性非常低,非常多好的技术都局限在各大公司内部,如google50万台机器科学的管理,或者国内互联公司top10的一些运维经验,这些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并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进而导致业内先进运维技术的流通、贯通、与借签,并最终将限制了运维发展。

5、很多优秀的运维经验都掌握在大公司手中;这不在于公司的技术实力,而在于大公司的技术规模、海量PV、硬件规模足够大,如可怕的流量、51com海量数据~~~~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遇到的问题都是其它中/小公司还没有遇到的,或即将遇到。但大公司可能已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或系统。

发展前景:

1、从行业角度来看,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网民已跃升为全球第一)、网站规模越来越来大、架构越来越复杂;对专职网站运维工程师、网站架构师的要求会越来越急迫,特别是对有经验的优秀运维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是越老越值钱;目前国内基本上都是选择毕业生培养(限于大公司),培养成本高,而且没有经验人才加入会导致公司技术更新缓慢、影响公司的技术发展;当然,毕业生也有好处:白纸一张,可塑性强,比较认同并容易融入企业文化。

2、从个人角度,运维工程师技术含量及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也是对公司应用、架构最了解最熟悉的人、越来越得到重视。

3、网站运维将成为一个融合多学科(网络、系统、开发、安全、应用架构、存储等)的综合性技术岗位,给大家提供一个很好的个人能力与技术广度的发展空间。

4、运维工作的相关经验将会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也将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具备很好的各层面问题的解决能力及方案提供、全局思考能力等。

5、特长发控和兴趣的培养;由于运维岗位所接触的知识面非常广阔,更容易培养或发挥出个人某些方面的特长或爱好,如内核、网络、开发、数据库等方面,可以做得非常深入精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6、如果真要以后不想做运维了,转到其它岗位也比较容易,不会有太大的局限性。当然了,你得真正用心去做。

7、技术发展方向、网站/系统架构师。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9年11月13日)
实施强首府战略,是服务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壮美广西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的关键举措。为确保强首府战略取得实效,全面增强南宁市综合竞争实力,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抓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重大机遇,突出城市建设的“形、实、魂”,聚焦强经济、强产业,着力聚要素、拓空间、优环境、增活力,凝聚全区上下合力,共同推动首府南宁快马加鞭、提速发展,提高首位度,引领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二)战略定位
——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持续畅通“南宁渠道”,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引领构建中国面向东盟的高水平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作用,提升交通、信息、资金、物流、人文互联互通水平,打造西部地区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重要枢纽。
——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强化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主动对接大湾区先进生产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领带动北部湾城市群与大湾区融合发展。
——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成为壮乡魅力彰显、多元文化共生、亚热带风貌突出的生态宜居城市典范。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南宁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比2018年翻一番。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支撑作用凸显,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基本建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明显提升。
到2035年,南宁市引领带动作用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力争达到30%。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法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引领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大幅增强。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做强现代先进制造业。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持续强化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工作,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壮大重点产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抢抓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布局调整新机遇,大力引进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着力构建网络通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产业链,建成承接东部、衔接东盟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和供应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引进乘用车、商用车等整车和配套项目,建成整车及零部件协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扶持南宁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服务国内、面向东盟的城轨、高铁车辆制造基地。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区市合作共建广西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提升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制剂研发制造能力。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大力发展航空交通铝材,把南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铝产业基地。推动食品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建材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化工产业向高档化、精细化发展。
做强做优工业园区。南宁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激发对外经济活力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分别把南宁高新区、南宁经开区和广西-东盟经开区打造成为主导产业鲜明、创新体系完备的千亿产业园。以南宁·中关村科技园为基础,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支持南宁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建设现代工业园。坚持产城融合,加大对南宁各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园区人口集聚;促进县区工业园区提质升级,鼓励县区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邕宁蒲庙-青秀伶俐-横县六景-宾阳黎塘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内育外引”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国内外企业落户南宁,广西投资集团、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广西玉柴集团、广西汽车集团、广西林业集团、广西农村投资集团等自治区国有企业要集中资源在南宁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企业。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尖”发展,扶持一批有创新优势的高成长性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加快形成百亿企业引领、亿元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新格局。
(五)做强现代服务业。坚持强优势、树品牌,加快构建具有首府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大力推动金融开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城,创建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持续推进区域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域性货币交易清算中心和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财富管理服务基地、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和金融交流培训基地,建设完善中国-东盟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黄金产业交易市场、区域股权投资市场、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培育服务市场,加快形成金融要素洼地和金融开放创新高地。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一批集物流集散、配套加工、信息服务、商贸展示、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建设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面向东盟和服务我国西南、中南的地区物流总部。依托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推进南宁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的港口协同联动发展,打造南宁港联动铁路线接入北部湾港的江铁海联运示范路线,加快形成以海铁联运为主干的多式联运体系。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联运”新模式。
大力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强化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品牌效应,提升发展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引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大型知名会展集团和国际大型会展品牌,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深化会展业跨界融合,建设会展企业总部基地,形成面向东盟的大型国际展会集聚区。
大力发展大健康和文旅产业。深化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推进医养结合、体医融合,加快规划建设南宁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等一批健康特色小镇、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区,推动形成环大明山健康产业带,打造区域性国际健康养老胜地。大力发展健身休闲、山地户外、民族体育等运动产业,在邕举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大明山景区、昆仑关景区、百里秀美邕江、园博园等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环首府生态旅游圈,加快南宁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中国-东盟旅游开放合作新高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一批文化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推进特色文化与影视、旅游、会展等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以东盟为主要方向的国际文化市场,着力打造壮乡文化、东盟文化产品交易集散地。
(六)培育发展新经济。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路径,聚焦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把南宁打造成为区域性新经济发展策源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抢占数字技术转化为应用的前沿阵地。推动在南宁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优化升级南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服务东盟的离岸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城市等重点项目和支撑平台优先在南宁布局、向南宁集聚,加快5G网络商用和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数字经济高地。推进先进数字技术与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重点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家居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南宁智能制造城。
加快培育平台经济。着力构建平台产业生态,鼓励一批商品市场搭建开放平台与中小商户共享,推动传统交易场景的数字化重构,实现上下游企业和周边服务企业的智能互联。推动生产资料市场与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发展“市场+平台+服务”模式,培育形成一批开放、高效、绿色的供应链平台。扶持一批资源集聚度高、产业融合成效好的本地平台经济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平台企业和结算中心。推动完善信用记录、发布、披露、风险预警等制度,构建以市场信用评价为核心的平台经济共治体系。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重点推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研发及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中加大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加快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高效节能家电、绿色家居、绿色餐饮等绿色消费产业。
(七)做优特色农业。聚焦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创建香蕉、晚熟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打造生猪、水果等百亿产业集群。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创建和提升国家级、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培育壮大南宁香蕉、南宁火龙果、横县茉莉花、古辣香米等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打造高品质“菜篮子”基地。大力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推进蔗糖、水果、茶叶、木材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市。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交易中心及农批农贸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地头冷库,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三、加快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八)深化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进一步畅通“南宁渠道”,高水平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争取更多国家和地区在南宁设立领事机构或商务办事机构,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区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延伸。推动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支持南宁设立国家铁路货运口岸。加快建成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区域性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把南宁打造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市场和东盟企业进入中国大陆的产业投资聚集地、贸易往来结算地、科技创新支撑地、生活服务保障地。
(九)加快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围绕打造制度创新高地、营商环境高地、开放型经济高地、人才聚集高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智慧物流、数字经济、文化传媒以及新兴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建成贸易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自由贸易园区。
(十)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主通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推进铁路玉洞货运场站及联络线建设。开通南宁连接中南半岛国家的跨境公路直通车,加快推进南宁国际铁路港建设,促进南向运输跨境货物在南宁集散,把南宁南站建成西南地区货物出海重要铁路货运编组站。
(十一)推动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推进要素集聚,强化国际合作、金融开放、信息交流、商贸物流、创业创新等核心功能,培育一批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聚集区,提升南宁核心城市综合功能和集聚辐射带动北部湾城市群的能力。推动与“北钦防一体化”深度联动发展,促进北海、钦州、防城港融入南宁都市圈,共同建设“南宁-北钦防”城镇发展轴,形成引领全区发展的龙头。建立完善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南宁对接融入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共建产业孵化器、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科技金融等服务平台,推行“飞地经济”共建共管等模式,加快建设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示范区。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完善互派干部双向挂职长效机制。
(十二)加快五象新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平台作用,把五象新区打造成为广西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示范区。从自治区层面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解决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新兴产业园、现代工业园发展空间不足问题。鼓励五象新区在与东盟进行现代金融、智慧物流、数字经济、新兴制造产业、贸易自由、人文交流等对接发展中率先探索,高水平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对五象新区范围内自治区税收分享部分全额返还南宁市,由南宁市统筹安排支持五象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深化五象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建设粤港澳合作区。建立简约高效的管理机制,探索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优绩优酬”绩效工资体系并与中央有关政策做好衔接,推动形成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的人事制度。
四、加快发展要素集聚
(十三)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南宁创新机构、研发平台、创业载体、成果转化平台等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力度。大力引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动南宁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孵化器”。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动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南宁市重点引进和培育的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的研发费用奖励补助力度。
(十四)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加快南宁教育园区建设,推动一批高校入驻园区。在高级职称评审、中高级岗位设置等方面给予南宁更大自主权。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在南宁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予以收费优惠、物流保税优惠等国际通行权益。顺应产业发展需要,自治区在南宁筹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优化驻邕高校、职业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推进驻邕高校、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鼓励支持驻邕高校、职业院校以面向东盟为重点,为全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向型人才。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南宁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等的支持力度。
(十五)强化金融税收支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重大产业、新经济等的支持力度。在南宁设立地方银行、消费金融等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企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比重,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做大做强南宁上市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产业、科创等各类基金。允许南宁市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优惠。
(十六)强化国土空间资源支撑。在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对南宁发展所需的空间拓展予以支持,充分保障南宁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占全区四分之一以上。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重点发展南宁大都市区,推进宾阳、横县新型产业经济区和隆安、马山、上林生态经济区差异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支持南宁市科学合理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南宁市范围内的自治区本级土地由南宁市统一规划、统一收储。优先保障南宁市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单列下达五象新区、南宁教育园区建设用地指标,新增单列下达南宁空港经济区建设用地指标。南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市级统筹推进的重大产业和公益性项目,纳入自治区专项指标核销范围。南宁市要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处置闲置土地,创新开展城市改造更新工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五、加快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建设
(十七)打造南宁大都市区。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向南向海拓展南宁发展空间,合理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建设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和特大城市,优化调整行政区划,科学配置南宁大都市区空间资源,优化提升主城区,重点向南建设五象新区、向东拓展三塘和邕宁片区,加快推进武鸣城区、吴圩空港新城、六景产业新城以及特色近郊城镇组团建设,全面构建多中心、多组团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十八)加快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形成以南宁为枢纽的全方位高速铁路网,规划建设昆明-南宁-玉林-深圳等高速铁路,充分预留区域高铁廊道,重构“多主多辅”的国家客运综合枢纽布局。推动规划建设崇左(凭祥)-南宁-玉林-粤港澳大湾区、南宁-河池-重庆、南宁-百色-瑞丽货运铁路,打通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中南半岛货运通道和中缅货运通道,加速提升通达北部湾港口货运铁路出海通道能力。规划建设中心城区通往六景、大塘、武鸣、横县、宾阳、扶绥等方向和环大明山市郊铁路。加快落实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18-2030年),优先建设南宁出区出海出边的通道项目。着力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加快机场跑道、新航站楼等建设,支持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争取第五航权。加快内河水运建设,规划建设平陆运河,实现南宁港与北部湾港的江海联运。加快建设南宁国际空港、南宁国际铁路港等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枢纽衔接设施和多式联运设施。
(十九)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健全绿色高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核心地区的轨道网络密度,优化主干路网布局和城市微循环,加快建设“五横七纵”的快速路网,形成“开放式、网络化”的市内交通路网格局。创建国家公交都市,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统筹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能源结构优化、地下综合管廊、智能电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提高生态宜居水平。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定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总体格局。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提升“南宁蓝”品质。实施流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大力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等土壤环境风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提升“中国绿城”品质,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市绿地综合体系,率先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及创建国际花园城市。积极开展城市修补,提高滨水空间连续性、可达性,营造高品质强活力的蓝绿网络,构建覆盖中心城的无障碍城市慢行绿道系统。大力推进南宁市资源循环基地建设,建设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区域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十一)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南宁市开展跨境劳务合作,探索在外企较为集中的经济园区或产业集聚区设立涉外劳动纠纷调处机构或外国人服务站。完善学前和义务教育布局,加快学前教育普惠提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发展,在全区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围绕绿色、民族、东盟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健康南宁,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建立更加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强化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法治南宁、平安南宁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扫黑除恶等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创建面向东盟的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六、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二)建立实施机制。成立强首府战略指挥部,统筹协调推进强首府战略各项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报告自治区党委、政府。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敢闯敢干的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二十三)强化政策保障。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不能下放或委托的事项外,按照“能放则放、能给尽给”的原则,把自治区相关权限下放南宁市。推动南宁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创新、城市空间统筹利用、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勇当全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二十四)强化责任担当。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切实担起相应责任。区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具体政策措施,全力做好各项指导支持工作。南宁市要发挥主体作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举全市之力推动强首府战略全面实施。

IoT,简单来说,就是物联网,是Internet of things的简称,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既能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又能实现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IoT是即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大信息产业发展浪潮,可谓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IoT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作为一个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产业,在最近几年终于迎来了大爆发,智能语音也成为继路由器之后的又一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带着新中心的浪潮,IoT产业也迎来了大爆发。

小米CEO雷军的说法,小米的IOT战略经历了2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以“参股+实业”来扩张生态链

小米的生态链布局,采取的是“参股+实业”的双向驱动方式 ,以“占股不控股”的模式不断扩张其生态链规模。

小米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面上看,是小米已经形成的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链和整个生态的环境,营销渠道有线上的小米商城和线下的小米之家;实际上,却是小米对生态链企业“投资而不控股”的策略,这与苹果、Google等同样布局 loT 生态的厂商有很大不同。

小米的“造链运动”就是这么来的。雷军在布局IOT之初,就提出了“100 家生态链企业”的战略目标。时至今日,小米生态链已经成为拥有上百家硬件厂商,其IOT开发者平台也接入了多达上亿台设备,成为目前“最大消费IOT平台 ”。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见效快,能够快速的打开市场。但潜在的问题是,真正能够进入小米IOT平台的智能设备,大多来自于甘愿接受小米管控的小企业。市面上销量大、口碑好的家电、智能设备厂商都很难进入这个“圈子”,这就让消费者的选择极其有限。

2017年11月,小米对外宣布开放小米IoT开发者平台。

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正式宣布,小米IoT平台联网设备超过8500万台,日活设备超过1000万台,合作伙伴超400家,已经稳居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雷军认为小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平台。

在大会上,小米 科技 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小米初步完成了当初的目标,现在要开启小米IoT战略第二阶段,小米将全面开放IoT平台并启动小米IoT开发者计划,AI+IOT战略。

而在小米IoT战略的第二阶段,“AI”将成为关键词,小米方面表示希望能在AI 技术的加持下,将硬件、软件、云服务和新零售业务串联起来。

所谓AI+IoT,就是人工能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基本上都是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智能。但物联网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很有可能促进物联网行业的进一步起飞。

从小米第一阶段的IOT战略布局,我们可以了解到:

一,现在接入的智能产品主要有三种

1,小米自有品牌的智能产品,如小米手机、小米手环、小米音箱、小米智能空气净化器等

2,小米生态链产品,即小米投资入股的产品

3,第三方产品,这也是小米更加开放的表现。

二,小米布局AIoT有三大优势:硬件优势、大数据优势和丰富的生态链布局优势。

1,硬件优势

小米AIoT战略,也是以手机作为第一入口,然后以小米音箱、小米手环、空气净化器、智能灯等与家庭相关的智能产品作为辅助入口,进而建个人、家庭的智能家居场景 。

雷军在2018 MIDC 小米AIoT开发者大会宣布,2018年小米IoT平台已连接了超过132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遍布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日活设备超过2000万台,每日处理设备请求高达800亿次。内置小爱同学的激活设备数超过1亿台,月活跃用户超3400万。

活跃的物联网设备为海量数据获取及万物互联提供了坚实基础,这是小米布局AIoT战略的硬件优势。

2,大数据优势

2018年7月,在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上,小米大数据产品总监赵辉华曾表示,小米有三亿的用户,在三亿用户中有超过日活21个的千万小米应用,这些应用都沉淀到云服务上;在大数据全局搜索方面,小米已经接入了16类的垂直内容,日均用户量是1600万,日均请求量四千多万。

3,丰富的生态链布局优势

AI+IoT 是如今小米最有想象力的业务,远胜于手机。大到智能电视、空调、洗衣机,小到闹钟、移动电源、电动牙刷,小米生态链已经形成了一张大网,小米凭借着用户量、设备数与数据积累,正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随着 5G 商用的加速,设备的连接能力将有明显的飞跃,因此 IoT 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AIoT领域,小米布局很早,积累也较为深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生态链体系,且线上线下渠道也都已打通。这是小米AIoT战略布局的生态链布局优势。

对于小米来说,推动AIoT战略加速落地,不仅是时机成熟,更是势在必行,所以就有了后面一系列的大动作!

在2017年11月的小米IoT大会上,小米宣布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百度达成合作,双方将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机器人、无人驾驶、AI芯片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也就是说,小米的智能硬件需要通过DuerOS等外援来补充技术。

2018年第二次开发者大会上,小米AIoT将开放全面升级,Zigbee方案接入到小米IoT平台,云云互联,可以与其他云,并支持标准蓝牙Mesh

在落地应用上,小米开始在AR(owlii)、智慧酒店(全季酒店)、智慧家装(爱空间)上进行落地。

AIoT平台将接入智能门锁。

2018年,小米也开始向海外扩张IoT业务,2018年2月,智能电视进入印度市场,并在2018年第四季度在印度市场出货量排名第四。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小米2018年年度财报,2019年3月19日,小米发布了2018年财报。

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收入1138亿元,同比增长413%。报告期内,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19亿台,同比增长298%。

2018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的收入为438亿元,较去年增长869%,也成为小米2018年增速最快的业务。

从该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来看,2018年全年达到251%,而2017年为205%;2018年第四季度,该业务营收占比甚至达到了336%,而2017年同期为242%。IoT业务无疑成为小米2018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最大亮点。

根据财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31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约为151亿,同比增长1932%。拥有5个以上小米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数约230万,同比增长1091%。

此外,小爱音箱累计出货量超900万台,小米电视全球出货量840万,同比增长2255%。报告期内,小米也开始向白电领域进军,分别在2018年7月和12月推出了米家空调和米家互联网洗烘一体机。

从2018年的年报可以看出,今年开始,小米的动作也确实比以往更频繁。

1月11日,他们宣布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雷军称小米将在未来的5年内,持续在AIoT领域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ALL in AIoT;

2月26日,又成立集团技术委员会,成立人工智能部、大数据部、云平台部;

3月7日,小米成立了AIoT战略委员会,由IoT平台部、人工智能部、生态链部、智能硬件部等十几个核心业务部门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组成。

2019年4月2日,小米决定拆分松果电子部分团队为大鱼半导体,新部门以后将专注AI、IoT芯片研发,而松果电子继续研发手机芯片。

而这些动作背后都有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AIoT战略要如何深入?设备层面,小米已经积累了五六年的优势,很显然,想要真正把握住这个万亿级的大市场,只有由设备下潜到基础核心技术层面,包括芯片、人工智能、连接技术、边缘计算等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无数次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对全产业链的把握,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时代中以不变应万变,小米跑得更早,所以也有更多的时间积淀这个能力。

我们看到,在小米前进的路途上,也在不停的思考,及时更新战略。胜不喜,败不骄之余,小米的AIOT战略也有不得不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一,AI技术先天不足

IoT是一个生态,并非是单一的设备模式,核心驱动力肯定离不开AI技术。而在小米IoT战略的第二阶段,人工智能成了整个生态的关键词,小米希望在AI技术的加持下,将硬件、软件、云服务和新零售业务串联起来。

小米在AI技术上的不足,导致小米的IoT模式不够完美,甚至还容易遭到外界和投资者的“挑刺“。

所以,在2017年11月的小米IoT大会上,小米宣布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百度达成合作,双方将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机器人、无人驾驶、AI芯片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也就是说,小米的智能硬件需要通过DuerOS等外援来补充技术。

小米之所以和百度合作,原因有二

1,在国内的互联网巨之头中,百度是最早选择“All in AI”的玩家,数据上的优势加之时间上的红利,百度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有着深厚的基础。尤其是以对话式人工智能 *** 作系统DuerOS的出现,打开了国内人工智能 *** 作系统的先河。在DuerOS的合作名单中,已经出现了美的、海尔、TCL、vivo、海信、HTC、联想等超过130家的合作伙伴,在AI技术方面的积累与小米在硬件场景上的布局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2,百度也是这场合作的受益者,小米庞大的IoT基础和大数据,不仅可以为百度的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训练样本,也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除此之外,DuerOS和小米IoT在场景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交叉,百度和小米的合作便意味着,小米的供应链优势可以丰富百度人工智能生态,将AI技术应用到更多场景,进而为DuerOS和小米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二,研发资金不足

AI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生态打造,是一件相当长周期的事儿。拿百度在AI技术领域的投入为例,5年前就一直持续砸资金,直到今天还谈不上形成规模化收入。所以,技术是需要积淀的,需要长期研发,共同攻关,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解决的。而且更关键的一点是,与主流互联网企业百度、腾讯、阿里和美团比,小米身上的硬件痕迹过重,缺乏应用服务的场景支持,少了大数据这一侧持续训练和学习的支持,玩AI的难度就更大一些了。

在人工智能方面,华为终端今年预计投400亿研发iot物,百度每年在此技术的投入均在15%以上,阿里在未来对达摩研究院投入1000亿以上。而小米姗姗来迟,在2016年才涉足AI研发,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小米将继续在AIoT上投资100多亿元。

三,IoT芯片“核芯”不足

从IoT的开发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硬件设备、 *** 作系统和处理芯片。目前国内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将这三个层级全部做好。小米做到了最大普及程度的消费级硬件设备,百度、阿里则是拿出了 *** 作系统,华为在芯片和硬件上更为侧重。

从物联网产业链来看,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几大方面。除了网络层之外,其他方面则厂商争夺的重点。而从产业环节而言,芯片无疑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为此,想要构建自主生态,打造低功耗连接,芯片的作用不可言喻。

小米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许多关键领域都不得不依赖其他企业。例如,在手机AI芯片、IOT 芯片方面,小米都缺乏实力,无法像华为那样依托自家的麒麟芯片实现自主的产品以及技术迭代。这也导致了小米在高性能、低功耗IOT芯片方面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迭代速度也远远落后于华为。

相对于手机芯片,物联网芯片本质上还是通信芯片,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对于小米而言想要进入也并非易事。

以华为这么大的投入力度,在芯片自主研发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自2004年开始,华为就开始布局自主研发芯片,2009年才研发出第一颗K3芯片,并且还是试水。之后更是经历了多次实验,才在2014年成功研制麒麟芯片,并最终应用到华为手机之中。由此可见,芯片的研发难度有多大。

小米自2014年成立小米松果电子以来,第一款NB-IOT芯片在2017年底才推出。虽然在时间点上,并没有落后很多,但是显然华为等厂商已经抢先一步。从布局方面来看,首款NB-IOT芯片的推出,小米IOT生态布局也趋向于进一步完善。

而且,在小米的IOT产品系列中,除了手机这个核心产品掌握在自己手里外,其余产品大多依赖生态链企业去研发制造。问题是,这些生态链企业也和小米一样,面临“缺芯”的困扰。

所以,未来小米需要在IoT芯片领域加大研发力度。

四,生态链并非固若金汤

小米在布局生态链的过程中,采用“占股不控股”模式。看似明朗的背后,隐藏着哪些风险。

借助小米品牌的声誉以及小米在互联网渠道的优势,多家小米生态链企业迅速发展,更有数家企业年营收迅速从零增加至超过十亿元,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小米的名声,但是随着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成功,一些质疑也伴随而来,担忧它们过于依赖小米将难以持续发展壮大,去小米化呼声日益严重!

以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典范--华米为例,2015年、2016年来自小米的收入占其营收的比例超过九成,而净利润分别为-038亿元、024亿元,到2017年、2018年来自小米的收入占比降低到八成以下,其净利润分别提升至2305亿元、4748亿元,华米也不忌言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自有品牌Amazfit业务发展所取得。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华米虽然依赖小米贡献了大部分收入,但是小米方面带来的净利润较低,而它在2017年、2018年取得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拓展自有品牌业务。

小米生态链企业,依托小米的销售渠道,离开小米将面临失去市场的风险。同时,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管控虽然越来越弱,要求却越来越严格。

不仅如此,竞争也是生态链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在内部,同一类别产品有多家企业竞争,例如,同时做智能锁的云丁、云柚和绿米;同时做空气净化器的睿米、琭珞含章和星月电器。

在外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了进军IOT市场的速度,华为与硬件厂商合作,在智能家居领域打造一个更开放的生态;OPPO、vivo、TCL 则是共同合作,宣布成立IoT开放生态联盟。

显然,IoT已经成了厂商们的第二战场,生态链企业面对的竞争日益激烈。

结语:

5G时代的到来,IoT业务也成为众多手机厂商发力的对象。OPPO和vivo在2018年联合多家家电企业成立了IoT开放生态联盟;华为在日前的AWE上宣布升级IoT战略,余承东还定下了三年内拿下中国三分之一IoT设备的目标。

2019年,是5G商用部署的元年,而5G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海量物联网的连接提供支持,它的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特性,是物联网体系成熟的必要条件,可以预见,从今年开始,随着5G商用的进程逐渐推进,IoT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希望小米一路前行,再创辉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570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 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