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何时到来?

物联网时代何时到来?,第1张

物联网不是趋势,它是现实。
经过了近几年的市场及大环境的培育,“物联网”在随着技术的创新、互联网的发展、及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据Forrester Research指出,“物联网”有关技术、产品和应用全球市场价值将会从由2008年2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115亿美元。应该说,“物联网”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市场潜力也很巨大,但是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它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乃至公众共同努力。同时,有专家预测,“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也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物联网”将会得到大幅度的应有,而且会带来上万亿规模的科技市场。

如果农产品物联网建立完成了,农产品溯源也就是系统整理一下信息这么简单了。
如果没有农业物联网,开始建立,那只有让企业有盈利冲动的方式去驱动进步。
先让一些有优质产品的企业开始浅度追溯
然后行业认同,市场认同了,开始一层层的迭代深入。
如果是大宗的,因为产量大,可以一次上一个现阶段的深度追溯系统。
主要还是把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分成节点,落实到人。
信息浅追溯可以人工录入,中后期都得传感器自动录入。
可以到追溯吧里面找乔路飞科技的方案设计参考下

防窜其实是指一个经销商把自己所负责的货物卖到不属于自己的区域范围呢,这种行为就是防窜的意思。这种行为给产品商家也是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产品企业也是一种下解决这样的问题出现。

一、防伪溯源防窜货系统优势:

1、应用成本低

企业不需建设数据管理中心,省去大笔的硬件投入费用、软件开发费用、日常系统维护费用,使得防伪溯源防窜货应用成本大大降低。

2、建设周期短

依托现成技术通过资源配置与参数设定即可以快速搭建所需的系统。

3、系统可靠性高

系统集成了众多先进技术,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具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并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护。

4、 *** 作简单

各个环节的 *** 作注重以人为本,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十分方便 *** 作。

二、防伪溯源防窜货系统流程:

1、标识应用

利用喷码设备(油墨喷码机、激光打码机)在产品或其包装上将按编码原则设定的编码直接喷印,或者在每件产品或其包装上贴上专用标签,使每件产品具有唯一的数字化标识。

2、信息采集与传送

产品入库、出库、发货、销售时,利用识读设备读取产品或其包装上的编码及相应的信息通过网络(有线或无线)直接传送到数据管理中心。

3、信息处理与服务

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服务功能完全根据企业的要求设定,企业透过平台提供的服务接口和相应软件将各个环节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系统中。

4、查询服务

电话、手机、网络构成的立体查询网络覆盖实现了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发出的产品或其包装上的编码查询会得到系统该编码对应的产品的生产信息和物流信息快速响应,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十分方便了解产品状态,客户则可以据此判断产品真伪。

理论上是可以的
关于农业物联网有以下几点现在行业的限制:
关于国内:
土地未能集中,人才、技术分散且低端:
农业相关产业现在还未高度集中,分散式的农业模式造成了人才、技术的分散,低端,从业人员素质也较低。这样农业物联网的基础人才技术密集度达不到,这是国内的情况,这个情况不是简单的资本和技术能解决的,而是整个农业产业向着土地集中,产业集中,技术集中的方向才具备一个基本的面。
关于整个行业:
物联网依托的是大量的传感器替代认为 *** 作与控制,信息的监控与变送,这牵扯到大量的传感器:温度、湿度、农药、化肥、病害、光照等等等等,这些传感器的材料、技术、规模化,都未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所以现阶段农业物联网的思路是有的,成本、效率现阶段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题外话:荷兰国家的无土栽培,在厂内做到了比较好的小物联网的概念,水、肥、温度,番茄的高度控制,厂内的行走通道设计,都非常人性化,非常合理。
可以去网上找下相关资料,有荷兰的无土栽培番茄,在我们已知的普通技术水平下让人感觉到了令人发指的创造性水平!
关于质量追溯:
前段时间,我们给一家五常的大米企业做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他们公司自有水稻基地一万五千亩左右,协议收购的水稻产地约五万亩。非自有的水稻种植区域的产品质量,水肥的品质都很难确定,这部分水稻只能作为普通的五常大米来销售。而自有的水稻基地,种子、水、肥、农药都是严格控制的,这样进行追溯,尚且做不到全流程传感器录入信息。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土地集中对质量追溯的影响。
另外农产品的质量追溯,是基于农业物联网的一个副产品,物联网的发达程度决定了信息提取的效率,这一点上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不是谁能解决的。现有的方式都是倾向于人工采集信息录入的。 贴吧:追溯 有我们的小企业追溯方案文案

至2011年,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应用推广初见成效。至2011年,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 *** 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两者关系:食品安全溯源属于农业物联网范畴之下的分支。
农业物联网:包括智慧大棚、自动浇灌、智能机械、食品溯源等分支领域,他是指关于农业的所有用到物联网技术的流程统称。
食品溯源:指在实物生长阶段就开始跟踪记录每一个流程,最终购买的客户可以回溯到该食物的每一个环节,一般通过RFID技术实现,由人或者机械输入信息,最终购买的客户可以通过专业仪器读取信息。主要用在猪肉、生鲜等对食物要求较高的领域。

1、人工录入信息,最后反映在二维码或者条形码的扫描结果上,基本可以做到质量追溯、防伪、防窜货。

2、大部分信息传感器采集自动化录入,全流程监控点自动运行。信息反映在二维码或者条形码的扫描结果上,可以做到比较深入的质量追溯、防伪、防窜货。

产品溯源:

产品溯源是将当前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互联网技术结合利用,通过专业的机器设备对单件产品赋予唯一的二维码作为防伪身份z,实现“一物一码”,然后可对产品的生产、仓储、分销、物流运输、市场稽查、销售终端等各个环节采集数据并追踪,构成产品的生产、仓储、销售、流通和服务的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573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 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