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怎么理解?

“物联网”怎么理解?,第1张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

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的应用:

1、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应用比较成熟。随着社会车辆越来越普及,交通拥堵甚至瘫痪已成为城市的一大问题。对道路交通状况实时监控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驾驶人,让驾驶人及时作出出行调整,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2、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就是物联网在家庭中的基础应用,随着宽带业务的普及,智能家居产品涉及到方方面面。 家中无人,可利用手机等产品客户端远程 *** 作智能空调,调节室温。

3、公共安全。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情况频发,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大,网可以实时监测环境的不安全性,情况提前预防、实时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

它一面具有着超乎想象的应用空间,只要你想,万物都可以容纳进来;另一面却是一种被刻意淡化了的尴尬——那就是时至今日,物联网仍然没有一个足够清晰的概念和完整科学的模型—— 很多人都热切地期待物联网所能带来的财富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与此同时,他们又都在心里疑惑不解:物联网到底是什么 既然业界尚无一个标准的概念给出,为物联网溯本正名也就不是这样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姑且一道来分析一下物联网的一些特质和形态,以期从中可以寻找到关于物联网的一些模糊但又关键的映像。 解读一:物联网是什么 这是所有研究物联网的人都要迎头撞上的一个问题,也许一千个人就会给出一千种答案来。在去年,我国提出要力推物联网建设的时候,工信部同时指出,物联网“尚无”一个标准的定义和概念。 因此,我们姑且把这个问题变通一下,换成“物联网可以是什么”。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把物联网理解为,“捆绑”在各种物体上的传感器与现有互联网的结合。如果这句话还是有些绕口的话,那我们不妨更简洁些—— 物联网:RFID 互联网。(简洁,但不够全面) 解读二:物联网不谈概念只谈应用 物联网概念的难产,究其根源,在于物联网所涉及的行业、领域、技术太宽泛,而其应用模式和场景又过于分散。下面我们转载一段来自百度百科的关于物联网的解释,你就会明白如今的物联网有多“复杂”了——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正因为如此,物联网似乎很难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型,也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概念和协议。那么,物联网还剩下什么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应用。 于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物联网应用之路。这里没有概念,没有模型,没有标准的制约和精细的考证,物联网的应用建设者们只是建立了一种最直接的认识——将你需要连入网络的任何东西,用任何办法连入进来。 起码从目前来看,物联网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大概念而生的,他是为了无数的精彩而又实用的小应用而生的。 让我们回到物联网的英文定义:“The Internet of Things”。 OK,一目了然。 解读三:物联网由“家”及“国” 提到应用,自然就有应用的对象之分。物联网的应用大致可以按此分为两类,一是行业级的用户,作为一个国家的应用单元来普及和推广物联网;另外一部分则是个人用户,作为家庭的成员来感知和使用物联网。 到底哪一个更容易获得成功 最终的发展应该是两者在物联网的应用上取得完整的统一,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由“家”及“国”似乎是一条捷径。因为任何的应用本身,都将是以人为对象的,不管是我们给南美的种植园安装数千台传感器,还是在阿富汗的山区洒下遍地的追踪系统,其最终目标是统一的,那就是方便甚至是替代人类的 *** 作。 由此可见,首先要让人感知到物联网,认同和习惯物联网,才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海尔推出物联网冰箱,小天鹅推出物联网洗衣机,美的也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了全套的物联网家电产品,还有几大运营商也纷纷推出了基于家庭的无线计划,物联网从家电开始,从应用出发,似乎已为正道。 解读四:RFID是物联网的核心么 任何一个产业的推广,都不会也不可能以某项技术为核心,物联网也不例外。想想当年3G制式之争,以及更早的联通CDMA绿色手机,甚至是Wi-Fi与WiMAX的博弈——最终决定成败的,都是技术之外的东西。 RFID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以RFID取代传统商品标签也很早就在国外的零售业有了应用。而在国内,RFID一直以来没有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推广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它的技术不够先进,而是它缺乏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直到等来了物联网这个大时代的开启。 RFID的灵活便携和无线识别同物联网的基本应用需求非常吻合,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RFID起到的正是那个“of”的作用,将“物”与“网”链接起来。但反过来,并不是只有RFID能够支撑物联网,其他的无线传输技术,诸如红外、蓝牙、卫星、手机等等,都可以作为连接“物”与“网”的通道。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之上,使不可交流的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交流,而产生的过程,称之为物联网。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见证了各种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各种传感器,温度计,交通、流速传感器以及数据传输。
大家都听说过互联网,那有没有听说过物联网呢?
首先从字面来理解,就是物品和网络之间相连。起初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来的:把所有的物品通过物联网域名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等等的一种网络概念。当然了,物联网的官方定义是:是基于互联网之上,使不可交流的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交流,而产生的过程,称之为物联网。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666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2
下一篇 2023-07-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