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走近科学》停播。
几十年中,它成了70后茶余饭后的谈资,80后课间探讨的话题,90后童年的噩梦阴影。
《走近科学》节目组,硬是把这档科普节目,搞成了“开头是恐怖片、中间是悬疑片、结尾是搞笑片”模式,引起不少争议。
《人民日报》曾刊文称:《走近科学》是“媒体装神弄鬼的一面旗”。
人民网指出:把公益性的科学栏目搞成一档猎奇节目,是一件很令人没脸的事。
但当《走近科学》停播之后,观众又开始怀念这档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节目。
“走近科学是我的快乐源泉。”
“虽然挺乱七八糟的,可我好像还是不想让它停播。”
“其实它挺好的,让我一个不敢看恐怖片的人觉得,有些事情没那么恐怖”
……
观众们一边看得津津有味,一边骂得痛快淋漓。
不得不说,这是一档奇怪的节目,有着一群奇怪的观众,哪怕《走近科学》如今已经停播,但它的往事,依旧历历在目。
就如《走近科学》主持人张腾岳,在《吐槽大会》中再次说出那句熟悉的句子:“我们怎么就伪科学了?”
01
1998年6月1日,央视出品了一档科普节目《走近科学》。
一开始,这档节目很正常,科普知识,介绍重大科技事件、政策和成果。
但知识点太硬,观众嚼不动。
2003年,《走近科学》因为收视率不佳而受到了黄牌警告,栏目的生存一度受到威胁。
于是就有了2004年该栏目的一次重大改版。
这次改版之后,《走近科学》开始变得奇怪起来。
为了提高收视率,保证栏目能存活,节目组选了一条靠悬疑、诡异、博眼球的道路。
往往用故弄玄虚的手法,利用恐怖的画面和音效、故作神秘的解说来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然后在最后的2分钟里,得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
观众聚精会神看了半天,最后发现自己被耍了。
有一期节目给人印象相当深刻。
2010年6月的一天,河北某县的一个村民,听到头顶有飞机飞过,抬头望去时,却发现一个闪着耀眼光芒的球状物体掉落下来,砸在了不远处的荒地上。
随后,一帮村民去一探究竟。
走近一看,原来掉下来的是两团冰球。
神奇的是,冰球呈淡蓝色,显得美丽而神秘,直径大小约为四十厘米,重达五十公斤,地上都被砸出一个大坑。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村民首先排除了冰雹,当时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迷信的老人家说这是老天爷给咱们发出的警告。
上过几年中学的年轻后生说这是天外陨石。
最后大家请来了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长者仔细看过之后,带着思索的表情表示:“这是无根水,要是每天吃一口,可以治疗百病。”
有胆大的村民,当场就舔了一口这坨蓝色的冰球,舔完之后还表示:“味道还不错,咸咸的。”
最终,村支书决定先将这些冰球拿回去冻着,等他联系专家再鉴定。
临走时,那位长者还敲下几块碎冰,带回家准备拿它做饭。
《走近科学》节目组接到村支书的电话,立刻联系了北京天文馆,馆长也不含糊,直接跟着节目组来到了村里调查。
天文台的专家,觉得这些物质可能来自外太空。
但实验室的专家否定了这一猜测,鉴定结果显示该物质并非来自外太空。
又有人猜测是不是外星球未被发现的元素,但检验发现该物质的组成部分,就是水和常见的无机物。
一时间,专家们和节目组的人,都陷入了僵局。
大家绞尽脑汁之时,一位曾在机场工作过的专家突然想起,飞机上乘客的排泄物,经过处理会成为冰块,并呈现蓝色。
最终鉴定结果显示:这是飞机上掉下来的人的排泄物。
但很多村民不相信这个结果,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无根水”,尤其是那个舔过冰块的村民,和拿冰块做饭的老者,对“无根水”一说深信不疑。
节目的最后称,因为这两坨冰球和飞机场的排泄物冰块体积差别过大,还是需要研究,随后天文馆专门保存了这些冰块,准备继续研究。
当时看完这期节目,正在吃饭的观众,心中五味杂陈。
想嘲笑那位舔冰的村民,却又发现自己也被节目组戏耍着看了大半天,只能心中暗骂,这都是些什么玩意?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某村全村处处“漏电”,哪哪一量都是220V的电压,连空气也带电,村民也开始出现头昏脑胀的症状。
专家调查一番无果,最后不经意发现,原来是试电笔坏了,测哪都显示220V。村民因为怕触电,精神高度紧张,所以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导致头昏脑胀的症状发生。
02
要是只有这些“未解之谜”,也不至于让很多小孩子看过之后吓得不敢睡觉,《走近科学》曾出过一系列“怪力乱神”的节目。
比如:
一个村子每到半夜时分,就会传出一阵阵怪叫声。大胆的村民找遍了整个村庄,也没发现怪叫的来源,村里老者说这里传说有异常凶猛的野兽出没,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节目组也是添油加醋,搞了恐怖音效,用了诡异滤镜,还分了上下两集。
看完上集的小朋友,吓得晚上不敢去厕所。
结果下集最后揭秘,原来是村里一个胖子睡觉打呼噜。
这找谁说理去?
还有:
一期节目讲“飞棍传说”,一开始称摄像头多次拍到了外星人的飞船,神乎其神、甚至分了上中下三集播出,最后发现是一只扑棱蛾子在摄像头前飞舞。
一期讲一个孩子被“鬼”附身,经常做出各种怪动作,翻白眼、咬人、像僵尸片中的僵尸那样跳着走路,村民害怕极了。
节目组把小孩拉去检查身体,结果也是一切正常。最后心理医生给出答案:孩子的父亲平时不关注他,他想靠这些怪动作引起父亲的关心。
还有好多期用“鬼”字做标题的节目,比如“半夜鬼拉灯”、发怒的“鬼火”、殡仪馆离奇事件、老屋怪影之谜等,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原因,被节目组包装一番后分集播出,往往能吓得人不敢睡觉。
“水怪系列”就更扯了,各种悬疑、各种推理、各种专家,最后发现三种可怕的水怪分别是“乌龟、水獭和一只废旧汽艇。”
是不是很像如今某音经常出现的“水猴子”,多亏有@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来鉴定网络热门生物。
其实回头想想,了解一定科学知识的人,看这些节目很扯,但还有很多没有多少文化、不懂科学常识的人,往往会将普通的事物看成是神秘现象,甚至是迷信传说。
《走近科学》那时候做的事,很像现在的科普达人做的事情,给大家普及一些常见的自然、生物、物理、化学等科学常识。
本质上也是为了破除迷信思想、只不过《走近科学》为了噱头,搞得有点夸张,堪称“标题党”的鼻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档下饭的搞笑节目。
03
2005年,改版后的《走近科学》,从以前没人看的节目,一跃成为收视率强劲的热门节目。到了2007年,《走近科学》已经站在了国内电视猎奇界的巅峰。
作家郑军曾描述《走近科学》的火爆程度:北方浴池的习俗,是在里面喝茶、打牌、吆五喝六,有次我走进一家浴室,里面却出奇地安静,仔细一瞧,原来大家正目不转睛 地看《走近科学》。
主持人张腾岳也跟着爆红。
尽管解说词冗长、但他眯着眼睛认真解说的模样,还是收获了无数粉丝的喜爱。
张腾岳表示:“以前我家邻居都不知道我是央视的主持人,现在外面买个菜,卖菜大爷都找我要签名。”
节目风光了两年,但人们也受够了“标题党”的故弄玄虚,质疑声不断涌现。
连节目组的制作人张国飞都自曝:我们选题的标准,最重要的是选题要吸引人、然后是故事要曲折,接下来才是科学性。
基调是这样,节目最终呈现的结果自然就成了开始充满噱头,结尾莫名其妙。
经过一系列“鬼”故事,“怪”传奇之后,官媒都看不下去了,直称“《走近科学》是媒体装神弄鬼的一面旗”。
这个评价,让节目组如芒刺背。
随后他们又推出了一系列“雷声大雨点小”的节目,比如60多岁的老人身体会自燃,结果是孙女点的火,原因是当地将“老人自燃”看成是有福气的象征,孙女想让父母赡养老人。
还有,有人报警称有人走私熊猫,警察到场后发现这只熊猫很古怪,专家表示这是熊猫与后交配后的产物,最后动物的主人出来解释道:“我闲着无聊,给家里的松狮染了色。”
虽然节目中不再提什么鬼怪传说,但依旧是故弄玄虚,在智商层面,观众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
对此,主持人张腾岳很是委屈,他觉得寓教于乐的同时,讲清楚了一个科学知识,或者揭开了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这就够了。况且节目组也没有瞎编乱造,很多线索都是热心观众来电提供的。
制作人张国飞接受采访时表示:“哪怕观众全是小学学历,我们也得伺候到,至于节目能做多久,希望能做到人人都相信科学的那一天。”
但随着批评声音越来越多,《走近科学》在2010年又进行了一次改版,换了制作团队,并撤出晚间8点的黄金档,砍掉猎奇故事,改为硬核科普,但收视率也随之大跌。
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学》在播完“治理水花生”后,宣布停播。
没想到,以前骂这档节目不入流的网友们,又心生怀念:“虽然它有鬼片一样的开头,狗血一般的结局,但确实好看。”
结语
抛开故弄玄虚不谈,《走近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其实是对科普工作有着突出贡献的。
节目是在1998年开播,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数字是8507万,这些人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
而《走近科学》很大一部分观众,也来自农村。
在了解一定科学常识的观众眼中,《走近科学》里讲得东西可能是个笑话,但在受迷信思想荼毒的人群中,这档节目让他们增长了知识,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数字下降到5400万。
或许是走进科学的人变多了,《走近科学》也就停播了。
——END——电鳗除了人为捕捉外没有天敌,被选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盘点的“地球上最令人恐惧的淡水动物”之一。
电鳗的天敌是人类,除了人为捕捉以外,在自然界中没有其他生物能与之为敌。电鳗属于裸背电鳗科的鳗形南美鱼类,能产生足以将人击昏的电流,是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类,输出的电压可达300~800伏,因此电鳗有水中的“高压线”之称。
电鳗体内有一些细胞像小型的叠层电池,当这些细胞被神经信号激励时,离子突然通过细胞膜,在电鳗的头和尾之间产生高电压。《走进科学》:《走近科学》栏目1998年6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2001年7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开播,《走近科学》作为主打栏目进入十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近十年来《走近科学》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表扬,已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
《科技之光》:《科技之光》栏目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制作的节目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武汉电视台因此曾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集体”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巴黎国际科技电视节上获得科普界最高荣誉――“儒勒·凡尔纳奖”。
《我爱发明》:《我爱发明》,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全新的科普节目,它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通过展示发明人的新发明、新创意,将科学知识趣味化、形象化,让观众热爱发明,享受创新的乐趣。该栏目的设置不仅开创了一种节目的新形态、填补了中国科普电视的一个空白,而且架起了一座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一座发明人走向市场的桥梁。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该栏目的及时推出具有深远的意义。
《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聚焦科学知识普及,以演播室为主要场景,创新科学实验的“实证”表现手段,针对生活中人们熟视无睹或似是而非的科学疑点和困惑,以问题提出、答案求证为线索,以主持人角色化串联、模型演示和逻辑推进为结构,结合志愿者的参与体验,给出科学、正确、权威的解答,最终给人以“原来如此”、豁然开朗式的顿悟,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倡导科学生活。
《地理·中国》:填补地质科普空白,普及国土教育,创新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演播室串联相结合的节目形态,与地质科考同行,在行进中纪录科考生活,以地质科考为线索,展示推理过程,讲述地貌成因,介绍地质学新发现、新成果,激发爱国热情。
《创新无限》: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突出生产生活里的科学技术推广,采用大型演播室访谈和外景专题片相结合的节目形态,聚焦科技创新前沿,通过实验、动画、互动、体验等多种表现手段,生动形象地介绍关乎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科技进步对百姓生活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启发民众创新思维。
《自然传奇》:整合国际顶尖动植物纪录片资源,通过主持人串联和外景专题片相结合的表现手段,对动植物纪录片进行主题化、系列化、本土化整合制作,强化科学解析力度和科学探究视角,展现自然的神奇,揭示动植物奥秘,为观众开启一扇拓宽视野、了解世界、认识自然的窗口;启发广大青少年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健康之路》:《健康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节目,以演播室为主,每次围绕有关卫生与健康的一个主题请国内一流的医学专家到演播室,做嘉宾主持直接回答观众的问题。演播室设有9部热线电话,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专家接听,这样每一个咨询者的问题虽然不一定能在屏幕上马上获得答案,却能通过热线得到答复。作为一个专栏,直播版每周五次,每次50分钟,完全采用直播形式,在我国电视史上尚属首次。2011年1月1日改版。
《第十放映室》:《第10放映室》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介绍文化的的特色电视栏目,首播时间为每周五13:30。《第10放映室》于CCTV10在2004年改版时重点推出。它以新颖的节目理念和形式,主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大师、史上有代表性的影片,对的主要画面大量展示,并结合国内权威研究专家的讲解和评说,提出最新锐的学术观点,带领观众以专业的视角来解读和评析。《第十放映室》在网上被热议,究其缘由就是栏目在每年新年推出的《恭贺》系列中的犀利影评。
四旬已过半生薄凉,人到中年之后,该怎么寻找人生的目标?大家总是说人生苦短,一晃就人到中年,但是有多少中年人曾经认真规划过自己的人生,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高质量,有意义?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人生规划
首先所有的人生规划前提是人得活着,而且要健康地活着,所以我们做人生规划最先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特别是中年以后各种技能下降,良好的作息、运动和饮食习惯就是我们规划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认清楚自己,好好梳理自己的能力和现有的经验,找到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在哪里最容易提升上去,这样无论是继续原有的位置提升还是重新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是最有效的规划。
了解自己目前的劣势,包括个人能力上、家庭负担、人脉关系等等各个方面的劣势,能够努力提升改善的该如何做,实在改变不了的怎么能够从别的地方弥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很多中年人放弃了自我学习,其实学习真是没有止境的,想想让自己未来能够实现梦想,或者能够应付现实社会的种种难题,就需要有能力去抓住各种机会,这些都需要坚持不断学习,所以自己的人生规划应该有学习的位置。
执行力是人生规划最重要的一步,目标确定,方向规划好,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实施行动,光想是改善不了人生的窘境的,很多解决的方法也是在行动中才能找到的。坚持不懈地执行自己的人生规划,很多时候可能行动了一段时间,发现什么成效都没有很多人就放弃了,实际上很多事情是需要坚持到量变引起质变才能够看到成效的,中年人的时间和机会已经比年轻人少很多了,更要为之奋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