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变化?

现代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变化?,第1张

创新发展新时代这10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10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展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态势。在研发经费上,我国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是2012年的27倍,2021年基础研究费用是2012年的34倍,研发强度达到了244。在科学研究水平上,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若干学科方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大学、领军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全球的地位明显上升。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企业数量从10年前的不到5万家发展到现在的33万家。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均进入前十。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领域,我们产出了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如“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河核心舱成功对接等。在深海方面,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研制成功。在量子科技领域,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二、协调发展新时代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在经济结构上,我国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年前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在区域结构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稳步实施。在乡村发展上,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富民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1年的647%。
三、绿色发展新时代10年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9%,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我国单位GDP消耗能源量累计下降26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3%,生物多样性有序恢复。
七、改革这一“关键一招”新时代10年来,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第一,市场主体改革取得新成就。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健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过去10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第二,市场体系改革取得新成就。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制度,形成了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

未来城市是绿色、智慧,立体的,每座城市拥有自己的云服务总指挥中心、数据中心、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利用城市横向和纵向的空间,人们的生活更加低碳、便利、高效,人类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未来的城市建设依附于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先的防洪、防震、人防等标准,超前的思维和大数据采集,结合城市的所有功能需求、防洪、交通、产业等专项规划,古今交融的地方文化特色,随性就势的生态格局,应用各种软件为城市画像,在全面落实城市每一寸土地的用途后开工建设,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锹一土、一砖一瓦皆有温度,最终成功打造绿色数智城市。

低碳绿色生态智慧城市将改善人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低碳绿色生态智慧城市建设是趋势。将数字化、智慧化等先进技术融入城市建设运营,围绕惠民服务、精准治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应急管理等领域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将是破解“城市病”的有力方式。城市建设零碳化、智慧化、回归自然化,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核心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实现过程也是城市发展模式高质量转型的过程。

未来城市可以是双碳城市,可以是智慧城市,可以是融合城市生活便捷,工作、生活、医疗、教育等各种生活需求都可以按需、自由、高效地处理,这个其实是涉及到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被认为是继工业城市、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包含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智慧民生服务、智慧企业服务、智慧能源与环境等多个方面,要求除了硬件上的优化之外,还需要一个智能的城市大脑系统,也就是智能化的系统。那么物联网和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必须基础,从智能设备到所有的城市设施,都会进入万物互联状态。

环境绿色,除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护之外,未来城市环境的人与自然融入度会更高,包括随处可见的公园,以及大家居住、办公、娱乐的建筑体也会更加绿色低碳。未来城市建筑应该以绿色智慧环保为主,注重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与优化,以绿色建筑为例,一方面,通过被动式节能和主动式调控达到降低能耗需求、提高用能效率的目的;同时,可着重构建光伏建筑一体化幕墙和再生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的技术,辅以污废水循环利用、固废循环利用、餐厨垃圾利用、空气循环等循环系统,结合“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术形成数字孪生生态体系,实现深度感知、泛在互联、数据共享、全面服务。

能源清洁,能源是城市运转的基础动力来源,未来城市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安全、稳定、便捷、可持续,因此能源系统寿险需要是清洁、智能的。在传统能源系统的基础上,能源生产需要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发展,能源消费也会从单一的消费端向生产者蔓延能源供应是哪个会实现电、油、气、供暖等多种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机结合与梯级利用,通过多种多样的能源生产与利用方式,以及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匹配,来满足未来城市居民对电、热、冷、气等多种用能需求。因此,未来城市的能源供应系统应该是多能协同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

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双碳数字城市是融合双碳战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理空间信息、数字建模等前沿技术,以数字孪生城市为载体,表达碳活动在城市社会运行的全貌,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政府服务智能化的新发展模式。

未来城市建筑应该以绿色智慧环保为主。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 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向建筑行业融合渗透,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智慧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势。

绿色智慧建筑理念,绿色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绿色建筑技术注重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与优化,是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共享,是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手段。智慧,建筑是深度感知、泛在互联、数据共享、全面服务的智慧体,具备实时感知、高效传输、自主控制、自主学习、个性化定制、自寻优进化、自组织协同、智能决策等智慧能力,体现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本质。

建设十多层的高层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方法只需要像搭积木一样就可以把房子拼装起来;传统施工,需将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浇筑;而"装配式",则是把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也就是"积木"在工厂里预先生产好,运到工地后简单地组合、连接、安装即可。

依照各类管线上必须入廊原则,统筹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立完善的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制度,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行。也在尝试搭建管廊信息平台,实现管网智能监测。大力推广新建建筑装配式建造,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的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造,不断提高商品房开发项目装配式建造比例,积极发展钢结构建筑,推行结构装修一体化交房;统筹建设任务与土地资源,结合传统村庄地域特色、文化风情、自然风光等因素,推行城镇整体开发。

IDC全称为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只提供场地和机柜的数据中心,一般称为DC(Data Center),而同时提供带宽服务的,一般称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两者有时不作严格区分。IDC是指一种拥有完善的设备(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高性能局域网络、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等)、专业化的管理、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在IDC平台基础上,IDC服务商为企业和ISP、ICP、ASP等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

全球IDC行业投资现状:投资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大势所趋。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下降,但世界主要国家和企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在这一热潮推动下,全球数据中心IT投资正在逐步回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Gartner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达到2073亿美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22年投资规模将达2186亿美元。

全球IDC行业建设现状:向着大型化、集约化发展

2010年以来全球数据中心平稳增长,从2017年开始,伴随着大型化、集约化的发展,全球数据中心数量开始缩减。据Gartner统计,截至2020年数据中心共计422万个,初步核算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数量进一步下降,在41万个左右。

以超大规模运营商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角度来看,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总体增长。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超大规模提供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总数增加到700个左右,较2020年同比增长1725%。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最新预测,凭借目前已知的314个未来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规划,运营数据中心的安装基数将在三年内突破1000个大关,并在此后继续快速增长。

注:2021年数据截止2021Q3。

全球IDC行业市场规模体量:数据量的爆发增长带动市场规模发展

随着物联网、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IDC领域的发展。依据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随着5G、物联网的发展,2010-2021年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状态,2020年全球数据量为60ZB,初步统计2021年达到70ZB;预计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ZB。

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市场对IDC行业愈发青睐,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17-2021年间,全球IDC市场规模均保持正增长,且年均增速在10%左右。2021年全球IDC行业市场规模为6793亿美元,同比增长99%。

全球IDC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即将迎来其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IDC产业将迎来其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此外,随着网络系统日趋复杂,伴随网络的带宽逐步提高,用于网络维护的成本投资逐步增加,网络管理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以资源外包的网络服务方式逐渐受到企业重视,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另外,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电信宽带的投资力度,促进电信和互联网的融合。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22年全球ID行业市场收入将达7465亿美元,增速总体保持平稳,2022-2027年年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到2027年行业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而建筑一度被认为是世界能源以及土地、矿石、木材、水等各种资源最主要的消耗源和环境污染源,因此,绿色建筑发展尤为重要。绿色建筑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场革命,对人们理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及行业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20余年的发展,绿色建筑充分吸纳了节能、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理念,内涵日趋丰富成熟。

建筑能耗大

水泥、砂子、水、钢材是建筑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每年这些原材料的消耗量非常巨大。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建筑业。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因此,探索并建立可持续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大意义,绿色建筑发展需求非常大。

城镇化脚步加快给建筑节能带来挑战

此外,随着全球的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中国的城镇化也在进一步推进。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超过了60%,达到6060%。不过离发达国家的75%仍有一段距离。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建筑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需求也给中国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年增超3000个

我国自2006年形成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并从2008年正式开展标识评价。尽管初期发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随着各地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陆续展开,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增长迅速。据住建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有近14000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2018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项目3556个,占总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比例达到25%左右。

政策不断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建筑节能非常重要,因此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根据2017年出台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将比2015年提升2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将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将超40%……2019年11月,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在新能源大类中,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列入第一类鼓励类中。

此外,多个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发展。2018年7月,广东省发布《绿色建筑量质齐升三年行动方案》,指出到2020年,全广东省城镇民用建筑新建成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成总面积比例达到60%。2019年1月山东出台《山东省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表示研究开发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发生的费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2020年3月15日,济南发布《关于促进济南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发展十条政策》,明确对符合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按济南市奖励标准给予建设单位1:1的配套奖励。政策春风不断推动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703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 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