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
有些动物也本能地具备预知地震的能力,沈阳法库地震台就尝试运用动物来预测地震。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但可靠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至今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还认识得很不够。地震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因此,尽管地震预测问题提出很久,但进展缓慢。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所以地震的发生必然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同时,地震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只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他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测地震。另外,地震的发生又带有随机性。在积累着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薄弱点及其性质,而对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清楚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估计地震发生的概率问题。根据以上这些考虑,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它们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有联系的。若将3种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①地震地质方法 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②地震统计方法 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③地震前兆方法 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地震学预测方法
一、前兆性地震活动:(1)地震活动增强与平静;(2)震群活动;(3)前震活动;(4)诱发地震;(5)地震窗;(6)地震震中迁移;(7)相关地震;(8)地震活动重复性。
二、地震空区和条带:(1)地震空区;(2)地震条带。
三、强震序列类型和判定:(1)地震序列的类型;(2)序列类型判定。
四、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应用:(1)N值(频度);(2)b值;(3)震情指数(A(b)值);(4)缺震;(5)应变释放(能量释放);(6)地震集
中度;(7)震群的U、K、ρ值;(8)地震活动熵;(9)地震活动度S;(10)AC(Cn)值;(11)分维数。
五、震源机制、介质参数的应用:(1)震源机制;(2)波速比;(3)振幅比As/Ap;(4)介质品质因子Q值;(5)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和尾波品质因子Qc值;(6)震源参数。
六、小震调制作用/响应比在短临预测中的作用:(1)小震调制比;(2)加卸载响应比。
七、震级、时间、地点预测的主要地震学方法的归纳:(1)空间图像方法;(2)时间进程方法;(3)地震序列方法;(4)地震相关方法;(5)震源及介质参数方法;(6)震兆合成方法。
八、震后趋势判定主要方法:(1)h值;(2)b值截距法;(3)“密集—平静”现象;(4)等待时间法;(5)应变释放曲线。
地壳形变学方法
一、定点倾斜、应变预报地震方法:(1)物理参数计算分析方法;(2)滤波分析方法;(3)几何分析方法;(4)综合分 析方法。
二、大面积形变测量与跨断层测量预报地震方法:(1)精密水准复测;(2)水平形变观测;(3)跨断层场地观测方法。 三、重力测量预报方法:强地震一般发生在重力变化梯级带上或等值线转折部位,并大多位于低值一边。
四、
GPS观测预报地震方法:强地震前可以观测到GPS的异常变化特征。一些观测结果表明,在高剪应变集中及主应变增大区,在其周围及中心区,往往是潜在强地震的震源区域。大震前地表会大面积地出现向某一方向运动的现象并在震中及邻近地区产生高剪应变集中区。
地磁地电方法
一、地磁学方法:(1)地磁转换函数法;(2)地磁加、卸载相应比法;(3)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4)低点位移法。
二、地电学方法:(1)常规预报地震方法;(2)地震地点学其他方法(自然电场法、地磁辐射法、大地电场法、大地电磁测探方法、大气电位方法)。
三、遥感观测技术的应用:(1)地震前后断裂带内外的卫星红外温度差异动态过程;(2)地震前后潜热通量异常; (3)地面温度的反演;(4)长波辐射信息的短周期地震指标。
地下流体方法
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提取异常,预测地震。
一、地下流体物理类:(1)井水位;(2)井水温(地热);(3)水电导率。
二、地下流体化学类:(1)离子组分;(2)微量组分和放射性组分;(3)气体组分。
三、地下流体宏观现象:水色、水气、气味、温度、水位、流量等。
综合分析方法
一、综合概率法:(1)概率合成方法;(2)概率增益方法;(3)多元统计组合模型的应用;(4)可拓综合模型前兆预测 研究。
二、模式识别:(1)基于地震前兆的模糊地震预报;(2)模糊聚类分析;(3)模糊信息检索方法;(4)模糊综合评判; (5)CORA—3方法。
三、“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四、专家预测系统。
五、遗传—神经网络模型:(1)遗传算法;(2)神经网络模型。
群测群防常用方法
一、动物宏观异常观测方法
二、地下水宏观异常观测方法
三、土地电
四、土地磁仪
五、地下水群测网——个人业余地震预测经验介绍 目前,地震预测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尽管人们预测地震有过成功的经验,但任何预测方法都还不成熟,都不能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地震预测分为中长期(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预测、短期(四、五天)预测和临震(一到三个小时)预测等三类,现在对中长期预测和临震预测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但对短期预测还没有太大突破。中长期预测难以采取具体防范措施,临震预测又来不及防范,只有短期预测最实用。恰恰就是短期预测的难度最大、最难突破。本人通过对地震云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发现通过观察地震云对地震进行短期预测效果明显。多年来本人曾经通过观察地震云,分别于1994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多次当着单位同事和领导面,成功预测了地震发生的时间、方位地点和震级高低。现将本人“观天象、破天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地震、研究地震、参与预测地震(说明:我在此讲“预测”,而不讲“预报”,是因为国家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地震云是地震发生前的一种自然现象,任何较大地震发生前都会在天空形成地震云,但未必能被人们观察到。目前,地震云产生的机理,还待于更深入地研究探讨,但它对短期地震预测所起的效果,是无可置疑的。所谓地震云,就是在天空出现的一条很长的带状云,它与喷气式飞机在空中拉出的尾气非常相似。如果空中出现很长的带状地震云,则表明近期内将会有地震发生,地震的方位与带状云垂直。也就是说:如果地震云是东西走向,那地震发生地点就处在南北方位;如果地震云是南北走向,那地震发生地点就是处在东西方位。至于地震究尽是发生在南北(或东西)的哪一个方位?这就要通过对地震云的形状来进行判断了。尽管人们观察到的地震云在空中拉成一条近似的直线,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弯曲度的,往往地震的方位就是地震云弯曲的方向,比如:地震云稍微朝南弯曲,表明地震将会在南方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地震云稍微朝北弯曲,表明地震将会在北方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地震云的弯曲较明显,表明地震发生地与观察点的距离较近(约1000公里左右);反之,地震云的弯曲不明显(几乎是一条直线),表明地震发生地与观察点的距离较远(1500公里以上到2000公里)。地震的震级如何判断?这就要看带状云的粗细和浓度了,如带状云较粗、浓度又深,表明地震的震级较高;反之,带状云较细、浓度很浅,则表明地震的震级较低。具体判断震级的大小,全凭个人经验,这里不太好具体描述。地震发生的时间,通常是在看到地震云后的七天左右,根据本人经验第六天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既然说地震云很像是喷气式飞机的尾气形状,那么又如何来对这两者进行识别呢?根据本人经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加以区分:一是地震云在形成过程中是两头一样由细变粗,而飞机尾气开始是一头粗一头细,并且细的一头能看到飞机银白色的小点向前延伸;二是在没有看到形成过程的情况下,可以从其形态进行判断,地震云一般是呈现丝带状,而喷气式飞机的尾气一般是呈现鱼鳞状。 对地震云产生机理的个人见解:地震发生前,在地质岩层结构形变的巨大应力作用下,产生一个强大的静电场,这个静电场会使大气层形成一个以震中为圆心,数千公里为半径的带状巨大圆环。其实,人们观察到横过天空的线状地震云,只不过是这个带状巨大圆环上的一段孤线而已。地震的震级越高,其形成的带状巨大圆环的半径越大;反之地震的震级越低,其形成的带状巨大圆环半径越小。震级太低就难以形成带状圆环了,一般来说,能够形成带状巨大圆环的地震,其半径通常不会短于1000公里。其实,受种种气象条件的限制,地震云难以形成完整的带状圆环,更是不可能被完整地观察到。因为这个圆环实在太大,从地面上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讲只有太空中的宇航员,才有可能完整地观察到这个大圆环;而实际上从太空中也是观察不到的,一是由于带状云环太细,达不到人的视觉要求;二是从太空向下看,云环很容易被掩盖在地面背景中;三是由于这个地震云的巨型圆环太大,各地的气象条件又不相同,比如:风向、风速、云雾,阴雨、黑夜等,都会破坏、遮挡或掩盖这个大圆环的完整性。再说地震云形成过程的时间很短,前后仅三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如果当地风力较强还维持不到二十分钟。所以地震云能够被有心人观察到,纯属多种条件下的偶然巧合。采用观察地震云方法预测地震的优劣分析:尽管通过观察地震云来预测地震,是一个不花成本、简单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偶然性和局限性,并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既受到观察条件的影响,也受到观察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的制约。所以,通过观察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方法,只能作为日常地震预测中的一种参考辅助手段。但是如果让更多地人了解并学会应用这种预测方法,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一是有利于地震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二是有利于大家都来关心地震、参与预测地震;三是更多人的留心观察,可以大大增加发现地震云的几率;四是大范围的人群参与观察同一个地震云的巨大圆环,远距离同时测定地震方位,更容易通过方位交叉点来准确确定震中位置。上述预测地震的方法是自己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当然,本人在多年的预测过程中既有预测成功的,也有预测失败的;总之,预测成功的是多数,预测失败的是少数。不过在当年不具备网络查询地震信息的条件下,只能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来判断预测成功还是失败,往往有些小地震新闻媒体不报道。所以,当年预测到底有几次是真正的失败,还很难说。以上通过观察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方法,只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地震研究爱好者参考。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那么,对于地震的预测有哪些 方法 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下简单地震预测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简单预测地震的目的
地震预测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但可靠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至今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还认识得很不够。地震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因此,尽管地震预测问题提出很久,但进展缓慢。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
简单预测地震的方法
地质方法
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统计方法
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前兆方法
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简单预测地震的小贴士
动物对于地震更为敏感,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 顺口溜 总结 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 报告 。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看了“地震要如何预测”的人还看:
1 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
2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3 如何减轻地震灾害
4 地震时怎样逃生
关于预防地震,我认为不是不可能实现。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但是仅仅能在地震发生后产生效果,而不能真正实现预警,地震预警难度极高,人类为此做出了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
而在最近发生的四川宜宾地震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好处,要实现地震预警并不是毫无办法。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附近发生60级地震。在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四川多地的电视屏幕、社区广播实现了的真预警“倒计时”,特别是成都高新区60个社区,在地震波袭来前的61秒,预警“大喇叭”同时响起的短视频,一度“刷屏”。
地震发生后,四川多地都通过电视、手机、社区广播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该信息由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集中发布的。经减灾所初步统计,大陆地震预警网共向四川省宜宾市、乐山等地的200多个学校发出预警,成都市的101个社区也接收到预警。“大喇叭”实现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的震波到来前,向用户提供几秒到几十秒预警的技术。目前,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已经覆盖我国2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个区域内,一但发生地震,遍布其中的地震预警台站都能够收集地震发生的信息,并快速做出响应。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从地下传播到大陆地震预警网的专用地面监测台站后,地震波摘要信息会被临近的首个台站提取,随后会再次被另一个附近台站提取,以完成现场地震研判。双重提取的地震信息,会传递到位于减灾所的预警中心,再经过中心综合分析,向各终端发布预警。
现阶段,我们只能在地震来临后及时发布预警,并不能真正做到预防地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