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里云的王坚博士是心理学博士,却可以做阿里的CTO?

为什么阿里云的王坚博士是心理学博士,却可以做阿里的CTO?,第1张

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天意。严格来说,王坚和马云都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王坚是搞心理学的,马云是搞英语的;但就是马云,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英语老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创建了阿里巴巴集团,也正是王坚,一个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推动阿里创建了全球前三的云计算服务---阿里云。

马云曾经这样说过:“ 正是因为我不懂计算机技术,阿里反而对于技术非常敬畏,所以阿里能够做成全球最强的计算机网络公司,谦虚点说,也是之一。 ”这就是马云的逻辑,或许他认为由一个计算机领域之外大的又懂计算机的人来领导阿里的技术变革能够做成一番事业,而这个人,就是王坚。那么,王坚又是凭什么能够获得马云的青睐来担任如此重要的岗位呢?这当然和王坚个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王坚何许人也?

王坚于1962年出生于杭州,和马云是老乡;虽是老乡,但马云和王坚的命运却迥然不同。从王坚的个人履历来看,他的人生用顺风顺水来形容并不过分。

1984年,王坚获得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学士学位,虽然是心理学,主攻的研究方向却是数字人机交互方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这为王坚后期进入计算机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年之后的1990年,王坚已经获得了杭州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从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来看,能够在6年内完成硕士和博士学生生涯,足以证明王坚并非池中物。1992年,王坚已经晋升为教授,一年后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1998年,王坚已经出任杭州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同年入选“151”人才工程。 即便现在很多致力于走学术道路的人来看,这样的经历已经算作天才级别了。

王坚的微软之旅

虽然王坚一直在心理学领域摸爬滚打,但他更倾向于在计算机领域大展身手,却苦于没有机会。1999年,王坚终于迎来这次机会,他受到了微软的邀请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和李开复以及现在担任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的林斌成为了同事。同年,马云在杭州率领自己的师生好友18人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

王坚在微软负责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等研究以及北京adCenter实验室,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坚的才华才真正和他的志向相吻合,他终于能够在微软这家 科技 巨头身上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超大规模的数据海洋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王坚在微软的研究成果SQM大数据技术成功帮助了Office 2007以及几十个微软产品的开发;不仅如此,王坚领导发明的墨水 科技 也应用在了ablet PC、OneNote 2003、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2005,Windows Vista等众多产品中。

所以,王坚的能力已经是被微软充分证实过的,他不需要再向任何人证明自己。

命运还是机遇?

2008年,正当王坚在微软做得风生水起时,王坚的好友同时也是时任阿里巴巴的技术总监刘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找到了王坚,这是第一次王坚和马云相遇。王坚一看当时阿里的情形脑中立马就知道了他可能会为阿里带来的变革,巧合的是,马云一眼就认定了是王坚。

一个月后,王坚就加入了阿里集团并担任首席技术架构师。 王坚的强项是大数据处理,而当时阿里面临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如此超大规模的数据量,就算是从岗位匹配度山,王坚也是国内阿里的不二人选。

当王坚看到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时,就和马云商量阿里要做自己的云计算平台,这是王坚首次在阿里提出“阿里云”的概念。马云知道后相当支持,还许诺一年给王坚的阿里云项目投资10亿,哪怕是十年也要完成"阿里云计算"的项目;搭建云计算平台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过程中王坚被认为是“骗子”,但他没有放弃;终于,2013年随着阿里收购了中国万网,王坚借助中国万网的技术平台成功为阿里搭建好了一套完整的云计算平台——阿里云。

此后,阿里云一路高歌猛进,开始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提供自己的云服务。 包括12306在内的大型国企、大大小小的政府单位以及民营企业都成为了阿里云的客户,而阿里云也一举成为全球前三的云计算平台。


为什么王坚博士是心理学博士,却可以做阿里云总裁、以及阿里巴巴CTO?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给大家说一个道理:有一种人叫做“先知”,他们能看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未来,刚好博士就是这样的人。

没有花名、只有“博士”,博士一直研究计算机

很多同学会说,王坚博士一行生产代码都没有写过,一个没有写过代码的人怎么可以做阿里巴巴的CTO和阿里云的总裁呢?

不过在大家的怀疑和质疑下,博士还是把阿里云做起来了。并且阿里云没有走开源方案的稳妥之路,而是选择了自研飞天阿里云 *** 作系统,并最大化实现“自主可控飞天云”。

大家关注更多的是王坚的心理学博士学术背景,但是当年杭大的心理学就是工程心理学。首先心理学是理工科,博士的学位是杭大的工程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是人机界面,说白了就是计算机科学。

从浙大系主任到比尔盖茨最青睐的项目负责人

30岁教授、31岁博导、32岁系主任。

可能大多数同学都会说,就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体制内这么火箭一般的升迁速度,是不是得到了“特殊照顾”。特殊照顾不假,但是博士是靠实力征服学术界、工业界的。

博士当年是人机界面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主要是提升机器智能、提升机器效率,这里面就包括了最核心的计算机前沿技术,负责过国家863课题。在杭大读研究生的时候,也经常旁听浙大计算机系的课程。

CTO不需要写代码只需要做好“先知”

对于大公司来说,可能早期CTO还需要写代码,但是等企业到了一定的体量,CTO又不需要直接写代码。

写代码有软件工程师、做架构有架构师、算法优化有算法工程师,CTO的职责是给大家画一个“饼”,至于这么饼怎么做、需要用什么材料,这些交给具体去执行的人就好。

马云:博士不足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不过了不起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

经常听博士演讲的都知道,感觉博士说的话“听不懂”, 不是因为人家的思维混乱,而是他讲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未来的样子。

就拿阿里云来说,十年前博士给一群人讲云计算,讲智慧城市,谁能听懂呢?

马老师都直言:感觉要分家了一样,我也稀里糊涂的听不懂,但感觉好像是未来的样子。 不过在阿里云最困难的时候,在阿里云、以及博士个人面对外面质疑最大的时候,还是 马老师毅然决然的站出来支持博士,并且在内网公开表示自己的态度:

在阿里云发展初期,马老师给最好的资源、给最好的工程师,不然阿里云也不会有今天。

阿里云的发展道路太艰辛了,当年已经誉满天下的博士放下身段从0开始做阿里云,被所有的人甚至是阿里云无数的人质疑,很多人因为坚持不下去都离开了。在2012年阿里云年会上,博士掩面哭泣,只有真正做技术的人才知道这里面有多难。

大家不要想当然了。王坚是技术出身的,可不是大家想的文科生背景来做CTO。

他是心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人机工程领域当年国内最好的专家之一。李开复组建微软研究院北京office(后来这里成了中国AI和CTO的黄埔军校)时,询问国内这方面的权威,人家第一个推荐的就是王坚。而且他在微软研究院表现是非常突出的,在研究方向的选择和成果上都有独到之处,让很多其他搞更硬方向的科学家也不得不佩服。

在我看来,王坚可能是过去十年中国最成功的CTO。单看阿里现在几千亿美元市值里阿里云估值占多少就知道了。阿里云单独拆出来,应该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公司之一。在公司里做技术花钱支撑业务,而是把技术本身做成业务,给公司挣出这么大的价值,CTO能做到这一步,极其难得。

CTO自己写不写代码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能在技术战略上看的远,找准正确方向,想清楚,而且能够跟公司的CEO形成共识,获得支持,在这个大方向真正落到实处,做出来。在这一点上,王坚非常成功。

谢谢您的问题。王坚是心理学博士,确是阿里巴巴的CTO(首席技术官),说明就要有人才,也要有伯乐。

王坚的技术观无关心理学 。王教授任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同时也是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王坚于1999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所以王坚是有工业互联网的背景的,不是纯粹的心理学。和我们今天的观点一样,多年前很多人也质疑,王坚是一个学心理的,到阿里搞科研,是不是个大忽悠?其实在进入阿里巴巴之前,王坚是微软研究院的工程师,我们可以参考比尔·盖茨当时的口头禅“不要问我,找王坚去”,足见信任,王坚的技术专业能力也可见一斑。

王坚是坚韧的人才。 马云把阿里云交给王坚。 但是王坚和阿里云在当时被当做一个笑话,技术难以实现,前景看不清楚,特别是李彦宏、马化腾也公开表示对云技术不感冒。王坚在阿里备受煎熬,有内心也有工作。阿里云研发初期事故很多,工程师睡觉都睡不踏实。最艰难的时期,工程师有80%离开了阿里云。王坚说阿里云是工程师用命填出来的,确实是大实话。多年之后,阿里云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云计算技术,估值接近700亿美元,有望成为阿里巴巴旗下的又一家千亿美元级的独角兽企业。王坚的坚持终于获得回报。 马云是称职的伯乐 。马云和王坚都当过老师,本身基因有相似。王坚和马云当年只见过一次面,王军说阿里巴巴没有云技术,就不会有什么未来,必须要有自主技术。马云短暂交谈后,就决定让王坚加入。把阿里打造成全球的技术公司而不是商业公司,也是马云的理想。曾经王坚也很绝望,但是马云给云计算和王坚强有力的依靠,并许诺每年给王坚10亿元研发费用,给王坚注入信心。阿里云之所以能有今天,要有马云和王坚的眼光,要有王坚这样的技术人才,要有马云这样的决断型领导。
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王坚,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曾是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兼系主任。2008年选择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阿里担任首席架构师,2009年创建阿里云并当了首任总裁,在从零开始的情况下,就“狂妄”地舍弃了相对保险的开源路线,坚持做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

王坚的技术观与心理学无关。王教授是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实验室主任。王坚于1999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执行副总裁。因此,王坚具有工业互联网的背景,而不是纯粹的心理学。就像我们今天的观点一样,许多人多年前质疑王坚是一名心理学。去阿里进行科学研究是一件很大的事吗?事实上,在进入阿里巴巴之前,王坚是微软研究院的工程师。我们当时可以参考比尔盖茨的口头禅,“不要问我,找王坚去”,这表明了信任,王坚的技术专长也很明显。

为什么阿里巴巴云的王坚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在心理学方面,他可以成为阿里的首席技术官吗?

王坚是一个强硬的人才。马云把阿里云递给了王坚。然而,王坚和阿里巴巴云当时被视为一个笑话。该技术难以实现,前景不明朗。特别是,李彦宏和马化腾也公开表示,他们不熟悉云技术。王坚在阿里受苦,他心里也有工作。阿里巴巴云开发初期发生了很多事故,工程师睡不着觉。在最艰难的时期,80%的工程师离开了阿里云。王坚说阿里巴巴云是由工程师填写的。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事实。多年以来,阿里云一直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估值近700亿美元。预计它将成为阿里巴巴旗下另一家价值100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王坚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1、王坚早年在杭州大学求学,杭州大学被浙大合并很久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实际上这所大学放到现在,应该是比厦门大学要强大的存在,其毕业生中的两院院士、富豪、政治高官、海外知名教授等,放到现在至少比一大半的985高校要出色。其中,王坚所读的工业心理学,当时在全国排名第一,创始人为我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陈立教授,而王坚在这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工业心理学专业中,30岁做到教授、31岁做到博导、32岁任系主任,本身是极为出色的。此外,工业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除了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外,人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点之一。王坚博士在当年计算机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就意识到了计算机在工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于是会经常去浙大旁听计算机的课程,以王坚博士的学习能力,计算机学到当时比较顶级的水平是可信的。这为他丰富的交叉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微软之后,王坚主要从事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等研究,这与他之前做的工业心理学一脉相承,可以说,王坚是国内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机交互方面的先驱,这为他在阿里的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王坚是CTO而不是码农,CTO的重要作用,第一是技术战略,第二是技术管理。王坚在微软时已经是大数据专家,看到亚马逊云之后,做阿里云对王坚而言是自然的事情,虽然阻力很大,但王坚是“见过世面”的,他相信云和数据代表了未来。实际上,阿里这些年的一些前瞻性产品和规划,或多或少都和王坚有关: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领先的 汽车 *** 作系统AliOS以及后续的物联网 *** 作系统AliOS Things、领先的办公社交产品钉钉、达摩院、中台等等,这些年在王坚的带领下,阿里的研发费用不断攀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王坚担任技术高管,是非常称职的。

3、建议大家看看王坚的《在线》,你会明白为什么阿里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快速跟进并取得领先优势,以及为什么阿里会在现在,把物联网作为企业的第五大赛道,虽然这个赛道外界并不关注。

4、不得不说马云用人方面实在是很强的,王坚这样的技术战略和管理高手,张勇这样通盘的运营高手,曾鸣这样的战略高手等等,而淘宝的蒋凡是85年的,阿里的人才梯队,在互联网企业中应该是做的最好的。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文科,实际上是理科。

王坚是杭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并做过心理学系的主任。在1998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并称国内四大心理学系,其中杭州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是国内第1的。

1998年,杭州大学被浙江大学合并。浙江大学也挺重视心理学系,还把它扩展成了心理学院。但遗憾的是,浙大心理学系在多个学科排名中却比原来落后了。

为什么我知道这些?因为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这个话题非常大,为什么要界定只有动计算机的才能做CTO,由于人的很多固化思维导致了很多创新性的想法被抹杀,现在国内互联网行业真正做出点技术含量的产品,阿里云绝对算是非常出色的一个,如果换成一个懂计算机的人去搞,未必真能做得出来,因为在计算机领域学的时间太长了反而容易形成固化的思维,不一定有太多想法迸发出来,其实回过头来看王坚的职业经历。

地地道道的心理学博士,在国内还算是顶尖的,因为在学校里面做系主任不会玩人际关系就辞职去了微软的亚洲研究院,在里面做出点名堂,因为机缘巧合遇到了马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了马云,结果马云被深深的打动,就当每年拿出10个亿来做云计算,结果在前几年进展不是很顺利的情况下,王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外交困,在阿里集团内部已经分成两个派系,一种坚持认为王坚就是不懂技术瞎胡搞;另外一种就是坚决支持王坚坚持去做,其中马云的决心最大,其实马云格局更大,就当是战略投资了,没有巨大的投入就没有巨大的收获,反过来讲大家认为的心理学到底是个什么学科。

王坚学的是工业心理学,这里面很多的逻辑和思维模式基本上接近计算机,虽然本专业学的心理学,但王坚通过去蹭课学习计算机竟然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住了计算的大量知识,不得不承认对于王坚本人来讲在某些方面是天赋存在的,有些人即使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都会变得十分吃力,而王坚不仅仅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极大的建树,但在计算机领域后续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玩的风生水起。

现在的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就会想到如何疏导人的思想等等,心理学的范畴非常的广泛,而工业心理学里面很多的逻辑已经设计上都接近于计算机思维,王坚能在微软干的风生水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之所以在阿里巴巴表现的比较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当初国内互联网出入如火如荼的上升阶段,每年花10个亿去做任何事情回报率都会非常高,所以大家在看到投入几年还是没有结果表示严重的怀疑,以致于在阿里巴巴的论坛有技术人员提出王坚会不会写代码这种异议,可见当时王坚的压力有多大。

而在实际的阿里云开发过程中,工程师更新了也是好几代,先不要讲里面的辛苦程度,主要外在的压力太大,很多人挺不住双向的压力就选择了离职,在最关键的技术环节王坚没有丝毫的退缩,所以技术人员都怕跟王坚汇报,因为只要沾上边就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标准和要求,对于目标近乎苛刻的追求,也就是讲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压力而降低项目开发的要求,反而是变本加厉。当时流传着一些话博士不知道用什么魔力,拢住了一批技术骨干跟着他卖命,现在的阿里云技术不仅仅解决了当初的高并发问题,而且云计算技术在全球已经能拿到第三的排名,仅次于亚马逊,微软,而且在解决12306的并发卡顿问题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的阿里云已经是国产自主研发的一种标志和象征,成为大家争相传诵的好故事,而在真正出来之前有多少人讲这是一种骗局。

正是因为在这种特殊的身份下做出创新性的东西,如果搞个计算机博士未必真能跳出所谓的思维意识圈,从这点上看马云的战略大局意识还是非常强大,看的是人不仅仅是未来,关键是在于能做出什么东西来,王坚注定在阿里的 科技 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能帮到你。

因为,牛逼的人,只要认真起来,做什么都是不差的。

牛人喜欢读书,他可以考上清华北大。牛人喜欢做学术,可以做到教授甚至科学家。牛人喜欢搞技术,可以技术拔尖。

别说谁谁谁没读过书,但是却赚钱无数。那是因为人家本来就牛,只是不喜欢读书而已,

而且这种现象逐渐成为 历史 。现在的牛人很多都是会以学习成绩为荣来证明自己。

一、CTO最重要的能力:技术前瞻,王坚的能力毋容置疑,详情看王坚在做飞天系统前的判断和预测。

二、心理学其实是理科,王坚作为理科博士,数学能力不可能差的,事实上王坚在微软研究院做副院长的时候负责的也是算法这块的工作的。

三、CTO一般是码农路线上来的,就如中文语言学家一般讲中文长大的,但会有中文八级的外国人,人家的学习能力就是能强到碾压你几十年的经验。

四、王坚不是不会代码,而是人家的数学和管理能力已经强到起步就是架构师,敲代码反而属于浪费人才的层级。

五、王坚出名后,出现了很多鱼目混珠不会敲代码的架构师,即没有王坚那种比业界快一步的能力,又没有一线资深人员对业界现状的熟悉度,架个屁啊。

2013年中国社科院指出,未来物联网产业规模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其纳入 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设立了专项资金从多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来推动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物联网可以提升垂直领域产业的生产效率,而我国是世界上产业链最完备的国家,物联网的应用需求早已不成问题;在数据处理和云计算领域,我国呈现出从中兴、华为等大平台到创业公司的多层次生态;在自组网络领域,从运营商网络nb-iot到lora等我国已出现了平台式的建设成果。
2015年中国智能电表安装量超9000万单位,市场规模达1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17%。其中国家电网新装智能电表6450万只,改造户表310万户。2016年预计国家电网安装智能电表6080万只。根据report linker的报告预测,2016-2020年中国智能电表安装量将以58%的平均速率增长,市场规模扩大31%。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市场调研机构marketsandmarkets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智慧城市项目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的5196亿美元成长至2020年的14751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32%。

 1、 未来是万物互联&万物智能黄金十年,市场空间可观。物联网市场规模超万亿,未来仍存广阔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超过 2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持续维持在 20%以上,同时 IDC 预计 2025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11 万亿美元。物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 (1) AIoT 科技 大方向,未来规模高速增长。预计 2022 年 AIoT 市场达到 7509 亿元, 2018 年-2022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305%。 (2)5G 为基, 物联网连接数持续快速增长。 物联网连接数预计在 2019-2025 年将以 21%CAGR 增长,同时产业物联网领域连接量将成为主要增长贡献。 (3) 物体数据开始产生交互属性, 物联流量释放数据商业价值。 物联网时代实现万物互联,提供物体的流量,创造新的数据价值。 2、 十年沉淀,多核驱动物联网产业加速发展 核心驱动一:技术/产品/产业链日趋成熟。 网络由局域到广域、由窄带到宽带、由低速到高速。 另外, 物联网产业链各层不断发展完善: 1芯片/模组性能指标逐渐优化,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2网络覆盖不断完善, 4G/5G 与 NB-IoT 基站数量快速增长;3平台建设赋能物联网; 4应用场景不断拓宽。 核心驱动二:降本增效助力物联网普及。 1 摩尔定律推动芯片硬件价格快速下降;2规模效应推动模组等产品价格下降; 3 流量资费快速下降; 4物联网助力企业经营/生产效率提升。 核心驱动三:场景丰富+数据闭环+巨头加速入局,释放物联网显著商业价值。 1物联网应用场景经历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自动化到智能化演进; 2数据也从单一采集到产生数据交互,提高产品/应用粘性,数据链条从底层芯片、 MCU、通信模组、网络覆盖到中上层 *** 作系统、应用平台全打通,生态构建和商业闭环加速释放物联网商业价值;3以华为/小米/高通/谷歌/腾讯等为代表的 科技 巨头纷纷入局 IOT,引领产业加速发展; 核心驱动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IOT 应用边界不断拓展。 传统产业发展至今也将面临数字化转型,应用物联网,拓宽物联网产业边界。 3、 科技 巨头积极布局 AIoT,引领行业加速发展 以互联网企业、设备商、 芯片以及硬件终端为代表的 科技 巨头积极布局 IOT。 (1)阿里巴巴以阿里经济体为核心,向天猫精灵与阿里云 IoT 提供业务支持,打造AIoT 生态。(2)京东构建小京鱼智能平台,提供 AIoT 解决方案;(3)华为开启 AIoT新篇章,覆盖包括电力、交通、 汽车 等多个领域;(4)苹果围绕 iOS 布局,储备丰厚 AI 能力;(5) 高通作为万物互联践行者, AIoT 布局多场景应用;(6) 小米核心技术为 AIoT 发展提供支撑,打造包括家庭、个人与智能生活三大应用场景;(7)美的打造智慧家居 AIoT 应用场景。 4、产业链(端、管、云) 及相关标的: 端: 1)传感器:步入智能化阶段,车联网是主要发展阵地——海康威视、大华股份、 韦尔股份、必创 科技 、汉威 科技 等; 2) MCU:芯片级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的核心——拓邦股份、和而泰、兆易创新、中颖电子、瑞芯微、全志 科技 等; 3)通信芯片: 基带射频两大阵营,蜂窝、 WiFi、 LoRa 各放异彩——乐鑫 科技 、翱捷 科技 、中兴通讯、华为/高通/MTK/展锐等; 4)通信模组:联网基础枢纽,承上启下重要一环——广和通、移远通信、美格智能、 有方 科技 、 日海智能等; 5) 终端: M2M空间广阔——鸿泉物联、威胜信息、移为通信等。 管: 无线传输为主,短距和长距各擅胜场——中兴通讯、三大运营商等 云: 物联平台,应用层进行管理和分析的天地——涂鸦智能、 思科等

数据中心的管理正在向对IT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全面集成,能数据收集、监测、自动化,并能智能、动态地适应需求的方向发展。 数据中心是IT系统的基石。随着IT系统日益融入企业的业务或者实际就是企业业务系统的一部分,人们对数据中心的要求随着提高,特别是在云计算、虚拟化以及物联网部署和建设的推动下,可靠、灵活和绿色节能成为对数据中心的普遍需求。
显然,要到达这样的要求并非易事,依赖现有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已经力不从心,数据中心的管理也必须上台阶,也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手工式管理或者小作坊的管理工具,通过一个统一的集中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中心包括供电、制冷在内的基础设施管理和IT设备的管理,这样才能跟上信息化的整体脚步。来自Gartner的一份调查显示,一个管理非常好的数据中心,可以通过软件使整个运营成本降低20%。这也说明了数据中心管理软件的重要作用。日前,施耐德电气旗下的APC(以下简称APC)发布了一款名为StruxureWare的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中心的统一管理,使我们看到了新一代数据中心管理平台的雏形。

数据中心管理面临整合需求

传统上,数据中心的管理被分为基础设施和IT设备两个部分,基础设施主要指供电、制冷,而IT设备主要指与IT系统直接相关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这两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人管理,各自有自己的管理工具。
而实际上,基础设施的管理和IT设备的管理是高度相关、紧密联系的,人为地割裂它们,不利于对整个数据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比如,IT设备上的负载就和制冷需求高度相关,新增IT设备的部署都和机柜的制冷能力有着密切联系,甚至虚拟机的迁移也是要机柜中的温升情况的。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技术工程师刘郑海认为,数据中心的管理有着几个层次的要求:首先要知道数据中心的所有设备的运营状况以及耗电情况;其次是如果出现问题,要知道这个问题出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第三,要知道有哪些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比如如何将PUE值降到2以下。而满足这三个层次的需求都离不开对整个数据中心进行统一监控和管理。
“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和IT设施的集成管理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能从各个方面了解、分析数据中心,从而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同时,我们可以得到整体的、实时的解决方案,提高IT系统的灵活性。”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企业管理与软件副总裁Soeren Brogaard Jensen告诉记者。
在Soeren Brogaard Jensen看来,StruxureWare数据中心管理平台正是这样一套整体的管理软件。它可以同时管理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以及IT部分的基础设施管理,从而能提供数据收集、监测、自动化以及规划和实施等功能,帮助用户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数据中心关键任务物理系统相关信息。通过全新的软件,数据中心管理者可充分利用数据中心运营所需的所有数据和工具,让其数据中心的运营更加可靠、高效、经济、安全和环保。

支持虚拟化和云计算

Soeren Brogaard Jensen表示,除了集成性之外,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必须能支持云和虚拟化,因为这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云时代,数据中心必须是动态的、灵活的,以快速响应业务的变化。”他说。
本报总编辑许传朝也持同样的观点。许传朝认为今天的IT已经进入随需而变的时代,这就对于数据中心的灵活性、可用性、安全性、能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智能、更加完善、更加系统的管理。
那么,作为后台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如何支持云计算和虚拟化?Soeren Brogaard Jensen举例说,StruxureWare与VMware的vSphere实现了紧密集成,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需要把虚拟机迁移到其他服务器时,StruxureWare能根据机柜内的制冷能力和供电情况,挑选最合适的机柜和服务器,以避免出现热点,确保迁移成功。目前,StruxureWare数据中心管理平台除了支持VMware的ESX 及微软的Hyper-v外,不久后还将支持Xen。
Soeren Brogaard Jensen认为,数据中心管理平台未来有三大趋势:第一,厂商中立;第二,支持云和虚拟化,与虚拟机进行紧密集成;第三,打通IT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系。
“未来的数据中心管理平台软件一定是一个更加动态和智能,能满足高密度以及高能效的需求,让整个数据中心能够进行相应的自调整。比如,当数据中心出现热点时,它可以自动地帮你调配制冷和供电;当你的负载动态变化时,它能为之提供合理的环境。这一切会是完全智能的。这才是理想的管理平台。”他说。

单做一块!Soeren Brogaard Jensen认为,数据中心管理平台未来有三大趋势:第一,厂商中立;第二,支持云和虚拟化,与虚拟机进行紧密集成;第三,打通IT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系。


链接StruxureWare数据中心管理平台
StruxureWare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可提供一系列的软件工具,以提升对数据中心监测和运营的全面管理,包括:
1 监测管理套件:可提供一系列领先的核心选项,包括设施和数据中心电力系统、制冷系统、安防系统和IT基础设施组件的实时可视化、通知及报告。监测管理套件包括:
StruxureWare Central(即原有InfraStruxure Central英飞中央管理器)是一款可兼容多个厂商品牌的基础软件系统,能够为复杂的IT物理基础设施提供统一的管理界面及分析功能。
StruxureWare Power和StruxureWare Cooling。这些高级选项是基于施耐德电气已有的创新及业界领先的电源监测(即原有ION Enterprise)和制冷自动化(即原有Continuum)软件之上,并针对数据中心各种具体和独特的应用进行了调整。
运行管理套件:StruxureWare运行管理套件是第二代“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框架”软件,可帮助数据中心管理者应对包括容量限制、频繁变更和可用性在内的日常挑战,实现对数据中心日常运营的有效控制。

作为一位物联网小白,是时候分享自己对物联网这个庞然大物一些简单的解析了。
众所周知,物联网的范围很广很广。在人们都意识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物联网也无处不在。但是物联网又没有像互联网一样应用的很明显,能够通过音视频表现出来。物联网从2016、2017年的LoRa、NB-Iot等技术站在风口上,到2018年渐渐进入一个平稳期,很多人不确定其方向到底在哪里。
近两年一直从事物联网相关的硬件产品开发,对物联网相关知识有了浅陋的了解,对物联网方向也简单认识。简答发表个人见解。
智能家居
提到智能家居,现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AI音箱,它是智能家居的入口,它融合了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一体,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连。此类产品有亚马逊的Echo、小米的小爱、京东的叮咚、阿里的天猫精灵等。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智能家居(家用电器等)相接、控制,提供人们的生活质(bi)量(ge)。未来,智能家居行业将会围绕着AI音箱等作更广的发展。如扩展到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医疗等方面。
畜牧业、农业物联网应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畜牧业大国。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植物生长环境的数据采集、农业物流跟踪、食品安全跟踪、农作物生长控制等。目前的市场来看,物联网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还是应用于农场、果蔬基地等,其他,如物流市场、食品安全市场等都还没有很好的应用。这个和现有技术、成本以及需求等相关
畜牧业主要包括牛、羊、猪、鸡鸭鹅等。物联网在畜牧业中应用案例比较多。例如,网易猪、京东的跑步鸡、牛耳标、羊耳标等。物联网在畜牧业中应用主要是动物数据采集(健康、生长周期等)、实时定位、动物溯源(食品安全)等。现在虽有大量案例,但是技术的成熟型以及产品的必要性一直制约其发展。(只针对畜牧业本身,不涉及对应的物联网+畜牧业+金融贷款的组合产品,因为涉及到畜牧业+金融,现在就可以考虑加入区块链)
工业物联网
工业物联网的市场与应用是我目前认为市场行情最好的,也是目前物联网效果最能体现的应用场景。工厂设备改造、无线监控、设备状态检测、工业园区人员监控等需求非常多。工业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是现代企业需要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以及维护成本,而现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恰好帮助他们解决了。其次,工业应用不像商用对产品性能以及外观等最求很高,其对使用时间,寿命稳定性等要求比较高。这些恰恰是符合物联网终端设备的要求。还有就是现在的窄带物联网技术满足长距离传输需求,符合工业场所的需求。需求和技术都能满足,所以工业物联网的前景非常明朗。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比较大,智慧城市的目的是方便人们生活,智慧城市的每个部分都离不开物联网,包括安防监控、环保、停车等。智慧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方便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是,从现在已经部署的智慧城市的效果来看,并不明显。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物联网的概念还不深入,一直停留在过去的生活方式中,并且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变化并不会立刻显示出来,不会像移动互联网那样表现的特别明显。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的变化,让科技进入生活,改变生活。
物联网的应用远不止这么点,它无处不在,让科技进入我们的生活,让物联网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个是我们作为物联网产品人的职责。让产品进入生活,改变生活,改变物与物,万物互联。

达摩院(DAMO Academy)是阿里巴巴于2017年10月11日宣布成立的全球研究院。 达摩院是一家致力于 探索 科技 未知,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的研究院,是阿里在全球多点设立的科研机构,立足基础科学、颠覆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一:以氮化镓、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迎来应用大爆发。

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碳化硅经,主要用于工业充电、5G高频器件、可再生能源和储能领域的电源。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逐步爆发,第三代半导体也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二:后“量子霸权”时代,量子纠错和实用优势成为核心命题。

中国科学家构建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九章”,开启量子计算新时代。这是继去年谷歌发布其量子计算机后,该领域的一大突破。

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完成第一个可控量子比特研发工作,实现从0到1「量子芯片」的制备突破。让量子芯片拥有实在的物理载体。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将聚焦高精度量子比特的研发工作,这是通往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关键一步

三:碳基技术突破,加速柔性电子发展。

碳基材料,包括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三维的石墨及金刚石等,其中,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凭借优异的电性能、透光性和延展性,被认为是柔性电子的“天选”材料。部分厂家已声明开发出柔性屏幕,相信不久柔性屏将成为手机的下一个爆发口。

四:AI提升药物及疫苗研发效率。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就是人工智能,它是研究人的智能的,并且进行模拟和延伸的新兴科学技术。AI技术的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AI的目的就是希望让计算机能像人类一样进行学习和思考。AI与疫苗、药物临床研究进行结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与时间消耗,提升研发效率,极大地推动医疗服务和药物的普惠化。

五:脑机接口,帮助人类超越生物学极限。

今年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展示了一头植入Neuralink设备的猪,名为Gertrude。它在两个月前被植入Neuralink设备,目前状态良好。这一事件将脑机接口推上了风口,脑机接口虽然离实用化还有很远,但作为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脑机接口对神经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制程推动作用。

六:数据处理实现“自治与自我进化”。

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大数据分析这个行业,对大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获取很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的属性,数量,速度,多样性等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复杂性,所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在大数据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智能化方法,实现数据管理系统自动优化,是未来数据处理发展的必然选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手段,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化的冷热数据分层、异常检测、智能建模、资源调动、参数调优、压测生成、索引推荐等领域。实现数据处理的“自治与自我进化”,将有效降低数据计算、处理、存储、运维的管理成本。

七:云原生重塑IT技术体系。

云计算已经进入下半场,如何把云计算与不同的业务场景深度结合?如何让技术真正作用于企业?如何节省企业IT部署成本?

突破传统IT的开发环境,云原生架构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分布式、可扩展和灵活的特性,更高效地应用和管理异构硬件和环境下的各类云计算资源。阿里巴巴已成立专门的云原生部门来研究和发展这项技术。

八:农业迈入数据智能时代。

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打通农业产业的全链路流程。农业将告别“靠天”吃饭,进入智慧农业时代。

九:工业互联网,从单点智能走向全局智能。

目前的工业智能仍以解决碎片化需求为主, 汽车 、消费电子、品牌服饰、钢铁、水泥、化工等具备良好信息化基础的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将贯穿供应链、生产、资产、物流、销售等各环节,实现企业生产决策闭环的全局智能化应用。


十:智慧运营中心成为未来城市标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其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关键信息,对民生等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卫星导航、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国家鼓励开展应用模式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随着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推进,智慧城市的数据管理分析等成为一大难题,智慧运营中心将统一城市系统、并提供整体智慧治理能力,进而成为未来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

和概念来源于网络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711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 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