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米等手机厂商对鸿蒙反应冷淡

为什么小米等手机厂商对鸿蒙反应冷淡,第1张

6月2日华为正式发布鸿蒙系统,华为各大新老机型将会逐步适配,但除了华为手机,并没有看到其他厂家的手机。那么为什么小米等手机厂商不接受鸿蒙呢?

鸿蒙系统简单而言,就像秦统一六国一样,要统一家电的系统语言。使用“鸿蒙化”家电的一大好处,就是手机无需下载任何App,有NFC功能,即可跨设备 *** 控。

最初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华为本来是希望针对手机之外的大小家电等各种产品做一套 *** 作系统,自研了一套叫做LiteOS的内核。

但后来遭遇被美国“卡脖子”的事件,干脆就把这个系统升级为一个包括手机 *** 作系统在内的“进阶版” *** 作系统,于是才有了现在的鸿蒙系统。

手机 *** 作系统显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华为不可能短时间内再造一个安卓,所以使用了和安卓相同的Linux内核,达到兼容现有安卓App的目的。

再加上华为自研的微内核和LiteOS内核,鸿蒙系统共有三个内核,负责调用不同的设备。

但基于自研内核的应用生态目前刚刚起步,还不够完善,这也是早期的鸿蒙系统看起来像是“安卓套壳”的原因。这次发布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华为自研的微内核和LiteOS内核,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具体应用场景。

从整场发布会的效果来看,应用上鸿蒙系统的产品其实还比较有限。真正落地的产品主要是美的烤箱、九阳豆浆机等几款厨房家居产品。

鸿蒙系统真正发挥万物互联的分布式构想,还需要得到更多产品支持。
要更好地理解鸿蒙系统,其实可以和小米的物联网系统米家做比较。

小米从2014年就开始布局生态链了。2020年11月5日,小米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宣布小米Vela问世。小米Velad的定位是平台,还不是一个 *** 作系统。

而在那之前,小米2017年推出的“小米水滴平台”,2018年推出的“小爱开放平台”,都是小米Vela的前身。

小米Vela和鸿蒙系统有什么区别?

从实现物联网的路径来看,以前小米的物联网很简单,就是通过在米家产品中嵌入一个IoT模组,实现手机和设备的互联。

具体用法是,在智能设备中内置该模块,用户在手机上下载相关App,通过路由器连接WiFi或者蓝牙,让手机与智能设备建立连接,获得控制权。即便人不在家,只要家中设备连着WiFi,就能通过手机控制家里的各种设备。

2020年小米将Vela升级为一个平台之后,落地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先支持小米IoT模组,然后扩展到智能音箱、手环和手表等品类。

从系统层面来看,小米Vela底层是NuttX,鸿蒙系统的底层是包括Linux、LiteOS和微内核在内的三个系统内核。

而系统底层的不同,决定了系统载体的不同。

由于Nuttx的各种特性,小米Vela一开始针对的就不是手机、PC、电视、路由器这些高算力的产品,而是类似于手环、手表、智能音箱这样的低功耗和低算力需求的产品。至于手机本身,使用的还是基于安卓系统的MIUI。

鸿蒙系统由于涵盖了Linux内核,所以也能够用于手机 *** 作系统。而将鸿蒙系统用在电视、音响、手表等产品上的时候,其调用的就是系统中自研的模块和内核。

从使用体验上看,任何手机都能通过下载米家App,实现对支持小米生态的多端设备的控制。而与“鸿蒙化”设备连接的功能虽然也可以在非华为的手机上,通过下载“智慧生活App”来实现,但是更强调搭载鸿蒙系统的手机、手表和pad,直接和设备之间实现系统级别的互动。

鸿蒙系统的底层还表现在安全上。华为鸿蒙的生态业务负责人杨海松向市界透露,使用安卓系统的手机,每小时会向谷歌服务器报送20次左右的数据,而掌握鸿蒙系统数据的自然是华为。鸿蒙虽然会使用开源的安卓代码,但是即使是使用,华为也会先识别一下谷歌的监测代码,进而删去。
那么,小米、OPPO们未来可能将鸿蒙作为自己的 *** 作系统吗?

小米相关人士委婉地向市界表示:个人认为并不太可能。

OPPO方面则不再表态。

小米有自己的系统和比较稳定的生态,不像魅族一样需要借着鸿蒙系统的东风重新回到消费者视线。

其次,只要小米把注意力放在终端产品,而不过多涉及底层包括芯片和系统的技术层面,对美国就没有威胁。小米也不会像华为一样,面临被美国政府“卡脖子”的风险。

再者,谷歌已经和小米建立了比较深度的合作关系,对于系统的最新版本,会给小米最优先的认证支持,让其享受 *** 作系统更新的红利,小米没有充分理由抛弃安卓。

基于以上两者模式的不同,现在让小米用鸿蒙系统几乎不可能。
很多人不知道,华为在手机上搭载鸿蒙系统,从来不是因为华为手机不能用安卓了。安卓是个开源系统,谷歌仅仅只能掌控谷歌全家桶,而不能禁止华为使用安卓系统。

华为开发鸿蒙,更多是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因此,短时间内,小米、OV等国产手机厂商的手机产品,基本没啥理由搭载鸿蒙系统,华为手机对于他们的威胁,比美国还大。

现在华为还在做手机,那其他的厂家就不敢用鸿蒙系统的,毕竟他们不敢把自己的大脑交给别人控制,尤其还是存在竞争的对手。

小米的智能家居,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搭载鸿蒙。

米家和鸿蒙处于更激烈的竞争中,都想争取更多的家电厂商加入自己的物联网阵营,都想要做物联网界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两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理念,由此衍生出来非常多令人眼花缭乱、甚至难以理解的概念。

但鸿蒙的物联网更彻底,从手机到家居全部是一套 *** 作系统,日后如果能实现大一统,或者生态繁荣,理论上会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米家也不弱,有先发优势,有成熟的渠道。去年在小米开发者大会上,小米补足了 *** 作系统的劣势,发布了小米Vela *** 作系统。

不止是上述两家,盯上物联网 *** 作系统这块蛋糕的玩家,还有很多。

谷歌Fuchsia、阿里AliOS、鸿蒙OS、腾讯TencentOS tiny、小米Vela OS、三星SmartTings、苹果SiriOS,还有美的、格力、OPPO、TCL、科沃斯、阳光照明、极米 科技 等厂商,技术厉害的自己搞OS,技术不行的就联合起来推出统一的联网标准。各家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出很多颇有噱头的概念来跑马圈地,降低开发门槛,力推自己更有利的IOT系统。

越大的公司,想法越复杂,利益考量越多,越大的公司越想自己成为那个“秦始皇”,从软件到硬件都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现阶段和鸿蒙合作的品牌,应该大多还是属于二三线的,它们借着鸿蒙的系统进入这个生态,是一个全新的机会,但已经成熟的家电厂商,利益的考量多,合作起来并不容易。

大家都说自己有一个万物互联的目标,要抓住5G的机会、物联网的机会,但如何让别家用自己协议,用自己系统?利益如何分配?用户数据是共享还是归家电厂商?没有统一定论。

鸿蒙系统的优势,在于技术更强。

鸿蒙总负责人王成录表示,华为用1万人,在鸿蒙系统中开发了9000多个模块,9000多个模块可以进行组合,根据硬件的配置和需要的组合。无论有网络还是没网络,都能把各种驱动和系统配置好,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除了谷歌和苹果外,很难有其他公司能够完成。

发布会上,鸿蒙手机能调用多种模块外设组合成超级终端的技术,这在别家真没看到过,这是目前鸿蒙最大的卖点之一。

鸿蒙姿态也更开放,其一开始就并不想成为硬件的主体制造商或者代工方、据市界了解,搭载鸿蒙设备的美的家电,产生的数据都归美的所有。

小米虽然有自己的物联网系统,也开放了接口,但是小米自己也做各种各样的家电,和第三方家电厂商处于硬件竞争关系。其他厂商用小米的物联网系统,会有更多考量。

家电厂家如果选择搭载鸿蒙,直接目的之一是卖货。

其他厂商也一样,搭载鸿蒙系统必须要看见利益,带得动货。

6月2日的发布会上,华为演示鸿蒙应用的所有场景,几乎都离不开手机终端。而买鸿蒙系统的手机,才会更有动力买搭载鸿蒙系统的家居产品。

华为手机芯片问题如何解决,现在没有定论,荣耀或许是个好的备选项。

前述荣耀经销商告诉市界:“荣耀很大概率可能会适配(但是目前还没任何消息),融合没问题,手机估计也没问题。虽然分家了,毕竟还是有感情的,大哥的产业我们还得支持。”

鸿蒙来了,它很强,从底层到理念都具有创造性。但情怀之下,它还是要在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硬趟出一条路。让人们真切感知到它的应用场景。

那时,再讨论小米为什么搭载鸿蒙或许才是时候。

小米直营的商品大家比较熟悉,认同感高。那什么是小米生态链品牌呢?
小米从作手机开始其公司的价值观和使命就是做“极致性价比”,改变低价格就是低质量的商业逻辑,小米要做的就是“高质低价”,小米手机做到了。之后小米看到了一个企业的寿命是有限,提出了“竹林理论”,打造小米的生态链,先后投资上百家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航母级支持,将小米“高质低价”的价值观和已成熟的产品孵化路径复制到其生态链的各企业,其中包括品牌,供应链、渠道、投融资、产品定义、品质要求、工业设备等7个方面。目前这些企业已经覆盖到电器、家居、服饰、生活耗材等各消费品领域。
同时小米抢占ALOT(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先机,2019年小米Iot平台已智能连接Iot设备超过1,7亿件,超越了谷歌、亚马逊、苹果等科技巨头,是全球最大消费级物联网平台。
随着5G到来,家电智能化将是一次产业升级革命。想象早上起来,对小爱音响说,小爱拉开窗帘,小爱打开电视,小爱做饭,小爱扫地这曾经科幻里的场景,由小米构织的“万物互联”的世界在其电商平台上已经触手可及了。下一步,小米不仅依托小米模式复制继续扩大小米生态链,同时依靠已有的ALOT生态系统扩张,介入更多智能电器产品,编织更大的企业生态网。小米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是高质低价,还有高智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82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 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