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1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第1张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物联网主要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三项关键技术为物联网开辟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1、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大家都知道,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

2、RFID标签:也是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也是为什么“物流”这个词总是与“物联网”同时出现。

3、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这个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

物联网应用领域。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我个人认为这计划是没什么前景的,因为马斯克的“星链”是有官方支持的,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就把最优的近地轨道占领了。

怒我直言,亚马逊的这个卫星互联网服务“柯伊伯”就是去给马斯克的“星链”送人头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地球的近地轨道早就被马斯克的“星链”占领了。这个轨道是通信最好的近地轨道。如果亚马逊也要和马斯克一样,搞个“柯伊伯”来和马斯克的“星链”来竞争的话。那么亚马逊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同等业务,亚马逊的收费肯定要比马斯克的“星链”更贵,因为亚马逊的占有的近地轨道不好。这就和为什么当初世界各国都争抢外太空轨道的原因,因为轨道好可以减少一大堆成本,亚马逊的“柯伊伯”还没开始就落后了,还怎么玩?

如果说前者是因为入局晚,稍微多投入点钱可以解决,那后面这个就真的说明“柯伊伯”没有未来了。那就是核心技术,亚马逊虽然也曾经搞出了蓝色起源,和马斯克的Spacex是同样的公司,但因为技术的原因,被马斯克甩的不知道多远。这次亚马逊又想推出“柯伊伯”和马斯克的“星链”竞争,基本上也是在送死,因为马斯克有Spacex公司带来的技术储备,而且还有官方的支持,况且马斯克的Spacex也已经进行了多次发射,现在天上每天都有马斯克的“星链”飞过,而亚马逊的“柯伊伯”还没见到影子。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亚马逊推出卫星互联网服务“柯伊伯”未来的前景很惨,因为这片市场本身就不大,而市场份额早就被马斯克的“星链”占领了。

12月12日,一枚搭载着四颗人造卫星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海南首飞成功。

之所以“长征八号”如此特殊,原因在于其标志着中国的多项空运、空探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如首个太阳同步轨道运载火箭,首个应用整机可回收技术火箭,首个国际竞争力的商飞火箭等。此外,“长征八号”搭载的由国电高科协同平安共同研发的天启 星座 08星——“平安1号”, 将是首个应用于金融物联网的商用卫星。而这一突破将真正实现金融物联网由终端监控向广域监控“从0到1”的突破。

今年11月,我国首部覆盖 科技 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 科技 创新条例》启动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措辞,确立了技术创新由企业为发起点,通过面向市场的技术革新实现 社会 技术进步,企业效益提高的总纲领。

中国平安过去10年的发展,印证了企业技术储备与革新在保持企业长期竞争力,规避技术钳制或形成商业壁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年聚焦“硬 科技 ”

“三句离不开技术 科技 ”——在提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时候,很多人都对他有过这样的印象。

曾几何时,中国平安是打出第一个电销电话,卖出第一个互联网保险,是第一个为分公司架设互联网,第一个建起呼叫中心的保险公司。在马明哲的治理下,中国平安从诞生之日起就怀着 科技 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用 科技 解决商业模式问题的条件反射。

过去十年中,平安集团屡屡以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身份在 科技 圈“出圈”。2013年,中国平安,阿里,腾讯联合启动的纯线上保险公司众安保险, 科技 圈的“三马同槽”让大众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平安对 科技 技术的渴求。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则是,早在2011年,平安内部就曾孵化成立“平安金科”。而以此为起点,平安集团在十年中派生出的 科技 型企业已经超过11家,总市值截止2020年上半年已合计超过700亿美元。

那么在这十年中,平安集团究竟孕育了什么样的 科技 能力?很多人说中国平安是“金融圈最懂 科技 的企业之一”。而如若知道中国平安在这方面的努力,你一定会觉得这一描述仍然是有些过谦了。

以时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为例。今年,在由CVPR2020举办的扫描文档竞赛中,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 Gamma Lab 团队分别以 ANLS 8484%和 MAP 8090%的成绩,力压阿里达摩院,科大讯飞,中科院等人工智能强手,荣获两项任务榜单第一。

同样是在今年,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 Gamma Lab 借“意图获取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介质”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而平安 科技 联邦学习技术团队的论文《GraphTTS:Graph-To-Sequence Modelling in Neural Text-to-Speech》被国际ICASSP 2020 接收,其标志着平安推进的图神经网络在语音合成领域的应用首次获得全球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

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PCT排名中,平安 科技 以1691件专利排名全球第8位。然而由点及面,平安的知识产权体系,如今已经完成了从品牌商标向发明专利、以及从全局覆盖到精选聚焦的转变。而围绕加以提炼的核心技术专利,中国平安已经逐渐学会了通过场景锤炼形成商业竞争力与护城河,并与技术落地形成反哺效益的良性技术发展格局。

场景锤炼技术护城河

科技 能力不止能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萌芽,更能在广袤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与应用场景下百炼成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平安集团瞄准 科技 能力的立足点在于 科技 在不同场景下的转化,检验与落地,而“平安1号”物联网卫星的发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据悉,近年来,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B端互联网玩家争先恐后进入的领域。此前供应金融业务在确保货品流通真实性上存在难题,导致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敢想不敢做“。随着产业物联网的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货品仓库和运输实时追踪,由此保障交易真实性,成为了破题供应链金融的关键。

确立了破题“方法论”,问题仍接踵而至——根据多年来中国平安对物联网技术的实践,传统的物联网技术需通过物联网感知终端监控标的物状态,通常包括短程视频监控,定位,重量等方式获取标的信息。但受限于监控距离与终端设备稳定性,抗干扰力,安全性与普适性的问题,加上物联网设备接入需要企业间的互信与配合,纯物理的物联网终端存在比较大的应用局限性。

而借助引入卫星监控技术,平安集团的新一代物联网架设能力,则能够突破传统物联网技术对物理空间的高要求,通过平安图像图形分析智能和技术积淀,实现对货品,运输流程的高空追踪监控。

使用 科技 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其实早已经变成了平安集团的习惯性思维。

不如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平安集团拥有数以万计的保险代理人团队,面对数以万计的客户,如何利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代理人的综合素养进行有效的大规模评判以及统一培训?

平安集团的破题方式,是通过综合多项专利的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代理人是否擅长交谈,举止亲切或容易取信于人,包括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智能问答等技术,实现工作助理,知识助理、销售助理等赋能型功能,从而实现保险代理质量的整体提高。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国平安致力利用 科技 解决经营问题,更要让 科技 符合平安本身的商业逻辑,而平安集团横跨金融至医疗的丰富的场景,成为中国平安取之不竭的 科技 成果转化利器。

从 科技 壁垒到 科技 赋能型

随着 科技 商业的多元化与 科技 场景的泛化,塑造技术壁垒固然能创造一定阶段的优势。但技术转化的最终阶段在于生态赋能,与广泛的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维度的链接,则将真正成为技术转化的最大价值所在。

此前,中国平安的图神经网络专利在语音合成技术上的应用,已经被应用于金融壹账通Gamma Voice智能语音中台。根据中国平安披露的数据,这一项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客服等形式,将有效替代几乎70%的人工客服场景。而在默Call上的应用,则已经为使用该服务的金融机构多激活了超过70%的用户,几乎降低了本由电销运维而产生的75%的人均运营成本。

而在中国平安所瞄准的另一个领域,即医疗领域中,平安好医生已然成为了一个”国民级“平台:截止上半年,用户数量突破346亿人,平均月活6730万,咨询量831万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真实采用 科技 手段解决诊疗问题,中国平安所提供的服务将不仅限于传统互联网模式下的平台撮合。除了纯线上的在线诊疗业务,中国平安“AskBob”系列智医还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在线下帮助患者和医生,如帮助患者实现快速诊断与科室指引,或借助临床信息快速帮助医生锁定病征,通过人工智能判断实现对应疾病诊疗,降低误诊概率等。而在单体应用之外,中国平安利用“AskBob卫健”与“AskBob慢病”,通过智慧城市业务启动公共卫生层面的赋能,如帮助城市预判手足口病趋势,以及帮助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等慢性病患者提供病势预判与干预预防建议。

或往大了说,中国平安做的事情,已经开始向弥合国内医疗资源地区不平衡的状态迈进。

正如平安 科技 合规合法部总经理所说,中国平安目前经过了一阶段专利确权与申请,二阶段知识产权应用挖掘与价值开发。如今,中国平安正瞄准第三阶段——即广泛的生态赋能与经济互联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890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 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