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增28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

泉州新增28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第1张

据悉,此次泉州新增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都是近年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标杆性的企业。从产业领域看,28家企业覆盖了纺织鞋服、陶瓷、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数控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展现出泉州九大千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背后的知识产权推力。从入选个体看,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匹克鞋业有限公司、福建省金鹿日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知名度商标企业均入选,折射出新形势下企业正加快运用“专利+商标”组合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中倡导的“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组合效应,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在泉州正成为生动的实践。

近年来,泉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坚持“点线面”工作法,即“点”上强化对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指导服务,“线”上推进“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不同条线知识产权资源的富集,“面”上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和交易市场的发展,打造知识产权“全领域”“多维度”发展格局。在专利发展方面,“十四五”以来,泉州把握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工作契机,综合运用立项支持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项目和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等措施,推动企业提高专利技术研发布局和发展保护水平。

据统计,近三年,泉州全市先后立项支持石墨烯等10个产业规划类、运动鞋鞋底缓震技术等30个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在镍氢储能电源相关技术及新能源驱动电机等一批专利导航项目的推动下,泉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方面也迈出可喜步伐。2021年10月,泉州获批组建高效太阳电池装备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成果、装备输出高地提供了关键平台支撑。

今年以来,泉州知识产权发展取得了“四个一”的可喜成绩,即成为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70万件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年度专利授权量连续11年居全省第一位、全省第一单专利开放许可交易落地泉州。未来,泉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围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大局,贯彻落实泉州市委市政府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决策部署,谋划运用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发展壮大创新经济、品牌经济、特色经济,打造东南沿海知识产权发展保护新高地。

您好!谈下我对未来十年智能传感器市场的发展趋势的认识

趋势一:传感器进一步微型化,集成化提高

趋势二:传感器内嵌处理器占比加大(DSP或MCU等)

趋势三:智能传感器接口方式进一步由模拟转数字

趋势四:永无止境的追求更低功耗

趋势五:传感器自组网技术(Mesh)

趋势六:多模态传感器数据融合

趋势七:新传感材料应用突破性能瓶颈

趋势八:传感器制造工艺改进降本增效

趋势九:传感器市场需求随AI落地加速增长

趋势十:更多优质资本青睐智能传感器产业

趋势十一:各国政策倾斜,出台相关支持智能传感器规划计划

趋势十二:行业协会和标准组织加速输出相应技术规范

趋势十三:B端C端各行业加载智能传感器的产品遍地开花,创新应用层出不穷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交流讨论,谢谢!

很有前途的行业

讲到智能传感器,让我想到了当时的胎压监测装置,目前国家政策强制安装胎压监测装置,从这里已经看出传感器的市场是一片开阔地了。其实不光是胎压监测装置,很多领域都会应用到传感器,例如电动机,航空以及新能源 汽车 领域都会应用到传感器,所以未来几年应该是传感器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智能传感器行业迅速发展 多地已开展产业布局



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带有微处理机,具有采集、处理、交换信息的能力,是传感器集成化与微处理机相结合的产物。与一般传感器相比,智能传感器具有以下三个优点:通过软件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的信息采集,而且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编程自动化能力;功能多样化。

新思界 产业研究 中心发布的 《2019-2023年智能传感器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 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接近350亿美元,未来几年,随着智能制造、物联网、车联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全球对智能传感器产品的需求将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接近9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接近20%。 随着全球智能传感器及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多个城市已开始在智能传感器领域开展产业布局。 2019年8月24日,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正式揭牌,产业基地位于北碚区歇马小湾,规划建设面积约424平方公里,以工业、科研、其他商务设施等产业用地为主。该区域将依据《北碚区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围绕北碚区传感器产业、技术、智力资源富集区域,作为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与新能源 汽车 、物联网、 汽车 电子、仪器仪表、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联动,打造西南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2019年10月,“陕西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授牌,产业园落户宝鸡,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规划占地198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分为孵化园、 科技 园、产业园3个片区建设。其中,产业园规划建设83万平方米多层标准化电子厂房,配套建设3000平方米超净车间、体验中心、创新中心和西北最大的封装检测中心,重点引进50户以上,在力敏、光敏、磁敏、气敏、惯性等方面具有领先技术和核心 科技 的新型传感器企业,全面培育“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整机产品+应用集成”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传感器产业示范基地。目前,产业园已破土动工,计划2020年10月竣工投用,孵化园和 科技 园的厂房已经建成。 2019年11月,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规划正式发布,明确提出“经过3-5年发展,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基本呈现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产业链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智能传感器应用示范城市。”规划还提出,以郑州高新区为核心,谋划3至4平方公里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打造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三个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 汽车 传感器“三个特色产业链”,推动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相关规模达到1000亿元,利税150亿元。 未来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未来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将有更多的城市和企业参与到智能传感器行业的发展中,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把握住方向提前布局,才能在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智能传感器中占据“制高点”。

未来10年智能传感器市场将会爆发式的增长,这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未来将会对智能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现在都在讲万物互联,就是说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会联接入网,就需要更多传感器,能够智能的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然后再进行处理,这样可以积累更多的资源,减少人力或者物力的支出!

一个ok

现代化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传感器市场,传感器在很多行业中的专用电子设备快速增长,所以对传感器有大量需求,未来市场很大,也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个人认为,由于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成熟,智能家居领域未来也会因为基础条件的成熟而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人会享受到智能家居带来的便利性,思想的改变、基础设施的成熟。。。这些都不断推动智能家居的步伐,而智能家居的重要部件之一就是智能传感器,这样智能传感器也会越来越盛行,未来可期的。

另外该器件不光用于智能家居,在工业40、智能电力等众多领域,它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些背景的推动下,只会让它在未来越来越重要,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总之我对该器件和该领域充满了信息,相信它也会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如缺乏统一的发展战略、核心技术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地址资源缺乏、规模化应用不足等,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产业是由物联网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设备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以及物联网用户构成的产业集群。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我国也将物联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本文对我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一)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传感网)研究,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均将物联网(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业信息化部还专门立项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射频识别(RFID)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支持。科技部专门在先进制造领域设立了"RFID"专项,投入1亿多元对19个专题、近30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的资助,从RFID芯片、关键 技术的研发到行业应用的整个产业链进行资助和培育。目前,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移动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进展。 (二)在标准制定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在世界物联网领域,我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四大发起国和主导国之一,取得了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重要话语权。这将改变我国在计算机、互联网两次信息浪潮中双双落后的局面。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为加强物联网标准化工作,2009年9月11日,中国物联网(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也在积极筹备过程中。 (三)具有了较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一是技术研究和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09年11月12日,江苏省、中科院、无锡市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同一天,中国移动宣布将在无锡成立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重点开展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并同时建设物联网数据中心,以支撑物联网相关业务的落地运营。23日,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中国电信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无锡成立。24日,中国联通与无锡签订协议,合作推进WCDMA与物联网融合。 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成立。在产业化组织方面,早在2005年9月,上海就成立了"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2009年11月和12月,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传感网(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筹备工作组相继成立。二是产业基地发展迅速。国家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8月7日,首个国家物联网园区在无锡建立。11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各地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也快速推进。 (四)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根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意味着物联网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二、我国物联网产业化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路线图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比,物联网的发展更加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标准的统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明确统一的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和路线图还没有出台,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当前及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从物联网相关企业股价的迅速飙升以及许多城市纷纷介入物联网建设,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二)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缺失 我国在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缺失,除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外,我国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物联网核心技术。以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例:RFID技术是物联网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但在全球RFID专利中,我国RFID专利申请量只有美国的65%,日本的457%3,而且多以实用新型为主,发明型专利数量较少。美国在芯片、编码、空中接口协议等领域拥有大批专利,其申请总量超过了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本以及我国大陆等多个区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总和,高达53%。而日本、欧洲则在传感器技术上拥有巨大优势。即使在国内,国外企业和组织在我国申请的RFID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占据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已制订出RFID标准,并加速向我国输出,随着国外RFID标准在我国的推广以及逐渐被我国企业接受,我国RFID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国际标准在国内应用所形成了事实标准将会阻碍我国国家RFID(射频识别)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三)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涉及物体标识、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包括了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设备提供商、软件与应用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等不同企业主体。虽然我国在物联网标准制定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适应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统一的标准体系尚未出台,使得目前很多物联网应用仍处于厂家各自为战的状态,终端厂商、应用厂商、集成商无法有效分工协作,产业分工不能细化,影响整个产业规模化的发展。随着物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标准规范的不完善将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的混乱。 (四)物联网地址资源匮乏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发展,需要大量的IP地址,专家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物联网地址预计需求量在100亿。而目前互联网在IP地址资源上的不足,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最大的瓶颈。从总量上看,目前全球互联网IPv4协议能够提供的地址空间最多只有40多亿,且可分配的IPv4地址剩余量不足10%,并将于两年内消耗殆尽。从结构看,全球IPv4地址分布不平衡,截止2009年底,排名第一的美国的IPv4地址为1495亿,占全球已分配IPv4地址总数的50%。排名第二的我国的IPv4地址仅为232亿,占全球的777%。从发展趋势看,2009年度我国IPv4地址申请量为美国194倍,增长势头强劲。IP地址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地址资源的不足,将使我国地址资源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 (五)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不足 我国物联网还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开展的物联网应用主要还局限于小范围的简单应用,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的热情,庞大的行业和大范围的应用需求还没有被激发出来,使得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规模性市场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同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是制约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路线图 一是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我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重点任务;二是明确界定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集群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制定实施我国促进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 (二)加强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一是在物联网核心技术,如RFID天线设计与制造、RFID标签封装技术与装备、标签集成、读写器关键零件、RFID测试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加强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二是积极探索新的研发组织模式,将研发与产业化结合起来,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聚集物联网研发人才和项目,开展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和相关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三)加快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坚持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同步推进的原则。一是在物联网基础标准领域,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进一步确立并扩大我国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中的发言权。二是在国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上,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核心技术和网络为依托,制定和形成我国自己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四)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和规模化应用一是加快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步伐。积极发展IPv6下一代互联网是解决目前互联网地址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要尽快建立IPv4向IPv6过渡的有效组织机制,制度与措施,明确时间表,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利用财税杠杆和专项基金等经济的手段,鼓励互联网应用提供商进行IPv6改造,加快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步伐。二要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标准的制定,以物联网运营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为实施主体,发挥政府在推进物联网应用中的能动作用,以政府订购和首购的方式,在工业、农业、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包括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探索物联网价值链合作模式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模式。 未来几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出现快速增长,据相关分析报告,2007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2012年将超过14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20%。国内物联网产业,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2021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联合推进会暨第19次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产业融合与枢纽经济上的演讲(摘要)
首先,我简要介绍下华新镇的基本情况,华新镇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接处,位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西翼、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东翼,区域面积47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2万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丰富的交通资源、强大的物流能力和良好的政策条件,逐步成为快递产业集聚地。 2019年,华新镇以快递产业为核心的商贸特色优势成功进入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获得了国家战略赋能和中央预算内财政支持。华新镇已建物流运营面积189万平方米,枢纽范围内总投资达266亿,2021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
华新镇全力推动快递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提升快递物流服务能力质量、拓展服务领域、创新业务模式、构建联通网络。圆通、中通、韵达、安能、极兔、递一国际等快递物流企业全国总部相继落户,顺丰、跨越等知名物流企业在华新建设区域运营中心,形成了雄厚快递物流产业基础。

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成效和创新举措
一是快递枢纽精准定位,设施配套支持产业发展。华新镇选择快递物流产业作为镇主导产业,在产业用地供给有限的背景下,全力推动落后产能腾退,同时借助华新镇凤溪片区城市更新为契机,整合释放土地资源,以支撑更多快递物流企业落地。建立投资平台公司成为枢纽建设运营主体,负责区域通行条件改善、轨道交通谋划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时,不断完善枢纽博览、培训、开放等延伸功能,为枢纽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二是抢抓枢纽发展先机,增强快递企业集聚效应。在长三角一体化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赋能下,进一步加强了区域物流运营关联企业的集聚和整合,大量快运企业作为快递业态的补充出现在枢纽范围内,形成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一致的国家物流枢纽运营合作共同体,共同推进枢纽建设和运营。率先形成快递物流企业总部集群,截至2021年,共有122家各类型物流企业落户华新枢纽,进一步增强了枢纽的高质量物流服务供给能力。
三是推动快递物流与商贸融合发展。凭借快递物流总部集聚的优势,华新枢纽努力构建集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产业生态供应链,探索电商仓配一体化业务模式,推动快递物流组织模式创新。(例如,得益于毗邻进博会永久举办地优势,2020年枢纽内两家企业进博会期间完成48亿进口高端水果采购,示范性发挥了商贸型物流枢纽对接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
四是推动快递物流与先进制造融合发展。枢纽紧抓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创新,由传统物流业态向物流全产业链集成方向转型发展,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参与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探索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优势。(如圆通与中国商飞共建航空产业链与物流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已区块链为核心技术,加快推动物流业与航空制造业融合发展)
五是智慧绿色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枢纽平台,快递物流产业在区块链、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能力显著增强;无人机、无人车、立体仓库等创新应用加速落地。大力推动快递物流行业绿色发展,电子面单、循环中转袋、可回收包装袋等绿色环保包装使用量大幅提升,助力上海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目标。
六是推进快递物流国际化网络布局。中通、圆通、韵达为代表的快递总部企业积极推进国际化工作(如圆通成立“全球包裹联盟”、中通成立“中通国际”、着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仓储设施)。快递物流企业抱团出海,参与国际快递全球化进程,将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全球快递枢纽经济集聚区战略构想和创新思路
华新枢纽 要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关键路径,结合快递物流业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按照绿色安全发展的新要求,建设全球快递枢纽产业高地、培育枢纽“双千亿”产业集群、谋划青浦华新枢纽新城,注入枢纽发展新动能。
一是加快推进华新枢纽创新发展。聚焦快递物流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主体,推动快递向快运、云仓、商业新零售、共享众包等多领域、多元化发展,顺应头部企业优势不断提升的新趋势,通过加快建设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塑造快递物流集群化发展竞争新优势。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新要求,在包装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输环节绿色化、管理手段绿色化等方面加快实践,打造绿色低碳枢纽。建设基于国家物流枢纽的应急物流体系,进一步缓解经济社会波动对于物流行业的影响,发挥快递物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安全的积极作用。
二是构筑全球快递枢纽产业高地。通过创新建设华新枢纽,集聚国际快递资源,打造全球快递枢纽经济集聚区,实现从“服务腹地”向“服务全球”转型升级,建设全球快递枢纽产业高地,为“上海品牌”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做大做强快递物流总部集群,建设上海华新快递物流总部集聚区,聚集快递物流、快运物流、现代商贸、跨境电商、商务会展、科技创新、综合保税等相关产业,打造全球快递物流智脑中心、博览中心、人才中心等高端国际化平台,支持辖区快递物流头部企业联合起来“走出去”组建国际快递集团,建立全球快递供应链组织枢纽,面向全球提供快递物流服务,并深度参与快递物流行业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快递物流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制度型开放新体制,打造国际枢纽经济新高地。
三是培育枢纽“双千亿”产业集群。深度融入全国物流枢纽“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加强区域物流网络协同,深化长三角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服务 协同发展,促进跨区域物流活动组织化、网络化运行。在已有千亿快递物流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强化快递快运物流总部资源优势,提升快递物流服务能级,再培育一个千亿级快递物流关联智慧绿色产业,推动高端产业要素资源集聚,打造华新枢纽“双千亿”产业集群, 进一步巩固上海引领全球快递资源配置与重构产业链布局的地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四是激发城市动能建设枢纽新城。加快建设全球快递枢纽经济集聚区和华新枢纽新城,围绕“枢纽核、虹桥里、幸福城”总体发展定位,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创建现代流通创新示范城镇,构建全球快递枢纽产业新城。

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与运营,国际品牌和华新行动
推进青浦华新品牌战略,聚焦建设开放枢纽新门户、产业枢纽新龙头、枢纽经济新引擎、文化枢纽新地标,多渠道推广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全球快递枢纽经济集聚区城市品牌形象,将华新枢纽打造成为全球快递物流枢纽总部基地。
一是建设开放枢纽新门户。打造与全球化相适应的开放高地,以“进博会”和“虹桥商务区”为窗口,对标顶级物流枢纽中心,全面提升物流枢纽能级,打造国际化物流枢纽核心节点;跟踪国际贸易演化趋势,针对国际贸易规则,推动开放制度创新;抢抓虹桥开放国际枢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战略机遇,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功能与全球化开放型商贸有机融合。
二是创建产业集聚新龙头。创建以价值创造为主的现代流通、国际采购、跨境电商新业态,围绕快递物流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突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构建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以及绿色低碳研发应用产业、智慧信息产业及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等为主体的物流服务体系。
三是打造枢纽经济新引擎。构建“全球快递快运供应链中枢”,对华新枢纽赋能;发展枢纽经济生态圈,促进产业集聚赋能;形成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提升枢纽价值驱动能力。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国家物流枢纽联盟秘书处。)

江苏布局一核心区两支撑区
政策指导是:“一个产业核心区、两个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
浙江打造一个核心两翼配合产业群
把浙江打造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成以杭州为核心,嘉兴、温州乐清为“两翼”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成立物联网“产学研用”联盟,设立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广东广州深圳
广东将把广东省无线射频识别产业(番禺)园区、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广东省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基地等,作为广州市物联网产业的重要载体。
其中,广州市规划将创建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形成较大规模物联网产业集群;到2015年内培育出50家年收入超亿元的物联网企业,集聚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卫星导航等设备制造企业500余家,物联网相关应用企业1000余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89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 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