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模式将是物联网发展的最高阶段

什么模式将是物联网发展的最高阶段,第1张

一个可能的最高阶段是智能物联网模式,其中设备、传感器、应用程序和服务等各部分之间的交互将被自动化,并能够自动调节和自我改进。这种模式将使物联网成为智能的、可自我管理的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和调整,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家电传感网络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无线传感安防系统、用户用能信息采集系统等,主要硬件设备包括智能交互终端、智能交互机顶盒、智能插座等。该系统与外部的通信主要通过电力线通信(PLC)、电力复合光纤到户(PFTTH)、无线宽带通信等通信方式相结合的宽带通信平台来实现。
三元数据综合才能得出有价值内容
大数据、智慧城市、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合起来叫大智移云,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已经作为新一轮的创新的平台。
物联网也是产生大数据的来源,目前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搜集到很多数据,为了解释这些大数据,需要用到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作为大数据分析往往需要来自三个层面的数据,第一个是网络层面,就是从网上搜集;第二个是物理层面,从传感器物联网搜集;第三个是社会层面,比如政府通过体系推动来实现。把这三元数据综合起来,我们才能得出有价值的东西。可穿戴终端实际上是物联网与便携式终端的结合,可以直接连接到移动通信网,有的是通过蓝牙连接到随身携带的移动手机上,通过手机连接到网上,传感器设备成为随身的物联网。
编码需要统一标准
近几年,物联网的内涵、外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涉及的最基本技术没有变,标识的要求没有变,对标准化的要求没有变。一般标识的时候就是标识几个位置,比如在物流行业,一个车的物品送到了需要识别标识,包括位置、时间、原因等。以后物联网里面要识别七个要素之一或者更多的要素,我们国内推动编码过程中都给标识提出了要求。物品编码中心承担了有关国家发改委物联网项目的一部分,包括标准制定、编码设计、平台建设和示范工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做统一物联网的标识,这个标识的特点就是统一、兼容、创新,尤其是物品编码的标识。
物联网的编码标识标准很重要,物品编码的统一是物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小范围的时候不用编码,但是在公共领域打电话的时候要统一语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容易产生歧异费时费力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另外,编码的兼容也是有内在要求的,不能过去有的编码都不用了,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建立统一的标识。另外,物联网应用中的感知、认知,都会涉及条码,如二维条码、身份识别等,这些识别技术和IT技术的提升融合也是物联网应用的一个显着的特征。
英特尔中国区嵌入式及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监曾明
构建统一物联网标准至关重要
目前,很多智能系统前端已足够智能,但缺乏网关与云、存储等技术的联接,继而实现后端大数据分析的能力。针对快速发展的物联网,英特尔的策略是不仅致力于提供领先的芯片计算能力,更要加速开发和部署面向零售、安全监控、网络通信、车载系统等领域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以连接传统系统与新系统,使原本孤立的系统转为互联设备,以此推动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云、数据分析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和共享,将小数据汇聚成为大数据,并通过过滤、分析、共享,最终形成巨大用户价值,以此创建更好的商业模式。
诚然,要将数十亿的设备相连,并与既有的更加庞大的IT系统相连,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克服诸多挑战,如碎片化、互 *** 作性、安全性。同时,由于中国尚处于物联网发展初期,构建统一的物联网标准与系统框架、形成一个良好的商业运作模式至关重要。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更是城市文化融合、市民凝聚力和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场所。可以说,社区就是城市的一个缩影,城市生活的各要素、各环节在社区中都能有所体现。因此很多地方在 探索 智慧城市建设时总是由社区来打头阵。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社区”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那么“未来社区”到底是什么呢?通俗地讲,“未来社区”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未来邻里关系、教育、 健康 、创业、建筑、交通、能源、服务和治理等众多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未来社区”将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其嵌入到社区生活的点滴之中,形成一个个城市功能新兴单元,通过 科技 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未来社区”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产业创新工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未来社区”已成为国际热点,关于“未来社区”的 探索 和构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新加坡“邻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计划可以说是“未来社区”最早的 探索 雏形。“邻里中心”摒弃了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区内的零散商铺,而是立足于“大社区、大组团”进行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 探索 ,如今已成为新加坡城市名片的新一角,为众多国家所借鉴。

“邻里中心”坚持以本区居民日常生活为中心的理念,基础设施的建造以满足人们“在住所附近生活、交流”的需要为前提,构建了一套强大的“家庭住宅延伸”体系。在这一体系下,菜市场、超市是厨房的延伸;浴室、洗衣房是卫生间的延伸;影院、茶座、歌舞厅是客厅的延伸;图书馆、阅览室是书房的延伸。

“邻里中心”的构建为“未来社区”提供了最初的构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大社区”的涵盖范围也逐渐得到了拓展,“未来社区”的理想状态也日渐清晰。越来越多更具包容性的场景融合到社区之中,建设更加智能、绿色、包容的社区成为“未来社区”的新时代内涵。欧洲BLOCK模式、新加坡COMPLEX模式、日本的共享住宅等也都包含着对于建设“未来社区”的构想。

在中国,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新旧社区发展参差不齐的情况,以及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出现。这些使得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严峻考验。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开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国内也在积极 探索 让社区变成更加充满人文关怀、智慧、低碳、共享的新道路。
现阶段,无论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还是结合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建设“未来社区”都是正在寻找的那条“新路”。“未来社区”是智慧城市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未来社区”是破解“城市病”、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解决社区“老大难”问题的民心工程,也是培育优势产业、改善营商环境、拉动投资增长、促进治理转型、转变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动力。

在国内,浙江省是首个提出要建设“未来社区”的省份。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社区”一词,被视为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之一。

不久前,浙江省政府正式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已着手开展“未来社区”建设试点申报工作。这意味着“未来社区”的建设与推进又有了实质性进展。

据了解,浙江省的“未来社区”将以“139”为顶层设计,“1”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3”是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9”是构建以未来邻里关系、教育、 健康 、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这九大场景,只是“未来社区”的基础场景。据悉,在九大未来场景基础上,浙江省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 探索 “未来社区”建设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机制,建设重视高品质生活、能给与居民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社区,不只是造漂亮的房子。

相较于传统社区,“未来社区”能够给予居民更多的智慧化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的。社区既是城市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生活的缩影,所以“未来社区”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运维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城市建筑品位和先进性的关键途径。智慧城市以社区为基础进行规划建设,才能更好服务于广大的城市居民。
“未来社区”的治理要秉持着“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的理念,借助全面集成的信息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等的高效运行,让社区生活更安全、高效、便捷、绿色、和谐。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天候多元化的智慧场景体验是“未来社区”的重要职能。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一体化的 *** 作平台APP、人工智能服务等等,这些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手段将让社区变得更宜居、更人性化。

此外,“未来社区”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维系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中不断耸立起的钢筋混凝土大厦,使得大多数居住在其中的人们鲜少能够找到与邻里相处的机会。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未来社区”建设都将邻里关系视为重要环节,着力为社区居民打造智慧化的邻里交流空间,增加邻里之间的人文交流机会,让邻里之间 情感 沟通、共享资源、信息互惠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社区”的建设在国内仍属于新生事物,浙江省的先行先试可以为其他地方“未来社区”建设提供经验。在新技术大爆发、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的时代,“未来社区”建设在社区治理、 科技 赋能、绿色生态、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进行的 探索 是颇为超前的。因此,需要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推动“未来社区”人本化、生态化、融合化、智慧化,而这恰恰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构建好“未来社区”,将会是让城市更加智慧的重要一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90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 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