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有哪些,应用在哪里?

物联网技术有哪些,应用在哪里?,第1张

无论你使用什么设备,它都必须连接到互联网,我们称之为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将设备连接到Internet可以产生许多好处。我们已经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和其他设备实现了它的好处。如果我们将其他设备连接到Internet,我们将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我在这里指的其他设备都是设备。

物联网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把所有的设备都连接到互联网上,物联网之所以让每个人困惑,不是因为它的概念平台太窄,而是太宽。即使有很多应用实例,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智能井盖到智能路灯,从智能停车到自动驾驶,你也很难在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有这些都与物联网技术的原理有关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实际上是基于物联网,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构建一个连接一切的“物联网”。在这个网络中,所有连接的对象都可以相互“通信”,相互传递信息。物联网有三大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传输技术和云计算。它代表了物联网设备信息收集、传输、计算(思考)和反馈的全过程。

目前,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已经比较发达,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但传输技术限制了物联网的广泛应用,目前物联网的方式有:低功耗短距离:ble或ZigBee低功耗长距离:dda iot,nb-iot、lora-iot或2G大数据短距离:WiFi大数据长距离:4G(值得一提的是,dda-iot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技术,其技术指标和参数性能已远远超过中国国际水平、自主性,可控性和本地化,可能成为未来智能时代国家的安全保障。)在网络布局上,远程网络直接接入基站,不需要自己设置网络节点。在短距离网络中,需要一个网络节点。首先将终端数据传输到节点,然后将节点连接到Internet上,远程传输的价格比短距离传输的价格更高,功耗也更高。

合理使用长距离匹配,可以有效降低物联网终端的成本,如原来共享单车使用2G网络解锁,需要保持长数据连接或使用下行链路短信解锁,功耗高,成本高;现在共享单车直接使用手机蓝牙解锁,节省了数据流,降低了功耗,提高了解锁速度,所以物联网非常简单:物联网=物联网,物联网=传感器内置物,物联网=物联网客户端和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

把 网络技术 运用于 万物,组成“物联网” 如把 感应器 嵌入 装备 到 油网、电网、路网、水网、建筑、大坝、等 物体中 然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 人类社会 与 物理系统的整合 超级计算机群 对“整合网”的 人员、机器设备、基础设施 实施 实时管理控制 以精细动态方式 管理生产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关系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关系
在很多时候云计算与物联网这两个名词是同时出现的,大家在直觉上认为这两个技术是有关系的,但总是没有很清楚的认识。有的地方一提到物联网就想到传感器的制造和物联信息系统。其实云计算和物联网两者之间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物联网只是今后云计算平台的一个普通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之间是应用与平台的关系。物联网的发展依赖于云计算系统的完善,从而为海量物联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提供可能的平台条件,云计算的集中数据处理和管理能力将有效的解决海量物联信息存储和处理问题。没有云计算平台支持的物联网其实价值并不大,因为小范围传感器信息的处理和数据整合是早就有了的技术,如工控领域的大量系统都是这样的模式,没有被广泛整合的传感器系统是不能被准确的称为是物联网的。所以云计算技术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统一数据管理的物联网系统将丧失其真正的优势,物物相联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可能是高速运动的列车、汽车甚至是飞机,当然也可能是家中静止的电视、空调、茶杯,任何小范围的物物相联都不能被称为真正的物联网。
同时对于云计算平台来说物联网并不是特殊的应用,对于云平台来说物联网只是其所支持的所有应用中的一种而已,云计算平台对待物联网系统与对待其它应用是完全一样的,并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云计算并不关心应用是什么。
所以对于物联网技术来说它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云计算平台的成熟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有些地方仓促上马物联网项目不考虑其核心问题的解决将会使物联网技术陷入困境。当然对于一些行业性的、区域性的物联网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还是值得去做一些尝试的,这样既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能为今后的全面数据整合提供有益的经验。

物联网三个关键特征

各类终端实现“全面感知”;电信网、因特网等融合实现“可靠传输;云计算等技术队海量数据“智能处理”。

全面感知

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定位器和二维码等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感知包括传感器的信息采集、协同处理、智能组网,甚至信息服务,以达到控制、指挥的目的。

可靠传递

是指通过各种电信网络和因特网融合,对接收到的感知信息进行实时远程传送,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并进行各种有效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到现有的电信运行网络,包括无线和有线网络。由于传感器网络是一个局部的无线网,因而无线移动通信网、3G网络是作为承载物联网的一个有力的支撑。

智能处理

是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随时接受到的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云和物联网:完美匹配
在典型的物联网部署中,许多物联网传感器(几十个、数百个或数千个)收集数据并将其发送到中心位置进行分析。在许多情况下,这个中心位置就是云。
借助云管理,移动运营商可以通过任何设备和网络连接从任何地方访问其传感器数据。例如,如果附着在浮标上的海洋传感器散布在墨西哥湾,运营商可以在平板电脑上提取数据以评估维护问题或运行数据分析。如果没有云,则跨大区域和不同设备来聚合物联网数据要复杂得多。
许多物联网提供商还提供物联网平台,即SaaS程序,可帮助物联网管理者从远处管理其连接的设备和数据。云提供商允许公司以最低的成本存储和处理大量数据,从而为大数据分析打开了大门。
物联网服务的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虽然云对于大多数物联网部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最近一些功能的就地处理又有所恢复。边缘计算将一些数据处理保留在物联网传感器和终端设备所在的网络边缘。这在一些物联网应用中至关重要,如无人驾驶汽车,在这些应用中,数据分析和决策的任何延迟都有可能导致撞车。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通过传感器或物理识别装置等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ICT通信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物联网云处理平台进行计算和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进而对物理世界进行管理和控制。一句话解释:互联网的升级迭代版,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链接,物联网增加人与物理世界的链接;感知物理世界的变化,并对物理世界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萌芽期:(1991年-2004年):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构想物物互联,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定义。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列为未来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初步发展期:(2005年-2008年):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高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2009年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物联网确定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率先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科院、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建立物联网研究院。中国正式开始物联网行业战略部署。2010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长期发展计划的一部分。2015年,欧盟成立物联网创新联盟。2016年,NB-IoT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18年6月,5G通信技术成熟化,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完成,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

总结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大致经历:

第一阶段:智能消费产品的涌现

2012-2015年期间,消费类物联网产品一夜爆发,过后却慢慢消退。包括智能灯泡、智能插座、智能水壶、智能电饭煲等等智能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大致思路是将传统硬件产品,添加上Wi-Fi、蓝牙、ZiBbee等无线技术,再结合APP进行控制。这股热潮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害怕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存在问题,再加上价格比较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市场认可度比较低。

第二阶段:底层技术完善

第二阶段相对于上个阶段,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突破。这个时候涌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物联网的技术,比如NB-IoT、LoRa等新型的传输技术、AI算法、智能语音技术等等,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计算存储技术走上台,传感器产品也更加的智能化,具有更多的功能。

第三阶段:行业级应用兴起

完成技术突破之后,物联网的应用逐渐从早期的消费类应用往企业级应用发展。更多的应用于城市建设、政府政务、各行各业产业当中。

物联网IoT产业架构分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物联网IoT产业链:端——管——边——云——用

随着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计算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将来将有75%的数据需要在网络的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因而物联网产业链由之前的“端——管——云——用”发展为现在的“端——管——边——云——用”;

“端”:物联网终端,主要是完成数据采集以及向网络端发送的作用;包含芯片、感知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 *** 作系统;

“管”:管道层,保证通信的作用,无线连接、卫星和量子通信等方式;

“边”:边缘计算,将集中式架构分解成边缘位置的点;

“云”:云平台,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包含云计算平台和AI技术;按厂商类型分:运营商、ICT、互联网和工业制造厂商以及第三方物联网平台;按商业模式分PaaS和本地部署;按照平台功能可以划分: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

“用”:物联网IoT应用层,落地到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三大业务主线: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并称产业物联网)

从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 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其中, 环渤海地区 凭借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和总部优势,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基地; 长三角地区 以上海、无锡双核发展为带动,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珠三角地区 是国内物联网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产业规模领先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 软件、信息服务、传感器等领域发展迅猛,成为第四大产业基地,且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均存在优势,对物联网产业链底端感知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产业链;有助于改善协作条件,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更好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四大产业集聚区相互独立、各有特色,汇聚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978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 2023-07-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