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智能。通过环境感知、水位感知、照明感知、城市管网感知、移动支付感知、个人健康感知、无线城市门户感知、智能交通的交互感知等,智能城市才能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物联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智慧城市,许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的。换句话说,智慧城市是物联网的靶心。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最直接的联系就是M2M。 详细内容你可以访问飞瑞敖物联网信息论坛查看啦!!
2009年IBM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提出的“智慧城市”,在近10年之后的中国落地生根,发展渐趋繁荣。人类的城市经过道路改造、电力改造,正进入一个算力改造的时代,多种场景,最终会回到一个数据治理的问题上。
智慧城市市场现状
智慧城市已经走到了第三个阶段,智慧城市的10时代,以技术为驱动,并不注重数据的横向打通和交换共享;
智慧城市20时代,是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盛行,以集合多行业、多需求、数据融合共享为代表的场景式应用,逐渐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智慧城市30时代,由于海量的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被实时的汇聚、共享和在线计算,衍生出新的需求和解决方案。
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大致经历着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建设和智慧化建设的路径。智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完备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海量的数据资源,多领域业务流程整合等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性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汤科技“嘉宝智慧社区”在成都公园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快速迭代,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以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社区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逐步进入落地应用阶段。
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数据,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截止到2017年增长至6万亿元;2018年达79万亿元;初步估算2019年已突破10万亿元;并预测到2022年将达到25万亿元。
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落地应用之一
交通是城市的脉络,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智慧交通的发展是推动智慧城市落地的前提条件,也是智慧城市落地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车辆的管理
经过多年发展,智慧交通项目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有效缓解拥堵、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等。
●车辆闯拥堵
对于车辆闯拥堵行为经常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时间段,闯拥堵检测抓拍系统可通过视频采集和AI深度学习技术等,对车辆闯拥堵的行为进行监控,通过LED显示屏提醒、违法抓拍等方式,实现对车辆闯拥堵行为的规范管理,减少闯拥堵行为发生的频率,缓解交通拥堵,构建文明有序的通行环境与社会秩序。
●机动车不礼让行人
∆检测车辆避让行人
停车让行人先行本来是基本的交通规则,但目前的现状是国内的驾驶者大多还没有养成习惯。人行横道违法行为监测系统利用一体化摄像机视频分析技术,实时检测人行道上机动车辆是否存在不礼让行人的行为,如存在违法行为,即通过高清摄像机记录机动车违法前后的图像和短视频作为违法凭证,实现对驾驶人的处罚和教育,从而有效遏制此类违法行为。
▎对于行人的管理
通过AI技术,针对城市文明建设衍生出很多智能检测系统,对行人、驾驶员素质方面等不断提高要求,例如:行人闯红灯、车辆不避让行人、车辆随意加塞等以前难以管理规范的不文明行为得到了很大改变。
●行人闯红灯
∆行人闯红灯抓拍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行人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与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不仅违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更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通过视频采集和人脸识别技术,对行人闯红灯的行为进行监控和报警。借助“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这项新技术,宣传文明交通、安全交通法规,引导大家告别交通陋习,为城市的文明建设献出一份力量。
把AI用好,商汤科技构筑城市大脑
商汤科技以SenseFoundry方舟城市级视觉开放平台为核心,构建智慧城市“视觉中枢”,再以“视觉中枢”为基础赋能智慧城市。
SenseFoundry方舟城市级视觉开放平台就好比人的视觉系统中的眼球,主要功能是接受与采集信息,与SenseFace人脸大数据实战平台等产品灵活组合,才能完成人脸、车辆、人群、事件的检测分析,让城市具备“能看懂、能思考、能指导行动”的核心分析力。
如今,商汤方舟平台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100座城市,接入近10万路摄像头,打造了最大的城市视觉中枢系统,让街区更加安全,让生活更加便捷,让通行更加高效,让城市更加温暖。
宽泛科技携手商汤科技助力城市智慧化
目前,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融合,企业服务、智慧社区、交通管理、平安城市、电子政务、数字城管等已逐渐成为智慧城市领域的主要落地场景。
宽泛科技作为商汤科技的合作伙伴,将携手利用最先进的AI技术,对城市有机体持续升级,以温暖的科技赋能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对安全、便捷、舒适生活的需求。
“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日前,国家发改委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有针对性地组织100个城市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方方面面的多个环节。为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顺利建设,需在顶层设计中构建优秀的总体架构。那么如何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华为企业BG全球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部总经理郑志彬博士、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会长李林教授就此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华为郑志彬博士:
近日,在华为举办的“新ICT,让城市更智慧——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发布会”上,其发布了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整体架构,即“一云二网三平台”。
1、“一云”:城市云数据中心
基于开放架构,为城市建设融合、开放、安全的云数据中心,整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提升政府服务与决策效率和合理性。
2、“二网”: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
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线+无线宽带网络,为城市构建无处不在的宽带,让城市公共服务触手可及;在物联网领域,提供轻量级物联网通信 *** 作系统,多种类型的接入网关。并提供物联网平台,为城市各行业应用提供物联网数据服务。
3、“三平台”:ICT能力开放平台、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
通过ICT能力开放平台,将ICT能力进行封装、打包提供给业务应用开发者,使其更便利地调用ICT接口,共同为客户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联合提供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为城市智慧应用提供资源获取自动化、软件开发自动化、运维管理自动化的服务。
智慧城市研究会会长李林教授:
面对新型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李林教授提出了“三中心一平台”的总体架构。其认为,“三中心一平台”遵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六大核心要素。通过天地一张栅格网构成一个“虚拟化的复杂巨系统”,实现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平台资源、软件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等的全面共享。
1、“三中心”
(1)网络融合与安全中心
新型智慧城市“网络融合与安全中心”以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天地一张栅格网为核心要素。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公共互联网(包括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网络)、智慧城市无线网、智慧城市物联网(包括公安视频专网)之间的网络互联和传输信息及数据的互通,以及网络与信息的安全保障。
(2)大数据资源中心
“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以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大数据的“总和”为核心要素。将分散的、重复的、难于访问的 *** 作数据转换成集中统一的、有价值的知识数据。“大数据中心”为不同来源的数据提供了一致的数据视图,将不同介质、不同组织方式的数据集成转换成为一个一致的分析型数据环境。
(3)管理、指挥与运行中心
新型智慧城市以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指挥和运行中心为核心要素。更好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民意等状况有效掌握和管理,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管理、指挥和运行中心,实现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支撑。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对智慧城市网络、数据、信息的集成与应用的展现、监控、管理、运营、服务的功能。
2、“一平台”
“一平台”即“公共信息一级平台”。“公共信息一级平台”以新型智慧城市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化封装,支撑智慧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功能为核心要素。应用“智慧城市信息栅格技术”,构建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城市涉及政府政务信息、城市管理信息、社会民生信息、企业经济信息各行业级二级平台、业务级三级平台和应用系统之间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功能协同。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新技术和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以技术为引领”到“以理念为引领”,“以管理为核心”到“以服务为核心”和“以业务为驱动”到“以数据为驱动”的转变。
主要应用功能包括智慧交通系统、智慧能源系统、智慧物流及建筑服务系统、城市指挥中心、智慧医疗、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管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帮助进行城市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
智慧能源系统:以清洁能源为目标,以智能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清洁能源高度集成,形成的新型能源网。充分满足用户对能源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能源质量、适应能源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能源供应和增值服务。
智慧物流及建筑服务系统
智慧物流利用 RFID、EDI、现代网络等技术,打造“现代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基于位置的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物物之间信息交换、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实现物流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融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调整物流结构,提升天津物流产业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供物流效率。
应用贯穿于产品运输、车辆调度和产品追溯等相关环节,基于这些平台和系统,可实现对物品、集装箱、车辆的状态监测和智能调度,对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重要物品的流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指挥中心: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和治理通常是以单个部门为中心,关注各自孤立的目标而没有把对整个城市的影响进行全盘考虑。智慧城市是一个单一整体,同时又能拆分为许多互通互联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发送重要的事件消息给城市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有能力对这些事件进行协调处理和提供指导性的处理方案。
智慧医疗:在城市“老年化”不断加剧的今天,社区远程医疗照顾系统能有效的节约社会资源,高效的服务于大众。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医疗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能解决目前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患矛盾。
城市公共安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为平台,以数字地理信息为基础,结合移动定位系统、数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平台,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声、像、图、文字四位一体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针对城市部件的检查、报警、紧急事件处理、指挥调度、督察督办等功能。如:食品安全追溯、危险品安全处置、灾害预警与处理等。
城市环境管理:对水、大气等与人类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各种资源进行信息实时采集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污染事件产生;借助先进的数据挖掘、数学模型和系统仿真,提升环境管理决策水平。达到节能减排,同时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公共物流服务,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改变“公告栏”式的政府网站,将其变成“服务型”的业务网站,树立服务型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为市民提供各种咨询信息和服务,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数据可视化助力城市在集中监控、辅助决策、安防管理、业务联动等多层面,构建感知、融合、分析、决策、执行、安全的统一管理,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以优质、安全、便利的管理方式,实现城市资源下沉,逐步形成服务、管理、遥控一体化的智慧医院系统。
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智慧响应等方式整合城市内外资源,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整个城市的能耗情况、环保监测、安防情况等,都可以通过Hightopo智慧一体化平台展示,实现运行安全“一屏通览”、”综合治理“一网统管”。
下面的比较长,但也很详细哦!!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并结合最新的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更全面智能化。
概念:
《著云台》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导致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四方面。即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强调智慧城市不仅强调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强调以人为本、协同、开放、用户参与的创新2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被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亦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体现在维也纳大学评价欧洲大中城市的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1-4]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能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5]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Cyber-City、Digital-City、U-City的延续,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就更深层次而言,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反应了当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落后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有待于用新的科学理念和高新技术去解决。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变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一切行为方式和运行模式。 因此,本质上,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也是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必须与人的行为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乃至制度法律的变革和创新相结合。
背景:
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
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从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的创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网动全媒体融合通信终端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还要求通过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经过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
与此同时,国内不少快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启示下提出架构体系,如“智慧城市4+1体系”,已在城市综
贝尔信的智慧城市4+1体系架构
合体智能化天津智慧和平区等智能化项目中得到应用。
团队总结认为: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我国规模
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透露,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
在“无线城市智慧生活”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讲述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2月底,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数量已经达到了154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而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41个,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
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正四处开花,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专家指出,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配套的完善,在未来几年,技术与标准国产化、运营与管理体系化、产业草根化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三大趋势。
2013年4月10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的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编织培训会在京举行。来自会上提供的信息显示:继国开行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后,又有两家商业银行作出承诺,表示将提供不低于国开行的授信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另有其他投资机构也在4月初签订了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粗略估计,相关投资或将超过4400亿元。
“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高峰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使得城市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下一个阶段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走“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智慧城市”由此应运而生。“智慧城市”是指利用领先的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据赛迪信息预测,到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IT投入预计可达到1700多亿元的规模。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智慧城市狭义地说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城市状况,使城市生活便捷;广义上理解应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城市规划、建筑让人赏心悦目,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可以陶冶性情、心情愉快,总之是适合人全面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英语:Smart City)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营等领域中,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众安全等城市组成的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更互联、高效和智能,从而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赋能更高效的运营与管理机制。
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从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的创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