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物联网发展迅猛,"万物互联"在医疗资产管理有哪些成熟的应用?

近期物联网发展迅猛,"万物互联"在医疗资产管理有哪些成熟的应用?,第1张

我国物联网,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2016年6月,科技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表示,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市场将达到17万亿,从2014年的6558亿美元,以每年年复合增长率169%的速率快速攀升。物联网的整个市场形态,正在不断地呈现出新的玩家、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各种各样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

2017年9月13日,中国经济信息社在无锡发布的《2016-2017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中显示,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芯片和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等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已部署的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突破1亿,物联网产业规模已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6年超过9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当然,这仅仅是整个国内物联网市场的一个缩影。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开始向万物互联时代转变,无论是工业、农业、制造业,物联网都正在成为一种划时代的革命性技术。

医疗,物联网的必争之地

医疗,这个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行业,同样也有理由实现互联互通。

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迫使医疗机构的内部建设、经营管理在医院运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医院要想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就应该以确切的疗效和无微不至的服务来树立自己的品牌,以品牌的提升来带动医院的全面发展,维护医院正面形象,避免医患冲突。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降低服务成本,让医院长久持续地发展。

因此,人财物的管理必然要更加精细化,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疗对象(如医生、护士、病人、设备、物资、药物等)的智能化感知和处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等。帮助医院实现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医疗管理成本高等问题。

简单来说,物联网既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也帮助医院实现了开源节流。

埃森哲(Accenture)在2017年发布的《2017年医疗物联网调查》中指出,到2020年,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市场价值将达到1630亿美元,2015年至202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381%。

报告显示,当今的医疗机构对于IoHT解决方案的投资比例,正随着IT预算的整体规模而增加。IT预算总额低于2600万美元的医疗机构,将其预算的58%用于投资物联网;预算总额为2600万-5000万美元的医疗机构,投资比例为96%;预算总额为5100万-1亿美元者,投资比例为104%;预算总额为1亿-2亿美元者,投资比例为126%;预算总额超过2亿美元者,投资比例则达到了137%。

国家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物联网应用场景

2016年8月,中国医院杂志发表了一篇《国家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文章。该研究项目组受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委托,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一套科学的国家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用于综合评价医院的智慧应用于管理水平,指导和促进医疗机构的智慧应用与建设。

参与咨询的专家主要来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三级医疗机构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的管理者,专家权威系数较高。经过两轮咨询,专家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权重系数上基本达成一致。目前该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西、内蒙古、河北、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开始进行内部测评。

其中标黄的部分为医疗物联网企业的潜在切入场景

在智慧医疗评估体系中,与医疗物联网应用场景相关的二级指标主要为基础设施(0764)、智慧患者(0237)、智慧管理(含行政、业务)(0130)、智慧护理(0085)、智慧后勤(0036)和智慧保障(0142)。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够判断出物联网企业发力重点应该为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患者服务为中心的护理、后勤和基础设施;二是围绕医院人财物为中心的保障和行政业务管理。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无锡,中国物联网起航之城

为了解目前医疗物联网的落地场景,动脉网整理和分析了国内的24家知名医疗物联网企业。

从图表中的数据发现,目前国内物联网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分别是北京、杭州、深圳和无锡。北京、深圳、杭州作为国内互联网企业最为集中的几个地区,并不让人意外。值得一提是无锡,这个有着“中国物联网起航之城”称号的城市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无锡就开始引进半导体产业,在90年代,无锡实施了国家“908”工程。迄今,无锡已形成完整的IC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IC产业产值第二大城市。

也正是由于IC产业是物联网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近年来,大量无锡IC设计企业将研发方向转入传感及RFID领域。几乎所有的设计企业都与物联网的配套相关,良好的IC产业基础使无锡成为物联网产业的天然襁褓。

在这24家企业中,本文整理出了14个医疗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分别是体征监测(心电、血糖、睡眠质量等)、移动护理(移动查房)、人员管理(护理人员定位、婴儿防盗、老人定位等)、输液管理、资产管理(血液管理、器械管理、高值耗材管理等)、远程转诊会诊、报警求助、手术室管理、环境监控(PM25、温湿度、光照等)、院内导航、标本送检、药品管理、冷链管理以及床旁交互。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特性,本文将这14个场景分为两大属性,分别是医疗服务需求和成本控制需求。正如我们之前预料的那样,围绕患者服务为中心的护理、后勤和基础设施。以及围绕医院人财物为中心的保障和行政业务管理是物联网企业在医疗的落地重点。以下为这两种需求的分布图(仅供参考):

由图可知,目前医院对于物联网的需求基本重点放在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上。而成本控制方面,包括设备管理、耗材管理等应用还相对较少。

由于设备和耗材管理并不能为医院非常直观地反映成本控制的效果。再加上药品零差率和医疗付费方式改革,让医院不太愿意再在医疗器械等环节加大投入,所以这也导致了医院对于这方面的物联网应用热情度不高。但长期来看,医院通过物联网实现资产管理是必然的趋势,但仍然需要一定的接受时间。

针对体征监测、移动护理、人员管理、输液管理和资产管理这5大重点领域,本文分别采用了具体案例,来详细说明它们的真实落地情况。

4大应用场景落地案例

体征监测

随着医院重症病人、传染病人和发热病人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需要频繁测量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传统测量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方法和数据记录方法,不仅时间长、效率低,而且测量工作也费时费力。

物联网体温标签,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病人体温实现实时、连续、自动采集,变传统的体温测量为体温监护,为医院提供简约、智能的体温监测方案。

1、可连续采集,变体温测量为体温监护,第一时间发现病情拐点

2、24小时实时显示,提供体温信息可视化界面。

人员定位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是Wi-Fi技术和RFID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典型应用。通过加强对特殊患者位置及动态的监管,能够真正做到“以患者管理为中心”。

该系统实现了对医院各类人群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精确的RoomLevel级和BedLevel级定位服务、自定义事件机制及多样化提醒方式,更加切合医院实际应用场景,物联网产生的感知信息丰富医疗信息数据的同时也为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常见定位人员包含:医生、护士、病患、新生儿以及发送人员等其他医务工作者。

此外,三甲医院的新生儿普遍较多,如果不采用有效的标识,往往会造成婴儿错抱及婴儿被盗等问题,给医院及婴儿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该婴儿防盗系统通过为婴儿和母亲佩戴有源的RFID远距离标签,实现母亲和婴儿的匹配。其中,母婴身份信息匹配管理功能包含在母亲标签中,婴儿标签一旦被佩戴至婴儿脚踝后,(未经允许) 私自取下,系统将自动产生报警信息。同时,系统可在婴儿活动空间内布置物联网AP用于采集婴儿的信息。配合在病区出入口安装出口监视器,从而实现对婴儿全方位,全时段的24小时监控。

输液管理

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的中山医院,每年门急诊量达280万余人次,收住病人6万人次。如此巨大的患者量,给医院的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服务压力。对此,医院希望用物联网技术来帮助护士减轻工作量。

中山医院信息科的相关人员希望搭建一个部署简单、不绑定业务软件厂商的物联网平台,既能稳定支撑业务系统,又可以和现有的无线网络无缝对接的物联网方案。

由于这套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输液余量,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以根据屏幕显示输液量,做到提前备药,提前换液。一旦出现某个病人输液速度过快的情况,系统便会自动报警,让医护人员实时掌握输液滴速,保证输液安全。

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表示:“过去,我们一直在寻求能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好方法。使用了这套全闭环输液管理系统,既缩短了护理工作中输液所占用的时间,同时也极大程度规避了医疗风险事件,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如今,工作轻松很多,呼叫铃声也变得很少,病区很安静,病人也比较满意,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

资产管理

过去医院的高值耗材,设备科发出去给科室,并不知道科室到底用在哪一位病人身上,是用了还是丢了。但如果引进物联网之后,就能形成一个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比如耗材是在哪个科室申请的,哪个供应商供应的,采购价格是多少,进入库房之后,被哪个科室领用走了,最后用到哪个病人身上,医院都能一清二楚,因为这些信息都被系统一一记录在案。

在医疗设备方面,现阶段三甲医院固定资产较多,却少有医院能有准确的数据。财务科与设备科的报表差异大,在业内来看却十分正常。

某三甲医院院长称:“我们以前用的条码管理,每年盘点也至少要2个月,有些条码污损还读不出来,而且条码信息量比较少,不能确保数据准确,如果用上RFID电子标签读取,信息量会很完善,全程可追溯,估计1周就能全部完成。”

过去,医院在总体效益好的时候会倾向于增购设备。但在精细化管理之后,医院设备科会先对每台设备的效益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其中某台设备的使用率较低,那么就意味着,医院并不需要再购买新的设备,只需要提高这台设备的利用率即可。

很多时候医院修一套设备,比买台新的还贵,因为没参考数据。现在管理人员通过物联网平台,买设备的费用、设备的营收、维修的花销,整个产品的利用曲线都能了如指掌。

以上由物联传媒整理提供,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向内挖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向外借力,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引育结合,聚合创新人才,江西聚合政府、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推动以 科技 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应用牵引、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产学研合作等为突破口,通过拓宽创新路径加快产业升级

这片红土地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全 社会 的创新活力被激发,更多双创源泉充分涌流,更多双创项目脱颖而出

创新资源并不占优,为什么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能连年进位,成全国唯一连续6年位次前移省份?

地处中部内陆,为什么能在VR、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经济中异军突起?

基础相对薄弱,为什么能涌现出一批“研究院公司”等新型创新创业主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只有坚持创新抢抓“新”机实现跨越赶超。

创新资源禀赋不足的江西,近年来通过不断聚合创新资源深挖发展潜力,拓宽创新路径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发展活力,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江西江铃 汽车 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工作(2月6日摄) 彭昭之摄/本刊

聚合创新资源深挖发展潜力

这是一组让人欣喜的数据:2019年江西省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再前进一位,成全国唯一连续6年位次前移省份;10项重大 科技 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比上年增加6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分别增长64%、12%……

连续进位的背后,是创新资源禀赋并不占优势的江西矢志创新的不懈努力。

江西牢牢抓住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持续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聚合政府、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大力推动以 科技 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

向内挖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在南昌小蓝经开区,一个研究院厚积薄发、带动数亿元投资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16年坚守,研发的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 科技 进步奖二等奖。以研究院为依托,总投资5亿元的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项目今年9月在小蓝经开区开工建设,将全面提升江西省在食品领域的科研核心竞争力,支撑引领江西省食品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自2015年以来,江西连续6年大幅增加省级 科技 专项资金,2019年全省 科技 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比2014年提高近1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38431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列全国第二,中部第一位。

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团队矢志19年研发的硅基蓝光LED(发光二极管)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日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蓝光LED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唯一实现硅衬底LED芯片量产的国家。立足这一世界级技术,如今南昌已形成原材料、芯片、封装、应用的LED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向外借力,搭建重大创新平台——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正式在江西赣州挂牌,填补了江西省中科院直属机构的空白。

面对 科技 、人才资源禀赋不足的短板,江西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知名高校,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等一大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江西。

据统计,仅2016年至2019年间,江西省与中科院在本省实施的产业化合作项目就达345项,实现销售收入近240亿元,实现 社会 效益达333亿元。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5年,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引进共建150家左右高端研发机构,使江西逐步发展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实力雄厚的高端创新基地集聚区。

平台的作用有多大?在江西鹰潭,当地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共建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标准检测服务。

“曾经为一款智慧路灯控制系统,光去北京检测就花了4个月,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成立后,在本地10天就能搞定。”江西百盈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凤明说,研发提速后,公司窄带物联网智慧路灯控制系统每月销量超过3万套,同比增长50%。

引进一家研究院,200多家企业客户“共享”。走进南昌小蓝经开区,这里的企业有个“共享实验室”。南昌县委书记、小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熊运浪说:“园区内半导体企业但凡有研发需求,都可‘借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的微纳加工平台,包括研发设备和工程师,有效地破解了中小企业缺资金购买设备、研发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

引育结合,聚合创新“第一资源”——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江西扎实推进“双千计划”“青年井冈学者”等重大人才工程,仅在2020年就前后两次面向国内外发布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近万名。2019年度省 科技 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6271%,35岁以下的占2417%,平均年龄43岁。

投入12亿元推动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佛山陶瓷研究所等大学、科研院所设立流动专家工作站,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科学家+企业家”合作模式,正给萍乡市湘东区带来过去求之而不得的人才要素。

不到一年时间,上海大学江西材料基因组工程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光人率领的团队与当地一家企业共同研发的多项成果进入中试评估阶段,其中“蜂窝泡沫陶瓷VOC催化新材料”中试评估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1/15。

“整合企业需求、专家研究成果,搭建企业与科研团队之间的桥梁,着力破解技术、人才引进难题。”萍乡市湘东区委书记杨博说。目前,湘东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国家 科技 型中小微企业24家,实施国家 科技 重大专项2项,实施省市 科技 研发专项23项。

一手着眼于“引”,一手着眼于“育”。面向VR产业,江西已有10所院校设置了VR专业方向,超过30所院校设置了VR周边学科;针对区块链产业,江西开设了全国第一所区块链学院;面向大数据产业,江西与阿里巴巴共建江西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江西积极立足产业实际,强化本地基础人才培养,成为继山东、甘肃之后全国第三个、中部唯一一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培育人才就是培育产业。由海外高层次人才王瑀归国创办的孚能 科技 (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从落地到上市的跨越,成为江西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依托孚能 科技 ,赣州正在建设新能源 汽车 科技 城,已引进5家整车企业,配套企业上百家。

2018 年10月15日,市民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与智能机器人“小π”进行互动交流 万象摄/本刊

在江西鹰潭举行的2019江西国际移动物联网博览会上,一名小观众和机器人“握手”(2019年7月18日摄) 周密摄/本刊

拓宽创新路径增强发展动力

一年前,HTC把全球教育事业部设在南昌,如今其发布的“VR+教育”系列产品已被全球600余所学校采纳使用。

目前,江西省已集聚了华为、阿里巴巴、高通等VR相关企业350多家,产值由2018年的42亿元快速发展到2019年的120亿元,预计今年可突破200亿元。

不少人纳闷:这些 科技 巨头为何集聚江西?

答案是创新路径!

在聚合创新资源的同时,江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应用牵引、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产学研合作等为突破口,通过拓宽创新路径加快产业升级。

以应用牵引为突破口“引凤来栖”——

江西省近年来物联网、VR、航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亮点频出,动能转换持续加速,关键在于在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传统路径之外,找到一条利用内陆比较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径:着眼于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广阔应用空间,让企业形成生产链。

“VR是一门新技术,只有不断应用才能加快迭代升级。”HTC全球教育事业部负责人吕云介绍,江西省和南昌市为VR教育开放了大量应用场景。目前,在南昌市红谷滩区的4所小学里,都能看到学生使用5G云VR智慧教室,开展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普及。“我们许多‘VR+教育’产品是在南昌不断成熟、走向世界。”

在鹰潭,当地以打造智慧新城为载体,出台20多项政策,持续推动智慧水表、智慧净水器等物联网新产品全域一体化应用,试点一批、成熟一批、推广一批,目前已有多个百万量级物联网应用走向全国市场。当地已有物联网企业近260家,物联网核心及关联产业产值今年有望突破700亿元。

全省首家“5G+数字工厂”一期全面建成;浪潮、京东、科大讯飞、泰豪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纷纷落户……今年以来,赣西小城新余将疫情冲击转化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动力,实现逆势开局,走出了一条数字产业发展新路。

“推动城市级应用场景,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新余市市长犹王莹介绍,当地正在深入推进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建设,打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的“数字新城”体系,开发上线更多的城市级应用场景。

今年1 5月,江西VR、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类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5728%。江西省工信厅厅长杨贵平表示,强化应用牵引,全面开放应用市场,支持入赣企业打造标杆项目和爆款产品,不断培育市场,壮大市场主体。

以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为突破口“打通梗阻”——

抱团攻关,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百余项,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累计增加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去年,国务院第七督查组在走访企业时发现,江西上百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股份制研发公司——“ 科技 协同创新体”,正为江西创新驱动发展装上新引擎。

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西制定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设立了42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已攻克上百项行业关键技术。

江西鑫凯顺 科技 协同创新有限公司整合产业链上铜加工装备、铜棒排生产、工模具设计等三家生产企业的研发资源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科技 协同创新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对原有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公司董事长包健说:“通过协同创新,母公司主业实现了从传统铜加工设备制造转型为物联网铜加工服务,公司智能化改造后,所有股东公司现在吨材生产成本下降了两三百元。”

10月10日,赣湘产业园电子元件PCB项目研讨会暨宇柏林产业园奠基仪式在萍乡市上栗县赣湘合作产业园举行。宇柏林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将实现高精密多层线路板规模化生产,有效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的联动发展,为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上栗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丰达兴、联锦成、伍子醉等一批 科技 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有力地助推全县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特别是今年面对疫情冲击和花炮企业退出双重挑战,上半年工业园区六大指标综合考核结果首次迈入全省前三十,连续三年稳居全市县区工业园之首,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逆势上扬。

上栗县委书记肖妮娜说,紧盯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县里引导园区重点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开展项目研发,破解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裂变升级。

“比起过去单打独斗搞科研,集中优势协同攻关,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企业在产业链上技术相互关联,成果共享,应用各取所需,大幅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江西省 科技 厅重大专项处相关负责人说。

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江西近年来着眼破解高校科研滞后市场需求难题,创新政策供给,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全省高校400多项重大 科技 成果就地转化,为全省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航空等重点产业注入新动能。

今年2月11日,一款由华东交通大学汤文亮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营运人员车辆疫情防控综合管理系统”快速上线。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自动监测、大数据等新技术智能监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应急应变能力?汤文亮说,这种市场敏感性是长期训练出来的结果。早在3年前,学校就与企业组建智慧交通联合研究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感知市场,市场要什么研究什么。近3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院累计完成企业横向课题共计100余项。

“江西着力推动 科技 人员走出高校、走出实验室。”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说,江西近年持续开展“千名博士教授进千企”专项行动,在全省高校选派1000名博士或教授,深入1000家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改造等服务。

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瓷3D打印体验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在用3D打印技术制作陶瓷花瓶(2018年7月26日摄) 万象摄/本刊

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发展活力

不久前,2020中国·江西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在南昌落下帷幕。自8月启动以来,大赛得到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广泛参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2个创新创业项目踊跃报名,其中具有海外背景的占比超过55%。

经过海选初审、远程视频选拔赛、重点项目考察、半决赛等赛程的层层筛选,最终20个优质项目晋级总决赛。获奖项目落地南昌后,最高可获得20万元现金奖励及600万元的项目资助。

江西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 社会 创新活力,让更多双创源泉充分涌流,让更多双创项目脱颖而出,持续助力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江西着力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科技 担保、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首台(套)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企业创新激励。

客户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每天12万把化妆刷发往世界各地……即便受疫情影响,江西魅丝蔻化妆用品公司今年1 8月的销售额仍实现40%的逆势增长。公司董事长江期胜说:“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创新保鲜。”

平均每两天出1款新品,每个月内申请外观设计专利5项……江期胜说,疫情之下企业订单不降反升,这是企业以线上驱动线下、坚持长期创新的结果。

江西江南新材料 科技 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印刷线路板专用材料,是医疗器械企业的关键上游企业之一。在鹰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助下,该企业在复工之初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贷款1500万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的贷款让公司产能恢复很快,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该公司总经理徐一特说。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为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江西着力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积极稳妥推动科研院所的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鼓励应用型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引导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试点产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有4项自主立项产业化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市场估值千亿元。

创新资源并不突出的上饶,凭什么吸引高端研发平台落户?答案是体制创新。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龙小燕说,之所以选择上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通过创新,解决了研究院的身份,方便研究院与相关高校、医院进行科研合作,进行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

江西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让全 社会 创新创业的激情迸发。

走进广信区大业东方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的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声隆隆,工人们正紧张地赶制一批光学玻璃镜片订单产品。

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玻璃制品、玻璃材料、光学元件、镜头、光学仪器以及光学设备的线下及线上销售企业。“孵化基地设施齐全,服务到位,企业要进来,相当于拎包入驻,非常适合我们这类初创型公司。还能享受房租、水电等补贴,既减轻了负担,更增加了我们创业的信心。”公司负责人周小飞介绍,公司前几年一直租用民房进行生产,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急需扩大产能。2019年公司入驻孵化基地,在基地租了一栋四层厂房,招了40多名员工,当年就实现产值500多万元,企业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这个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像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样的小微企业还有40余家,产业类型涉及服装鞋帽、化妆日用品、光学、家具床垫、电商服务、电商平台等,一批新时代的创客们在孵化基地实现了创业梦。

目前江西全省共培育39个省级、7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入驻小微企业5959户。今年1月至8月,江西省新增市场主体超过40万个,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同比增长425%和332%。

“创”领江西,“赣”出精彩。

江西,这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放眼未来,开放的江西拥抱创新创业者,活力的江西成就创新创业者!

GDP前十强城市将有新变局

GDP前十强城市将有新变局,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再迎扩容,城市竞争版图迎来微妙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官宣的4万亿元城市。GDP前十强城市将有新变局。

GDP前十强城市将有新变局1

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诞生了首个“四万亿”城市。

2022年1月6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表示,初步预计,2021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85%。

紧随其后,第二个“四万亿”城市或许很快到来。1月20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将召开,会议上披露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很可能将宣布上海的GDP也突破四万亿。

我国GDP前十强城市中,长三角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和深圳,京津冀的代表是北京,中西部则有重庆、成都和武 汉。2021年,这些城市经济发展都颇为强劲,背后的一个“密码”是制造业强势回暖。以北京为例,2021年1-11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04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5%,两年平均增长112%。

同时,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均有自己的代表性制造业,比如上海的汽车、电子信息、船舶制造,北京的医药、汽车,深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广州的汽车、电子产品和石油化工等。这些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也很强劲,尤其是北京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上海的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等。未来,GDP前十强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北京、上海或双双跨越4万亿

2020年,我国GDP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为“3万亿级”,深圳、广州、重庆和苏州为“2万亿级”,成都、杭州、武 汉和南京的GDP在“15万亿级”左右。

2021年,除北京之外,由于上海在2020年的GDP总量为3870058亿元,且2021年前三季度GDP达到3万亿,增速98%,因此2021年GDP突破4万亿悬念不大。如果上海GDP也突破4万亿,这意味着四大一线城市中,京沪经济发展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广深仍需追赶,目前广深应当先跨越3万亿的门槛。

北京的成功“晋级”,也并非一蹴而就。自2016年以来,北京在人口控制政策下,常住人口出现小幅下降,但是人才质量却出现明显提升,这也成为北京经济“晋级”的关键因素。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北京每10万人中就有41万人拥有大学学历,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人才的聚集,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增量,也带来更多的创新资源。从人均GDP上看,此前一直领先北京的上海,在2010年之后逐步被北京反超。

与北京相比,上海也得益于人才的聚集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最新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比例为161%,而去往上海就业的人数高于“留京”,占总量的226%。作为我国GDP长期排名第一的城市,上海大批高校聚集,外资经济发达,近年来在航空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上表现突出。

此外,上海的制造业占比更高,一直在强调要维持相应的制造业比重。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7%。上海目前的工业发展,是“一手抓传统制造业”,“一手发展新兴制造业”。

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271%、246%和220%,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06%、121%和109%。同期,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9%。其中,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新能源分别同比增长23倍、292%、272%。

继上海之后,深圳有望GDP突破4万亿,但首先要过3万亿门槛。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179118亿元,同比增长71%。与前十强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经济增速较低,这与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负有关,也反映出深圳正在经历一轮产业调整,中美贸易摩擦、原材料价格大涨等对深圳制造业的影响不小。根据广东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1-9月分市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中,深圳的平均用工人数为28743万人,累计比上年同期下降21%。

广州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迈过3万亿的门槛。2020年广州GDP总量为2501911亿元,同比增长27%。2021年前三季度,广州的经济总量为2002912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81%。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在2021年明显“发力”。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8%,两年平均增长128%。其中,工业投资持续恢复,同比增长102%,比上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同在2021年前三季度,出口48237亿元,同比增长205%。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北上广深的高新技术产业均有亮眼表现,这也是四大一线城市能够引领全国城市发展的根源所在。随着京沪陆续跨过4万亿门槛,广深冲击3万亿门槛,一线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而西部的成渝“双子”紧随其后,表现出经济第四极的优秀潜力。

大城市制造业强势回暖

整体来看,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在2021年的经济都增长较快。2021年前三季度,因为疫情导致2020年同期基数偏低的武 汉,经济增速达到188%,增速排名前十大GDP城市中的首位。此外,苏州达到109%、北京为107%、南京为102%,成都、杭州也达到10%。

2020年,重庆的GDP总量与广州差距极小,以微弱优势居于第五名。2021年前三季度,重庆的GDP总量与广州差距也不大,增速与广州相同,均为99%。不过,这两个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完全不同。重庆受益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且城镇化水平相比北上广深较低,仍然可以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中获益。

2021年前11月,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4663亿元,名义增长203%。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19%。主要产业中,汽车产业增长140%,摩托车产业增长67%,电子产业增长194%,装备产业增长183%,医药产业增长150%,材料产业增长78%,消费品产业增长96%,能源工业增长34%。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重庆作为中西部城市的代表,目前受益于城镇化不断发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大基建项目不断落成、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农民工回流。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在快速增长,消费不断发力。

其他排名GDP前十的城市在2021年经济发展较快,与制造业回暖有关,尤其是外贸订单激增。比如,2021年1-11月,杭州市出口增长249%。

经济增长的另外两架“马车”投资和消费方面,各大城市也整体表现优异。在投资上,2021年1-11月,除了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06%之外,其他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均有6%以上的增长,武 汉、广州、杭州和成都的增速超过10%。在消费上,2021年1-11月,GDP排名前十的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速均超过10%。

在制造业回暖,投资和消费表现亮眼的背景下,一些东部老牌工业强市在2021年表现突出,其中的代表就是“最强地级市”苏州。

作为GDP前十强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2021年1-11月,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738983亿元,同比增长182%。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产业之外,苏州在2021年前三季度新兴产业投资10651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投资增长90%、软件和集成电路投资增长381%、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投资增长215%。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和中西部城市迎来产业内迁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双重机遇”不同,不少东部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得不度过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低端的产业部分迁出,新兴产业又需要进一步培育,这对于缺乏大学和研究机构支持的城市来说尤为艰难。

仍以苏州为例,苏州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在2010年以来持续下跌,2010年为42527万,2020年仅余38419万,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低端制造业就业人口不断流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对于不少东部大城市来说,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平衡问题。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急于求成,以免冲击经济的根基,同时引发较大规模的就业人口外流;另一方面,如何发展新兴产业是一个“必答题”,在吸引人才方面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在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GDP前十强城市对于人才与创新要素的需求将更强,各大城市也将继续加大力度,预计相关政策会陆续落地。

GDP前十强城市将有新变局2

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再迎扩容,城市竞争版图迎来微妙变化。

东莞202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第24个万亿之城。而北京GDP超过4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官宣的4万亿元城市。

广东虎门大桥。中新社发 岳路建 摄

东莞晋级“双万”之城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GDP超过万亿是经济实力的象征。1月11日,东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官宣了两个“荣耀时刻”:东莞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2020年冲击万亿之城未果,965019亿的GDP距离万亿元只有一步之遥。2021年,东莞终于圆梦。

至此,东莞成为中国第24个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人口也突破千万,这座“制造名城”成功迈上“双万”新起点。

资料图。张舰元 制图

GDP超万亿元城市扩至24个

随着东莞拿到GDP“万亿俱乐部”门票,GDP超万亿元城市扩至24个。

从时间顺序来看,2006年上海GDP率先超过万亿元,2008年北京GDP破万亿元,2010年广州GDP破万亿元,2011年深圳、天津、苏州、重庆4个城市GDP突破万亿元,2014年武 汉、成都GDP超过万亿元,2015年杭州GDP超过万亿元,2016年南京和青岛GDP突破1万亿元,2017年无锡、长沙GDP破万亿元, 2018年宁波、郑州GDP突破万亿元,2019年佛山GDP总量突破万亿元,2020年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GDP突破万亿元,2021年东莞GDP突破万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东莞可能是2021年唯一晋级“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在东莞之后,烟台、常州、徐州、大连、唐山等“后备军”城市,GDP多在7000亿量级,距离万亿元尚有一定距离。

广东、江苏万亿之城数量持平

从24座万亿之城的分布区域来看,南方遥遥领先,其中,18座位于南方,6座位于北方。

从所属省份来看,随着东莞成为万亿之城,广东拥有的万亿城市也达到了4座,分别为深圳、广州、佛山、东莞。

至此,广东拥有的万亿之城数量赶上了江苏。“苏大强”2020年就拥有了4座万亿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南通是2020年晋级的城市。

你追我赶中,第一经济大省“粤老大”和第二经济大省“苏大强”的经济角力,还在继续。

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4万亿元GDP城市诞生

2021年,中国首次迎来了4万亿元GDP城市的诞生。

北京近日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初步预计,2021年北京GDP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第一。

这是首个官宣GDP突破4万亿元的城市。北京为什么这么猛?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带动,尤其是医药制造业爆发性增长,支撑了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1月到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生研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2300亿元。目前,北京已累计生产新冠疫苗约50亿支。

除了北京,有望突破4万亿元的城市还有上海。目前,上海尚未公布GDP数据,但2020年上海GDP已经达到387万亿元,高于北京,因此,上海2021年GDP突破4万亿元,几无悬念。

4万亿元GDP是什么水平?目前,全世界GDP超过4万亿元的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4万亿的'经济总量超过了众多国家。

你居住在万亿之城吗?更看好哪座城市?

GDP前十强城市将有新变局3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可谓飞速成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已经是12年之前的事,这些年中方和美国的GDP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甚至能达到其75%。世界各国的经济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最早能在2025年就超越美方,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而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发力,有24座城市的GDP过万亿,4万亿城市也已有“一个半”。

GDP超过4万亿绝非普通成就,纵观全球,别说一座城市,就连国家中都只有少数几个能达到这一成就。如今中国首座4万亿城市已经出现,可见中方一座城市就富过一个国家。而最早实现这一成就的城市正是北京,作为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在2021年的GDP同比增长85%,在全国位居第一。据了解,北京之所以能创下这一突破,十分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医药领域的蓬勃发展。

疫情发生后,科兴等作为全球最早一批研发出疫苗的药企,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对外出口也获得不少利润,为北京GDP助力。但GDP超过4万亿的城市可能不只有北京一个,上海也潜力无限,2020年其GDP就达到387万亿,所以2021年必定能有所增长,超过4万亿并不难。所以中国的4万亿城市已有“一个半”,第二座城市也在路上。而我国一座城可富过一国充分说明我国经济的实力,除此之外,我国还有24座城市GDP过万亿,成为“万亿俱乐部”中的一员。

据了解,最新加入其中的城市是东莞,作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车间”,东莞2020年距离万亿GDP只有一步之遥,2021年终于实现了突破。而随着我国万亿城市越来越多,足以见得2021年的整体国民生产总值会继续有所提升,进一步拉近和美国的距离。不仅如此,北京和上海也有希望在未来几年超过纽约和东京的GDP,迈入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行列。

总而言之,中国2021年GDP必将会再次有所突破,而这都是中方厚积薄发的结果。如果没有在疫情发生后迅速控制住情况,并最早复工复产,中国经济也不会因此进一步腾飞,这一点和西方国家形成强烈对比。如今奥密克戎仍在不断攻击各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却依旧不加以重视,经济增速只能一路放缓,想要阻碍中方的经济发展更是不可能。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排名2022最新排名:

1、厦门

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有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如5A级景区鼓浪屿、中山路步行街、环岛路、厦大白城等,每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2、九江

九江同样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庐山风景名胜区在国内享有盛名,庐山西海号称江西版的千岛湖,还深藏着众多绝美古村落。

3、金华

金华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区双龙洞,百杖潭、双峰漂流、大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诸葛八卦村,还有著名的横店影视城。

4、重庆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流域的要道之上,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就目前而言,重庆自身的经济就已经非常发达,而在农业上也是非常之强,因为重庆临近四川盆地,同时在地理上又有紫色土壤,而这种土壤也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5、武汉

如今的武汉已经成为开重要的工业制造中心,这里具备中国的汽车部件、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的等产业。同时还是中国最早的“智能物联网汽车试点”的城市之一。而武汉还是中国著名的博览中心,并且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金融贸易发展中心。

物联网产业迎来重磅政策。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机构分析,5G将驱动物联网成为新一轮 科技 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看好物联网各大细分赛道投资机会,尤其是消费级市场成长可期。

政策发力万亿物联网市场

AIoT大时代来临

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明确,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元、能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个;完成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推进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是下一步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 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 社会 治理、行业应用、民生消费三大领域重点推进12个行业的物联网部署。

信达证券点评称,《行动计划》明确四大行动目标,定性与定量齐登场,计划落地决心强。在智能革命推动下,以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穿戴、智能网联 汽车 等为代表的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新应用有望相继爆发,智能革命将开启AIoT大时代,AIoT赛道具备“高确定性+高成长性”,物联网成长空间大且可持续性强,看好物联网各大细分赛道投资机会。

“当前5G通讯网络已大规模铺设,大数据云计算等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开始具备,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将迎来大爆发,一场基于万物互联的智能革命就在眼前。”国信证券如是分析。

中信证券也认为,5G将驱动物联网成为新一轮 科技 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连接技术迭代进步、产业政策持续驱动、下游场景需求井喷式爆发驱动物联网连接数高速增长。据IoT Analtytics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将至少达到250亿个,中国物联网连接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70亿个。据GMS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1万亿美元;IDC预计中国物联网支出占全球比重将达到267%(约3000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物联网概念股年内表现抢眼,合计市值近5万亿元,多只个股年内涨幅明显,国民技术、国科微、上海贝岭、全志 科技 等个股年内涨幅均超100%。

基金加大持仓配置

机构看好消费级AIoT

年内,机构频频前往物联网概念的公司调研。同花顺数据显示,物联网板块中颖电子、海康威视等十几家公司年内受到机构调研超10次,海康威视受到超千家机构调研,中科创达、兆易创新等5家公司受机构调研家数超500家。

中金公司认为,在物联网连接数上升、硬件与场景双线驱动等因素影响下,新的消费电子创新拐点即将到来,消费级物联网有望引领新一轮的消费电子创新浪潮。尤其是“场景智能”方面,智能 汽车 有望成为AIoT时代的下一个热门终端应用。

产业结构层面,通信模组被机构普遍看好。中信证券称,在物联网连接数爆发、产业政策持续加码、网络连接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需求爆发等驱动因素下,物联网模组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阶段。预计2025年全球蜂窝通信模组出货超9亿片,对应千亿元级别市场空间。华创证券也认为,未来5G模组、车载模组等市场需求有望持续释放,相关产业链公司营收及利润端有望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应用层方面,中信证券认为,多应用场景将刺激需求爆发,除了 汽车 网联领域,万物智联领域,双碳目标下智能电网是必经之路。电网万亿元级别投资规模将逐步向配电侧和用电侧倾斜,包括智能电表在内的各类电力智能终端出货量将高速增长。

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加快物联网相关布局。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三大运营商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3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9亿户。华为、百度、小米等 科技 巨头早已布局AIoT,持续拓展可穿戴设备和智能 汽车 等消费级物联网品类,并在生态方面不断发力,尤其鸿蒙系统的发布,更加快了物联网生态构建。通信模组方面,移远通信、广和通分别采取“份额优先,规模为王”策略和“深耕高价值场景”策略,加大全球范围博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15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1
下一篇 2023-07-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