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水产饲料方面的品牌战略属于是成美做的。通威股份农牧总裁兼通威农发总经理郭异忠在访谈里面说:通威的谋与变,目标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原料稳定,质量如一”的好产品。而“原料稳定,质量如一”这个话就是由成美2022年经过接近四个月的调研后提出来的。
其实通威和成美2012年就已经合作过了,受通威集团委托,成美战略定位咨询公司对通威食品板块的鱼糜制品进行品牌定位研究。后来2021年,成美又给通威的高管进行战略定位培训,紧接着就有了2022年的合作,成美针对通威的关键产品水产饲料项目开始着手战略定位研究,经过四个多月的深入调研,成美完成了通威水产饲料项目的品牌定位战略研究报告。能。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通威集团成员,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家以从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该公司的工作时间为9:00-14:00,属于正常的工作时间。
当初的水产饲料生产商通威股份如今已跃然成为国内的光伏龙头,尤其硅料环节上无论是成本还是产能已是业内一哥。三年前通威曾喊出“330亿打造12万吨硅料、30GW电池片”的战略规划,但在2018年“531”袭击下,行业曾揣测通威的固有战略会有所“收缩”,没曾想这一年其新增6万吨产能,达到历年产能增长之最。2015年才正式转入光伏领域的通威股份过往几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35%的,同创始人刘汉元的一系列 *** 作有很大关系。
11月10日,光伏龙头通威股份收涨3356元/股,股价创下 历史 新高,这背后是其庞大的硅料订单将成为其未来几年业绩支撑。
光伏行业是一条高增速赛道,最近5年年均增速高达35%。而通威股份近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435%,高于本就高速增长中的光伏赛道。今年势头尤其猛烈,高增速的预期政策的倾斜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跑步进场并押注光伏赛道,年内股价已经翻了三倍。
2016 年通威股份收购合肥通威、永祥股份后,才正式切入光伏行业,但现在已是“硅料一哥”。而翻阅财报发现,通威股份客户与供应商的高重合度,或许透露了其高增长秘密。
超级大单在手
近日通威股份又拿下了一份多晶硅大单。
11月6日,近日晶科能源及其子公司四川晶科与通威股份下属公司签订了2020-2023年的《多晶硅购销框架协议》,拟向公司采购93万吨多晶硅产品,预计将产生净利润合计约人民币25亿元。这已是近期公司签订的第三份有关硅料供应的合作协议了,此前8月份刚与亚洲硅王签订了1248万吨的多晶硅料长单采购合同,预计金额9498亿元。很快9月份,又与隆基股份签订协议,每年至少为隆基股份提供1018万吨多晶硅料,这三家合计需要3196万吨的晶硅需求。
而目前通威股份的硅料产能为8万吨,明年底之前,行业内并无新增硅料产能投放。按照通威股份的说法是,实际产量在9万吨/年左右,从现有情况看,明年还无法满足现有需求,新产能释放后才行。现在通威股份的策略是,朝着全球最大硅料供应商的位置靠近。根据通威股份的计划,明年底公司硅料年产能将达到16万吨,2022年达到20万吨,到了2023年,年产能目标会达到29万吨左右。今年以来,通威股份已宣布了近300亿元的产能扩张计划。
2月,公司启动了永祥新能源二期和永祥云南保山基地高纯晶硅项目建设,目前永祥股份已形成8万吨高纯晶硅产能,而全部投产后年产能将超过16万吨。而目前在建的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项目合计超过8万吨产能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投产。三年前通威曾喊出“330亿打造12万吨硅料、30GW电池片”的战略规划,但在2018年“531”袭击下,行业曾揣测通威的固有战略会有所“收缩”,甚至偃旗息鼓。不过,从产能布局来看,通威股份已经在全球高效电池片领域“独占鳌头”,高纯晶硅业务也已经是业内一哥。
另类的通威股份和刘汉元
在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谱系里,无论其创始人刘汉元,还是通威集团,都显得有些另类。
根据资料,通威集团之前主要以农业及太阳能光伏为主业,农业业务包括水产饲料、畜禽饲料等的研究、生产和销售,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
因创建生产鱼饲料的工厂,22岁的刘汉元便坐拥千万财富,25岁后身价过亿,逐渐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饲料大王。90年代,畜禽饲料的竞争已趋至低毛利率状态下的白热化,为了对企业整合降本,1994年刘汉元把总部迁往了成都,而彼时通威已经是年营业额4亿元的企业。刘汉元曾笃定地表示“能在饲料行业生存下来,就能在任何一个行业生存下来。”其在饲料行业的成功,萌发了其涉足其他产业的念头。但1995年其斥巨资控股前东德一家it企业,却由于对市场把握不足最终失败,第一次踏足其他领域就铩羽而归,随后便又专注饲料主业,直至五年后找到了新的投资方向。2000年,他差点投资新光硅业,新光硅业是中国第一个立项的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为当时四川省“一号工程”。
转变的契机出现在2002年,刘汉元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读EMBA,毕业以后连读DBA工商管理博士,其博士论文即为《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主要发展方向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打开了其对清洁能源认知的新世界。
同一年11月,公司控股股东通威集团与四川巨星企业集团共同成立永祥股份的前身永祥树脂,与熟识的企业家一道选择进入了化工树脂行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又发现PVC这种材料的部分产品可用来作多晶硅原料,直到2004年德国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全球市场由此启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刘汉元进入光伏行业的决策,他开始了一年多对光伏行业的全方位调查。在多方论证后,觉察到PVC产业已落人后,新能源虽在小范围内掀起了风浪,但还没有真正开启,此时入界犹未为晚。
2006年12月19日刘汉元在北京与70岁的多晶硅专家戴自忠长谈后,正式宣布进军多晶硅行业,并确定了主攻多晶硅的业务脉络。随即2007年4月,永祥树脂投资组建永祥多晶硅,同年5月更名为永祥股份,并于次年50%纳入上市公司体系。没曾想2008年整个行业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剧烈起伏,刚介入多晶硅生产不久的通威预期收入减少。但这似乎并未动摇刘汉元的决心,他表示,“如果以做饲料的方式来做多晶硅,十年之内,通威就有望进入全球多晶硅生产企业前三甲”。不过,出于上市公司经营的考虑,永祥股份曾于2010年3月转回控股股东通威集团。跨界进入完全陌生的新能源领域,让刘汉元收获了“中国光伏新能源第一人”的头衔。
跳跃式发展背后:客户供应商高度重合
目前承接通威股份光伏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是永祥股份和合肥赛维,其中永祥股份2016年由通威集团转出再次纳入上市公司板块,主要负责多晶硅业务,纳入时已拥有 15 万吨多晶硅产能;而2013年集团竞购得合肥赛维100%股权,则在2016年10月份并入上市公司,主攻电池片业,纳入时合肥通威已拥有 2GW 多晶硅电池产能,全年出货量近 16GW,已是国内主要的晶硅电池生产商之一。
经过上述 2 次并购,公司形成了以多晶硅料、电池片及光伏发电三大环节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业务布局。
通威股份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光伏组件部分,光伏组件主要细分为5个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电站,通威股份掌握的多晶硅、电池片也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两个环节。不过,虽然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大多龙头公司有各种侧重点,但其业务一般都从硅片开始,一直延伸至光伏电站环节,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晶澳 科技 都是如此。而通威股份的业务布局并不连续,主要集中在上面提到的三大环节,其他的环节通威股份选择了向其供应商采购,从而其形成了客户与供应商高度重合的局面,这些供应商中不乏行业竞争对手,关系颇为微妙。
早在2015年4月29日,隆基股份发布了一则与通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公告,表示双方将联合开展硅片、电池及组件、终端系统的研发工作。通威集团将优先采购隆基股份的单晶硅片和组件,隆基股份也将优先采购通威股份的硅料和电池片。
通威集团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电池产能,争取与隆基股份的硅片及组件的产能扩充协同发展。2016年通威集团将其光伏产业注入了上市公司之中之后,通威集团与隆基股份进行了更深入的合作,2017年与隆基股份以及天合光能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年产5GW的单晶硅棒,还单独与隆基股份合资成立投资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通威股份这么的目的就是,同对方签订供应链合作协议。
上市公司和中环股份合作模式与隆基股份如出一辙。2018年5月28日,上市公司与中环股份也签订了一份产业链合作框架协议,并再一次认可了中环股份这位重要的客户及供应商。数据显示,隆基股份的多晶硅采购数量,约占到上市公司2018年全年销售数量的2083%,2019年全年销售数量的3292%。隆基股份与中环股份两家公司在2019年采购的多晶硅,占到上市公司全年销售数量的8929%。除了硅片,中环股份还采购上市公司的太阳能电池。
通过建立这种战略关系,合作的双方不仅能够解决自身产品销售,还能保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通过这种方式,通威股份只需将资源资金集中在自己擅长的环节,减少资金压力。2007年至今,通威股份先后推出10次定增预案,但只有2013年的一次及2016年的两次成功实施。仅仅借助资本市场,2016年以来,通威股份的募资或达130亿元。通威股份的疯狂的产能扩张曾遭到外界诟病,其扩张时正值硅料价格底部。特别是2018年“531”袭击下,行业也曾揣测通威的固有战略是否会有所“收缩”,但从刘汉元过往的举动来看,收缩的可能性不大。2018年通威股份新增产能6万吨/年,为产能增长之最。
成本管控强:硅料成本已是业内最低
刘汉元真的用做饲料的方法在做多晶硅,做饲料讲求成本管控且进入买方市场的饲料行业要求强化客户关系,这两点都被刘汉元深刻的复制到了多晶硅业务上。产能扩张下资金压力大的通威股份开始发挥自己在饲料行业的优势,成本管控能力。
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主要由电力、原材料硅粉、人工、检修以及设备折旧,其实最主要的是电力成本,占到多晶硅生产成本的30%。一般在扩产前,企业会先确定厂房的电价。由于低电价区域越来越少,符合扩产的区域也越来越少,厂房的选址拉高了硅料环节的进入门槛。
通威股份这两年新建的多晶硅产线纷纷选址在新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至2018年底新疆、内蒙、四川地区多晶硅产能规模已超过国内总产能的80%。据通威股份 2018 年 10 月公告,新建包头、乐山两处产能的平均生产成本预计约为 4 万元/吨,较原永祥乐山旧产能约 55 万元/吨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约 273%。
在2020年,永祥多晶硅生产成本降低到5万元/吨以下;永祥新能源和内蒙古通威生产成本稳定在4万元/吨以下;力争光伏发电最优项目的系统投资成本突破35元/W 以下。
如今公司在硅料环节的生产成本已经是业内最低,下降空间主要来自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费用的管控,其打造的采购战略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成本优势。由于硅料环节的进入门槛高,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几乎没有新玩家接入。目前硅料产线的单位投资额在10 亿元/万吨,远高于其他环节;从扩产到产能落地预计需要 1-15 年时间,爬坡到满产状态预计还需要 1 年左右时间,长周期又导致回收期长。
但也有一个好处,行业竞争格局稳定。根据各家企业已经公布的信息,预计 2021 年将有 3 家企业扩产,分别是通威、协鑫、亚洲硅业,扩产计划分别为 3/2/2 万吨,行业扩产产能较少,通威股份扩产后将成为行业市占率第一。但扩张的代价是,公司的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合计由2015年的2459亿元至2019年的280亿元,升超过十倍。
但进入2020年后,通威股份的扩张依然在继续。2020年2月11日,通威股份的一份“规划公告”,一份“项目公告”,震惊业界——投资200亿元分期扩产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中期规划,到2023年,通威股份高纯晶硅业务和电池片产能,将可能分别达到22-29万吨和80-100GW。
类似的规划和扩张早已不是第一次,数年来,这家企业创造的各种“速度”和“第一”早已让人目不暇接。不管产业处于“滞缓期”、上升期、困惑期,还是“531”后的冰冻期,这家企业在战略上的定力与执行,从来没有打丝毫的“折扣”,甚至是加速实现,提前达成目标,这背后通威的战略定力与长期形成的执行文化无疑深刻影响着这家企业的长远发展。
新年伊始,经过一个春节假期的修整,饲料行业大佬们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在今年大展拳脚。通过各企业大佬们在年终总结会或开年大会的发言来看一下,国内饲料巨头2015年都有哪些大计划。通威:深化科技营销,实现价值营销
2月14日,通威集团2014年度工作总结暨2015年工作计划会议上,通威股份严虎总裁作了“夯本务实 再铸辉煌”为主题的2015年工作计划。
严虎表示,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实行深化经济改革,养殖业和饲料行业面临全面调整转型期。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等信息革命,让我们必须去思考重塑行业构架和企业的工作方式及沟通方法,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科技手段推动养殖业、饲料业的生产自动化,用数据化、信息化推动科学化管理,全面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效率及效益,形成自己独有的商业模式,寻求差异化的竞争策略。面对行业转型期,应该向养殖要效益,决胜终端,全面关注及支持养殖的全过程,以科技为抓手,以科技服务营销为落脚点,逐步推动适度规模化,专业化及自动化的生产养殖,实现水产业互联网,全面提升养殖效益及效率;向营销要效率,大力推进水产365养殖模式、6615产品模式、团队服务模式、规范管理,科技营销,效率争先。
2015年度,通威股份的经营方针继续保持“聚势聚焦 执行到位 有效经营”不变。
2015年的技术平台建设要重点整合内外资源,借力政府建设项目,继续打造行业领先的开放式创新技术平台。加强与通威科学院专家的互动沟通,为通威科研提供更多的思路,为公司经营带来更多的价值输出。继续跟进2014年申报的农业部、发改委、省科技厅、省经信委、成都市科技局等项目申报进展,加大力度指导分子公司研究本地扶持政策,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的税收优惠,营造更优的经营发展环境,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从而为技术与市场的深层次融合创作扎实的基础。
财务体系要强化资金运营,加强过程控制,继续保持市场、技术、财务之间的三位一体联动,进一步拓宽资金、债券、证券市场。继续强化对价格、资金的集中控制,加强预算管理,借助信息化平台,优化管控方法和手段,继续执行动态配销差率为导向的产品优化策略,推进配销差率进一步提高,提升通威股份的产品盈利水平。
生产体系必须强化风险管控,深入贯彻、落实标准化、精细化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确保饲料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原料采购体系要继续聚焦“国际化、长期化、金融化”:进口原料成本优势明显,与国际粮商巨头规模化合作,推动采购的全球化;充分运用国际化采购、国内基差采购、期货交割、远期购销合同的锁定等采购方式适量采购中远期合同,期现双重组合,从而降低成本,提升采购效益,彰显采购长期化的优势;合理地运用银行远期汇票,期货采购、远期采购贴息等方法,在确保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减少即期资金占用带来的资金成本,实现采购的金融化。全面推进原料基地建设,打造便捷又有保障的原料供应链条,确保原料供应从数量到品质的稳定以及降低采购成本。
品管体系搭建新平台、发现新机遇、塑造新团队,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信息体系要继续强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设施及技术应用集成建设,作好战略落地及管理变革的IT支持及服务工作,重点突破商务智能、移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系统的升级换代等工作。
2015年,是公司“五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五五规划”战略目标能否全面实现最关键的一年,严虎指出:必须摆脱传统的产品营销,深化科技营销,实现价值营销,各部门、各系统必须深化聚焦、强化协同、使命必达、共赢发展。(来源:通威集团微信)
粤海:大变革、大突破,2015年销量突破70万吨
郑石轩在新年贺词中提到:2015年是粤海又一个新的发展年,要完善产品系列,扩大已有优势,突破薄弱地区。不但在虾料和高档鱼料取得优势,做到第一,在淡水鱼料也要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为未来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在质量上、数量上、服务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取得全面优势,一举突破70万吨目标,并在三年内突破100万吨目标,跻身到世界一流水产饲料企业行列!
面对的市场挑战以及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郑石轩要求全体营销人员要落实大变革、大突破的策略和方法,业务员工作要做到专职、专心、专注、专业、“做农民”,推广高性价比,差异化系列产品,调整优质资源,体现高目标、高增长的区域倾斜高收入,区域突破第一成为常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要高效服务,以客户成功为标准。(来源:粤海饲料微信)
新希望六和:2015年全球战略布局
在12月21日结束的2014年北京终期总经理大会上,新希望六和海外发展发生重大变革,原海外中心被拆分,成立独立的新希望六和亚洲中心,负责东南亚及亚洲业务的管理与发展,拆分后的海外中心主要负责亚洲之外区域的发展运营。至此,新希望六和海外发展形成由亚洲中心与海外中心并驾齐驱的双引擎。此举彰显了新希望六和对海外发展的重视和势在必得的决心,标志着新希望六和将夯实和深耕亚洲区的经营与发展,并立足亚洲,向全球化发起新的更大攻势。
2014年7月,新希望六和公布了新的《中期战略规划》,将“全球经营”列为实现目标的三大战略主轴之一,分解为以饲料产品为先导,跟进种苗业务;在匹配市场,推进本土化运营及资源整合;在成熟市场,开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等,全力吸纳国际化人才,融合全球资源。在战略布局产业格局的同时,与多家全球著名供应商、金融机构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全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新希望六和在东南亚基本上进入一个资产比较稳定的状态,并初步形成产业链发展格局,而欧洲、非洲等其他区域还处于点状布局,因此,新希望六和下定决心,以新加坡为中心组建亚洲管理发展中心,并对海外人员首批实施长期激励政策,旨在激励亚洲中心聚焦资源,研究和深耕亚洲市场,挖掘各国优势,把亚洲的业务做大做强;激励海外中心放眼全球,对亚洲外的区域展开更大攻势。(来源:新希望六和)
大北农:2015年计划水产饲料突破40万吨的销量
继大北农水产科技集团事业财富共同体于2015年1月初成立后,2月6日,大北农福建水产事业财富共同体发展委员会也宣告启动,意味着大北农开始加快进军水产板块的脚步。
目前,大北农在全国范围内共有7个水产饲料厂,今年则会陆续完成新厂的建设和兼并收购其它饲料厂,实现水产料生产和销售翻番的目标,2015年计划突破40万吨的销量。公司已计划2015年投资20亿元用于水产板块,在未来几年,大北农每年至少要增加2家水产饲料加工厂。(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海大:2015年挑战700万吨 加快东南亚布局
“2014年海大饲料销量近600万吨,2015年将挑战700万吨;2017年突破1000万吨,其中水产料300万吨、猪料200万吨、禽料500万吨。” 2015年1月24日,在海大集团服务营销大会上,海大学院副院长丁振红宣读了海大董事长薛华的最新文章《困境中的突破》, 2014年海大业绩强势回归,基本完成自我调整,蓄势待发;2015年开始,海大将迎来黄金发展的十年。
2014年海大提出了“服务更坚决,营销更坚决”的战略方针,薛华将2014年定义为海大发展的转折点,2014年将会在海大的发展史在留下深刻的烙印。薛华指出,海大经过近年的调整,2015年开始将会又迎来三四年的快速增长期,海大未来十年的目标是全国饲料企业第一,全球前三。
水产业务仍然是海大的核心业务,是海大发展的根本。目前,海大的水产业务占集团营业收入的40%。虽然海大已定位不仅是水产板块,但水产饲料仍然是中心,包括盈利中心,人员培养中心,这两年海大畜禽料发展这么快是水产板块的资源嫁接过去的。未来几年,海大将会加大在海外水产业务的布局。
2014年海大已在印度、马来西亚同时建工厂;2015年海大在东南亚市场水产饲料将会有60—70%的增长,2017年达到40万吨销量,主要是在虾料和膨化特种料这块。薛华表示,海大目前在东南亚市场饲料销量10来万吨,在3年内做到40多万吨,这个目标是比较清晰的,而且海大还将越南的畜禽料板块要做起来,东南亚的区域将会是海大增长最快的区域。
尽管海大近年业绩增长放缓,但是其发展雄心不变。早在2012年初,海大就提出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在2020年前后实现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世界一流的农牧业公司。(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