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长江经济带正式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即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如何深化长江经济带东中西区域板块、各省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是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各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任务。湖南作为长江流域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立足自身资源与产业比较优势,优化湖南产业布局,促进湖南产业转型升级,既是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湖南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并确保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湖南重点产业布局现状
1、湖南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显示,41个工业大类中39个大类在湖南均有分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工程机械、 汽车 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轨道交通等已成为湖南工业主导产业。2019年湖南粮食总产量290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万亿元,粮食、畜禽、竹木进入千亿产业行列,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有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2019年全省石化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9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资产总规模1252亿元,年均增长12%。2019年湖南10种主要有色金属270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9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800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1%、15%。2019年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实现总产值2994亿元,约占全国市场的1/3,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知名品牌,长沙市被称为“世界工程机械之都”。2019年,全省 汽车 产销量106万辆,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64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75亿元,“十三五”期间 汽车 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约为174%,已经稳居千亿产业行列。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中两大传统产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 旅游 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湖南省 旅游 业接待游客总人数473亿人,实现 旅游 总收入3900亿元,占GDP比例约13%。
2、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
湖南逐步形成了长株潭、洞庭湖地区、湘南、大湘西4大发展区域,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2019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175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43%,该区域正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其核心增长极作用显著增强。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9200亿元,占全省比重238%,重点打造石油化工、船舶、农副食品加工、轻纺等4大产业集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铺开,水域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2019年湘南地区生产总值7800亿元,占全省比重195%,该区域积极融入珠三角,加快建设为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要平台、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目前,湘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示范效应加速显现。2019年大湘西地区生产总值6790亿元,占全省比重182%,在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的同时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特色经济发展迅速,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3、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湖南省已经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提升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汽车 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37个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规模企业达08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662亿元。从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来看,湖南产业集群主要集聚于长株潭地区,并辐射周边环洞庭湖区、湘中南地区、大湘西地区。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产业园区179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19个,全省产业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5万亿元,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约60%,产业园区逐步成为经济发展带动区、城市综合功能新区、对外开放先导区和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
“黄金水道”在岳阳。图/网友“一路行摄”
二、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产业空间布局不协调
湖南各区域综合实力差距明显。首先,无论是经济总量、经济密度、综合实力,长沙市远超其他地市,可作为湖南的核心城市,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其次,岳阳市、株洲市、湘潭市、常德市、衡阳市、邵阳市、怀化市作为湖南省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布局与资源禀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匹配问题,城市对周边地区产业辐射能力不强。岳阳市作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桥头堡,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辐射面有限、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能力不强、外向型经济发展不畅、沿江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2、产业链条不完整
湖南已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链,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及新材料等产业链较为完整,而 汽车 及零配件、有色金属产业链、电子信息、3D打印及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配套企业分布不合理、关键技术缺乏、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在石油化工产业链中,基础化工丙烯、碳四、芳烃产品领先,缺乏乙烯产品,合成化工产品缺乏有机氧原料、医用化学品、化妆品、工程塑料等产品;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全省过百亿龙头企业只有蓝思 科技 、衡阳富士康集团、介面光电、中光通信、基伍手机等企业,产品以电子元器件为主,缺失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应用电子、太阳能光伏、软件制造与服务、数字视听产品、通信设备等下游终端产品;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产业链存在着资源开采集中度不高,铅锌钨主要产品省内仅能供应20-30%,除硬质合金精深加工技术比较领先外,铅锌锑铋等产品加工技术薄弱。
三、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优化湖南产业布局的思路
按照国家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特点和湖南的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江湖联动,水陆协同,依靠创新开放汇聚生产要素,优化“一核、一区、一带、四线”产业布局,培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努力形成通道支撑、产业聚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把湖南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产业聚集基地。
1、优化“一核、一区、一带、四线”产业空间布局
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依托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国家级湘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强化长株潭绿心保护和湘江综合治理,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一体化,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全面治理洞庭湖水环境,强化湿地、水生动植物和长江岸线资源保护,促进岳阳、常德、益阳三市产业合作,充分发挥岳阳通江达海的门户功能,加快临港经济发展,全面构建全国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
长岳产业联动发展承接带。长沙、岳阳地理空间相连,经济联系紧密,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主要区域和全省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具备加快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推进长沙岳阳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长岳经济带,是新形势下我省深入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策应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举措。
京广、沪昆、张吉怀和长益常高铁经济带。在筑牢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的同时,以京广高铁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为节点,建设高广高铁经济带;以娄-邵为支点,以湘中经济走廊为腹地,建设沪昆高铁经济带;以打造张家界国际 旅游 目的地为重点,建设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 旅游 经济带;以贯通丝绸之路为目的建设长益常高铁经济带。
2、延伸长株潭产业链
长株潭城市群是引领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重点支持长株潭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钢铁有色、文化 旅游 等湖南省主导产业优化布局,延伸扩大产业链条,培育和引导企业聚集配套发展,实施创新开放战略,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打造一批标志性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现有优势产业“强链”,加强产业核心技术联合研发,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拓展株洲、湘潭、浏阳、宁乡、湘阴、汨罗配套件生产基地,实现配套企业与主机企业协同发展,建设湖南标志性的产业集群。
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服务业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建链”,在长沙、衡阳、湘潭、浏阳、湘阴等产业园区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和关键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产业链条。
围绕钢铁有色、 汽车 及零配件制造、新能源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补链”,寻找产业链条中缺失的高附加值和关键环节,株洲、湘潭、岳阳、衡阳、浏阳、宁乡、湘阴、汨罗等产业园通过产业链招商或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相关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价值链的角度来补充相关产业链。
3、规划建设长岳经济带
长株潭核心区主要布局机械、电子、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物联网经济、文化产业与服务业,采用总部+生产基地分置模式,长沙市作为行政、科教、金融、服务、商住、人口与企业总部的集中区,将部分企业生产基地和一般制造业北向岳阳迁移。
岳阳市是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是国家发改委明确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岳阳“1+4+2”城市组团融合,全面建设200万人口的岳阳大都市区。根据长沙-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布局,按照错位、补位、承接原则,明确岳阳传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定位。整合和引导全省石油化工、电力能源、造纸、农副食品加工、航运物流、钢铁 汽车 等大耗水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在沿江开发带聚集,依靠 科技 创新转型升级石油化工、电力能源、造纸、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提升岳阳传统产业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对长沙武汉城市圈人才、资金、物质等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岳阳市湘阴、汨罗和长沙县部分乡镇是岳长联动发展承接带,是串联岳阳市区与长株潭地区的承接带。重点考虑在岳阳-长沙结合部划定跨市区域(或长沙岳阳经济协同发展先行先导区),拓展湘阴、汨罗产业承接功能,布局和承接长沙先进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轻工纺织、生物医药、非金属矿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劳动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移,把岳长联动发展承接带建设成为长沙-岳阳产业开放合作的新基地,与岳阳市沿长江产业开发带形成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T型产业布局。
4、打通湖南经济北向发展新通道
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争取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打通湖南经济北向发展的新通道。
一是全面加快航运扩容提质。加强航道整治,提高航道等级,构建以长江为依托,以洞庭湖为中心,构建以“一纵五横”航道为骨干的干支通畅、江海直达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同时,考虑打开常德通过长江北上的水陆通道,提高湖南洞庭湖平原与湖北江汉平原的互联互通程度,推动湖南与长江经济带的紧密融合。
二是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将综合运输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长沙市、岳阳市等运输节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加快建设S201改造提质工程和岳阳三荷机场,构建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相互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实现“零换乘、无缝衔接”。
三是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城陵矶港和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与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拓展港口运输服务的辐射范围。
四是优化整合港口资源配置。依托湖南城陵矶国际港务集团,整合长沙、岳阳、常德、益阳和沅江等港口,实现沿湖沿江码头和港口联合经营、集群管理。
5、建设湖南通江达海开放新高地
坚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并重、对内和对外开放并重,进一步加强湖南与沿江及周边地区的合作。利用资本纽带,加强霞凝港-城陵矶港-上海港分工和协作,促进湖南与东南沿海省市更紧密合作。打破行政壁垒,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长沙与武汉共建“创意产业园”,湘鄂赣共同开发具有特色的 旅游 精品线路、打造长江经济带 旅游 “金腰带”。
对接“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推进“湘品出境”,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矿产品加工、水电桥梁、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精细化工产业,积极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东欧、巴西、尼日利亚、东南亚、中亚、南美等国或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探索 境外产业园区共建模式;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中小企业利用国家、省级政府重点支持的跨境电商平台或贸促会,以商会、联盟、行业协会的形式抱团“走出去”,稳健实施严控风险。
提升口岸、综保区平台开放功能。复制推广自贸区和海关监管区成熟经验,推进长沙、岳阳、衡阳、湘潭和郴州口岸提质升级,放大进口粮食、水果、肉类等指定口岸功能,支持5个城市设立出口加工区和来料加工区,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努力营造开放发展的新环境,把口岸、综保区平台建设成为开放崛起的主战场。
四、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优化重点产业布局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引领
成立湖南长江经济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湖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可在省发改委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主持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实情况,商讨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套,并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沿江、沿湖各地加强联系,重点做好项目策划等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库建设,搞好日常协调工作。
湖南省政府按照《湖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工作要点》尽快制订出台湖南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长沙-岳阳协同发展规划和湖南长江经济带产业指导目录,引导优势企业向沿江、沿湖地区集中,促进全省重点产业差异化布局,错位发展。做好两个规划与湖南主体功能区规划、港口布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其约束与指导作用。
2、完善财政税收支持制度
出台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建立全省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对各地政府招商而在当地不宜布局的重大项目,引导到符合产业布局的区域落地建设,可由引入地政府予以一次性资金补偿,鼓励和吸引沿海产业和国际产业成体系、成规模转移。
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体系。整合省市两级财政投资资金,引导和整合 汽车 、钢铁、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等产业在长岳经济带、节点城市产业园区布局,聚集、整合、延伸湖南长江经济带的重点产业;根据国家税收调控政策,加大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的税收支持力度;运用财政与税收政策扶持自主创新产业基地,促进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7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设立湖南长江产业投资基金
由省财政牵头并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知名的投资管理机构、上市公司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战略合作伙伴,组建股份制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扩大湖南产业发展的朋友圈,为湖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资源。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按照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群、项目群运营方式进行对外投资,根据湖南产业发展需要设立湖南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新兴产业产业链、传统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重组兼并3个产业基金群。
湖南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群重点支持霞凝港、城陵矶港、益阳港、沅江港、常德港扩容提质工程、洞庭湖及湘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以长江、洞庭湖为骨干,连通湘江和洞庭湖平原,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战略新兴产业产业链建设基金群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引进、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湖南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传统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重组兼并基金群重点支持石化、农副产品加工、钢铁、有色等湖南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整合产业布局和新产品研发。
4、建立集约用地约束激励机制
土地部门统筹规划“一核、一区、一带、四线”重点区域产业园区用地规划和布局,加强用地调控,加快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在加强服务和监管的同时,力争把相关区域的产业园区建成全省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
强化土地约束机制,提升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凡新建工业项目一律进入产业园布局,严格按照批准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功能布局安排项目,凡不符合园区主导产业布局的项目一律不准入驻产业集聚区;对各产业园内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低于一定数额的项目不予单独供地,全部入驻标准化厂房。产业园原则上除安排直接为生产服务的配套设施外,严禁进行商品住宅房地产开发。完善激励政策,引导产业园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产业园区依托土地储备机构,完成征地工作后,统一纳入储备,通过“招、拍、挂”方式确定用地单位后,足额收取土地出让金并全额上缴财政,土地出让收入清算后净收益全部返还园区,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高标准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可以利用新增、存量国有建设用地。
5、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机制
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实施水、土、大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坚持抓好湘江重金属污染、洞庭湖水环境质量、有色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突出环境污染落实环境保护督查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行落实河长制;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积极争取国家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武陵山生态屏障区、长江流域中下游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调节等生态补偿政策,并逐步加大省财政对重点生态地区的补偿力度。
(作者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 社会 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科教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内陆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有待巩固,公共服务保障特别是应对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有待提升。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作出更大努力。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产出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普遍建立。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统筹应对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到2035年,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沿线建设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促进河南食品轻纺、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四)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推进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湖北荆州、赣南、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方式,支持与其他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依托园区搭建产业转移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及区域产业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精准对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前提下,适当增加中部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创新跨区域制造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跨区域经济统计分成制度。
(五)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将长板进一步拉长,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尖端技术差距,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探索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模式,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选择武汉等有条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武汉信息光电子、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洛阳农机装备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培育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联合区域创新资源,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中试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中试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多鼓励原创技术创新,依托现有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建设中部地区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有条件地区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第五代移动通信应用。积极发展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推动生活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加快郑州、长沙、太原、宜昌、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增加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产品,支持山西与现有期货交易所合作开展能源商品期现结合交易。推进江西省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三、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
(七)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支持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支持河南、山西深度参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支持湖北、湖南、江西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郑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培育发展南昌都市圈。加快武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强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洛阳、襄阳、阜阳、赣州、衡阳、大同等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发展。发展一批特色小镇,补齐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有条件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和水利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引江济淮、长江和淮河干流治理、鄂北水资源配置、江西花桥水库、湖南椒花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九)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网络化建设,推进基于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系统化全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功能。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建设完整居住社区,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
(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支持河南等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巩固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支持发展高效旱作农业。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发展油料、生猪、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十一)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围绕对话交流、重大事项协商、规划衔接,建立健全中部地区省际合作机制。加快落实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部六省省际交界地区以及与东部、西部其他省份交界地区合作,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深化大别山、武陵山等区域旅游与经济协作。加强流域上下游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作用,建立淮河、汉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有序转移、优化升级。加快重要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区融合发展,推动长株潭跨湘江、南昌跨赣江、太原跨汾河、荆州和芜湖等跨长江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
(十二)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严格取用水管理。继续深化做实河长制湖长制。强化长江岸线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保护自然岸线和水域生态环境,加强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保护和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保护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快解决中小河流、病险水库、重要蓄滞洪区和山洪灾害等防汛薄弱环节,增强城乡防洪能力。以河道生态整治和河道外两岸造林绿化为重点,建设淮河、汉江、湘江、赣江、汾河等河流生态廊道。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推进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推行林长制,大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
(十三)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共同解决区域环境突出问题。以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协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治理面源扬尘污染。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推动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等标准体系,建立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体系,推动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广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实施粮食主产区永久基本农田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实施矿山修复重点工程、尾矿库污染治理工程,推动矿业绿色发展。严格防控港口船舶污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强化噪声源头防控和监督管理,提高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十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支持新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小水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山西煤层气、鄂西页岩气开发转化,加快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托规范的公共资源和产权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电价机制。支持许昌、铜陵、瑞金等地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五、坚持开放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
(十五)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全面开工呼南纵向高速铁路通道中部段,加快沿江、厦渝横向高速铁路通道中部段建设。实施汉江、湘江、赣江、淮河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进水系沟通工程,形成水运大通道。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建设,继续实施省际高速公路连通工程。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沿江港口铁水联运功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加快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湖北鄂州货运枢纽机场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提升郑州、武汉区域航空枢纽功能,积极推动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枢纽,提高支线机场服务能力。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发展全货机航班,增强中部地区机场连接国际枢纽机场能力。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京广、京九、浩吉、沪昆、陇海-兰新交通干线作用,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等沿海地区及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边境口岸合作,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十六)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湖南湘江新区、江西赣江新区建成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武汉、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设临空经济区。加快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区域性电子商务枢纽。支持有条件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创建国家级开放口岸,深化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通关合作,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水平。支持有条件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十七)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实现更多事项异地办理。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体系,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六、坚持共享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十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模式,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公共卫生事业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着力补齐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短板,重点支持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医疗物资储备设施及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信息互联共享,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引导重点就业群体跨地区就业,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合理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转型发展。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体系,健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推动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随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
(十九)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支持中部省份共建共享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建设若干区域医疗中心,鼓励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县级医院与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条件成熟时在中部地区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分中心,加快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进程。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响中原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井冈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产业,推进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加大对足球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二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平台和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区域应急救援平台和区域保障中心,提高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和调配能力。依托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互联共享,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实现社区服务规范化、全覆盖。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强化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全面推进“一区一警、一村一辅警”建设,打造平安社区、平安乡村。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依法解决农村社会矛盾。
(二十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罗霄山区、武陵山区等地区,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七、完善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二十二)建立健全支持政策体系。确保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实到位,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促进湖北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中部地区欠发达县(市、区)继续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老工业基地城市继续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并结合实际调整优化实施范围和有关政策内容。对重要改革开放平台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倾斜,按照国家统筹、地方分担原则,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跨区域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实行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到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允许中央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在中部地区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实行专业技术人才落户“零门槛”。
(二十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部地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增加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券分配额度。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对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现行规定免征关税。积极培育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支持鼓励类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强金融普惠性。
八、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全过程。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工作协同,深化相互合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十五)强化协调指导。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与中部六省沟通衔接,在规划编制和重大政策制定、项目安排、改革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要加强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本意见实施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强化督促和实施效果评估。本意见实施涉及的重要规划、重点政策、重大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据介绍,作为国内目前唯一开展多星组网数据运营的低轨物联网 星座 ,自从2018年部署第一颗卫星以来,天启 星座 已经在我国物联网建设和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力物联网、矿山水文监测、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生态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绿色矿山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积极开展、并不断拓展新应用、新模式,成绩斐然。特别是在具有保障国家综合性安全的农业、电力等领域,天启 星座 体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海南崖州国家育种基地,由于地势偏远,很大一部分农田并没有覆盖地面通信网络。国电高科在此布置了一批物联网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天启 星座 回传,这些数据与国电高科运营的智慧农业平台上的如遥感等其他数据结合,经过分析后,能够精确监测当地的地表温度、土壤酸碱度和湿度、降水量、空气、风力、水质和灌溉情况等,不但为农业 科技 人员开展农作物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也能为金融保险机构提供决策数据,为智能化、数字化的精准农业提供了数据通道服务。
而这样的业务模式正准备在山东等农业大省复制推广,将为农民提供种植决策支持及风险预警、农产品品质管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振兴乡村经济,有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在广东、浙江等地,国电高科为大量山区小型水电站提供了数据终端,实现了高频率的数据采集和 健康 状态监控,免去了电力职工定期跋山涉水抄表的需求,实现了可靠的无人值守,为绿色能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电高科积极推动卫星物联网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以及与森林防火、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警应急领域的应用融合,守护绿水青山。在河南,国电高科积极支持河长制的落实,解决远程水体中的传感器数据传输问题,使智能化监测不留死角。在森林防火方面,国电高科提出了利用天启物联网 星座 系统加新概念传感器的预警解决方案,确保森林火灾能有效地早发现、早干预。
通过过去几年的时间,国电高科和天启 星座 不但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具有引领性的全球化天基信息基础设施,天启 星座 能够为国家 科技 创新和经济全球化提供重要的通信保障。特别是能够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全球化保驾护航。
国电高科董事长吕强表示,国电高科正在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规范市场,加速推进我国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抢占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国电高科正在集成卫星物联网、遥感、5G、北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针对不同行业应用的卫星物联网+遥感+5G的万物互联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做出贡献,在我国实现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智慧海洋和军民融合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