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也在阔步前行,与此同时,物联网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今,诸多IT公司都大量投资物联网,以此将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以及系统与系统连接起来。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研究人员估算,到2020年时,物与物联网的规模将是比人与人联网的规模高26倍。
如今,从人们与周围事物互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已经在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预计将来物联网还将发挥全新的作用,并将改变人们的交通、交流和协作的方式。为什么呢?以下10大原因将对此问题作出更好的解释。
1、让人们路途中的交通更加快捷
人们约有15%的交流时间花费在路上,约有17%的燃料消耗在等待红灯的过程中。道路上的传感器、交通视频摄像头以及道路的中央分隔带都将影响着汽车与驾驶员的“谈话”方式。通过监控行驶速度、交通信号灯、事故以及当前的路况等信息,编入程序的汽车,甚至是道路都将给驾驶员的移动设备发去最有效的行驶路线,从而减少交通时间,节省燃料,并让人们出行更安全。
2、预测产品的稳定性
在产品出货之后,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互动往往就会减少,如果双方没有新的交易或产品出现问题,那么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交流也几乎没有。预测技术能够监控产品的“稳定性”,从而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在倡导消费者为先的时代,一家公司如果掌握了预测产品性能的监控技术,那将意味着这家公司将能够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并避免问题的出现。
3、创建更多的工作职位
数字朝代已经开创了IT工作职位的新时代。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云和大数据相关的工作也越来越专业化。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去年就发布报告称,首席数码官(CDO)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Gartner还预测称,到2015年时,约有25%的公司将设立这样的工作职位,以此来管理公司数字,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数据专家也将成为公司的重要资产。在获得了大数据和分析的价值之后,人们也将开始看到更多的首席数据科学家、分析师、甚至是客户满意官员等相关的工作职位,甚至还会出现我们目前还没有想到的职位。
4、提供工作能力
社交媒体的崛起已经为人们的交流和团队协作开创了新的时代。像Box、Skype、Jive和Facebook等有价值的社交工具已经吸引了下一代工人的关注。视频交流和图像交流等也将节省人们的交流时间,同时也让这些社交工具与现代化的协调工作系统不分上下。
5、便于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成结构化数据
大数据不仅仅是“大”,而是“巨大”。大数据如果被很好地利用的话,那么将会给商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特别是在非结构化数据转化成结构化数据之后。分析数据并将这些分析后的数据整合到有用的信息之后,这些数据将会提供消费者、产品行为、市场状况、员工生产力以及更多的相关有用信息。
6、更利于环境保护
如今,感应器已经在一些办公大楼和家庭内运行,但展望未来,这种感应器将成为现代建筑基础设施的必需品。随着用户在房间或卧室内的移动,安装后的动作感应器也将能够按照用户需求打开或关闭灯光设施、加热器、空调、咖啡机和电视机等设备。这些感应器如今已经整合到盲人设备之中,并利用温度和光线等决定打开和关闭相关设备的时长。最终,这种感应器很好地帮助人们节能,节省资金并保护了环境。
7、更好地定位
物联网让位置追踪服务更加简捷。目前,手机、汽车甚至是医院内的联网设备都能够被定位,从而节省有价值的资源。诸多公司将能够很快地追踪他们业务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从库存到订单履约情况等,并根据这些位置信息来部署现场服务和员工。工具、工厂和汽车都将能够连接基于位置技术的网络之中,从而让整个链条更加有效。
8、更加智能化的沟通与服务
即使是水冷却机也能够连接到物联网,从而更好地让人们利用更多的时间。例如,水冷却机(或咖啡机、快餐店等)都能够更加智能化的记忆用户的个人偏好,并根据声音和动作激活技术提供相应的服务,甚至是按照用户的需求传递饮料,而不需要用户等候。
9、改变医生工作方式
物联网正在改变医生的工作方式、病人的体验以及整个医患关系。如今,病人的病情必须经过医生当面确诊后才能作出评估。将来,物联网将能够让医生直接读到病人身体相关的数据信息,从而让医生远程实时的掌握病人的信息。
10、根据天气状况安排工作
如今,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一些卫星和地面天气监测的结果而进行。将来,大量的感应器将会整合到不同的设备之中,以及空中和地面的数据接受站。使用大数据分析来更好地预测地球状况,将有利于人们更加熟练准确的掌握天气状况和气候变化情况,这样将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从而让人们更好的规划一周的工作。从全球范围来看,物联网将意味着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和自然灾害情况。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开幕式上表示,我国5G商用一年多来,已建设5G基站近70万个,终端连接数突破18亿,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技术先进、运行高效、资源集约的高质量5G网络正加快建成。
肖亚庆介绍,我国充分发挥5G赋能工业应用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全国建设项目超过1100个,涌现出机器视觉检测、精准远程 *** 控、现场辅助装配、智能理货物流、无人巡检安防等一系列应用成果。
“可以说,‘5G+工业互联网’在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过程中正迸发出磅礴力量。”肖亚庆说。
活动主会场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主论坛上表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是工业化的主要任务,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是信息化的主要任务。5G和工业互联网将推动制造业全方位变革。
周济认为,“5G+工业互联网”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支撑。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强大的“5G+工业互联网”赋能。同时,工业互联网作为一项赋能技术,20%的市场在消费端,80%的市场要在产业端,因此,“‘5G+工业互联网’更大的蓝海在智能制造和数字中国。”
被问及“5G+工业互联网”会给哪些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范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以前的传统生产方式是流水线式的,从一个流水线到下面的流水线,再到下一个流水线;未来的生产模式已经打破了流水线,变成网络化生产方式,它的生产线已经从一个流水线变成一个柔性制造。”
什么是柔性制造?徐晓兰解释,生产线上一个小时在生产手机,下一个小时可能就生产电冰箱或者洗衣机,这在原来的传统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
“未来的生产模式,它的生产线是柔性定制,而柔性定制就需要一个广链接的、无线的网络来支撑,这种无线网络就是5G。这就是‘5G+工业互联网’怎么能够带动制造业发生根本性或颠覆性的变革。”她说。
徐晓兰认为,目前“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主要是从传统生产线到柔性生产线的改变,它还有大有可为的空间。
具体而言,徐晓兰认为,未来“5G+工业互联网”的广阔空间还是要 探索 更多新的应用场景,真正把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发挥出来。“因为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还是用了5G大带宽的特性,但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在工业场景中如何来跟工业互联网更深地融合、促进制造业的根本变革还需要不断 探索 。
活动展厅
在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原主任史炜看来,“5G+工业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中长期的概念,目前我国的“5G+工业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
史炜明确,工业互联网和工业物联网是两个概念,先有工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进一步延伸才是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实际上强调的是通过对机器的数字化改造来提高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率,5G本身最根本的特性也是基于工业或者是基于‘物’这个机器设备来实现最有效的海量数据传输。”史炜说,“5G+工业互联网”实际上是通过现在的ICT技术,把提取出的生产经营性的数据进行数据资源的组合交换控制,来实现整个产能的提高。
“现在传统制造业进行工业互联网改造时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设备本身的瓶颈。”史炜表示,像三一重工、徐工、潍柴动力等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先进的工业物联网和比较深入的工业互联网,一个重要前提是他的机器设备和已有的生产线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改造增加一些相应的仪器仪表和一些机器的辅助设施,来达到工业设备和流水生产线的数据提取。“如果不能提取出数字,所有的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都是假的,这点一定要明确。”
史炜认为,现在很多企业在做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时存在很多困境,是因为机器设备不具备数字化改造的条件。“企业马上会考虑投资仪器仪表得花多少钱,改造生产线花多少钱,人工生产和机器生产之间的过渡花多少钱。”
因此,他认为目前不能搞一刀切,不要所有企业都搞工业互联网,可以有序地针对一些企业优先发展工业物联网,比如智慧矿山、智慧交通、智慧电力等,这些系统相对来说仪器仪表化的水平比较高,而且系统本身的网络架构也比较好,可以快速通过对这些系统的大规模改造,为下一步的工业制造提供基础。
“也就是说现在IT的技术我们是有了,5G几个主要的场景,包括像5G切片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OT(operational technology)的技术是我们需要去补足的短板。”常疆说,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各行各业之间的差异很大。
常疆表示,每个行业自从开始有这个行业至运营到今天,它积累了这么多运营的模型,这么长的产业链,这么长的价值链在运作,如何把它真正地数字化,能够体现数据的价值,能够给他在未来商业发展创造新的动能和新的商业模式,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传统行业或者说通信企业需要去抓住、去克服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预见2023:《202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等
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产业发展前景:物联网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发展前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物联网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中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6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超过7万亿元。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发展趋势: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分工协作格局将进一步显现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