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湄洲湾肖厝港区肖厝作业区沙格码头,龙门吊、起重机雄踞于码头之上,巨轮停靠码头正忙着装卸货。回望这十年的港区变化,湄洲湾管理中心肖厝港务站站长余孟毅感慨颇深。
湄洲湾管理中心肖厝港务站站长余孟毅说道,“‘十二五’以来,港区先后新建了宏海石化10万吨级和东港石化3万吨级油品化工泊位。沙格港务公司7万吨级散货泊位也在‘十三五’期间通过竣工验收。截至目前,港区已建成千吨级及以上泊位1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9个,设计年通过能力3072万吨。港区年货物吞吐量从2011年的1519万吨发展到2021年的2250万吨。肖厝港区已成为湄洲湾石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以石油及其制品为主,兼顾煤炭、件杂货和集装箱等运输的综合性港区。”
肖厝作业区有肖厝港物流、泉州港务集团肖厝公司、联合石化等7家码头企业。其中泉州港务集团肖厝公司所经营的沙格散杂货码头是泉州地区唯一直通铁路的港口。苏晋燊从2009年入职公司以来,在这里了他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也见证了港口的发展。
泉州港务集团所属肖厝公司调度室副主任苏晋燊说道,“这十多年时间,我从一名实习调度员逐渐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老调度,也见证了肖厝公司从单一货种向多元化货种的转变,在保持原有货种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水渣、石膏、碎石、石灰石、机制砂、集装箱等新货种;接卸船舶也从十年前的五千吨级船舶向万吨级以上船舶转变,港区吞吐量也逐年递增。”
建设脚步不停歇。今年6月底,总投资2068万元的港三铁路专用线实现通车后,将江西、湖南等传统内陆省份纳入了港口腹地,进一步拓展陆地腹地,通过海铁联运大大提升了泉州港口的服务覆盖范围,将拓展大量内陆电厂、钢铁厂等煤炭、铁矿大客户。
泉州港务集团所属肖厝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李勤检说道, “十年来,公司依托港口集散优势,加强与电厂、大型煤炭贸易商、铁路等相关单位合作,打造漳泉肖铁路及兴泉铁路沿线的大型煤炭集散中心,将港口功能向安溪、三明、江西等地延伸,实现煤炭混配、洗选、运输、销售一体式发展,建立起运输、集散、储配为一体的煤炭交易网络平台。十年来,肖厝公司的货物吞吐量从2012年的656万吨发展到2021年的1067万吨,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达7000万吨。”
一串串跳跃的数字背后是肖厝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的生动写照。通港铁路直达码头前沿,码头货物可通过铁路转运、公路转运、水水转运、多式联运等方式运抵世界、全国各地,实现了港口互联互通的不断发展。
湄洲湾管理中心肖厝港务站站长余孟毅说道,“主要出口货种有成品油、豆粕、矿建材料,进口货种有煤炭、原油、大豆、化工原料。‘十二五’以来,肖厝港区已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实现通航,累计完成外贸吞吐量9730万吨。”
站在新的起点上,谋思路,定良策,肖厝港区也正快速向大中型港口城区和东南沿海主枢纽港行列迈进。
泉州港务集团所属肖厝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李勤检说道,“接下来,我们将力争把肖厝港区打造成为现代综合港口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和平台,推动港口从单纯码头运营商向现代物流商转变,为建成‘区域性煤炭储运、粮食仓储和现代物流基地’的现代化强港奠定坚实基础。”
潮涨潮落间,港口建设循着良性快速发展着。云卷云舒中,现代活力港城画卷正徐徐展开。
湄洲湾管理中心肖厝港务站站长余孟毅说道,“未来,我们将立足肖厝港区实际,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聚焦湄洲湾港‘三三’战略和泉港区‘五区’战略,着力推进‘东南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对台运输综合通道’建设,全方位推动肖厝港区高质量发展,为泉港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小青 伟川 铭鼎 祖培)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4]4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有关要求,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因地制宜,科学有序。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
二、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四)加强顶层设计。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方案要突出为人服务,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要明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准确可靠以及同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法规标准等的具体措施;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五)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具有随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加快社会保障经办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医保费用跨市即时结算。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
(六)支撑建立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合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网格化的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反应及时、恢复迅速、支援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在食品药品、消费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领域,建设完善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推进药品阳光采购。整合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加快征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受理信访的网络平台,推进政府办事网上公开。
(七)促进宜居化生活环境建设。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依托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发展面向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的信息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推广智慧家庭,鼓励将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接入家庭,提升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
(八)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和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1016, 002, 020%)供给紧密衔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大型工业企业深化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促进电子商务向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
(九)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全面推广三网融合。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完善建筑数据库、房屋管理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健全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全过程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和饮用水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交通诱导、出行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运行协调指挥等智能系统,推进北斗导航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发展差异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式物流平台枢纽,加强港口、航运、陆运等物流信息的开发共享和社会化应用。
三、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
(十)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建立促进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信息更新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和信息更新管理。各政务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将本部门建设管理的信息资源授权有需要的部门无偿使用,共享部门应按授权范围合理使用信息资源。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为基础,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整合已建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
(十一)深化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城市人民政府要将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将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鼓励发展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型服务,加速信息知识向产品、资产及效益转化。
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
(十二)加快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支持物联网在高耗能行业的应用,促进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能源利用智能化。鼓励物联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应用。加快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生服务、公共安全、产品质量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
(十三)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鼓励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各类企业
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加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学研究、交通运输等领域,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推动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面向公众实际需要,重点在交通运输联程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家居智能管理、居家看护与健康管理、集中养老与远程医疗、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室内外统一位置服务、旅游娱乐消费等领域,加强移动互联网、遥感遥测、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服务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新型服务。
五、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
(十五)严格全流程网络安全管理。城市人民政府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要同步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在重要信息系统设计阶段,要合理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同步设计安全防护方案;在实施阶段,要加强对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安全审查,同步建设安全防护手段;在运行阶段,要加强管理,定期开展检查、等级评测和风险评估,认真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增强日常监测和应急响应处置恢复能力。
(十六)加强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加大对党政军、金融、能源、交通、电信、公共安全、公用事业等重要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安全可控。完善网络安全设施,重点提高网络管理、态势预警、应急处理和信任服务能力。统筹建设容灾备份体系,推行联合灾备和异地灾备。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切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十七)强化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城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害信息系统运营单位负责人的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各环节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信息安全认证服务,为保障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支持。
六、完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十八)完善管理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推行智慧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定期公布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完成进展情况。城市人民政府要健全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监督听证制度和问责机制,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电子政务和公益性信息服务外包和利用社会力量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信息服务。
(十九)完善投融资机制。在国务院批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内,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人民政府要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机制,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募集资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严禁以建设智慧城市名义变相推行土地财政和不切实际的举债融资。城市有关财政资金要重点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优先支持涉及民生的智慧应用,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对市政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要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各地区的指导和监督,研究出台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以及信息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全过程监督管理。城市人民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细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促进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上的科学发展。住建部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于2012年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 点工作,先后公布两批共193个试点。数据显示,这些试点共涉及重点项目近2600个,投资总额超万亿元人民币。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委也于2013年9月底 选择了20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试点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城市政府表达出申报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的明确意向。
另悉,为提高我国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推进试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将于2014年8月-10月期间举 办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系列培训。第一期培训于8月27日开始,主要为智慧城市申报培训,面向申报本次试点的城市、企业。
老旧小区改造,实现群众“安居梦”,高品质城区扩建,带来繁华新城;打通断头路,方便群众出行,规划新路网,跃升区域能级;“口袋公园”建设,带来休闲好去处,滨海景观带提升,拓展人文生态空间…… 泉州市 泉港区 共富共美共享的品质生活正在逐步实现。
近年来,泉港区着眼老城更新、新区拓展、生态连绵、交通通达、安全韧性、乡村振兴等方面,投入约33496亿元,全力推进115个城建品质提升项目,彰显迈向高品质新城路上的泉港力量。
冉冉升起的泉港新城 施惠清/摄
城区焕颜出重彩
这些天,家住泉港区山腰街道锦祥安置区的市民发现,楼梯过道斑驳的墙面焕然一新,破损的路面修复如初,排水系统也更加畅通无阻,小区绿化、设施完善,健身器材、休息长椅应有尽有……
“我们这个小区始建于2000年,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没想到这次改造更新后效果这么好,不比新小区差多少。”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小区住户徐阿姨非常开心,据她介绍,这几年,老城区里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都得到了改造更新,变得更加宜居美观。
城市因人而生,因景而美。近年来,该区持续推进“老城更新、新区拓展”工作,努力实现城市颜值之变、品质之变、气质之变。
在老区改造上,该区陆续完成金山街北侧小区、逸涛小区、春满城二期、庄园明珠一二期、一号居住区、锦祥安置小区、福炼生活区等项目改造工作,并启动圭东小区、锦祥片区(二期)等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鼓励社区推进连线成片改造,统筹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开展城市居住区建设补短板行动。
在新区拓展上,该区从城乡接合部以及高铁站等重要交通节点入手,完善组团配套,加快泉港高铁站站前片区综合开发,产业更新提级与土地利用提质增效,落实大疏大密理念,组团之间留足山水林田湖湿地,形成舒缓空间,并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
“目前,老区改造和新区拓展工作持续深入,进度有序。”据泉港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泉港通过推进城市夜景照明整治、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便民生活圈打造,城市能级得到全面提升。
连日来,在泉港区东部后龙湾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黄德龙/摄
路网通达跃能级
“通车后,城区又多了三条宽阔道路,我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前不久,泉港龙山社区三旧改造项目二期市政道路建设工程竣工通车,市民张先生拍手称赞。
龙山社区三旧改造项目二期市政道路包含忠孝路、北州路、仁和街三条路,路线总长约为1126米,三条路均为城市支路,道路红线宽度12米。
泉港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今年重点推进的城市道路项目之一,竣工通车后将使整个中心城区的道路实现有效串联,缓解交通压力,交通更加便捷,并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区土地的再开发和结构调整,加快中心城区的城市商贸、房地产以及物流业的发展。
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近年来,泉港区把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完善城市路网格局作为民生大事,持续覆盖“基础网”、织就“快速网”、打通“断头路”、改造“老街路”,以纵横交织的路网,撑开城市发展骨架。
根据泉港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该区投资210亿元全力推进福厦客专泉港高铁站、沈海高速扩容二期工程、福厦高速驿坂服务区提升改造、国道G228线泉港区界山东张至山腰普安段公路等省市重点项目及其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年度计划的29%以上。针对新建城市道路、“断头路”改造、公共停车设施、微枢纽和微整治等5项任务,该区实施交通品质提升项目17个,总投资约383亿元,年度投资约83亿元,促进园区、港区与城区、镇区互联互通,构建起“一港区、两枢纽、三轨道、四干线”与“四纵四横八联”普通干线路网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生态连绵提新质
连日来,泉港区东部后龙湾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工程车来回运转,平整沙滩,清理海岸,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
据了解,该项目是国家2021年至2035年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总体规划中首批实施的重点工程之一,主要包括“贝藻礁型防浪屏障建设”“后龙湾沿线沙滩修复与养护”“后龙湾海堤生态化改造”“海滩垃圾拦截和收集系统”四大工程,构筑起“三防一体”海洋生态减灾空间体系。
“项目建成后,将持续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降低临港工业和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压力,对于保障泉州市北部生态安全、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泉港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泉港区不断夯实绿色发展理念,系统谋划建设生态连绵带,打造“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城市公园”三级网格化生态空间体系。
该区优先推进沿海生态连绵带建设,提升自然岸线,留足滨海生态空间,实施山体、公园“增绿添彩”,补充乡土树种、市树市花,打造彩色生态环,实施前欧村、小坝村城乡一重山绿化260亩。依托绿楔、绿廊打造一批“山水生态公园”,依托岛屿打造一批“海岛公园”,依托内河水网建设一批“串珠公园”,构建全域公园体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