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最新十大股东

中芯国际最新十大股东,第1张

中芯国际的大股东是谁?

中芯国际的全称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大股东,HKSCC NOMINEES LIMITED;行业类别,半导体分立器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中芯国际办公地址,中国上海浦东新区张江路18号,香港皇后大道中9号30楼3003室;注册地址,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Cayman Islands;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88981。

中芯国际,董事长(法人代表、总经理),高永岗先生;注册资本(元),3161万;员工人数,17681人;董秘,郭光莉先生;证券事务代表,温捷涵先生。

中芯国际的主营业务,中芯国际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配套服务最完善、跨国经营的专业晶圆代工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035微米至14纳米多种技术节点、不同工艺平台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

在逻辑工艺领域,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实现14纳米FinFET量产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代表中国大陆自主研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最先进水平;在特色工艺领域,中芯国际陆续推出中国大陆最先进的24纳米NAND、40纳米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特色工艺,与各领域的龙头公司合作,实现在特殊存储器、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细分市场的持续增长。

除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外,中芯国际亦致力于打造平台式的生态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与IP支持、光掩模制造、凸块加工及测试等一站式配套服务,并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伙伴一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集成电路解决方案。

事件: 公司发布22年一季报。

单季营收及毛利率再创新高,全年指引强劲。 公司Q1营收119亿元,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16%,营收表现符合预期。 实现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增长175%。 Q1毛利率412%(国际会计准则下407%) ,远超此前36%-38%的指引,主要由于1)疫情影响天津、深圳工厂程度低于预期; 2)公司延后工厂岁修至Q2。

展望Q2,考虑岁修及疫情对上海工厂产能利用率的短期影响,公司预计销售收入环比增长1%-3%,毛利率在37%-39%区间。全年来看,公司预计22年销售收入增速好于代工行业平均值,毛利率好于年初预期(年初预期为高于21年化毛利率水平)。

产能进一步扩充,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 公司22Q1产能为649万片等效8英寸晶圆,环比提升45%, 在公司持续耕耘的多元化客户和多产品平台的双储备效应下,产能利用率持续满载。 公司Q1资本开支约55亿元,全年计划资本开支约321亿元,较21年进一步提升, 主要用于推进老厂扩建以及三个新厂项目。目前上海临港新区10万片/月的28nm 及以上12英寸晶圆代工产线已于年初开建,北京和深圳的新厂稳步推进,预计22年底投入生产,助力公司产能倍增。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带动ASP稳步提升。 当前半导体步入结构性缺货行情,物联网、电动车、中高端模拟IC等增量市场存较大结构性产能缺口,公司顺应行业趋势,智能手机占比下降,智能家居、其它类晶圆收入合计占比48%,环比提升3pct。 受益于产品结构的改善与价格上涨的驱动, 一季度单片晶圆ASP(约当8英寸片)达到926美元,环比进一步增长13%。此外公司12英寸收入占比持续提升,Q1占比近67%,同比提升5pct,环比提升2pct。 公司产出边际效益不断提升,进一步夯实技术护城河。

丰富产品平台和知名品牌优势,公司是中国大陆较早进入集成电路晶圆代工领域的企业,20年来长期专注于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开发,成功开发了035微米至14纳米多种技术节点,应用于不同工艺技术平台,具备逻辑电路、电源/模拟、高压驱动、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非易失性存储、混合信号/射频、图像传感器等多个技术平台的量产能力,可为客户提供通讯产品、消费品、汽车、工业、计算机等不同领域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

公司曾荣获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试点示范企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第四届工业大奖”、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年度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等60余项境内外荣誉奖项。

物联网细分龙头,上下游议价能力强,这只股还能涨30%

被忽视的区块链下游应用领域,未来5年投资额有望超万亿(附股)

此外,我们还分析一家电子蓝军龙头,公司逐渐形成以电磁 科技 工程和军工指控通信业务为存量基础,网络信息安全和微系统为增量业务的“内生+外延”双轮驱 动的发展布局。

业绩保持较高增速,中标多个军方项目,电子蓝军龙头迎来最佳买点

氢燃料电池的底层技术决定了它是高能量密度、高能量转换率、环保无污染的能量来源,是理想 汽车 动力来源。

目前国产氢燃料电池零部件、电堆已基本具备产业基础,重要系统配件主要依赖进口,正待政策春风起,以扬帆远航。

氢燃料电池与内燃机相似,是将源源不断输入的燃料中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民生证券研究报告分析,技术根源上,氢燃料电池兼具内燃机和蓄电池的“燃料+能量+环保”属性。“燃料属性”,一次加氢3-5分钟,续航超500公里;“能量属性”,氢气的能量密度高达1404MJ/kg,为锂电池的200倍和汽油的3倍;“环保属性”,产物只有水。

燃料电池技术原理与蓄电池、内燃机有差别,因而兼具两者的 “燃料属性”、“环保属性”和“能量属性”,适应于重载、长里程、寒冷的运输场景。

PEMFC燃料电池为了获得更高的电压和功率,通常将多个PEMFC电池单体串联,形成PEMFC燃料电池电堆。

燃料电池电堆装载在 汽车 上,还需要供氧系统、供氢系统进行辅助。

目前我国在PEMFC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成本控制水平均距离国外有差距,系统重要配件几乎依赖进口。

借鉴动力锂电的产业化路径, 民生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投资时点上,目前的氢能对标2009年的动力锂电。动力锂电从2009年起历经十年的政策扶持,成功实现产业化。

氢燃料电池有望复制其路径,民生证券认为在4个方面可对标:

上游:我国氢源充足,瓶颈在于加氢站前提投入高

我国氢源充足。我国拥有的工业副产氢源足够上万个日加氢规模为500kg的加氢站使用。目前我国仅运营25座加氢站,其中日加氢规模500kg以上的仅9座。

目前瓶颈在加氢站前期建设成本高,设备成本约占70%。一座日加氢规模500kg、加注压力为35MPa的加氢站建设成本至少为1200万,是传统加油站的3倍。受益于规模效应、油氢合建、加氢站设备国产化,单位加注成本有下降空间。

下游:客车、物流车领域有望优先受益

理论上氢燃料电池动力可对标柴油,客车、物流车优先受益。根据中汽协数据,我国2018年销售1362辆燃料车,2019年1-9月销售1228辆,均为客车、物流车。目前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单价在150-300万之间,市场规模在20-50亿元。

对于投资机会,民生证券认为,上游主要分为氢源、设备、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配件;中游为电池商;下游为整车厂 。鉴于目前处于产业前期,结合动力锂电在产业前期的驱动力,用先发优势去寻找上游及中游的受益标的,从地域优势、先发优势去寻找下游整车厂的受益标的。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中国物联网区域竞争情况

行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 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视物联网产业建设及物联网成果应用,出台多度政策意见来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在“十三五”以来发布的行业政策中,以推动物联网成果应用为主,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信息交换、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等。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传输层产业结构中传输层占比最高

根据赛迪发布的《2019-2021年中国物联网市场预测与展望数据》,物联网的传输层依旧位居最大份额;随着大规模地方性物联网政策的落实陆续完成,支撑层增长速度放缓;而随着各领域市场需求的释放,平台层、应用层市场增长速度将持续呈上升趋势。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截至2021年5月底,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前瞻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其项目数分别为39个、24个、22个、20个。

2、企业竞争: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于2021年10月29日发布,报告从动态角度评估物联网产业链各公司发展状况,围绕企业影响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能力、发展成效等多维度能力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物联网企业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中国物联网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市场参与者竞争实力,试图发掘物联网行业业务实力强、成长性好以及竞争壁垒高的优秀企业群体。根据《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2021年我国物联网最具领导力企业名单如下: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EBG Enterprise Business Group ,企事业事业群)的由来与内涵:2009 年, 海康威视 开始推出解决方案,覆盖公安、交通、司法、金融、文教卫、能源和楼宇七大行业和 40 余个子行业的纵向垂直行业布局带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引领 安防 行业进入以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时代。为更好的适应客户需求,提高内部运营效率, 2018 年,海康启动业务架构的变革重组,重新组织整合资源,将国内业务分为 PBG EBG SMBG 三个业务群,更有针对性的面对不同类型市场和客户,更有效的协同内部资源:

以传统公安、交通、司法三个事业部为基础组建 PBG(Public Business Group,公共服务事业群)业务团队,以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务为主,适应行政区域的块状模式,顺应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务的整体运营需求;

以传统金融、能源、楼宇、文教卫四个事业部为基础,组建 EBG(Enterprise Business Group,企事业事业群)业务团队,以传统大型企业市场服务为主,适应集团企业的条状模式,顺应集团企业的垂直化运营管理需求;

以传统渠道经销管理团队为基础组建 SMBG(Small & Medium Business Group,中小企业事业群)业务团队,以中小型企业市场服务为主,努力打造产品分销、安装和运维服务、SaaS 共享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和平台。

EBG 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收入占比已达 1/4 :从近些年的收入结构数据来看,EBG 在收入端逐渐做到和 PBG 相当,收入占比上也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与 PBG 收入占比逐渐下滑趋势形成对比),2020 年全年公司 EBG 收入合计 15180 亿元,同比增长 2056%,收入占比达到 2390%,作为对比的是,PBG 收入为 16304 亿元,同比小幅增长 461%,收入占比则下滑至 2567%。

EBG 业务成长的背景:随着政府市场的项目放缓与行业市场的兴起,目前行业市场增速已经超过了政府市场,从行业端来看,安防视频监控市场对于的需求领域较为分散,应用较多的行业场景包括:金融(25%)、工厂/园区(17%)、楼宇/物业(16%)、教育(12%)、零售(9%)等,海康威视的 EBG 业务正是服务于金融、能源、楼宇和文教卫等行

EBG 业务成长的核心在于“赋能”:2016 年海康威视第一次将自身定位为“以视频为核心的 物联网 解决方案和数据运营服务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安防、可视化管理与 大数据 服务”,2018 年明确海康威视“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是海康面向 EBG 客户的主要产品,对企业而言,这种解决方案的价值在于:1)提升业务效率;2)规范作业行为;3)防范安全隐患;4)拉进管理距离。对于不同的行业而言,解决方案业务的重心有所不同:如在能源领域,对于安全生产的要求使得“规范作业行为、防范安全隐患”成为海康在能源领域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智能楼宇、文教卫等,则有着天然的“拉进管理距离”的数字化治理需求,而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提升业务效率”成为海康的根本突破口。

EBG :从价值匹配到价值落地:海康威视基于 AI Cloud 架构,依托智能物联、物信融合技术能力,持续拓展将传统信息化、设备设施物联、场景智能物联融于一体的数字企业解决方案。海康威视打造全面感知产品体系,依托 AI 开放平台筑实 AI 工程化创新与交付能力,打造低代码软件引擎,构建数字世界 UI,深化企业级 SaaS 服务。

实现价值匹配:公司托行业应用平台提供大规模设备接入、智能物联、数据汇聚能力,支撑物信融合业务应用。基于统一软件技术架构持续进行产品迭代,面向各行业与场景推出软件产品与业务应用组件,有效孵化了数字化月台、金融款箱交接、教学互动授课助手等多类创新业务应用。

推动价值落地:公司致力于 AI 技术 探索 创新,助力 AI 技术应用从专业化、普惠化向工程化演进。将 AI 视觉技术与多维感知、软件引擎、数据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紧密结合,积极 探索 和构建AI工程化能力,助力实现物联感知与企业业务流程闭环、机械自动化控制与自主决策、数据深度洞察与预测分析应用快速落地。

海康威视为制造企业提供 AR 数字车间解决方案,基于 AR 实景与全景拼接画面,联动多维物联感知信息与业务系统信息,如生产数据、设备机台运行数据、下料情况及其相关的故障预警,实现信息汇聚和标签化展示,助力管理者及时洞察问题,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海康威视为 化工 园区提供 AR 安环一张图解决方案,围绕 AR 高点全景视频,融合化工园区安全、环保数据,实现视场内危险源、污染源、消防设施、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等状态数据及实时变化情况集中呈现;关联应急预案及应急资源,实现安环一体化,提升园区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整体水平。

海康威视为 旅游 景区提供 AR 实景导览解决方案,将 AR 技术与游客交互导览屏进行融合,基于多个 AR 画面及客流、建筑、景点等标签,为游客提供景区景点实时预览,增强游客互动体验与趣味性,助力景区智慧营销。海康云眸:企业级共有云平台:云眸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企业级 SaaS 服务,致力于帮助企业提升可视化、标准化、智慧化管理能力,目前已覆盖连锁零售、社区、普教、 物流 等典型行业场景。

根据《中国 数字经济 发展白皮书(2020 年)》,数字经济可以用“四化”框架来描述、理解,“四化”分别为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数据化治理。

数据价值化重构生产要素体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数字经济下,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全新的、关键的生产要素,贯穿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全部流程,与其他生产要素不断组合迭代,加速交叉融合,引发生产要素多领域、多维度、系统性、革命性群体突破。一方面,价值化的数据要素将推动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发生深刻变革与优化重组,赋予数字经济强大发展动力。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催生出 人工智能 等 “新技术”、 金融 科技 等“新资本”、智能 机器人 等“新劳动力”、 数字孪生 等“新土地”、 区块链 等“新思想”,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新形态将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不断释放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另一方面,数据价值化直接驱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广泛深度融合,乘数倍增效应凸显,对经济发展展现出巨大价值和潜能。数据推动服务业利用数据要素 探索 客户细分、风险防控、信用评价,推动工业加速实现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的智能化生产,推动 农业 向数据驱动的智慧生产方式转型。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实施的保障:数据经济下,数字产业化也即信息通信产业(如 电子信息 制造业、电信业和互联网行业等)得到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广泛深度融合,乘数倍增效应凸显,对经济发展展现出巨大价值和潜能。数字化治理则是数字经济创新 健康 发展的保障。“四化”的内涵在图表中列述如下: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占 GDP 比重持续增长:2019 年,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核心的增长极之一。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 2005 年的 26 万亿元扩张到 2020 年的 392 万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逐年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05 年至 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由 142%提升至 386%,2020 年占比同比提升 23 个百分点。

产业数字化占比提升 VS 数字产业化占比下降:2020 年我国数字产业化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迈进,数字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一批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产业生产体系更加完备,正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跃进,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 75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53%,占数字经济的比重由 2015 年的 257%下降至 2020 年的 191%。2020 年产业数字化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 探索 ,数字技术带动传统产业产出增长、效率提升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达到 317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103%,占数字经济比重由 2015 年的 743%提升至 2019 年的 809%,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海康的优势不在于全知全能,而在于优势领域的绝对霸主地位:我们认为相比于同样进入到产业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合作伙伴而言,海康的核心竞争力有两点:

在部分优势领域,尤其是偏行业端(与互联网企业在消费端形成对比),海康威视对行业运行的逻辑更为明晰,对产业用户需求的理解更为深刻;

凭借得当的软硬一体的研发能力与强大的软硬件结合的供应链体系,海康有能力将用户需求真正落地。

注:以 CR4 为区分指标, CR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342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5
下一篇 2023-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