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全球比例超70%,具有哪些实际意义?

工信部: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全球比例超70%,具有哪些实际意义?,第1张

工信部: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全球比例超70%,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促进有关行业之间的创新与发展,促进规模化和联网各种产业升级和促进。有利于长期持续引领我国关于动物联网之间发展。

相关消息表明,我国的工信部已经做出相关政策和消息提示,我国有关移动物联网连接的总数已经占全球比例的70%,通过相关消息能够了解到对这一种信息能够进一步发展我国关于动物联网,在富能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各种升级和转化,而且能够丰富人们正常社会生活,带来更多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整个行业能够树立一个小标杆,而且解决有关规模化的各种应用,是非常值得长期发展与提升,并且能够促进有关我国和全球动物联网之间的发展与进步。对这种政策主要使用的是现在的5G网络,而且能够通过在智能远程以及多方面智能家居等多个层面角度进行广泛应用,能够凸显一个网络技术的前景与发展。有关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改善和技术调整,能够推动自身网络的全面发展,也能够促进数字经济的转型和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还表明会着重于几个方向点能够促进有效发展,包括汽车智能家居全智能化等多种有关生活智能化的各方面应用和改善,能够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去做到充分调整,并且还围绕有关农业工厂医疗等多个区域,能够体现到人们正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这样才能够有效改善人民生活。而且能够加强对环境监测,消防保护等多个力度做出有效调整。

总体而言,此种技术改善与占用比不断提升是非常有助于未来有关于网络之间协同创新应用和长期发展做准备,而且能够带来更多有关技术创新的改革,以此促进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上班时,使用在线软件远程开会、依据智能系统跟进工作进度;节假日,一键点单预约景点、餐馆和住宿……这已经成为目前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情景。随着5G网络的完善和相关规划的发布,数字经济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正在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各地尝到数字经济“甜头”

疫情发生后,各地政府看到了数字经济的强大优势,也看到了数字经济对促进出口、拉动内需、助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意义。

在促进出口方面,浙江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社群等综合数字化解决方案,率先举办在线展会,对接外贸企业和境外采购商。根据浙江省商务厅的预测,在特殊时期充分发挥浙江数字经济优势,预计浙江全年可通过网上交易会推动各类订单落地150亿美元左右。

在拉动内需方面,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贵州,应用数字经济,通过举办网络直播带货、数字灯光秀等活动助推商品旺销。贵州全省重点监测的13家零售、餐饮企业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平均日客流量同比上涨164%。

在制造业升级方面,湖南省工信厅厅长曹慧泉介绍说,湖南省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形成智能制造“湖南模式”“长沙现象”,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 汽车 、电工电器、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产生了一批样板。

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

随着当前5G网络的逐步完善,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张学植表示,今年以来,随着我国新基建蓝图的展开,5G不仅成为我国应对疫情冲击扩投资、促消费、稳增长的有效手段,更是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成为构筑数字经济发展之基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认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给数字经济带来更多可能。未来国家要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原始创新的研发上给予引导和支持,同时要为数字经济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地方政府的数字经济规划也正在陆续出台。如9月22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 2022年)》;10月1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总体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386%,其中,产业数字化占比809%,远高于数字产业化占比(191%)。从数字经济就业结构来看,产业数字化招聘占比也高于数字产业化,其中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占比及薪资均高于第二、第一产业。从薪资来看,数字产业化领域薪资总体高于产业数字化领域,数字产业化高端就业吸纳能力强。

数字经济高速增长,产业数字化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392万亿元。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GDP重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20年的386%。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呈现出高质量、高增速的双高特性,同时也加快向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数字化治理的“新四化”趋势转型的步伐。

从数字经济内部结构来看,2020年疫情下,一方面,数字产业化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产业生产体系更加完备,2020年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的比重由2015年的257%下降至2020年的191%。

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深入发展获得新机遇,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数字化新模式接替涌现,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前景广阔,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全面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孕育广阔成长空间。

2020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743%提升至2020年的809%,为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输出强劲动力。

产业数字化是就业吸纳主体,呈现三产大于二产大于一产特征

从数字经济就业结构来看,数字产业化领域招聘岗位占总招聘数326%,占总招聘人数比重达242%,就业岗位占比显著高于同期数字产业化规模占比。产业数字化招聘占比仍然高于数字产业化,招聘岗位和招聘人数占比分别达到675%和758%,吸纳数字经济就业能力更强。

由此可见,产业数字化是就业吸纳主体。从产业数字化招聘岗位来看,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就业岗位占比高达602%,远高于第二产业的71%和第一产业的01%;薪资方面,第三产业薪资为82007元/月,高于第二产业12567元/月和第一产业1976元/月。

数字产业化高端就业吸纳能力强,平均薪资高于产业数字化

从薪资来看,数字产业化领域平均月薪达92119元,高于产业数字化平均月薪10971元,说明数字产业化高端就业吸纳能力强。相同学历条件下,数字产业化领域薪资也总体高于产业数字化领域,如产业数字化领域专科及以上岗位平均月薪达130575元,数字产业化领域约为123666元,平均薪资差距约为56%。

——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地铁刷脸通行、预约挂号在家就能看病、点餐过程随时查看每道 美食 的材料追溯信息、AI教育机器人协助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堂管理、审批登记智能“秒批”……在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福州数字经济新产品遍地开花。

乘着“数字中国”建设的东风,20年来,福州市认真贯彻“数字福建”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力推动“数字福州”建设。数据显示,2019年,福州数字经济规模达3900亿元,增速在20%以上。数字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正逐步成为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积极拥抱数字浪潮

福州市抓住信息化先机,积极拥抱数字浪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加强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从成立“数字福州”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制定3份“数字福州”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到成立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从“一枝独秀”的福州软件园到“百花齐放”的数字经济产业;从最早的办事“跑多趟”到如今“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数字福州”建设蓬勃发展。

作为“数字福州”建设的急先锋,福州市鼓楼区于2001年5月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数字福建”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区。当时,鼓楼区内基础较好的7个小区成为信息化社区建设试点,试点小区于2001年底基本实现宽带网布线到户,初步构建了社区信息服务网络。由此,“数字鼓楼”、电子政务服务系统——“12345便民呼叫中心”等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围绕“数字福州”建设,福州积极健全信息化建设发展机制,优化信息化建设布局,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不断创造电子政务建设新成果,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 社会 生活方式转变。

通过制定“数字福州”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举行全市产业发展促进大会、连续举办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出创新成果展示,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力量在福州落地。

以福州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为例,在福州市政府发布《福州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后,网龙公司在建的5G+人工智能智慧教育应用示范项目和全球数字教育装备展示平台双双入选首批重点建设项目。网龙公司首席执行官熊立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建设智慧教育相关基础设施,构建服务全球用户的终生学习社区。

在空间布局上,福州市重点打造环中心城区“福州软件园—海西高新园—马尾物联网产业园—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的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带,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实现产城融合,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所处的滨海新城,围绕“产、城、人”融合模式,推进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等20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将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

2000年6月,福州软件园创业楼迎来首批入园企业。“当时,园区内的研发楼宇只有寥寥几栋,产业规模仅127亿元,入驻企业127家。”福州软件园管委会负责人回忆道。如今,福州软件园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创新成果层出不穷。195栋现代楼宇拔地而起,770家软件相关 科技 企业在此安家,总收入超千亿元。

福州市市长尤猛军表示,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数字经济上市企业已经达到37家,占全市上市企业的一半。一批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脱颖而出,福昕软件在PDF领域位列全国第一、世界第二;新大陆 科技 集团成为二维码解码芯片领域的领头羊;博思软件的电子凭证、票据业务,在省一级市场占有率高达80%。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成长壮大,撑起了福州数字经济发展的崭新天地。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近年来,福州市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为依托,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福州市已建成软件信息、大数据、物联网、显示、光电芯片等五大产业基地;打造电子缴费、电子证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信用信息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率先实现行政审批全流程电子证照应用,市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70%,“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达93%。

如今,行走在福州 汽车 北站、东部办公区、林则徐纪念馆等地,既不用证件也不需要卡片,只需一个网证二维码便可自由通行。

让“一码走天下”成为现实的是掌握了二维码核心技术的新大陆 科技 集团。这个与“数字福州”共同成长起来的企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集团CEO王晶表示,去年,新大陆 科技 集团与福州市政府、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围绕全国首个“网证”应用示范城市达成战略合作。今年8月,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福州市政府、新大陆集团共同致力打造的可信数字身份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集成于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e福州”APP的总体架构中,为700余万用户提供网证开通下载等功能。

数字化在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提供了新机遇。纺织巨头恒申公司依托数字大脑,实现“产、供、销、人、财、物”数据的实时获取和智能挖掘,让生产更高效智能;福建春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物联网追溯体系,对从基地种植到终端销售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手机APP客户端可视化查询;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进人工智能+制造生产过程优化项目,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东南(福建) 汽车 工业有限公司的信息化系统覆盖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场景。

“以‘数字福州’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今年将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4500亿元。”福州市大数据委党组书记、主任张青雅说。

发挥数字峰会效应

2018年4月,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盛大启幕。福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运用峰会成果,发布《“数字福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明晰发展路径,定下发展目标,梳理生成了一批“数字福州”建设项目。今年是“数字福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也是福州市蓄势待发,推动“数字福州”建设再上新台阶的一年。

“目前,我们正在全面提速‘城市大脑’建设,致力于打造城市智能中枢。随着一批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政务服务将更加高效,城市管理更加精准。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加快‘数字福州’建设。”尤猛军说。

张青雅表示,福州市将继续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据开发利用,激活数据新要素,发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平台效应,深化与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合作,推动福州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福州以更高标准继续办好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通过发挥数字峰会溢出效应,加大云招商力度,提升峰会品牌影响力,新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项目;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强化创新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推动福州滨海新城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国家 健康 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建成人脸识别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电子缴费、信用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能力;推进数字经济企业向重点产业园区集聚,打造10个以上省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和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

在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国家 健康 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进驻,三大电信运营商、奇虎360公司等一批企业入驻;在马尾,中国·福州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启用,物联网开放实验室二期即将投用;在福清,围绕京东方、捷联电子等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全力推进,加快引进显示材料、模组制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下游项目。

2020年是福州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数字应用,百花齐放;数字融合,千企赋能;数字惠民,万家受益’为重要目标,创新扶持本土数字经济企业、贴心服务数字经济头部企业,以项目为重要抓手,推动新时代‘数字福州’建设实现大跨越。”张青雅表示。

1 法定数字货币框架需要非银行支付机构参与
法定数字货币尚无统一概念。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将“数字货币”定义为“一种仅仅通过电子方式存在的支付方式……可以被用来购买实体商品和服务”……包括“私人的数字货币”和“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比英格兰银行更进一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多个公开演讲中明确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多重内涵:法定的、加密信用货币,采用了一系列的算法,并且在支付功能上衍生出更多智能化功能。
为此,央行设计了一套“一币两库三中心”的系统架构,即:以数字货币为中心,设计发行库和存款库,搭配认证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以及登记中心。央行数字货币奉行央行发行、商业银行账户流通的方式,发行库存放人民央行存放数字货币,存款库是商业银行存放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认证中心对机构和用户身份进行集中管理;登记中心完成央行数字货币全生命周期以及权属登记;大数据分析中心实现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指标检测分析等目标。
商业银行是法定数字货币框架的重要节点,扮演着肩负央行数字货币流通的重要角色。在中国非银行支付机构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让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参与数字货币运行框架是更优选择。原因在于:第一,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法定数字货币推广。在商业银行内部,法定数字货币和实物货币存在竞争关系。社会公众倾向于将现金账户中的数字货币兑换成传统货币以换取收益,以商业银行推广数字货币的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避免商业银行重复建设支付应用场景。与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同,目前商业银行的支付场景相对缺乏多元化,再造支付应用场景将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非银行支付机构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将被浪费;第三,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适当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为央行数字货币服务进行必要的软件和硬件升级;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传统人民币的存取服务。两套系统同时运营将会增加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第四,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支付工具建设和通道整合。在法定数字货币框架中,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工具单一和支付通道复杂可能会降低社会公众使用法定数字货币的积极性。
2 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重塑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角色
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过程中,各类非银行支付机构扮演着四类角色。第一类,账户管理者角色。非银行支付机构不能经营存贷款业务,其支付账户中的金额不属于存款,社会公众更容易接受非银行支付机构充当“数字钱包”的角色。同时,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数字货币钱包及其终端等系统的开发和运营上具备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央行数字货币的顺畅管理、使用,也不用担心存在非银行支付机构挪用资金的风险。第二类,支付服务提供者角色。非银行支付机构拥有包括移动支付、跨境支付、农村支付等在内的大量场景开发、运营经验,和基于场景的支付市场的相对较大占有率。一方面,有实力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智能法定数字货币为基础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用户的兑换、支付、存储及相关衍生需求;另一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利用丰富的场景促进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广使用。例如在消费者想要通过央行数字货币进行投资时,非银行支付机构凭借着传统货币投资支付服务的经验和升级的数字钱包,完全可以胜任数字货币投资的专门支付服务提供者角色。第三类,系统建设服务提供者角色。全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各省(直辖市)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城市处理中心(CCPC),将会在法定数字货币框架下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在法定数字货币和传统货币长期并存的时期,NPC和CCPC将是双重重要节点。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作为法定数字货币框架下的次要验证节点对多中心、分布式的系统架构进行补充,继续与NPC和CCPC完成对接。
3 非银行支付机构与法定数字货币系统的技术对接
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创新伴随着与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对接展开,覆盖数字货币产生、储存、使用、回笼全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层技术的对接和交易模块的对接。基础层技术对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基础安全技术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移动终端交易形式的提供方,需要应用终端安全模块技术,对接统一加解密系统,提供安全存储和加解密运算的载体,为数字货币提供有效的基础性安全保护。第二,在数据安全技术层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整个支付体系的一环,在交易传输上,应采用官方统一规定的密文+MAC/密文+HASH的技术方式传输数字货币信息,以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不可篡改性。第三,在交易安全技术层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参与记账的高级节点,在交易进行中采取盲签名技术保证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性,并通过流水号、时间戳等多种方式杜绝重复支付的可能;并通过加解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防伪方式确保交易的真实性。
在与交易模块对接时,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做到:第一,与认证中心对接,获取相关数字证书,以及用户身份信息;第二,与可信服务管理模块对接,以便获取数字货币的使用功能;第三,与发行系统与储存系统对接,通过银行库进行数字货币的申请和兑换;第四,与交易通信模块对接,保证用户能基于在线交易通信通过交易网络在智能终端实现在线支付;第五,与登记中心对接,通知记录数字货币交易流水,以完成央行数字货币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过程的登记。
4 非银行支付机构与法定数字货币系统的场景对接
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场景对接基于其自身角色的转化。法定数字货币是算法货币、智能货币,因此业务创新和场景拓展是法定数字货币系统的应有之意。非银行支付机构能够实现的场景对接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第一,赋能金融行业,化解金融场景化服务局限。目前,金融场景化服务存在着业务建模不具备普适性、不同主体存在不同管理要求以及参与主体系统对接成本高等局限。非银行支付机构对接法定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通过研发智能合约建立资金流向、触发条件、价值变化规则、收益权登记等行为信息以及对应的资金信息(金额、账户、币种等),化解金融场景化服务的现有局限。非银行支付机构应用数字货币的原子属性和智能合约的原子交易“组装”成业务模型,无需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单独开发平台,并避免了行业平台垄断、信息不公开等问题。
第二,拓展使用场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在现有支付场景丰富的基础上,不断根据法定数字货币的特点拓展使用场景,满足用户的兑换、支付、存储及相关衍生需求。同时,通过聚合应用,用户可以使用非银行支付机构的App对接大量场景和服务。
第三,提升资金安全,打造通用数字钱包。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提供数字钱包服务,通过自身技术打造符合安全标准的数字钱包,保证用户资金安全。可选择的方法包括:央行与非银行支付机构合作开发一个统一的通用版数字钱包应用,或者授权若干符合资质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通用版数字钱包服务的权限。数字钱包可以实现用户在各个商业银行的资金甚至在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自有账户里的留存资金与法定数字货币的相互兑换。从实现角度来讲,同时,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还可以绑定非银行支付机构数字货币钱包,达到传统账户绑定数字货币钱包的联合管理。
第四,助力跨境结算,搭建安全可靠跨时区联盟链。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深度参与法定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系统。至少在两个方面可以实现与商业银行、央行的合作。第一,可用支付标准及工具。非银行支付机构参与标准和工具的研究与设立,实现技术上的对接可能。第二,跨境支付业务系统。以央行牵头、商业银行、有资格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参加的业务系统将会有助于实现高效跨境支付。
5 非银行支付机构与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框架对接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数字货币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中有几个焦点问题需要回答。第一,如何确定法定数字货币所有权?这是一切法定数字货币法律行为开展的基础。第一种思路,认为法定数字货币是无形物,作为特殊动产,适用《物权法》的规定。例如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刘向民认为,“解决数字货币的所有权转移问题,也应紧紧围绕所有权的公示方式展开。”第二种思路,认为数字货币是电磁记录,适用数据转移与交易的法律。数字货币的本质是电磁记录,电磁记录内容的转移记录在数字货币技术架构的节点中。以节点记录的变化作为所有权转移的标准。第二,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安全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本问题。除了通过立法强制要求提高技术安全等级之外,还应当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系统中的各类主体的数据权利。第三,如何规制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问题?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问题是货币法律框架的必要内容。技术层面上,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应当包括相应的帮助识别、处置与洗钱、恐怖融资的相关机制的技术架构。法律层面上,特定参与者应当具备身份识别信息、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交易记录查询等权利。
我们认为,在构建我国法定数字货币法律框架时还应当考虑在以下方面规制非银行支付机构。第一,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明确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法定数字货币参与者身份,搭建技术——业务双层权利义务体系。技术层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次要验证节点,可以根据中央银行明确授权下进行代码修改、节点 *** 作、架构存储、交易验证等等;业务层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商业银行角色的补充,遵守法定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均一化”管理,但是在支付之外的场景创新上,充分给予空间,以实现“负责任的创新”。第二,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遵守国家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一般立法。在法定数字货币法律框架中,还应当遵守相关数据保护与个人信息安全的特殊规定。第三,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扮演出支付服务提供商以外其他角色时会创设许多的新型商业模式,其权利义务应当按照商业法律规范和数字货币法律框架进行双重规制。
法定数字货币是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更多的参与主体将会从法定数字货币的智能、加密等属性中获益,创造出更多的应用场景,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有活力发展。未来我司也将会持续关注该领域的相关问题并主动配合监管机构,进一步参与科研、金融、互联网等各行业研究,全力支持央行推动构建中国法定数字货币体系,推动新金融时代的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区块链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引领当下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目前,区块链快速发展并渗透到我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不仅强化了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能力,而且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区块链是驱动数字发展新引擎

随着区块链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创新应用不断拓展。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去年全国共有近2000个区块链项目,区块链市场规模超32亿元。”

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阳曾表示,区块链是经济活动开展所必需的信任基础设施,为金融、农业、工业、能源等行业及公众提供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它还是一种协作工具,变革生产关系,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提高协作效率,降低成本。

事实上,区块链因其颠覆式创新而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级的技术”,被认为是战略性新兴技术中最具革命意义的。2019年10月,区块链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0年4月,区块链被纳入新基建,在“十四五”规划中,被列入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未来,区块链将迎来创新发展新机遇。

不过,张超表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层面,区块链上的数据治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是数据治理需要有明确的管制主体,但是在除了联盟链的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或者称为公链)中可能找不到一个相对明确的对象作为管制主体;其次,由于区块链上的数据无法被轻易篡改,导致数据治理过程中,数据所属主体对数据进行修改及删除等权利或无法被充分保障。

区块链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区块链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近年来,除金融、政务两大集中爆发场景外,在赋能法治领域方面更是大有可为。一方面通过“区块链+法治”的多方位、多领域应用,能有效提高法治建设效率;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也能给公检法机关破获新型犯罪案件提供帮助。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基于海量链上数据分析与追踪,区块链技术为政府、企业和用户提供了链上数据监控、交易图谱和链上地址分析。针对涉嫌虚拟货币等犯罪活动,区块链浏览器提供链上数据追踪,打击虚拟货币犯罪,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区块链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357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5
下一篇 2023-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