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一下地震是怎么预测的?

谁说一下地震是怎么预测的?,第1张

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

有些动物也本能地具备预知地震的能力,沈阳法库地震台就尝试运用动物来预测地震。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但可靠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至今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还认识得很不够。地震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因此,尽管地震预测问题提出很久,但进展缓慢。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所以地震的发生必然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同时,地震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只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他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测地震。另外,地震的发生又带有随机性。在积累着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薄弱点及其性质,而对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清楚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估计地震发生的概率问题。根据以上这些考虑,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它们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有联系的。若将3种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那么,对于地震的预测有哪些 方法 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下简单地震预测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简单预测地震的目的
地震预测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但可靠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至今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还认识得很不够。地震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因此,尽管地震预测问题提出很久,但进展缓慢。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
简单预测地震的方法
地质方法

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统计方法

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前兆方法

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简单预测地震的小贴士
动物对于地震更为敏感,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 顺口溜 总结 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 报告 。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看了“地震要如何预测”的人还看:

1 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

2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3 如何减轻地震灾害

4 地震时怎样逃生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破坏性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使地震预报成为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成为当代地球科学中最富有魅力的一项前沿性课题。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为实现这种目标提供了可能。特别是经过近40年来艰辛的探索,人们在认识地震发生过程,掌握和应用地震预报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地震预报的实际应用中所获得的某些成功,对减轻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和鼓舞人们实现预报地震的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
地震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清理攻关”、“实用化攻关”、“深入攻关”以及“七五”、“八五”科技攻关。使测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地壳形变分析预报方法、电磁学分析预报方法、地下流体地震预报方法、地震宏观异常预报方法、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方法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地震学地震预报方法就是利用前期发生的地震(包括大、中、小地震)的信息来预报其后的较大地震。地震是应力和构造活动的产物,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图像及地震波特征正是地壳应力场、构造活动格局及地壳介质变化的反映。因此,通过对已发生地震的分析,寻找大地震前由震源区附近应力的集中、增强所产生的各类前兆,正是地震学预报方法所研究的对像。地震学预报方法所获得的大震前兆信息可称为“震兆”。与各类前兆预报方法相比,地震学预报方法在目前研究得最深入,预报方法最丰富,在实际应用尤其在中长期预报中使用得最为广泛。地震学预报方法分为:1、空间图像方法;2、时间进程方法;3、地震序列方法;、4、地震相关方法;、5、震源及介质参数方法;6、合成方法。
地壳形变是地壳介质在内生的构造应力和外生的天体引力以及地表荷载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则是在孕震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的不断积累,直到岩石发生破裂前后的一种最直接的伴随现象,这种构造应力积累直到岩石快速破裂,一般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与其伴生的地壳形变呈现出长、中、短、临的时空变化图像。
近几年我国地壳形变观测技术有了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时空尺度上把地壳形变观测的各个手段联成一个整体的观测系统,从而有可能获得真实的地壳运动图像;二是几何观测和物理(重力)观测相结合,使地壳形变研究工作由几何学向运动学、动力学方面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定量化的研究地壳形变动力学过程,从而可以对地壳形变进行一定的预测,推动地震预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研究工作。
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应变积累过程中由于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会在破裂(地震)之前出现明显的在时间上分阶段性的不同周期的地壳形变,这就是目前采用大面积形变测量,跨断层形变测量和固体潮汐形变测量方法进行地震预报的理论基础。
将电和磁两种现象密切联系起来的电磁学理论体系是麦克斯韦于1862年建立起来的电磁场理论。地球电磁学是在现代电磁学的基础上推进和发展的,他的基础是电磁理论在地球介质条件下的应用,形成了特定的地球电磁学学科。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将伴随有介质电磁性质的改变或电磁场的变化,因此地球地磁学方法应用于地震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利用地球地磁学的理论和技术,探索与孕震过程有关的地球介质的电磁性质及电磁场本身的变化,为地震预报以及孕震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我国地震电、磁前兆的观测是分开的,其观测方法有以下四种分类划分法:
(1)按使用场源的种类划分,可分为被动场源(天然场源)和主动场源(人工场源);
(2)按场源频率划分,可分直流、交流电磁场法,使用的频率有:
DC—超低频(ULF),频率在10Hz以下;极低频(FLF)、甚低频(VLF),频率从001到30KHz。
(3)按观测的物理量划分,可分为岩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场强的观测。
(4)按测量方式划分,可分为固定台站(定点)测量,定点定期重复测量和不定时不定点测量(面积和剖面线测量)等等。
地下流体的异常动态变化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成因上的联系,这是利用地下流体方法预报地震的基本依据。地下流体是构成地壳介质的一种特殊的、最活跃的组成成分,能够灵活地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岩石的应力应变;同时,地下流体的动态变化,对岩石的应力应变过程还要产生促进作用。
地下流体动态变化能够灵活地反映岩石的应力应变,已为大量资料所证实。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引起的地壳体应变反映的灵敏度可高达10-10。流体中含有的丰富多样的化学元素组分,尤其是其中的气体组分,也能灵敏地反映岩石的变形破坏,且显示出多种测项的异常变化,从而可提供丰富多样的地震前兆信息。
地下流体的动态观测,是流体方法预报地震的基础。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流量、水温、水化、气体及断层气等。目前,我国已建成多层次、多项目、立体式的流体观测体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流体前兆资料,为流体前兆理论研究和实际地震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宏观异常现象一般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仅凭感官就能观察或感觉到的与正常现象不同的自然现象。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则指在地震发生前后出现,且与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宏观异常现象。常见的宏观异常现象有:
(1)地下流体异常
A、地下水异常:水位升降异常、物理性质异常、化学组分异常;B、地下气体异常:气体溢出异常、翻花冒泡异常、燃气火球异常;C:地下油、七异常:石油产量异常、深井喷油异常。
(2)生物异常
A、动物异常:a动物分类:穴居动物、水生动物、禽类、畜类、昆虫、其他野生动物;b异常形式分类:行为异常、习性异常、迁徙异常。
B、植物异常:重花重果、再生或死亡。
(3)地球物理场异常
A、地光异常:大气发光、器物发光、燃气火球发光、地裂缝闪光;
B、电磁现象异常:电磁干扰、静电干扰;
C、地声;
D、有感地震‘
(4)地质现象异常
地裂缝、滑坡、坍塌。
(5)气象异常
旱涝异常、增湿异常、风异常。
地震宏观异常的出现是重要的临震指标。宏观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3-5天、几小时乃至10多分钟。只有个别出现在震前10多天甚至一个月以上。因此,宏观异常的出现是重要的临震异常显示。所以,在完成对地震形势趋势估计的背景下,及时发现、收集、分析宏观异常现象,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的关键措施。

地面上有一个很重箱子,你使劲推,你的力气有限,累了就松手。在发力的时候你需要抗衡的就是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随着你力气逐渐加大,终有一刻箱子会被推动,你的力气战胜了摩擦力。但是你无法预测箱子会在什么时候被推动,也不知道你累趴之前箱子会滑动多远。根据推力与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几种可能,箱子的运动也会有不同状态:

1静摩擦力很大,滑动摩擦力相对较小,推力要超过静摩擦力才能推动箱子(比如说一个爆发力),其后推力与滑动摩擦力角力,就不需要再使很大力气就能维持箱子的滑动。

2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差不多,于是发力时不需要很大的爆发力即可推动箱子,但是维持箱子运动仍需要一定的力。

3考虑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地面摩擦力分布不均匀(比如从湿滑的地面过渡到干燥地面),那么一开始推动箱子就很容易,但是推着推着就越来越吃力,直到有一刻箱子停下来了,你要短暂的重新蓄力才能再次推动,但是推不多远你就精疲力竭了。这个推箱子的模型和地震有着一定的类比性。推力即为板块间的应力(这个力一般由地幔热对流提供),相对滑动即为地震的发生。

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

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

尽管通过观察地震云来猜测地震,是一个不花本钱、简单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偶然性和局限性,并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所谓地震云,就是在天空出现的一条很长的带状云,它与喷气式飞机在空 中拉出的尾气非常相似。

假如空中出现很长的带状地震云,则表明近期内将会 有地震发生,地震的方位与带状云垂直。

也就是说:假如地震云是东西走向, 那地震发生地点就处在南北方位;假如地震云是南北走向,那地震发生地点就 是处在东西方位。

至于地震究尽是发生在南北(或东西)的哪一个方位这就要通 过对地震云的外形来进行判定了。

尽管人们观察到的地震云在空中拉成一条近似的直线,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弯曲度的,往往地震的方位就是地震云弯 曲的方向,比如:地震云稍微朝南弯曲,表明地震将会在南方发生的可能性较 大;地震云稍微朝北弯曲,表明地震将会在北方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地震云的 弯曲较明显,表明地震发生地与观察点的间隔较近(约1000 公里左右);

反之, 地震云的弯曲不明显(几乎是一条直线),表明地震发生地与观察点的间隔较远 (1500 公里以上到2000 公里)。

地震的震级如何判定这就要看带状云的粗细和浓度了,如带状云较粗、浓 度又深,表明地震的震级较高;反之,带状云较细、浓度很浅,则表明地震的 震级较低。具体判定震级的大小,全凭个人经验,这里不太好具体描述。地震 发生的时间,通常是在看到地震云后的七天左右,根据本人经验第六天发生地 震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说地震云很像是喷气式飞机的尾气外形,那么又如何来对这两者进行 识别呢根据本人经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加以区分:一是地震云在形成过程中是 两头一样由细变粗,而飞机尾气开始是一头粗一头细,并且细的一头能看到飞 机银白色的小点向前延伸;二是在没有看到形成过程的情况下,可以从其形态 进行判定,地震云一般是呈现丝带状,而喷气式飞机的尾气一般是呈现鱼鳞状。 对地震云产生机理的个人见解: 地震发生前,在地质岩层结构形变的巨大应力作用下,产生一个强大的静 电场,这个静电场会使大气层形成一个以震中为圆心,数千公里为半径的带状 巨大圆环。实在,人们观察到横过天空的线状地震云,只不过是这个带状巨大 圆环上的一段孤线而已。地震的震级越高,其形成的带状巨大圆环的半径越大; 反之地震的震级越低,其形成的带状巨大圆环半径越小。

震级太低就难以形成 带状圆环了,一般来说,能够形成带状巨大圆环的地震,其半径通常不会短于 1000 公里。实在,受种种气象条件的限制,地震云难以形成完整的带状圆环, 更是不可能被完整地观察到。由于这个圆环实在太大,从地面上只能看到其中 的一部分。

从理论上讲只有太空中的宇航员,才有可能完整地观察到这个大圆 环;而实际上从太空中也是观察不到的,

一是由于带状云环太细,达不到人的 视觉要求;

二是从太空向下看,云环很轻易被掩盖在地面背景中;

三是由于这 个地震云的巨型圆环太大,各地的气象条件又不相同,比如:风向、风速、云 雾,阴雨、黑夜等,都会破坏、遮挡或掩盖这个大圆环的完整性。

再说地震云 形成过程的时间很短,前后仅三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假如当地风力较强 还维持不到二十分钟。

所以地震云能够被有心人观察到,纯属多种条件下的偶 然偶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426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7
下一篇 2023-08-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