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制造大国准备好了吗

迎战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制造大国准备好了吗,第1张

我们来想象一下“未来工厂”的画面:顾客打开手机App定制汽车,电脑自动下单,机器下达指令自动运行,产品会和机器人沟通并自动纠错,合格率达9999%,生产效率是今天的N倍……
工业40”,这样一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正频频出现。什么是“工业40”其实,“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要理解“工业40”的背景,我们可以追溯全球工业的发展历程。工业10实现了蒸汽机的发明,工业20实现了生产线的批量生产,工业30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而工业40将实现定制化生产,定制周期简短,生产方便快捷。从2008年以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的出现,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已经拉开帷幕。
工业拥抱互联网的未来是什么
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国际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各公司领袖兴致勃勃地畅想工业拥抱互联网的未来。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王海滨告诉记者:“工业40,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对于我们传统企业来说是一场革命。传统方式是我的企业生产我的冰箱,生产得越多越好,卖出去,就希望客户不要回头来找我,有什么问题找我的经销商去,我也不会关心他们的感受和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样。但是互联网和工业40的出现,要求我们不仅要造更好、更新的冰箱,同时还要关心消费者的感受。当客户从手机给了一个购买冰箱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内部智能化制造平台要对这种要求作快速反应和快速决策,这样才能抓住市场创新最核心的竞争能力。”
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向记者介绍:“在未来,感应器将分布在车辆各部位并互相联网,会呈现出一幅多方位全景交通情况图。以融入信息物理系统为核心的可持续交通移动方案,对超级人口密集区将至关重要。”他举例,德国现在已有司机驾驶助理创新系统,能帮助司机在高速路上保持在行车道行驶。
“智慧工厂”亦是当下工业领域很热的理念。“智慧工厂的重点是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实施的实现,在智能生产方面主要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3D打印等等技术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未来整个行业的研发时间从设计到投产缩短整整1/3。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力成本在产品生产中的总价值方面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少。”封兴良说。
各国使出什么“绝活”
“工业40”概念在欧洲乃至全球工业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各大制造业国都纷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和策略,不少人认为这可以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德国:与中国“联姻”
今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就任德国总理后第八次访华,她成为西方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在任上访华次数最多的。中德这次联合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开创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合作的新局面。
“工业40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合成,与IT信息软件的无缝合作成为我们进行技术整合的一大重点。当工业40的潮流来到中国,德国希望能与中国共赢产业生态。”德国菲尼克斯(中国)公司总裁顾建党告诉光明网记者。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的竞争力让德国感到非常大的压力,另外一个是美国的压力,美国网络技术的增加,进一步统治整个制造业。德国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下,一个是追赶者的压力,一个是领先者的压力,它想要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封兴良认为。
“现在的中国制造业既有‘10’的阶段,也有‘20’的阶段,做到‘30’的还很少,德国人今天的工厂要实现‘40’也需要20年时间。‘工业40’是一个愿景,但对所有制造企业来讲,这将是一个转折点。”顾建党表示,“工业40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今后有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来做这件事。中德之间的合作,其中重要的一项是从教育与人才培养入手,这将会是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顾建党介绍,他们与同济中德工程学院已经建立国内“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有机器人、数控车床、机器人滑行导轨、智能照相机、控制软件和服务软件等一系列硬件设备和支撑软件,实现了人、加工件与机器的智能通讯与协同工作。”
美国:工业互联网
美国路径与德国路径最大的不同,美国更侧重于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工业40”的美国版称为“工业互联网”,顾名思义,美国希望借助网络和数据的力量提升整个工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项晓峰表示:“我们大家接触的消费物联网主要是智能手机和可穿戴产品。工业物联网我们有两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部分叫做信息物理系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大数据。工业大数据与工业物联网密不可分,工业大数据分析是未来工业在全球市场中发挥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企业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促进工业领域产业结构升级。”
项晓峰说,今后以制造业为首的企业将会尽可能借助于这一巨大的网络,为开发新产品和服务而搜集数据。只有善于分析和使用这些庞大的数据,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产业价值链主导权
在美德两国“火拼”下,日本制造业感受到强烈的危机感。《日本2015版制造业白皮书》强调了 IT、物联网、大数据在制造业的作用,而三菱电机、富士通、日产汽车和松下等日本知名企业则组成了“产业价值链主导权的产业联盟”,共同探讨工厂互联的技术标准化,并争取使其成为国际标准。
“日本工业的发展总体与美德趋同。日本希望从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切入,通过完整的工业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效率,以实现社会创新。未来产业链将更偏重于人机协作方向,人和机器一起工作时,能实现更复杂、更精工化的生产,而机器人代替人力去做出人工无法达到的标准。工厂自动化用到的网络系统和一般IT网络系统不一样,未来的工业自动化系统需要具有具有工业以太网功能又能兼容用户端的互联网。欧姆龙的使命就是把两个不同环境的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工厂与用户的互联互通。”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松山信表示。

日本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国土、经济、交通、环境、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该系统旨在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
目前,日本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相互连接和数据共享,通过统一的平台和数据标准,实现了信息的高效利用和共享。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确保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此外,日本政府还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智能城市、物联网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公众的满意度。
总之,日本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现状是稳步发展,正在不断推进和完善。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 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 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 *** 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物联网(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两项关键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目前,教育部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有"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三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此三个专业从2011年才开始首次招生,首届毕业生于2015年毕业,但整体人数较少,所以,无法从往年的就业率来判断未来的就业情况,但可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网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网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49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8
下一篇 2023-08-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