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业互联网向各行各业延伸

5G+工业互联网向各行各业延伸,第1张

5G+工业互联网向各行各业延伸

5G+工业互联网向各行各业延伸,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技术的不断成熟,为5G毫米波的落地应用打下了基础。“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将呈现梯次落地

5G+工业互联网向各行各业延伸1

在数字技术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延伸的过程中,“5G+工业互联网”引领着技术变革,深度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

在近日举办的“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布会、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5G+互联网高峰论坛”和“2021中国国际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上,“5G+工业互联网”再度掀动热潮。与会者表示,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5G+工业互联网”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首先,进一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深入推进网络、标识、平台、安全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其次,进一步增强应用创新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资源和能力共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

第三,进一步壮大融合发展生态,加强部门协作、央地协同,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体系。在标准研制、技术验证、先导应用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表示,近年来,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全国各地,尤其是产业各方,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赵志国说,未来几年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期,要把发展和安全统筹好,一手坚定不移抓发展,一手坚定不移保安全、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工业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工信部将推出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两个工程,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开展两类示范,一类是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示范,一类是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示范。同时,研究进一步完善新的政策工具包。推动“5G+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融入千行百业。同时也要丰富应用场景,呈现千姿百态。

工业互联网赋能赋智赋值作用凸显

前不久,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开通“5G+工业互联网”系列科普问答栏目。科普内容显示,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日益成为支撑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对于为什么要发展“5G+工业互联网”的解释是,一方面,5G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将为5G应用开辟广阔空间。

据专家介绍,“5G+工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5G技术对人、机、物、系统等全面连接,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新的实现途径,助力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60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个,接入设备总量超过7600万台套;工业互联网已延伸到约40个国民经济大类,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一些新模式、新业态孕育兴起,赋能、赋智、赋值作用凸显。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认为,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5G+工业互联网”将主要发挥基础性作用、聚合性作用、融合性作用,推动产业升级与行业转型。

相关企业应抢抓机遇尽早布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胡坚波表示,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发展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国外企业因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更加注重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来挖掘其中的价值,向智能化升级;国内也有大企业致力于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但大量的中小企业则是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补课并获取资源。基于工业互联网,许多行业和企业正实现市场拓展和要素优化配置。

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趋势,胡坚波认为,应不断强化数字孪生支持能力,使平台的“工具箱”属性不断增强,由技术工具向商业工具转变。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柴森春表示,4G的应用场景更多与消费相关,而5G最大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业。当前,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短缺,如何实现“5G+工业互联网”对产业的支撑还没有成熟经验,也缺乏可复制的成熟模式。

柴森春认为,“5G+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融合创新,其中工业软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通过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工业软件来实现大范围知识迭代。工业软件是支撑工业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自主工业软件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桥梁,在产业数字化时代,国内工业企业亟须在工业软件方面发力。

相关专家建议,当前国内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尚处在初级阶段,相关企业应抢抓机遇,尽早布局,尽快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有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5G+工业互联网向各行各业延伸2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份,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100万个,覆盖全国所有的地市级城市,以及95%以上的县城城区和35%的乡镇镇区。5G在广泛进入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加速渗透到众多垂直行业,其中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也被人们寄予厚望。

根据十部门联合印发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5G+工业互联网”已被列入行业融合应用深化行动,未来三年将推动5G应用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产品服务等多个环节,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并通过示范引领进行复制推广。目前来看,我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已超过160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接入设备总量超过7600万台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大家熟悉的消费者应用场景,工业领域要考虑到生产效率、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5G网络连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5G毫米波具有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等优势,可以满足工业互联网海量数据传输、实时控制等方面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过,也是因为毫米波的特点,频率高、波长短,信号传播的过程中衰减较大,导致同一个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较小,还有信号遮挡、移动性等方面的问题,曾被认为无法用于移动通讯。公开信息显示,高通已经与产业伙伴合力解决了阻碍5G毫米波商用的这些技术难题,例如在信号覆盖方面,通过波束成型的办法让波束越来越窄,增强传输能力,提升信号覆盖范围。

技术的不断成熟,为5G毫米波的落地应用打下了基础。在前一段时间举办的一场5G毫米波技术研讨会上,高通高级资深工程师刘志平分享了一个智慧工厂相关的应用案例,即在面积约为3100平方米的厂区里安装15个5G毫米波小站,为整个厂区提供5G毫米波网络覆盖,从而可以支持以下三类业务的运作。

首先是自动搬运车的运行 ,支持搬动车在厂区搬运货物,同时车上安装了高清摄像头,还能够完成智能巡检的功能。5G毫米波网络支持超高速数据传输,可以将高清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实时传送到控制中心,使总控室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监测厂区内设备的运行情况,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

其次是 设备的 远程协作维修 ,当某个地方的设备发生故障时,赶到现场的维修工程师可以通过携带的AR(增强现实)设备,与远程进行故障排障分析的工程师进行沟通。在5G毫米波高速、低时延无线网络的支持下,AR设备能够很好地工作,从而协助现场和远程的工程师排查并修理好故障。

第三是创新科普项目的实现 ,该工厂是一个中水处理厂,其业务涉及环境保护。在5G毫米波网络的支持下,前来参观的观众借助AR、VR等设备可以生动、直观地体验到中水处理的过程,形成类似于科技馆的应用场景,持续传递环保理念。

除了上述三类业务,工业互联网领域需要5G毫米波支持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是质量检测,传统模式下,人工检测效率较低,长时间工作还会影响工人视力,而且可能还存在高温等苛刻环境,因此5G毫米波支持的超高清视频智能检测成为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今年上半年,在中国IMT-2020(5G)推进组和中国联通的支持下,高通、中兴通讯、TVU等成功完成了基于大上行帧结构的 5G 毫米波 8K 视频回传业务演示,充分体现了5G毫米波在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上的优势,为质量检测、赛事直播等应用场景的落地打下基础。

当然,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长期系统的工程。根据计划,“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将呈现梯次落地,2020年到2021年以5G超高清视频等大带宽类业务为主,2022年到2024年逐步推动5G+远程控制等低时延控制类业务,2025年以后规模商用中高速低成本物联网业务,促进海量设备接入网络。根据埃森哲预测数据,2035年工业互联网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未来可期。

国际物联网论坛主席 塞巴斯蒂安·齐格勒

论坛主持人

腾讯智慧零售 商务负责人母小海

当我们在讨论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智能经济等诸多相对较为宏观的话题时,我们无法忽略的是一个更接地气的命题,那就是“我们的消费能够多聪明”?

9月7日,在2019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期间,国际消费物联网发展论坛同步举行。腾讯、中电海康、华为、荣事达等企业分别展示了各自在消费物联网的前沿技术、创新模式和实施方案,来自国内外物联网行业的院士、专家、政府领导及企业代表,也共同探讨了我国消费物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

腾讯传统零售正在被重新建构

近五年里,零售行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着剧烈的变革。

在腾讯智慧零售商务负责人母小海眼中,传统零售的“人货场”理论被颠覆——“人”发展为新的销售“场”,直接完成交易转化;“场”的疆域被重新定义,零售场景全时全域;“货”成为信息的载体,反向重构供应链。

“以前我们到一个商店里买东西,只能在营业的时间买,而且必须到店才能买。可现在我们去买东西,大概率会加导购的微信,他会发布一些新产品的信息,我们有什么服务也可以微信找他。相当于店从商场开到了手机里。”

这种场景下,腾讯提出:以“超级连接”为增长引擎,数字化用户驱动的全触点零售。

母小海是这样解释全触点的:“还是以去商店买东西为例,以前,我们的触点非常单一,只能靠和导购聊天,但现在太多元素可以成为触点了,公众号、微信群、搜索入口、IP内容、社交广告、KOL等。这也倒逼了我们零售商不应仅仅局限在把实体店做好,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对全触点做立体化的应用。”

例如,他们与沃尔玛打造了业内首个破千万用户的小程序“扫玛购”,是实现现有客流数字化的典型案例。原先,这个小程序是为了解决排队收银问题的,因为对于沃尔玛超市来说,在高峰期多开一个收银通道,就要多招一个人。于是,他们为沃尔玛量身定制了这款程序,每件商品包装上都有二维码,人们只需要用手机扫码就能完成支付,不用再走收银的流程了。

“不到半年,沃尔玛通过这个小程序便积累了3000万会员,还利用线上返券等各种促销活动,提升了复购率,这是以前办张会员卡、填个电话号码无法办到的。”母小海表示。

华为引爆to C市场的时代已来

一开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蜂窝物联网产品线副总裁刁志峰便解释了什么是蜂窝物联网:“一种与运营商强强联手的物联网。”

窄带物联网(NB-IOT)、增强机器类通信(eMTC)是蜂窝物联网的主要代表。以窄带物联网为例,它是一种基于窄带通信的技术方案,叠加于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上,为每个物联网终端用户分配如5kHz或者更小的带宽,以满足小数据量(数kbps)传输的需求,有支持海量连接、覆盖广、终端低功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

刁志峰认为,随着5G商用的到来,物联网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中,并即将在消费上迎来大爆发。从五大方面来看,引爆to C市场的消费物联网(NB-IoT)应用节点已到。

未来终端将出现更加开放的跨界融合,智慧家居从“单点智能”迈入“场景智能”时代,“人-车-家”智能互联场景加速到来;未来交互方式将更加自然、更加多元化,以多个屏幕为交互入口,家居设备将通过多类型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综合判断用户需求,从而做出最精准的决策。

他举了个例子,“万物互联下,100台空调就有100个数据,掌握了这些数据,我们的厂家可以做很多的事情,to C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消费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就是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家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我们的门锁、窗户、家电等,其中的结合创新是层出不穷的。”

欧盟专家

数据安全上面临挑战

国际物联网论坛主席塞巴斯蒂安·齐格勒介绍了欧盟在消费物联网上所做的一些应用项目,包括了自动驾驶、智慧农场、可穿戴设备等。在这些项目的推广过程中,他发现,消费物联网在数据安全上面临挑战。

“我们使用物联网,首要的就是要取得用户的支持。欧洲各个城市的市民对数据搜集是非常敏感的,我们要证明这个数据是有利于他们的。此外,我们还要跟他们解释什么是物联网,要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需求来改变,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该准则称,“随着人们将越来越多的个人数据委托给在线设备和服务商,这些产品的网络安全与我们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一样重要。”

在消费物联网连接即将大爆发的前夕,消费物联网各类型的企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更大的挑战。当前,如何破解各个生态之间的信息孤岛;如何把传统制造业的制造优势、商业思维优势相融合;如何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让数据产生更大的价值,更便捷、更安全地为终端用户服务——这些问题无疑是当下急需深思并解决的。

三部门发文提出进一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三部门发文提出进一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据了解,近年来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稳步提升,产业发展已进入“流量提升”时代。三部门发文提出进一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三部门发文提出进一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1

据“网信中国”公众号消息,日前,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2022年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工作安排》),提出到2022年末,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7亿,国内主要商业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IPv6支持率达到85%。

《工作安排》还要求,到2022年末,物联网IPv6连接数达到18亿,固定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13%,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45%。网络和应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IPv6网络性能指标与IPv4相当,部分指标优于IPv4。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云平台和域名解析系统等应用基础设施深度支持IPv6服务。

同时,新出厂家庭无线路由器全面支持IPv6,并默认开启IPv6地址分配功能。“IPv6+”技术生态体系更加完善,行业融合应用领域持续扩大。县级以上政府门户网站IPv6支持率达到85%,国内主要商业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IPv6支持率达到85%。IPv6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大幅提升。

据介绍,《工作安排》部署了十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网络承载能力。 包括持续优化IPv6网络性能、深化IPv6网络互联互通、探索推动IPv6单栈和SRv6技术现网部署、加快广电网络IPv6升级改造、提升互联网电视(IPTV)业务端到端IPv6支持能力、提升教研网(CERNET2)网络性能和承载能力。

二是提升终端支持能力。 包括提升家庭网络终端IPv6支持能力、完善智慧家庭IPv6产业生态、深入推进物联网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三是优化应用设施性能。 包括加强云平台IPv6推广应用、提升内容分发网络IPv6流量占比、强化数据中心和域名解析系统IPv6支持能力、开展IPv6端到端贯通质量测试验证。

四是拓展行业融合应用。 包括深化中央企业行业系统IPv6改造、提升金融机构IPv6支持能力和创新应用水平、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IPv6升级改造、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IPv6升级改造、深化社会信息化IPv6改造、推进交通数字化设施IPv6应用、

深化水利行业IPv6部署应用、加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化IPv6改造力度、推动应急管理业务系统和终端支持IPv6、开展电力企业统一互联网出口IPv6改造升级、推动IPv6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应用。

五是加快政务应用改造。 包括提升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外网IPv6支持能力、拓展政府 网站和政务类移动客户端IPv6改造广度和深度。

六是深化商业应用部署。 包括推进大型商业应用IPv6放量引流、深入开展商业应用IPv6支持度测评通报、强化应用分发平台和电信业务IPv6入口管理。

七是强化创新生态建设。 包括完善“IPv6+”技术产业生态体系、深化IPv6与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融合发展、加强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创新研究。

八是推动标准规范制定。 包括统筹推进IPv6标准制定与实施、实施智能家电领域IPv6支持度认证工作、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国际标准制定。

九是强化安全保障。 包括加快IPv6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IPv6网络安全防护和监测预警能力、加强IPv6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

十是加强统筹协调。 包括充分发挥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加强IPv6地址规划、扎实开展IPv6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试点实施工作、加大IPv6网上宣传推广力度。

三部门发文提出进一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2

为扎实推动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向纵深发展,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2022年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工作安排》)。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稳步提升,产业发展已进入“流量提升”时代。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608亿,占网民总数的6011%。物联网IPv6连接数达14亿,固定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938%,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3515%。

为了实现IPv6网络从“用户数量”增长向“使用质量”转变、从“外部推动”向“内生驱动”转变,《工作安排》部署了十个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强化网络承载能力、提升终端支持能力、优化应用设施性能、拓展行业融合应用、加快政务应用改造、深化商业应用部署、强化创新生态建设、推动标准规范制定、强化安全保障、加强统筹协调。

网络设施和终端设备是IPv6端到端贯通的关键环节,《工作安排》在强化网络承载能力方面,提出持续优化IPv6网络性能、深化IPv6网络互联互通、探索推动IPv6单栈和SRv6技术现网部署、加快广电网络IPv6升级改造、提升互联网电视(IPTV)业务端到端IPv6支持能力、提升教研网(CERNET2)网络性能和承载能力;

在提升终端支持能力方面,要求提升家庭网络终端IPv6支持能力、完善智慧家庭IPv6产业生态、深入推进物联网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构建应用生态,是提升IPv6流量占比的核心工作。《工作安排》在拓展行业融合应用方面,提出深化中央企业行业系统IPv6改造、提升金融机构IPv6支持能力和创新应用水平、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IPv6升级改造、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IPv6升级改造、深化社会信息化IPv6改造、

推进交通数字化设施IPv6应用、深化水利行业IPv6部署应用、加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化IPv6改造力度、推动应急管理业务系统和终端支持IPv6、开展电力企业统一互联网出口IPv6改造升级、推动IPv6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应用;

加快政务应用改造方面,要求包括提升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外网IPv6支持能力、拓展政府 网站和政务类移动客户端IPv6改造广度和深度;深化商业应用部署方面,推进大型商业应用IPv6放量引流、深入开展商业应用IPv6支持度测评通报、强化应用分发平台和电信业务IPv6入口管理;

强化创新生态建设方面,需完善“IPv6+”技术产业生态体系、深化IPv6与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融合发展、加强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创新研究。

三部门发文提出进一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3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联合印发《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2022年工作安排》,要求突出创新赋能,激发主体活力,打通关键环节,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内生动力,完善安全保障,扎实推动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向纵深发展。

工作安排部署了强化网络承载能力、提升终端支持能力、优化应用设施性能、拓展行业融合应用等十方面重点任务。

根据工作安排,到2022年末,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7亿,物联网IPv6连接数达到18亿,固定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13%,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45%。县级以上政府门户网站IPv6支持率达到85%,国内主要商业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IPv6支持率达到85%。IPv6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大幅提升。

回顾国内IPv6技术发展,自2003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启动开始,我国进入了IPv6技术发展的元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撑和驱动下,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国内IPv6用户规模迅速增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IPv6网络“高速公路”已经全面建成,进入“通车”阶段。

1、为每一粒沙子分配IP地址

作为IP协议的基础,IP地址可谓是网络设备接入互联网或本地网络的唯一标识。从IP协议的演进来看,IPv4协议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可提供43亿个通信地址。而IPv6则于1998年由IETF正式推出,比IPv4协议晚了17年。但与IPv4相比,IPv6在地址资源和传输特性等方面都有着全面的提升和改进。

IP协议演进

具体而言,IPv6地址数量大幅度增加至2^128个,相当于IPv4的2^96倍,即便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地址,从根本上解决了IPv4地址短缺问题。其次,IPv6协议对数据报报头进行了优化,删除了不必要的字段,且报文头可灵活进行扩展,大幅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同时,IPv6协议还支持地址自动配置、IPSec认证和加密、定义安全目标(保密性、验证性、完整性)以及移动特性,使得主机可自动寻址,设备可即插即用,以更高的网络可管理性能减少了维护工作量,有效提高了数据传输安全及移动通信处理效率。延续IPv6技术优势,业界正不断推动技术驱动协议创新和产业生态完善。

在IPv6基础之上,IPv6+实现了一次全面的系统化升级,网络可编程能力与网络可维护性有所提高,SLA得到进一步优化,网络延迟也进一步降低。

整体而言,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基础,IPv6与IPv6+突破了IPv4在地址空间及性能安全等方面的瓶颈,强力推动了网络技术演进和生态建设。持续扩大IPv6及其衍生技术规模部署,将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中国通信标协理事长奚国华看来,IPv6是互联网演进升级主攻方向,是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也是网络强国建设、数字中国建设重要内容。IPv6技术创新及融合应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国内IPv6发展处于什么水平?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IPv6的发展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现阶段中国IPv6地址资源位居全球第一,IPv6活跃用户数和流量均实现大幅增长。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申请IPv6地址资源总量超六万,活跃用户数达到608亿,约占中国网民6011%。

而从流量上看,移动网络 IPv6 流量占比达 3515%,固定网络 IPv6 流量占比达 938%,家庭无线路由器 IPv6 支持率达 16%,政府门户网站 IPv6 支持率达 818%,主要商业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 IPv6 支持率达 807%。

从2003年至2017年,国内IPv6发展速度与宽带接入用户数双双未达预期,一度陷入了迟滞不前的瓶颈期。邬贺铨于2018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IPv6用户仅为全国互联网用户的03%,用户规模仅200多万。

而早在2012年,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中便明确了IPv6未来发展目标,即“十二五”期间,实现IPv6用户数量超2500万。如此看来,国内IPv6发展缓慢,即便在2017年仍然触不到发展目标的十分之一。

2017年11月,《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后,国内IPv6技术发展有了起色。2018年以来,工信部连续三年组织开展IPv6规模部署专项行动,推进国内IPv6规模迅速增量。

为加速国内IPv6发展进程,工信部与中央网信办于2021年发布《IPv6流量提升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提升总体IPv6流量为目标,未来三年,将全面引导各行各业协同深化、补齐短板、加速技术演进,持续推进IPv6高质量规模上量。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相关负责人在政策解读中表示,该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我国IPv6发展从“网络就绪”、“端到端贯通”迈入了“流量提升”阶段,同时也表明了我国IPv6网络“高速公路”已经全面建成。

路已经铺就,国内IPv6到了通车的时刻。本次试点项目的开展,通过细致量化、有据可依的任务目标与实施举措,高效助推IPv6关键技术、应用、服务及管理实现全面突破,同时进一步完善IPv6+技术生态体系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由点及面,完成IPv6在全产业应用中的高度渗透和普及。

加快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化发展

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法增加碳吸收量,将碳吸收量与碳排放量抵消,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是碳中和前必须经过的阶段。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数据中心规模扩大,能耗随之增加

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我国政府已将数据中心列为七大“新基建”领域之一,同时工信部也将其纳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范畴。受益于云计算、5G、物联网、VR/AR等新应用的广泛兴起,我国IDC业务收入连续高速增长,2020年全年规模实现22387亿元,同比增长433%。

数据中心是公认的高耗能行业,过去十年间,我国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1500亿千瓦时,达到了社会总用电量的219%。预计到2025年,占比将增加一倍,达到405%。

当前中国的电力结构仍以燃煤发电为主,在数据中心供电结构中,火电占比超过70%,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

碳中和政策影响下,推进建设节能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政策陆续出台

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国家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强化数据中心能源配套机制,推进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中心行业碳减排。

北上广深为首的核心一线城市纷纷推出节能减排政策,对IDC的PUE能耗水平进行严格控制,在能耗总量限制基础上大力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同时对核心土地指标进行管制。

政策限制高PUE值数据中心入场,数据中心降PUE大势所趋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是衡量数据中心运行效率的指标,其越接近于1,代表数据中心对于电能的利用越有效率。根据《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数据,2017-2019年,我国在用超大型、规划在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PUE值均呈下降趋势,说明降低数据中心的PUE值并实现能耗降低成为发展趋势。

从区域分布来看,河北、西藏、江苏、山西、湖南等地数据中心PUE值处于较高水平。国家和地方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数据中心绿色发展,对数据中心PUE提出了明确指标,数据中心一直在加快绿色化发展,不少优秀数据中心获得了数据中心绿色等级4A、5A级,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政策及地方政策的逐步推进,未来,数据中心在降低PUE的同时,可通过自建或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购买绿电证书、碳排放交易等手段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根据《2019中国企业绿色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企业数据中心PUE值有明显改善。PUE值大于20的企业从2012年的346%降至2019年的2%,小于15的企业从37%上升到129%。但依然有85%的受访企业数据中心的PUE值在15-20间,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互联网和通信领域较多

数据中心是未来为数不多能源消耗占社会总用电量比例持续增长的行业。因此,数据中心行业需要积极践行碳中和,对于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义重大。因此,各地数据中心绿色化建设加快。2021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管局、银保监会、国家能源局确定了60家2020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如下:

分领域来看,互联网领域和通信领域绿色数据中心数量较多,分别有25个和21个,占比分别为41%和35%;此外金融领域有10个,占比17%,公共机构和能源领域分别占5%和2%。

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使用由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

《欧洲气候中立数据中心公约》指出到2025年12月31日,数据中心使用电力可再生能源将达到75%,到2030年12月31日达到100%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并达到无碳绿色数据中心水平。使用绿色清洁能源成为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国内来看,如果未来五年数据中心采用市电的比例维持2018年水平,而企业不采取额外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到2023年数据中心用电五年内将新增6487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上网消纳以及数据中心企业更主动采购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将避免二氧化碳排放1583万吨。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日前,赛为智能举办投资者关系活动,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陈欣宇出席。亿欧智慧城市对本次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做了部分编辑,供读者参考。

1、请问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战略

答:人工智能转型定位:以5G加边缘计算为突破口的人工智能 科技 公司。在人工智能板块,将实现赛为智能、合肥赛为智能一体化战略,从研发、销售、宣传、生产等各个方面全面一体化。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资源,实现深圳、合肥、北京、香港一体化,促进公司产品销售,增强公司品牌影响。

继续加强对无人机的研发和应用场景的开拓,加强在军事、公安、武警、海洋、林业和民用领域的市场拓展。在机器人方面,依靠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和自动控制多年的积累,提高机器人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实时性、准确性,增强机器人产品的普适性。拓展机器人在电力系统、大数据中心、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在现有技术及产品基础上,结合国内各条线路应用基本情况,逐步开发出标准化一代、二代等系列产品;积极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和方向,努力将轨道交通的无人驾驶纳入人工智能板块,抢占该领域的战略高地。

2、请问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相比较同行业具有哪些优势及主要产品有哪些

答:公司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重点深耕无人机、机器人领域。在无人机方面,拥有高功率机载直流电源设计、轻质高强度光电混合成缆、松耦合姿态解算等核心技术,系留无人机系列产品在业内升空高度、留空时间、静风功率、电源工重比均为一流。主要产品有无人机图像处理平台、飞行自动驾驶仪、赛鹰450H大载荷无人直升机、赛鹰8000T系留旋翼无人机等多款无人机高端机型,广泛应用于公安、武警、海洋、林业、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其中,系留多旋翼无人机是国内首创,技术领先。在机器人方面,依靠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和自动控制多年的积累,拥有自有深度学习图像及视频识别框架、腿足类关节柔顺力控制、前端在线工业仪表视觉处理算法等核心技术,机器人产品稳定、可靠、适应各种恶劣工业环境,决策算法前端部署,实时性、准确性好,普适性强。主要产品有巡检机器人、护理机器人、仿生四足机器人等。

3、请问今年公司在人工智能产品推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今年以来,公司继续加大人工智能产品推广工作,如公司参展了2019全球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2019(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2019世界无人机大会暨第四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等展会。另外,公司自主研发的赛为智能火眼R-X1巡检机器人首次亮相2019亚洲电力电网展。

4、请问电力巡检机器人主要功能有哪些及应用领域

答:公司自主研发的火眼R-X1巡检机器人,火眼R-X1巡检机器人是一款可定制室内导轨式巡检机器人,能够在数据中心机房、配电房等室内环境下使用,通过搭载的图像、红外、声音、气体等多种传感检测设备,实现对电力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巡检、监测和预警等功能,有效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维护成本。还可以应用在城市管廊、油田巡检、公共安全、大型厂矿等领域,既可以保证监测对象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又大幅度提升了巡检效率,有效降低人力运营成本。同时,结合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优势,火眼R-X1巡检机器人还提供更多定制化的服务。

5、请问公司的人工智能产品如何应用到智慧城市业务领域中

答:智慧城市是赛为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应用的重要载体。公司研发的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脸识别等产品,将深度应用于智慧城市这个大平台上,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参与感。接下来,还将通过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等技术,持续丰富和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逐步打造完善的智慧城市生态圈。

6、请问公司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5G技术相结合呢

答:公司与华为在智慧城市、大数据等领域开展了战略合作,并在人工智能产品(也应用于智慧城市项目中)中已经展开针对5G技术的相关研究与测试工作,目前已跟部分运营商和5G设备商开展相关研发合作工作。

2019年5月23日,北京邮电大学为公司授牌,双方联合设立“北京邮电大学--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双方共同探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5G技术与工业级无人机的深度融合应用。

2019年6月24日,安徽省首个5G 移动通信技术与无人机融合应用项目在合肥高新区签约,公司全资子公司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与中国移动合肥分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聚焦5G基础通信能力、网联无人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端机器人、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业务合作。作为安徽省工业级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端制造的龙头企业,合肥赛为智能旗下赛鹰无人机,将在5G技术的深度赋能下,推动自动避障、自行飞行、群体作业技术的关键性突破,进而颠覆现有农业植保、巡检作业、通讯中继、应急救援等领域的行业应用,显著提高 社会 生产效率。

接待过程中,公司接待人员与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没有出现未公开重大信息泄露等情况,同时已按深交所要求签署调研《承诺书》。

电车资源视点近日,2020第三届中国(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会成功举办。两天多的会期里,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变革时代”的大会主题,来自政府单位、科研院所、协会组织、整车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新能源物流车运营商、物流平台、网约车运营商、出行平台、金融机构的数百位新能源汽车行业精英共聚一堂,探讨产业发展趋势,交流技术创新经验,明晰转型升级方向,凝聚深化合作意识。

本次成都大会共包括四十余场嘉宾演讲、2个总裁班闭门会议、多个互动沙龙等。电车资源注意到,有一些词汇是被嘉宾们频频提及的,例如:洗牌、转型、聚合、下沉、服务而这些词,恰恰也是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键词”。

1、洗牌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表示,我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三年下滑,今年又遇到疫情,市场形势更加严峻。

整车方面,80%以上的车企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动力电池方面,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200多家,到现在只剩下50家左右,且多数“带病”坚持,也许到今年年底只剩下20多家,动力电池领域的洗牌十分惨烈。

大洗牌也同时出现在网约车行业。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秘书长殷浩形容网约车运营公司现状“就像是灭霸打了一个响指”。滴滴出行今年2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与滴滴合作的运营商一共有3143家,而与其它网约车平台合作的运营商加在一起预计超过5000家,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可能为数不多。殷浩预测,在今年的8月到9月,整个全国网约车行业,尤其是线下服务公司,可能有超过50%的企业做不下去了。

唯捷城配品牌建设部市场总监严叶雷表示,整个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已经进入大浪淘沙的阶段,在过去已经淘汰了一大批不认真做事的企业,这个过程还会持续下去。

2、转型

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表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从2018年开始产销量下滑,效益缩水,产业链上的部分中小微企业已经处于破产边缘,面临很大的困境。面对疫情后的汽车市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一致、把汽车产业链打造成“命运共同体”,使疫情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协同强大的机会。

江铃汽车股份CTO黄少堂表示,基于数据信息服务整合平台,新时代下电动化、智能网联化汽车从传统小生态,逐步转型走向创新生态,建立完整的智能网联大生态圈。

地上铁总裁高级助理袁果表示,未来地上铁将服务城配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能力帮助城配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新能源物流车这个天生易管理、易数字化的产品,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转型也是今年网约车行业的主调。网约车公司转型跨界到物流行业,是疫情后的网约车市场五大特征之一。

在由东风日产冠名、电车资源主办的网约/租赁车辆运营经销商总裁班第三期分享会上,福建新立拓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非凡跟大家分享了他的转型之路——公务出行运营。据了解,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台,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为3000亿,还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的配车,而目前从事公务出行解决方案的专业运营商屈指可数,这是一个很大的蓝海市场。

3、下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永和表示,从区域市场的消费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在逐步下沉,限购省市销量占比持续下降。2019年限购省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约39%,较2018年下降2个百分点。黄永和认为,限购城市销量占比下降无疑是一个好的现象,这说明新能源汽车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秘书长殷浩认为,网约车的运营重心点要尽快下沉。该如何做到运营下沉?殷浩表示,只有把金融配套、车源配套、运营能力等嫁接起来实施立体化运营体系才行。

4、聚合

据高德地图公共事业部总经理彭科介绍,高德的网约车聚合平台本身提供信息的分发、订单的流量,运力是大量的线下公司、网约车平台公司来提供。

广东省道路运输事务中心城乡客运部部长朱鸿国认为,百度、高德等信息聚合类网约车平台出现,对现有的网约车管理体制提出了新问题。聚合平台属于“网约车平台的平台”,目前对聚合平台在网约车经营过程中的定位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聚合平台的经营行为应该如何规范?当下网约车的法规是否能适应于聚合平台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等,亟需进一步研究。

重庆渝小司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贝认为,新形势下的线下运力聚合是网约车平稳过渡的原动力。

殷浩表示,2019年是网约车平台线上聚合的元年,2020年是全国各地网约车运营服务公司做线下聚合的元年。

5、服务

在2020第三届中国(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会上,很多演讲嘉宾都提到“服务”二字,以下举几个例子:

从2019年以来,开瑞新能源不断联合优秀的运营经销商成立开新工坊。开新工坊汇聚客户管理系统、蜜蜂系统、八爪鱼系统,嫁接货拉拉、快狗打车、好用租车、麦卡出行、滴滴等运营平台,利用产品物联网特性,实现人、车、客/货的更高效对接, 为创业伙伴、司机小哥提供更多样化、更丰富的运营模式和服务平台。

飞碟汽车为新能源微面飞碟Q提供“碟式服务”,在全国拥有500+服务网点、15个中心库和近千人的服务团队,全天候做到20分钟迅速反应、150公里内3小时到达、一般故障4小时维修完成。

唯捷城配品牌建设部市场总监严叶雷表示,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为解决城配物流车行业参与主体客户的痛点,融和电科推出“三融一车”全新的产融服务概念。“三融”分别指供应链金融、对公授信金融和C端金融,“一车”指定制车。

伯坦科技市场总监李良表示,换电的价值锚点有两个:一是便捷性,即换电的服务时效、能源补充时效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二是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循环利用的经济性得到全生命周期的大幅度提升。

2020第三届中国(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会由电车资源、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协会主办,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协办,获得新能源汽车行业广泛关注和支持。大会全景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办法,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60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 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