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记录器和追踪系统:使用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控水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以确保它们在安全范围内。
气调包装:气调包装可以在水产品运输过程中减少氧气量,从而延长其保鲜期限。
无人机配送:通过使用无人机进行快速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从渔场到终端消费者的时间,减少水产品在冷链中的暴露时间。
冷链物联网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整个冷链运输过程进行追踪和监控,从而提高冷链运输的精确度和效率。
智能包装材料:一些智能包装材料可以自动感知环境变化并决策如何应对,例如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会自动释放保温或散热材料以保持水产品的最佳状态。陈玉宇:男,1970年9月出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8月至1998年1月,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司工作,2002年7月至今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任教授,2011至今在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任所长;2017年6月起任本公司独立董事。1水产养殖国家支持的项目有哪些?水产养殖有扶持政策。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以下五种模式受到由国家支持:1水稻与渔业生态集成栽培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肥、种子等自然资源。,最终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优质大米和名优水产品。比如种水稻的时候,一些米鱼,小龙虾,青蛙等。在稻田中种植,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特点以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扶贫、实现产业致富、加快农(渔)业转型升级”,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经开始推进国家稻渔综合种植示范区工作,并给予部分示范区政策倾斜和支持。保持住。2智能渔场的智能渔业模式。智能渔业的智能渔业模式是支持发展深海绿色养殖,鼓励建设深海大规模智能养殖渔业,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3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是我国现代渔业的五大产业之一,是水产养殖三次产业融合的标志性代表。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中国还将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4水产养殖的新商业模式“水产养殖”类似于稻渔一体的养殖模式,是集蔬菜种植和高密度鱼类养殖于一体的生态系统。鱼产生的排泄物是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被农作物净化吸收的水可以作为养殖用水返回。这种模式有三大亮点吸引消费者:一是“自认证”白”,因为鱼的存在,任何农药都不能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鱼类和有益微生物的死亡和系统的崩溃;二是从土壤中种植。养殖可以避免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所以水产养殖系统中蔬菜和水产品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养殖;第三,水培系统中的蔬菜。有一个独特的水生根系。如果根分布在aquaponics农场,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蔬菜的来源,以防止消费者生产这个菜是否来自批次。市场质疑。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水产养殖”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物种之间的和谐共生,形成了双方的生态互惠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循环低碳生产模式也很有前景,但实施起来很难。5渔光互补的跨界渔业模式。渔业的互补模式是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相结合。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进行鱼虾养殖。该阵列还能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蔽物,形成“上能发电,下能养鱼”的新型发电模式,综合收益可观。国有企业辽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远洋渔业”)通过吸纳民营高科技企业广州新太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太科技”)重组,成功实现国有资产战略转移,促进了国有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权还分享了高科技产业高速成长带来的巨大利益,保证了国有资产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
“远洋渔业”是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以从事海洋水产品捕捞为主,是我国远洋捕捞大型骨干企业之一。1995年和1996年利润达上亿元。1998年以来,远洋渔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和经营形势日趋严峻:过量捕捞造成主要作业资源衰退、相关海域国家资源管理加强、国际水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低迷。由于整个行业不景气,公司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不能给股东以良好的回报,公司的配股融资权也受到威胁。在仅靠内部资源重组无法解决企业发展根本问题的情况下,“远洋渔业”确定了通过股权转让,引进高科技行业的优秀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的发展思路。公司对合作伙伴定下了5条标准,一是行业发展有前景,二是属高科技企业,三是该企业有拳头产品且市场占有率高,四是有连续稳定的良好经营业绩,五是企业有一个进取、团结、善于经营管理的班子。
“新太科技”是由原中山大学几位工程师创立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注册资本1亿元。该公司主营业务是计算机通信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为国内电信、邮政、政府、金融等行业客户提供信息系统、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等全面解决方案,是广州地区最大民营高科技企业之一。随着电信、邮政、移动行业的分营以及我国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该公司着手大力开发统一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多媒体呼叫中心、语音互联网等新项目。良好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但是,因为缺乏资金,不少大项目不能做,大合同不能签,资金与发展不相匹配的矛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多方比较与探索,该公司选择了借壳上市之路,并确定了3个条件:一是该“壳”必须具有盈利能力和良好的业绩,二是对方管理层能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已方形成共识,三是“壳体”的规模适中,获得控股权的代价不能太大。经过多方接触,最终选择了“远洋渔业”。
“新太科技”与“远洋渔业”基本满足彼此提出的合作条件,一拍即合。从1999年下半年起,“新太科技”与“远洋渔业”的主要股东经过多次磋商,开始实施股权转让与收购。第一步,“新太科技”与“远洋渔业”正式签定股权转让协议,“远洋渔业”以自有资金一次受让“新太科技”95.112%的股权,转让价格1.5亿元,成为“新太科技”的控股股东。第二步,“新太科技”的子公司新太新科技与“远洋渔业”的控股母公司辽渔集团正式签定股权转让协议,以回购性质一次性受让“远洋渔业”29.9%的股权,转让价格确定为净资产上浮10%,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取得委派高层人士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权利,并依法定程序完成公司董事会改组和公司名称变更,“远洋渔业”更名为辽宁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票名称变更为“新太科技”,并完成了公司章程中关于经营范围的修改。
由于上市公司资产得到置换,2000年该上市公司实现了增资配股,实际配售1872万股,2000年12月配股募集资金到位,全部用于广州新太科技的信息系统项目发展。2001年,远洋渔业方面的不良资产不断剥离,最后将原远洋渔业的资产设立子公司,在当地注册;同时,辽宁新太科技继续收购广州新太科技4.888%的股权,将广州新太科技全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此后,该公司迁址广州,进一步更名为“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此,上市公司完成了由渔业向高科技、由国有向多元投资的转变。1999年以来,“新太科技”每年研发费用都占销售额的10%以上,2000年投入近30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截至2002年3月底,重组后的“新太科技”将配股募集的3亿元资金全部用于未来2至3年计算机新产品的研发,为此,公司投资新太电子商务平台、新太多媒体呼叫中心,同时还统一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新太IT产业研究开发中心。由于投资充裕,科技开发进展顺利,公司已在软交换系统、信息集成与数据分析系统、宽带IP网管系统、WEB获取技术产品等方面取得一批新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将企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脱胎换骨+轻装上阵 ST新太(600728)迎接业绩爆发时代
ST新太日前发布的2010年年报让人眼前一亮,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8亿元,同比增长5889%;实现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143208%。公司还表示,将在年报公告后,向上交所申请撤销特别处理。这意味着继去年成功“摘星”后,公司还将扔掉头顶6年之久的帽子。
2010年,公司先后完成了股改和债务重整,业务经营全面走上正轨。去年9月8日,ST新太宣告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年报披露,债务重整净收益为325亿元,分担债务重整费用后,债权人豁免债务收益为20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去年完成了股改,新鲜血液的注入为公司业绩增长埋下伏笔。根据股改方案,公司第一大股东佳都集团赠送广州高新供应链公司,第二大股东番禺通信管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赠送6000万元现金。2010年6月9日股改方案实施,公司以总股本208亿股为基础,用资本公积金向控股股东佳都集团、第二大股东番禺通信、公司非流通股股东佳都信息每10股转增55股,向股改方案实施日登记在册的全体流通股股东每10股转增9股。
脱胎换骨再加轻装上阵,公司2010年末的净资产和各项财务指标均达到近七年来最高水平。
2010年,公司多年在ICT增值服务领域的技术、产品、市场投入与竞争优势开始释放并得到回报。同时,公司主营业务从单一的电信增值服务业跨越性扩展到通信增值领域、公共安全领域、ICT服务领域等现代信息服务业三大领域,使公司业绩和营业规模的可持续性大幅增长。
电信增值服务领域方面,公司积极将新技术融入3G增值业务服务中。合作方包括电信业三大巨头,去年软件及服务合同额逾亿元,基于3G/NGN的新一代增值业务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
公共安全领域方面,公司以广州亚运会为契机,在视频安防系统等新产品领域加大拓展力度并有斩获。随着我国安防产业市场需求的爆发,公司在安防领域高速增长势头值得关注。
ICT服务领域方面,公司在新一代信息服务技术领域的软件外包服务、云计算产品应用服务、物联网技术研发与运营服务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多家世界领先厂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全资控股子公司广州新太技术有限公司和高新供应链公司在ICT高端增值产品应用服务解决方案业务和一站式全球ICT产品、物流与金融供应链服务方面取得良好的业绩与发展。
业务回归正轨,公司开始加快拓展业务的步伐。2011年1月份,ST新太公告,拟定向增发募集资金逾4亿元,主要用于投资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的研发及行业应用推广项目、新一代融合智能安防平台整体解决方案、云计算IT服务外包项目和智能交通系统及行业解决方案的项目。
大数据时代水产业如何与互联网做加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迎来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正式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这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向农业智能化时代即农业40时代发展。作为农业40的重要内容之一,水产行业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和便捷化的水产养殖时代即将到来。
农业10 到40的变迁
农业40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即智能农业(Intelligent Agriculture),也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农业之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
纵观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农业10是依靠个人体力劳动及畜力劳动的农业经营模式,人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和畜力来耕种,主要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农业20,即机械化农业,是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落后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先进高效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随着计算机、电子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装备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农业将步入30模式。农业30,即信息化(自动化)农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局部生产作业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即可产生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40,即:智能化农业,这是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高度智能化农业,其目的是要实现大范围大尺度的农业生产全局的最优,以最高效率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能耗和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以农业全链条、全产业、全过程、全区域智能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
农业40在我国“小荷才露尖尖角”,尚处概念、理念、设计和试验示范阶段:北京市重点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实现了农业用水精细管理和设施农业环境监测;黑龙江省侧重在大田作物生产中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进行数据传输及数据集中处理和分析,支撑生产决策;江苏省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基于物联网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侧重在水产养殖等方面进行探索;山东在设施温室和水产养殖的整体行业信息化推进进步明显;浙江省重点在设施花卉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各项环境指标通过传感器无线传输到微电脑中,实现了花卉种植全过程自动监测、传输控制;安徽省小麦“四情”监测项目建设已经启动。此外,河南、重庆、辽宁和内蒙等地也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
现阶段,我国农业40主要以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各环节的示范推广应用为主,还未实现大规模、高阶化的应用。随着农业电商、农产品物流、农业市场化服务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地融合。
“农业40”在水产行业的应用现状
“农业40”的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关键,突破涉及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是迈向“农业40”的必经之路。现阶段,“农业40”在水产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应用上。
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在水产领域的深化应用需要有大批懂技术、会应用的实用性人才。然而,水产养殖历来被视为艰苦、薪酬低、社会评价不高的职业,陈旧的社会偏见对农业院校特别是本身学水产养殖的学生及其亲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学生毕业后,在自身有畏惧心理及其在家人劝阻之下,大部分转向了饲料营销等非养殖一线岗位,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转向了跟水产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更不用说其它专业毕业生会投身这个行业。因此,在实用性人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大力提升行业内技术装备,打“技术牌”,才能更好地缓解水产行业高素质劳动力紧缺的困境。挪威的大型养殖场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情况下,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养殖物联网平台,实现三文鱼饲料投喂、收获、洗网、加工的完全自动化,只要定期维护便可实现1~2 人管理全场所有事务,这种良性运作的养殖业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长久以来,作为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以低洼盐碱地和荒滩荒水等资源改造进行养殖,技术成熟、 *** 作简便、投入适中,适合我国农村以农民承包经营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且养殖风险大、水体污染严重。因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风险,实现生态养殖是渔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新时期对渔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把人工智能系统和相关的仪器、仪表、装备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水体质量监控、增氧、投饵、捕捞等养殖作业和运输、加工、仓储、物流等自动化管理,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减少了人为经验误差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水产养殖户走向联合,各种行业协会、水产组织孕育而生,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这就转变了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深化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进水产养殖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大力推进水产养殖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高渔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行业“农业40”面临的问题
目前,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40”技术涵盖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多个方面,并在政策扶持、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水产行业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相对于其他领域,由于动植物的生命特征、系统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加之应用对象经济条件的限制,农业对物联网技术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水产养殖的装备化程度低,自动化的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夯实。同时,我国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产品、设备技术储备不足,集成体系成熟度较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难度较大。比如在水产养殖业方面,由于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稳定、可靠、耐用溶解氧、pH 值、叶绿素、氨氮、亚硝酸盐的传感器技术仍不过关,需要小型化、精确化、灵敏化、运行稳定的传感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其次,水产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农业应用对象复杂、获取信息广泛,传感器的标准是否统一、采集的信息是否可以标准化应用,都成为影响水产物联网应用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还没建立完整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现有标准还很零散、缺失和不统一,标准制定与市场应用结合不够,导致物联网市场分割,制造和服务成本偏高,这已成为制约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具体到水产物联网更是如此。
再者,水产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亟待建立。包括水产物联网在内,我国整个水产物联网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水产物联网的市场需求仍然是以设备采购、网络接入为主,导致农业物联网的产出与预期的估计差别太大。从产业化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规模小而分散,农业传感控制设备等物联网关键技术产品难于实现批量生产,导致产品价格高,用户难于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投放市场前缺乏严格质量检测,当设备暴露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导致设备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后续技术服务落后,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不能持续正常运行,影响了用户的使用积极性,导致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缓慢。
最后,水产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广大基层农户、农技人员对于水产物联网的概念还很模糊,对于水产物联网的技术、设备等知识的认识还不全面,还不具备应用推广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同时,在水产物联网的传感器开发、运算评价模型的研究等方面缺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水产物联网是整合了水产、通信、机械、计算机软件等多行业的一个综合产业。因此,就需要从事水产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农学、通信、软件编程等方面都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农产品生产者实际需要,真正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物联网。
水产行业如何融入“农业40”
“互联网+”缩短了信息化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但是还没有很好的消除与养殖户之间的技术障碍。只有让互联网自然融入到传统水产行业,让养殖户像打电话和看电视一样简易 *** 作就可以进行智能水产养殖,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水产”,也才真正迈出了水产行业“农业40”的第一步。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对于加速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进“农业40”发展优势明显:一是软硬件支出费用相对较低;二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应用;三是交互方式相对优化,便于 *** 作;四是易于附加个性化服务和实现精准推送,可加载更多智能化的应用。这些恰恰是长期以来困扰信息化在农业领域深度、广度应用的关键难题。如今劣势变优势,意味着未来农业领域,特别是水产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前景十分光明: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生产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与水产物联网装备结合后,能够发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先进处理和智能控制等技术优势,实现水产养殖的全程控制,降低污染,减少疫病,提高养殖品质,达到科学养殖和智能养殖的目的。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经营网络化。移动互联网有利于加快水产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水产品流通扁平化、交易公平化、信息透明化,建立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最低费用的水产品流通网络,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大大提高水产经营的网络化水平。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管理精细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能够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通过对终端、用户及其水产生产经营行为的跟踪服务,进行生产调度、应急指挥、质量监管,对上辅助宏观决策,对下优化生产经营行为,解决当前管理对象不明确、效率不高等问题。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服务便捷化。移动互联网的便携随身和实时交互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便捷服务的同时,为市场化、多元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机遇,通过创新型应用等多种手段,未来的水产信息服务将更加丰富便捷。
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无需冗长的教程和繁难的培训,一看就会,一用就见效,自然能够受到农民追捧、赢得市场,这应该是互联网融入水产行业的最佳情境设想。因此,“互联网+水产”的发展,不能把重点放在教育一线养殖户,而是从一线养殖户的实际和思维出发,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适应性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引导”。那么,这个适应性改变应该如何进行?
一是要加快易用、实用APP的开发,建议模拟不同的养殖场景,按照养殖全过程设置重要节点和参数,按照农民的养殖习惯优化应用流程。
二是要打通生产和经营的通道,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扁平化”,借助在线传输方式,让消费者与养殖现场建立关联,无论是水产品质量追溯,还是养殖现场视频调阅,甚至是水产养殖众筹,都可以大胆尝试。
三是要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实施移动互联网示范工程,通过创建“互联网+”示范养殖场、养殖能手等行动,大力推广信息化养殖理念和技术,加强用户体验,大规模提升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
四是要积极实践互联网思维,启动水产信息化服务市场,借用打车软件等先进的运营思维,合理配置盈利点,前端推广多采用免费、补贴等手段,让农民享受到实惠,再从水产养殖的其他环节找回企业收益。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水产业如何与互联网做加法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