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司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同时在北京、无锡、南京、济南、西安设有办事处,在北美、欧洲、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销商,已通过了国际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美国FCC认证、欧洲CE认证。同时公司致力于热像技术的智能化创新,产品被广泛应用在电力、工业、钢铁、石化、电子、科研等行业,得到10000+工业客户的认可。
实力厂家可以给你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FOTRIC能提供专业的产品选型指导和应用案例介绍,你可以联系看看,希望对你选购有帮助。
红外探测是指先探测目标红外热辐射,然后将探测结果转换成肉眼可视图像的技术。
红外探测器是红外设备中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器件,它能够在全黑环境或恶劣气候条件下提供稳定可靠的观测 ,目前已广泛用于红外制导导d、战机红外探测告警、反导反卫、光电对抗、侦察、夜视夜战等军事领域以及高铁运行监测、 汽车 自动驾驶、安防、消防、物联网、工业、气象、医学等民用领域。
红外探测器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红外芯片了,其探测敏感度越高、能够反映的温差越细微,探测就会越精准。所以它也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用于民用和q械瞄准的非制冷型,第二类是用于战机、导d等高端军事领域的制冷型。
可以说,红外探测器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及尖端 科技 发展的重要核心器件 ,一些武器装备只要配上红外技术后,就能精确地在夜间环境下捕捉到地面十几公里、空中上百公里的目标,但该市场长期被美国、法国等少数军工企业垄断。
2008年以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端芯片领域对中国实行严苛的出口审批制度。特别是在红外芯片领域,西方国家更是将其产品及研制技术列为高度敏感的高 科技 领域。美国严格禁止对我国出口。
不仅如此,美国还对拥有红外芯片核心技术产品的西方发达国家施加压力,限制其对华出口。
而那个时候,国内红外产品的芯片,全部都要依赖进口,当时唯有与中国关系较好的法国,每年向中国出口少量的工业级低端红外芯片,且明确限制不允许用于军事领域。
为了防止中国将红外芯片运用到军事领域,30万像素以上的芯片基本封锁,正常芯片的帧频是25HZ以上,而出口到中国的红外芯片全部锁频到87HZ。
低像素让你无法精确捕捉物体,锁频让你不能连续动态观察,不要说追踪导d了,追个耗子都追不上。
被西方狠狠掐住脖子,这让许多的红外企业心有不甘,纷纷开始研制红外芯片。除了国企中国电科11所之外,民企之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德红外。
高德红外的董事长黄立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华中 科技 大学教授,他也毕业于华中 科技 大学。我发现,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很多都毕业于华中 科技 大学,华为的轮值董事长郭平、海康威视的董事长都是毕业于华中 科技 大学。
87年,黄立被分配到电力系统科研所工作,可是在1999元,他却怀揣30万,毅然下海经商,成立了高德电气,黄立自己有技术,他是公司红外热像仪专有技术的主要研发者,这让他可以敏锐把握红外市场技术发展。
2003年,非典爆发,红外测温设备一夜之间成为最重要的装备之一,黄立把握住机会,成为首都机场唯一的红外测温设备供应商。后来,高德红外研发的智能型红外自动搜索测温系统,具有对大范围人群的自动搜索与预警功能,当时我国大部分机场、码头、火车站等重点区域都配备了这一系统,这为政府建立疫情检测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功狙击了疫情。
当年,高德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实现了95%的市场占有率,至今仍然主导着这个检验检疫测温的市场。
身为红外领域龙头的高德红外,却一直受到红外芯片的限制,没有办法大展身手,当时国内配额最多的高德红外,平均每年也只有千余个左右。
而且公司红外探测器全部依赖欧洲进口,一台红外热像设备,进口探测器要占整机成本70%。再加上刚才说的西方对军民两用器件出口审批极严,经常实施封锁,导致我国红外热像产品一直难以大规模应用。
而后来美国更是借口高德红外使用法国红外芯片制造的红外热成像设备销售到某被美制裁国家,法国政府迫于美国压力,立即对高德红外实施了严厉的制裁和产品技术封锁,直接导致高德红外无芯可用。
从那时起,黄立深刻意识到“要想不被‘卡脖子’,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中国只有掌握了红外核心器件的研制技术,才能彻底打破西方封锁,保障我国军事国防安全。
2009年开始, 黄立率科研团队开始自主研发探测器。
探测器涉及几十个专业,专业跨度很大。从材料提纯到封装工艺,每个环节都要一一打通,研发过程十分艰辛。为此,早在研发初期,高德红外就制定了长期规划,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搭建从以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为基础的核心器件到以红外热像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
高德红外由此走上了漫长自主研制国产红外芯片、自主建设生产线的道路。
缺少专业人才,公司花大力气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国内一流的红外探测器研发及生产团队;没有专业设备,公司千方百计借助多种途径购买并自行改装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
高德红外结合前期进口的法国红外探测器芯片资料,针对探测器封装、混合信号集成 电路 、新型MEMS 传感器 3大领域分别组建团队,分解指标任务。
红外芯片研发难度之高,超乎所有人想象,在最开始起步的原料上高德红外就遭遇了困难。
氧化钒是制造红外芯片最基本的原料,它的配比直接影响芯片性能,甚至温度、气压等变量也会对其造成巨大困扰。高德红外只能通过一次次制造、一次次试验去摸索。两年时间、1000多次试验,才最终搞定。
花费了整整8年的时间,2017年,高德红外突破了数百项技术难题和数千项工艺难关,终于搭建起三条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且完全“自主可控”的红外探测器(兼具制冷与非制冷)批产线,一举打破了国外的封锁与禁运,有效确保了我国红外探测器的自主可控及军事装备安全。
高德红外成为了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红外芯片企业,我国首条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生产线在高德红外投产,可年产上百万支探测器,军民两用。另一条更为先进的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生产线,可年产四五千支探测器,主要用于高端武器装备。
经权威测试,高德红外智能探测器的灵敏度,综合参数比法国同类产品高出30%至50%,图像均匀,探测距离和识别距离更远。在夜间完全无光源的情况下,形同“超级猫眼”的探测器可清晰夜视几十公里,跟踪空中飞机目标距离可达300至400公里。
高德红外2018年发布的12801024制冷探测器是第一款12微米超小像元、超大规模面阵的探测器,这是国内首款研制成功的像元间距12μm的大面阵制冷探测器,能在探测器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减小光学及整机系统体积和成本,代表着中国“红外芯”正式进入“百万像素”时代。标志着机载广电吊舱、侦查搜索卫星、精确制导等夜视夜战武器系统进入全高清时代。成功打破了欧美在红外成像系统中高端核心芯片的技术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
目前,高德红外通过对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原材料制备工艺等全方位技术的掌握,高德红外建成完全自主可控的我国最先进、批产规模最大的非制冷型、制冷型碲镉汞和制冷型Ⅱ类超晶格三条8英寸红外探测器研制生产线,生产的红外探测器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
不仅使得我国夜视夜战装备和精确打击武器系统不再受制于人,保障了国家安全,而且大批量、低成本的红外芯片也正被广泛应用于民用红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 社会 效益。
此前由于红外热成像仪成本高昂,中低端轿车很难配备。如今高德红外拥有了自主研发的红外探测器技术, 汽车 红外探测器价格有望从原来的几万元降至2000元。届时,大部分车型都能用得起这一技术,仅此一项应用就有望催生百亿元级市场。
目前。高德红外是中国唯一一个全部掌握制冷与非制冷两大类型、非晶硅和氧化钒两种材料、碲镉汞探测器与Ⅱ类超晶格探测器以及12微米以下的红外公司。
当然,高德红外在一些芯片基础领域仍然与美国有差距, 芯片基础的电子级高纯硅片、光刻机等还得依赖国外,也希望我们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再创佳绩,在红外芯片全方位超越美国。
自然界中只要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都会不断向外辐射红外线。热成像通过光学系统、红外探测器芯片及电子处理系统,将物体表面红外辐射转换成可见图像。
简单来说,热成像原理就是利用温度成像,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热成像具有不受可见光影响、可24小时清晰成像、非接触测温、穿烟透雾等优势,可应用于人体测温、工业测温、自动驾驶、户外观察、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
在红外探测器依赖进口的时期,红外热像仪的价格非常高,一台至少数万元。直到十多年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红外企业开始自主研发核心器件。
2014年,依托强大的研发及生产实力,来自武汉光谷的高科技上市公司高德红外集团实现了红外探测器的批量化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使其产品价格更具优势。
高德公司坚持市场化运营的产品理念,聚焦于用户需求,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电力巡检、电气设备维护、工业自动化、检验检疫、安防监控、森林防火、警用执法、消防救援、户外运动等多个传统领域,以及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物联网、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多个新兴领域。根据产品定位和性能的不同,热像仪产品价位从数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高德推出的MobIR Air魔热手机热像仪的市场售价仅为1299元,引领了热成像行业进入消费品时代。
MobIR Air 魔热红外手机配件
MobIR Air 红外应用图
综上所述,热像仪的价格是和用户需求密切相关的,而衡量价格的主要指标包括红外探测器类型、红外分辨率、镜头大小、测温分析功能等。
目前,高德红外是国内唯一成功搭建三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探测器芯片(高性能非制冷探测器、制冷型碲镉汞及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批产线的企业。如果要选择高性价比的热成像品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核心器件批产实力的高德红外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