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专栏|互联网思维和盈利模式的变化

Eric专栏|互联网思维和盈利模式的变化,第1张

从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元年的1998年到现在2020年,互联网在中国商界已经悄然发展了20多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许多有前瞻格局的企业早已经积极布局互联网,一路摸索着做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发展线上品牌和粉丝社群,在互联网上挣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很多传统中小型企业依旧故步自封、生存艰难。

经常听到一些中小型传统行业老板感慨自己遇到的发展困境:

人真的是很难挣到超越自己认知结构的钱。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从本能出发,很容易用线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一种很显然的主观臆断,就是认为发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可事实从来不是这样。如果说开百货店的,总是越来越好,后期都会成为沃尔玛。开小饭馆的,如果说越来越好,后期也会成为麦当劳。可事实是诺基亚也可以倒闭,华为也会遭到美国的打压。现在好,不代表未来好。商业环境变化,消费习惯和趋势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盈利模式更是要与时俱进的优化调整。在未来,不懂互联网的人可能连生存都困难,更不要说经商创业赚钱。

互联网已经成为构建未来商业 社会 的基础设施之一,未来的企业将不再区分是传统企业或是互联网企业。能够充分理解互联网思维,用好互联网工具去优化企业的价值创造链的企业,那就可以赢得残酷无比的商业竞争,反正就被淘汰出局。

数字化生存,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种 社会 形态,将成为未来主要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互联网思维很自然的就是一种最有效的赚钱思维之一。互联网思维首先带来的是对传统型企业价值创造链路的重新审视,体现在发展战略、商业模式、运营策略和组织构架等多个层面,并且将传统商业环节的“价值链”,改造成适应互联网时代结构的创新“价值环”。“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的意义也越来越宽泛,“用户至上、粉丝经济、体验为王、单点聚焦、颠覆式创新、快速试错、最低成本、最小规模、专注,极致”等等。“互联网思维”对商业真正的驱动力是什么?

一切的商业行为的最终目的都要盈利。不管是不是什么类型的公司,不能最终获得盈利的企业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盈利模式指的是靠什么来赚钱?卖产品、卖服务、买挣钱的商机(招商)、卖股权等等都是可以盈利的方式。传统企业在过去很多年的发展中,比较习惯于直截了当的盈利方式。互联网企业看似无脑烧钱的背后同样蕴含着极大的理性。商业竞争的核心本质一直是永恒不变的,把客户抢到手,把竞争对手赶走,建立竞争壁垒形成护城河,把控定价权,获得利润。

互联网技术帮助企业突破了发展的地理区域边界,直接把商战拉入到了无边界竞争局势中。因此,融入了互联网基因的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具备了爆炸性的成长力,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为了追求极致的抢地盘,抢用户,构建流量池,快速形成生态网络,就给人以“野蛮打法”的印象。传统企业在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按部就班适应的过程中,就经常会裹足不前。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局部市场遭遇竞争对手,要想获胜,就要有资源投入的相对优势。

互联网企业想要长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只有两种选择:构建具备未来巨大价值空间的商业生态,或者加入这类商业生态并在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阿里、腾讯、小米、美团这些互联网巨头无一不在做生态。而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应该在于借势发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入某一个生态圈中,在那个生态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切分某个细分领域,既依附于大平台,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充分运用大平台的规则来提高自己的运营效率。

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构建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轮驱动。产品市场上,获得用户的认可;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者的追捧。未来企业的新商业模式,需要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在海勤产业加速赋能传统中小型企业重塑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传统型企业主对于债权融资相对熟悉,对于新的股权融资、ABS、融资租赁、保理、众筹、供应链金融等等改善资本和现金流结构的方式都比较陌生。融资不仅仅是融资金,更是融资源。更多的协同聚合之后的生态抱团打天下,降低内部交易结构成本,提升产业链上下游整体的竞争效力。对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优化非常熟悉,但是对于新媒体渠道的品牌塑造,企业主个人IP赋能品牌IP的营销传播策略,公域流量平台到私域流量运营的协同转换之间,缺乏足够的大局观和执行细节的掌控力。习惯于停留在心理舒适区,沿袭旧路,死命的想把一条死路走通,而不太习惯于开放心态和意志,去客观理性的看待性的消费趋势的变化,借势外力补全发展瓶颈。

做商业终究是要落实到流量上,互联网亦不会例外。不管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虚拟现实、3D打印还是内容创新,流量才是基础,有了流量才有变现盈利的可能。互联网核心盈利模式最常见的是电商、网络广告、增值业务这三种。平台发展过程中明面可见的收入模式大体都可归入这三大类,背后隐藏的暗面是资本增值盈利模式。VC对于互联网公司在没有盈利的状况下投资,总是因为他们认为将来这个公司会盈利,并且是巨大的利润。VC会变得理智,烧钱也要烧得有效率,能够形成竞争壁垒的网络结构,随着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可以得到显著降低的模式才能拿到更多的融资。

8月29日,由陆享会主办的ANRF2018亚太新零售“新格局”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艾瑞管理咨询中心总经理钟贺福与会并就《新零售的趋势及机会》主题发表演讲 。他认为, 新消费是升级和降级并行的阶段,“并行”表示着有一波在升级,但还有一大波降级的需求,升级意味着花更少的钱买更好品质的东西;降级是花更少的钱买还能使用的东西——拼多多爆发的潜在推动力。

另外,钟贺福提醒道,新零售的兴起并不意外着原来做线下及连锁家门店的品牌具备极强的优势,因为“这一波的回归不是原路回归,而是携带着新的武器的回归”。

新零售的社会背景

第一,城市化的增速红利在缩减。城市化带来大量的基础建设和投资,带来人口的集中,也带来了大量的消费者机会。中国目前70%的人口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所以红利在缩减,但是也带来了整个消费的爆发。

第二,人口红利的渐失。80后有228亿,90后是174亿,到00后就只有126亿,这个数字多么的恐怖。现在整个社会9人在工作,5人在歇着,可是20年以后中国会变成5人在工作,9人在歇着。新零售里大势所趋的方面就是无人化、智能化。

新零售的经济背景

在2015年以后进入了经济新常态,这个就意味着GDP进入了低速增长的阶段,意味着原来靠着印钞票、投资和供给拉动GDP的模式已经难以见效,进入了一个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这是大消费来临的时代。

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

新消费是升级和降级并行的阶段,“并行”表示着有一波在升级,但还有一大波降级的需求,升级意味着花更少的钱买更好品质的东西;降级是花更少的钱买还能使用的东西——拼多多爆发的潜在推动力。

升级包括三方面:第一是消费的品类升级,第二是品质的升级,第三是体验升级。消费升级带来了四个机会,一是新消费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品质的追求大于对品牌的追求;二是主力消费人群更替;三是品牌格局重构,这个重构包括本土品牌的兴起,还有包括传统的伪品牌的消失,中国至少有60%、70%的伪品牌会消失掉。第四个机会就是新零售。

消费降级也包括几方面。一是虚假消费力,北上广的工资很高,但是房价也很高,一堆中产对着高房贷已经把他们的消费力透支掉了。二是庞大的人口结构,贫富差距在增加,中国有3亿中产的时候,还有好几亿人口往另外一头去。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购买力不一样,零售的基础建设不一样。消费降级的时候他们需要什么呢?低价,还能用的东西。

互联网的下半场

第一,互联网的红利在消失,增速已经降到了个位数。

第二,流量成本在增长,以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都转到了线下,所以互联网公司转到线下是一个流量抢夺的核心场景。

互联网下半场体现了垄断格局,也就是用户的有效使用时长。平均每天APP使用时长是5个小时,这个时候腾讯占435%,阿里系是104%,百度系占了95%,top3的占到了60%。

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资本寒冬的存在。从网络经济增速来看,之前网络经济增速非常快,从2005-2011年增长是45%,但是到了2017年整个过程放缓。这一轮商业的变革也是对互联网的变革。

科技带来的变化。大数据的应用、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应用都能够给销售端带来直接的效果,技术进入到了降本增销的阶段。这个趋势促使企业在技术端有更大的投入,这波技术变革可能会加快。

用户的力量非常大,对这一波新零售的认知是这是一个用户崛起而带来的给零售带来的新的变革。

现在大量的品牌商和零售商都在想办法构建自己的流量池。这里是借用了下半场是私有流量池成为下半场获胜的关键,就是提出了用户私有化。狩猎时代渐失,进入了农耕时代,现在自己要圈一块地,自己种庄稼,去捕捉猎物,这个就是进入了私有流量池的核心,这个变革的核心是在于你有没有自己的流量池。

整个大的三个切入端有三个,一个就是去中间化,拼多多的出现就证明很多品类生产的成本和最终零售的成本差了几十倍,很多品类都有。二是资源的多维重组,盒马就是仓店一体化。第三就是价值定位。

新零售强调以人为中心,所有技术和智能化的手段都是为了快速的获取数据,线上线下数数据的打通,为了方便快捷的满足用户和需求,获得商品,所有新零售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洞察用户的数据,体验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强化硬件,构建生态,不要被技术流迷惑了。

新零售三步曲

数据化。数据化是指把一切用户的产品的场景全面的数据化,这是基于数据决策的数据化。比如门店,所有的成本流程用信息全部数据化,数据化到这个人在你这里是透明的,所有的全渠道、全触点要实现打通。

用户私有化。原来消费者有两个角色,一个是购买者,一个是使用者,这种交易是交付式的交易。但是用户实际上有九个角色,潜客、关注者、购买者、使用者、传播者、销售者、投资者、设计者,抢夺用户的大脑,最后还有一个卫道者,抢夺用户的情感。

用户并不仅仅是掏钱买东西,还要用户的嘴巴、社交网络、渠道,抢用户的钱包、情感,让用户变成死忠粉、脑残粉,这才是用户私有化,只有建立了私有化的流量池,你才叫做真正的独立的商业形态!不然你未来就是活在别人的生态圈里。

生态化。不要用长矛跟别人的导d对着干,很多人是产品、品类、场景、生活方式,其实这些都是生活交易。建立生态的时候,思考顶层设计的时候,一定是高维的思考,降维的打击。

流量卡又叫移动数据卡,也是物联网卡,物联卡,是为了手机,电脑等便携设备提供无线上网的SIM卡。
流量卡又称物联卡,物联卡是三大运营商面向物联网用户提供的移动通信接入业务,为物联网终端提供无线数据、语音、短信等基础通信服务,并为物联网客户提供通信连接管理、终端管理等运营服务。简单来说就是运营商把流量便宜卖给大公司,大公司把流量组成了流量池,制成卡片进行发售,用户通过各公司对应的微信公众平台充值。

苹果的面容安全方便快捷,比指纹好用。申明下安卓的我关注少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回答不了,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再说下面容 ID 有哪些安全保护措施?
1数据加密:如同针对触控 ID 采取的保护措施一样,在面容 ID 功能中,苹果官方同样采用了一些措施来保护用户信息。面容 ID 数据(包括您面部的各种数学表示形式)会被加密,并由仅供安全隔区使用的密钥加以保护。这些信息并不会被上传,也无法被手机内的任何应用所读取。
2被他人解锁的概率:在注册了一个外貌的情况下,人群中任意一个人看向您的 iPhone 或 iPad Pro 并使用面容 ID 解锁设备的概率大概为百万分之一。而对于单个已注册的指纹,发生被他人解锁情况的概率为五万分之一。因此面容识别更安全。且面容 ID 只允许匹配尝试失败五次,之后便需要输入密码。

扩展资料:


iphone11是苹果公司发布的一款手机,于2019年9月11日发布。 iphone11采用阳极氧化铝和玻璃设计,搭载A13Bionic芯片,超广角相机支持2倍光学变焦。
iPhone 11在外观设计上和iPhone XR没有太大区别,仍是铝合金边框加前后玻璃面板,只是背部采用双摄设计,但是双摄模块的造型秉承了浴霸的风格。
iPhone 11同时有六款配色可选,分别是紫色、白色、绿色、、黑色、红色六种颜色。iPhone 11iPhone 11采用61英寸LCD显示屏,阳极氧化铝和玻璃设计,前后玻璃面板都运用双离子交换工艺进行了强化。

流量卡又叫移动数据卡,也是物联网卡,物联卡,是为了手机,电脑等便携设备提供无线上网的SIM卡。
流量卡又称物联卡,物联卡是三大运营商面向物联网用户提供的移动通信接入业务,为物联网终端提供无线数据、语音、短信等基础通信服务,并为物联网客户提供通信连接管理、终端管理等运营服务。简单来说就是运营商把流量便宜卖给大公司,大公司把流量组成了流量池,制成卡片进行发售,用户通过各公司对应的微信公众平台充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74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 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