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在物联网技术发展产品化的过程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所以产品档次上不去,价格下不来。缺乏RFID等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这是限制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技术标准
目前行业技术主要缺乏以下两个方面标准: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产业联盟,同时次年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应当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RFID产业仍是一片混乱。技术强度固然在增强,但是技术标准却还如镜中之月。正如同中国的3G标准一样,出于各方面的利益考虑,最后中国的3G有了三个不同的标准。物联网的标准最终怎样,只能等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了。
3、产业链条
和美国相比,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虽然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和中兴华为这一类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物联网的产业化必然需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国发展物联网,在体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进程。产业链的合作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相当漫长。
4、行业协作
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5、盈利模式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这样,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对于任何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来说,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目前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等。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6、使用成本
物联网产业是需要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并且进行更好的控制管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催生出更多的应用。所以,在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广的初期,功能单一,价位高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因为,电子标签贵,读写设备贵,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应用。
而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应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便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成本高,就没有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就更难以解决。如何突破初期的用户在成本方面的壁垒成了打开这一片市场的首要问题。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7、安全问题
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可视人们在观念上似乎还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围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这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如果一旦政府在这方面和国外的大型企业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信息,国家机密等不会泄露也至关重要。所以说在这一点上,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有可能涉及到政治法律和国家安全问题。
信息来源:中国移动m2m门户网站
会博通知识产权及证照管理系统:
会博通规范化知识产权及证照管理是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会博通知识产权及证照的科学化管理
会博通实体与电子知识产权及证照的统一化管理,方便应用,易存易取
证照的科学化管理
分类与属性管理
会博通可自由定义知识产权及证照分类方法,并按照分类特性,自由配置知识产权及证照的属性,满足各种管理需求。
标签管理
会博通支持知识产权及证照条形码、电子标签(RFID)等唯一标识的关联,实现物联网化的知识产权及证照管理。
存放地点
会博通不仅可用文字标识存放位置,还可以图示化体现知识产权及证照存放地点,快速定位知识产权及证照。
数字化
会博通包括属性信息的标引、电子版的引入和证照原件的扫描录入等。快速设定属性模板,供登记时套用。
提醒服务
会博通根据年检、延期等知识产权及证照维护工作设定单次或周期性提醒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及证照的持续可用性。
搜索平台
会博通支持关键字搜索、二次搜索或组合搜索条件的高级搜索功能。
防扩散水印
会博通使用专用程序打开预览知识产权及证照电子版,不仅可设置显示防扩散水印,并可在打印时设置打印水印(如限定用途的水印标识)。
知识产权及证照的应用多样化
会博通知识产权及证照申办、变更、借用等全面流程化处理,管理痕迹全保留证照的多样化应用
申办流程
会博通可设置标准化的知识产权及证照申办流程,完成从申办到成果归档的流程化处理,记录管理痕迹。
变更流程
会博通功能性的变更流程,在变更未审定之前,知识产权及证照将会标识变更状态,并配置使用限制。
借用审批与办理
会博通支持实体或电子知识产权及证照的批量借阅申请,可根据证照密级自动匹配对应流程,审批过程自动登记借用与归还,应用情况全记录。
借阅与归还登记
提供类似于图书馆的借阅与归还登记功能,全面把控知识产权及证照入管理。
综合统计
图表形式实时统计知识产权及证照存情况,各类统计报表全面展示知识产权及证照利用情况。
安全控制
系统全面记录知识产权及证照应用痕迹,支持SSL证书、加密传输、错密锁定、机器指纹等安全机制。
由YIP Events主办,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协会、集成电路知识产权联盟、德中人工智能协会及中日人工智能协会支持的中国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峰2020以“知识产权赋能AI产业创新” 为主题于12月10-11日在上海宏安瑞士酒店召开。吸引了270余位人工智能IP人参加,为海内外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机构及从业人员提供了高价值的信息交流平台。
峰会由半天的会前研讨会与两天的专题分享组成。会议主要围绕现有制度体系下如何最大化保护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企业商业秘密、著作权、数据保护与合规、专利的保护策略与挑战、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与专利池建设、出口管制政策与应对、开源软件、专利运营成果转化等前沿问题,同时就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制度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产业各参与主体的法律诉求、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政策的发展进行深入讨论。
12月11日上午11时许大会进行了当天的第二个小组讨论,本次讨论由由 万慧达知识产权合伙人李江先生担任主持人,由美的集团IoT事业部的知识产权负责人樊思远先生、小米公司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专家刘超先生、紫藤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的张娜总监和商汤 科技 知识产权高级经理刘婵女士 为与谈人,本次讨论围绕 “智能终端企业海外专利布局及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 话题展开。
“知产前沿”新媒体将此次小组讨论的要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供参考学习。
李江先生率先就该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未来万物皆终端。企业的传统业务随着产品迭代更替,逐渐智能化、物联网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然面临终端海外布局和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问题,这本质上是攻与防的配合。
一、AI时代的企业转型——美的经验
樊思远先生为大家分享的是家喻户晓的美的公司如何在AI席卷的时代成功转型。
(一)全新挑战
美的集团的IoT(Internet of Things)事业部的前身是成立于2013年的美的智慧家居研究院,作用定位为智能家居的共性研究,对美的的智能转型来说至关重要。
曾经的美的是传统的制造类企业,专利风险对策较为简单。企业内部风险防控重点在于自主研发的价值高、难以被取代的核心技术,包括专利风险调查、专利规避以及与其他公司的专利交叉授权,或是布局自己的专利武器库与其他竞争对手实现军事竞争格局。而非关键性技术会从供应商采购,以协议的方式约定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担保,供应商再由上游供应商提供技术担保,以分担风险。总体而言,
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大数据、无线连接技术等跨界技术不断引入到家居领域,形成新型的智能家居行业。在通信领域涉及到许多标准必要专利;蜂窝网络技术或是WIFI技术的专利权人转向对终端直接授权专利,风险转嫁到了终端设备厂商,而无线通信模组、无线通信芯片等制造商逐渐免除了被收取专利费的风险。供应商逐渐不再为企业提供担保,全新的 游戏 规则向传统制造业的规则发起了挑战。
(二)冲突应对的思考路径
要化解智能行业规则和传统制造业规则的冲突,需要在更加细化的问题中理清思路:
第一,专利付费的“黑匣子”。
标准必要专利推动行业发展、为知识付费已成为共识。然而,专利是由各研发厂商自行申报的,我们无从得知其专利的底层技术如何、标准必要专利是否客观存在,以及专利权利是否完整、无瑕疵。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家居企业为专利付费的担忧,家居企业明显缺乏技术专业的谈判筹码。
第二,专利付费的成本与效益。
家电智能化在家电溢价中究竟发挥了多少效用?根据目前的观察,无线通信和AI等技术能够为智能化家电产品带来约5%以内的溢价。从成本角度,为专利支付合理对价才为企业所接受。在蜂窝网络技术确定的模式中,对价是根据厂商提供的出厂价格确定费率或统一的费率进行定价,归根结底是以产品的整体售价推算。若企业为多项技术支付专利费,支付成本很可能超过产品本身售价、明显超过了智慧家居的溢价率。另外,企业为专利付费的结果究竟是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还是削减自身的成本优势?
基于专利付费成本、溢价与用户需求关系的错综复杂,上述计费模式如何套用、调整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是重要的议题。
从行业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智慧家居新兴产业还是需要以家居制造业掌握主要话语权,而不应当受通信行业的规则主导。
李先生对传统家电企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传统家电企业迎来AI时代,最核心的是定价问题和沟通问题。定价问题,更多涉及的是经济学和科学技术;沟通问题,需要的是时间。
二、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控——小米经验
刘超先生目前主要从事IP in house的工作,从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者角度分享我们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一)小米模式概述
(二)风险最小化
虽然生态链产品模式有IP风险,但是在进行专利投资时,可以先行分析各个投资对象的专利,便能够在领域内优中选优。在每个项目中企业的IP风险防控都需要抓早、抓全,专利工程师必须在立项阶段就通过专利分析,把涉及到专利技术的项目内容检索出来,得出IP上的建议并传达至产品团队或公司管理层。存在风险时,企业需要整合出风险评估报告以形成竞争对手和投资专利的数据画像,并事先规划风险应对的手段。
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可单纯分析专利,还需要根据竞争企业的商业方式分析他们的诉讼进攻模式和容忍度,估算诉讼发起的可能性,了解其发起的是单纯专利诉讼诉讼或是结合其他知识产权的复合型诉讼。规避企业诉讼模式也是减少风险的方法之一。
(三)专利对企业赋能的影响
规避IP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技术上占据领域内的绝对优势。例如,AI与5G都是技术趋势,小米正在做关于5G技术融合到AI的产品上的发展趋向报告,在最前沿的领域中提前进行专利布局。
专利赋能企业必须注重专利研发的专业性。几年前,小米进行了一项制造电饭煲的“新国货”计划。起初,小米以日本电饭煲特有的发热技术为始发点进行了专利检索,将该技术领域内最资深的、手握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日本电饭煲发明者请来,将电饭煲技术与小米自己的IoT技术相融合,最终产出了带有小米IoT技术的智能电饭煲。传统家电必然会进入技术先进化、智能化,我们需要注重传统技术与自己的技术融合,处于行业先占地位,方可规避风险。
(四)风险评估制度
企业规模大,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所以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制度,甚至是让每个产品都经过信息化评估,避免风险因素的遗漏。产品都是不断迭代的,所以多产品的风险评估也需要不断更新升级。可以将先前分析产品或者领域的结构保存下来,基于原始结构进行再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三、海外知产风险防控
刘婵女士聚焦于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分享自己的经验与看法。
(二)竞争对手监控
企业大部分的知识产权风险来自于竞争对手。通过对企业所处的技术领域的海内外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定向专利监控和风险防范,不仅能够直接降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同时能够间接获取到竞争对手在海外的产品特点、专利布局情况等。这为企业海外的市场竞争提供非常有效的支持。
(三)企业知产人才队伍培养
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实施,归根结底有赖于企业内外部专业人员的执行。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对建立一支有经验、有效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人才队伍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此外,还需要构建外部专业服务体系,特别是知识产权专业的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对企业风险防范项目的实施起到专业支持。
四、终端企业知产风险管理与海外专利布局——紫藤经验
我们需要思考,适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论,才能使得日常的专利布局、风险排查、诉讼应对工作显得更加顺畅合理?
(一)风险识别
第二步, 如果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如何应对产品流通至海外时收到的律师警告函?如果积极应对,是否会招致更多警告?
(二)风险分类与应对
(三)外部辅助
初创型企业或微小型企业,人员较少、资源有限,但需求量、工作量不小,那么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通过专业机构为企业进行海外布局,利用外部资源将有限的资源投到刀刃上。而大型企业,内部分工布局体系较健全,在企业创新产品上市前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即介入产品规划和专利布局方向,这是深度合作。紫藤的愿景正是成为全球创新企业的IP服务商。
五、企业并购中的知产战略
刘经理基于小米生态链投资策略分享了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经验。小米的生态链投资并购过程中提倡各企业的独立性,在扩充生态链规模的同时要保持企业的自由发展。如果生态链公司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部,有自己强大的知识产权储备和管理功能,可以自己主持事务;规模小的企业在知产管理稍有欠缺,小米可以给予其一定指导和培训。
小米于2017年与诺基亚达成交叉许可,购买了其一部分专利。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企业正常商业运营的考虑,要在专利付费过程中平衡的企业成本与企业的商业运作,合理的专利费能够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也许我们还可以赋予专利许可更加丰富的内涵,由单向的许可转向互利共赢,充实合作双方的 科技 实力。
关于美的收购库卡,樊经理解释道,双方的收购协议规定要保证库卡的知识产权独立性,所以未做知识产权的整合。
六、国际诉讼初探
海外诉讼成本主要以律师费用和案件和解成本组成。以美国案件为例,据统计,从应诉到开庭之前和解,仅律师费即可达到约150万美元,和解费用需要另外计算,这导致了企业在海外布局面临的诉讼风险巨大。现在,为了帮助企业应对高风险的国际诉讼,出现了海外诉讼风险保险,适合于小型企业作风险应对参考。
紫藤运营公司有一个部门是许可诉讼争议部门,每年约管理50多起诉讼案件,帮助面临诉讼的中国企业实现与美国律师的对接,或者通过内部律师和美国律师外部合作的模式。这种内外联动模式可以分担企业的四方面担忧:一是检索,美国律师按小时计算无效检索和分析的费用;二是证据收集,国内企业的证据收集都是在国内进行,如果美国律师到国内取证,所有的差旅费需要企业承担;三是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到discover阶段培训企业内部人员做充足的准备;四是许可谈判支持,以专业机构的实际经验带领企业规避谈判风险。
文/东方亦落
7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专利授权量排名,其中华为以2772件的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去年上半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314件,同样是排在第一的位置,而华为去年全年的专利授权量也是第一名。能够在这个榜单上蝉联第一,说明华为在技术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当深厚的积累。
不只是国内,华为在全球的专利数量也十分惊人。在华为P40发布会上余承东透露,华为在全球持有的有效专利数超出了8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出90%,仅在过去的2019年,华为在欧盟专利局就以3524件的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
或许是出于对华为在专利方面成绩的“恐惧”,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也更加频繁。特朗普政府近日敲定了一项联邦合同禁令,禁止美国政府从华为等5家中国公司购买产品和服务。其实美国这种 *** 作近两年已经频频出现,让外界早已是“见怪不怪”了。然而这禁令到底打压了谁,恐怕美国方面还是“心里没数”。
近几年,华为在诸多技术专利上越来越掌握了控制权,并且美国许多企业实际上都已离不开华为的专利。而华为并未对美国这两年的打压坐以待毙,而是“据理力争”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反击。
华为早在2019年就已经要求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Verizon为其使用的200多项华为专利支付授权费,这些专利涉及网络设备、物联网等诸多领域,总计价值超出10亿美元。
其实Verizon本身并不是华为的客户,也没直接采购华为的设备,但是Verizon有超过20家网络设备供应商用了许多华为的专利,但华为之前并未收到过任何的专利费。今年3月,华为与Verizon的代表在纽约会面,就专利费用问题进行协商。
其实这种收取专利费的行为在企业之间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使用者付费”本就合情合理,华为也要向美国企业缴纳专利费,例如华为每年要向高通缴纳上亿美元的专利费,每年也要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向爱立信缴纳专利费。
只不过从2018年美国对华为打压开始,华为的每个动作都格外受到重视,在这种敏感的时间点,向美国企业收取专利费的做法也会很容易被解读成反抗制裁、掀起“专利战”的一个信号。
不过即使是真的要打专利战,华为也底气十足。
早在华为起诉三星之时任正非就预言“未来5至8年,会爆发一场‘专利世界大战’,华为必须对此有清醒的战略研判和战略设计”。实际上华为对专利也一直很重视:早在2018年,华为就已经向WIPO(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了5405份专利申请,在全球企业中位列第一。
而且近10年来,华为在研发方面投入的费用已经超出了4850亿元人民币。2018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01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141%,同比增长132%,这种投入力度超越了苹果、微软和英特尔。
华为在专利方面投入多、数量大,并且技术超前。在注定是未来趋势的5G技术中,华为参与了标准制定,在2013年~ 2018年投入超过6亿美元用于5G研发领域,率先构建了5G规模商用能力,将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如今的华为已经是全球范围内5G行业公认的领跑者。即使单从订单数量来看也遥遥领先,更何况华为掌握着诸多关键性的5G技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开展5G建设,都绕不开华为的5G专利。
由此看来,美国近年针对华为的一系列 *** 作是相当短视的。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企业互通有无相互协作才是正道,美国如今变本加厉地单方面限制是极其不明智的。不过从华为的表现来看,并非被动受到制约,而是有足够的实力也可以扼住美国的“咽喉”,美国如果还一味采取类似做法,最终只会自食苦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