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具体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智慧水利具体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第1张

通过智慧水利水电工程案例可直观地查看大坝主体数个泄洪闸门实时的启闭状态,辅以气象信息、水位信息数据显示,帮助集控中心的人员在汛期及时作出决策。

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位落差 ,配合水轮发电机产生电力。将水的位能转为水轮的机械能,再以机械能推动发电机,从而得到电力。

水力发电系统主要由压力引水管、水轮机、发电机和尾水管等组成。河川的水经由拦水设施攫取后,经过压力隧道、压力钢管等水路设施送至电厂。利用三维组态还原电力生产过程,监控机组运行状态,提高发电效率。

Ⅰ水力势能到机械能的转变

江水水位在坝前升高形成落差,积蓄了水力势能。当机组准备发电时,对机组尾水管、引水压力钢管和蜗壳进行充水平压,提起机组下游尾水管闸门和上游闸门。

开机后,调速系统 *** 作导水机构开启活动导叶,蜗壳内的高压水流经其内侧均匀排列的固定和活动导叶形成一定环面后,均匀可控地进入水轮机转轮,连续的带压水流从转轮叶片外缘整周径向流入,从转轮出口轴向流出,水力反作用于转轮叶片,使转轮产生旋转力矩并带动转轮旋转,水力势能转变为机械能。在可视化系统内接入了单个机组的转速、导叶开度等数据。

利用渲染还原该过程的每个步骤,可用于新员工的培训和安全讲解。

Ⅱ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变

水轮机转轮带动机组大轴旋转,并将扭矩传递给与其同轴的发电机转子,转子通过励磁形成的磁场,在定子绕组中作同步旋转,发电机定子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在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势,由此完成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转换。

水头越高、流量越大,水轮机的输出功率也就越大。将传感器数据上传可视化系统可判断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发现阻碍电能转变的因素时及时修正,提高电能输出率。

Ⅲ初级电能到合格电能

通过接线端子引出,将导线连成闭合回路,回路中产生电流与电压,经过发电机出口母线,电流进入升压变压器,在这里电压被升至 500kV,然后进入六氟化硫气体绝缘开关站(GIS),连接输电线路进入电网,从而完成水轮发电机组的电力生产到输送的最后一个环节。

三维组态还原了水力资源从势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一方面可以给学员提供仿真教学示例,另一方面可以向外界普及水力发电知识。融合数字建模、数字孪生、仿真模拟等技术,轻松构建低代码、零代码物联网 IoT 平台,辅助水利水电工程实现智慧化管理。

不仅是 3D 上的效果展现,支持绘制二维组态。可视化技术采用 B/S 架构,通过对传统二维的发电工艺组态图进行重构设计,对接测点数据实现 Web 化跨平台多端访问,无论是 PC、PAD 或是智能手机打开浏览器,即可随时访问监控场景。

将大屏组态集成至 B/S 端,与其他主流前端框架如 Angular、React 和 Vue 等无缝融合,打破了以往用户在控制室内控制场景的局限性。

二维组态基于 SCADA 系统,将图纸进一步美化升级。以平面图的形式展示了坝顶高程、大坝门机、主变压器、大坝库区、引水钢管、500kV 出线架、主厂房行车、发电机、水轮机在水力发电的过程中运行的先后顺序,并模拟水力势能—机械能—电能的转变,再通过 500kV 线路输送到 500kV 变电站的过程。

水库中水能转化为电能的多少与压力引水管管口处作用力大小密切相关。水库水量、水库水位、压力引水管倾斜角度等影响引水管管口作用力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水能到电能的转换效率。

以蓝色的深浅代表水流的速度,以动态的点状线路模拟输电过程,整个过程清晰明了,一张图掌握水力发电站运行态势。高效协调水库和水机电系统之间以及水机电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运行问题,提高发电效率。

平面图、塑料静态模型或者到水电站实地参观都无法使人直观、简单、全面、系统的了解水轮机内、外部结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

“水轮机仿真拆解”通过三维仿真动画全方位表现,不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系统、全面的了解水轮机各部件组成及动作原理。Hightopo数字孪生水轮机拆解过程,实现了在数字世界对物理实体状态和运行的全面精准呈现。场景中设备零件,浮现相应的属性信息,准确掌握设备内部业务流程、行为逻辑、状态变化等。

进入主厂房后,支持以第一人称视角自由漫游(W A S D 方向键结合鼠标 *** 作),可查看发电机详细运行参数、摄像头监控画面等信息。

支持绘制并保存常用巡检路线,每次进入后按照固定路线自动漫游,满足个性化的巡检需求。通过巡检模拟人或者巡检车巡检的过程,经过设备时可以停留查看设备信息。

将 GIS 创新融入可视化中,为可视化赋予更强大的地理智慧。支持接入多源异构数据,标注各个水电站位置信息,即时还原高精度真实现场。

采集江河流域范围内的 DOM(数字正射影像)和 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以真实的城市河道现状信息和周边景物信息为依据,对河道、河底的三维空间数据进行三维几何建模;然后叠加精细建模的水电站模型,并进行渲染优化;最后采用显示列表、纹理优先级、细节层级模型(LOD)等渲染技术,实现三维河流实时逼真的虚拟场景显示,并提供丰富的人机交互手段。

通过可视化建立整条流域的虚拟漫游,远景和近景背景区别设置,添加了水雾、大气、云层等环境效果,让场景更真实、灵动。漫游将客观真实存在的场景通过浏览器以虚拟漫游形式达到异地浏览的目的,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游历景物景点和建筑物内部场景。

日前,6 G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国际电信标准化组织及电信设备制造商负责人参与。研讨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承办。会议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5 G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刘燕武表示,目前5 G通信标准的发展主要有3种:国际标准;3 G到4 G标准;6 G标准及6 G专利数量占比约为46%。刘燕武表示,与3 G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不同的是,6 G主要依赖中国力量,“因为中国在6 G领域对技术创新具有引领作用”。

3 G和4 G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都从早期就开始了。2 G、3 G时代主要是技术创新,推动技术突破。3 G是核心专利技术、核心专利数量、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3 G到4 G将是第三代通信技术标准演进。5 G也将持续发展。从目前的国际标准来看:3 G、4 G处于3-4年代初期;6 G还处于4-5年代早期;中国6 G正处于专利技术积累和探索阶段;5 G专利和6 G技术专利数量占比约为46%。

目前,各国对于6 G技术的研发已经开始重视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中国6 G技术专利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中国企业华为和中兴公司,分别以861和851件位居第二和第三位。韩国从2016年开始就成立了6 G研究委员会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日本为促进6 G技术发展同样也积极投入了相关研究工作;韩国三星公司与英特尔、高通、爱立信、英特尔以及华为等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研究。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与韩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共同参与制定、发布Rel-50Ghz、Rel-63G两项关键5 G关键技术标准。韩国作为5 G研发方面比较活跃的国家之一,未来也将继续投入相关研究工作。

由于3 G到4 G技术标准的差异,6 G的产业发展会呈现不同特点。日本在3 G时代已经是技术领先者了。与3 G不同的是,日本6 G对核心技术和设备提出了创新性要求。韩国也于2019年初发布了6 G研发计划,到2023年推出6 G通信设备与网络设备。预计6 G商用时间将加快。所以未来中日韩3国可能会形成不同发展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777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 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