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使两
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联接方式。焊接应用广泛,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 焊接技术的发展历史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婉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经分析,所用的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 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锚。中世纪,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也曾用锻焊制造兵器。 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铸焊、锻焊和钎焊的水平上,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量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接,只能用以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和武器。 19世纪初,英国的戴维斯发现
电弧和氧乙炔焰两种能局部熔化金属的高温热源;1885~1887年,俄国的别纳尔多斯发明碳极电弧焊钳;1900年又出现了铝热焊。 20世纪初,碳极电弧焊和气焊得到应用,同时还出现了薄药皮焊条电弧焊,电弧比较稳定,焊接
熔池受到熔渣保护,焊接质量得到提高,使手工电弧焊进入实用阶段,电弧焊从20年代起成为一种重要的焊接方法。 在此期间,美国的诺布尔利用电弧电压控制焊条送给速度,制成自动电弧焊机,从而成为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开端。1930年美国的罗宾诺夫发明使用焊丝和焊剂的埋弧焊,焊接机械化得到进一步发展。40年代,为适应铝、镁合金和合金钢焊接的需要,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相继问世。 1951年苏联的巴顿电焊研究所创造电渣焊,成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苏联的柳巴夫斯基等人发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如出现了混合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渣联合保护焊和自保护电弧焊等。 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等离子弧焊;40年代德国和法国发明的电子束焊,也在50年代得到实用和进一步发展;60年代又出现激光焊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高能量密度熔焊的新发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其他的焊接技术还有1887年,美国的汤普森发明电阻焊,并用于薄板的点焊和缝焊;缝焊是压焊中最早的半机械化焊接方法,随着缝焊过程的进行,工件被两滚轮推送前进;二十世纪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闪光对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链条。至此电阻焊进入实用阶段。1956年,美国的琼斯发明超声波焊;苏联的丘季科夫发明摩擦焊;1959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究成功爆炸焊;50年代末苏联又制成真空扩散焊设备。 焊接工艺 金属焊接方法有40种以上,主要分为熔焊、压焊和钎焊三大类。 熔焊是在焊接过程中将工件接口加热至熔化状态,不加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熔焊时,热源将待焊两工件接口处迅速加热熔化,形成熔池。熔池随热源向前移动,冷却后形成连续焊缝而将两工件连接成为一体。 在熔焊过程中,如果大气与高温的熔池直接接触,大气中的氧就会氧化金属和各种合金元素。大气中的氮、水蒸汽等进入熔池,还会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在焊缝中形成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恶化焊缝的质量和性能。 为了提高焊接质量,人们研究出了各种保护方法。例如,气体保护电弧焊就是用氩、二氧化碳等气体隔绝大气,以保护焊接时的电弧和熔池率;又如钢材焊接时,在焊条药皮中加入对氧亲和力大的钛铁粉进行脱氧,就可以保护焊条中有益元素锰、硅等免于氧化而进入熔池,冷却后获得优质焊缝。 压焊是在加压条件下,使两工件在固态下实现原子间结合,又称固态焊接。常用的压焊工艺是电阻对焊,当电流通过两工件的连接端时,该处因电阻很大而温度上升,当加热至塑性状态时,在轴向压力作用下连接成为一体。 各种压焊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焊接过程中施加压力而不加填充材料。多数压焊方法如扩散焊、高频焊、冷压焊等都没有熔化过程,因而没有象熔焊那样的有益合金元素烧损,和有害元素侵入焊缝的问题,从而简化了焊接过程,也改善了焊接安全卫生条件。同时由于加热温度比熔焊低、加热时间短,因而热影响区小。许多难以用熔化焊焊接的材料,往往可以用压焊焊成与母材同等强度的优质接头。 钎焊是使用比工件熔点低的金属
1885年:俄罗斯人 Benardos Olszewski 发展了碳弧焊接技术。
1888年:俄罗斯人HгCлавянов 发明金属极电弧焊。
1930年:前苏联罗比诺夫发明埋弧焊。
1950年:在前苏联首次把电渣焊用于生产。
1953年:前苏联柳波夫斯基、日本关口等人发明CO2气体保护电弧焊。
1956年:前苏联楚迪克夫发明了摩擦焊技术
1957年:前苏联卡扎克夫发明扩散焊。
1991年:英国焊接研究所发明了搅拌摩擦焊(可能是某些人认为摩擦焊是英国人发明的由来),成功的焊接了铝合金平板。
1996年:以乌克兰巴顿焊接研所BKLebegev院士为首的三十多人的研制小组,研究开发了人体组织的焊接技术。
2001年:人体组织焊接成功应用于临床。
冷焊机在国际上叫ESD,是由前苏联的专家应用类似于放电加工机的电路原理研究开发出来的。当初的加工机涂层厚度最大只能达30μm 左右,因此无法满足修补需要。之后,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开发,提高了其输出功率,改进了焊q结构和焊条材料成份。
冷焊机是通过微电瞬间放电产生的高热能将专用焊丝熔覆到工件的破损部位,与原有基材牢固熔接,焊后只需经过很少打磨抛光的后期处理。
扩展资料:
冷焊机优点:
1设计合理,自由调节。可根据不同金属材质选用不同档放电频率,以达到最佳修补效果。
2热影响区域小。堆覆的瞬间过程中无热输入,因而无变形,咬边和残余应力。不会产生局部退火,修复后不需要重新热处理。
3极小的焊补冲击 ,本焊机在焊补过程中克服了普通氩弧焊对工件周边产生冲击的现象。对没有余量的工件加工面也可放心进行修补。
4修复精度高:堆焊厚度从几微米到几毫米,只需打磨,抛光。
5熔接强高:由于充分渗透到工件表面材料产生极强的结合力。6携带方便:重量轻(28-30公斤),220V电源,无工作环境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冷焊机
氩电联焊也称为
氩气保护焊在电弧焊周围引入氩气保护气体,以将空气与焊接区隔离,并防止焊接区氧化。氩弧焊机是采用氩弧焊的机器,采用高压击穿引弧。不同功能氩弧焊技术是在普通电弧焊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氩气保护金属焊接材料,通过大电流使焊接材料在基体上熔化成液态形成熔池,使焊接金属与焊接材料达到冶金结合的一种焊接技术。由于高温熔化焊接时持续通入氩气,焊接材料不会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防止了焊接材料的氧化,因此可以焊接不锈钢和铁金属。氩电联焊就是钨极氩弧焊打底,手工电弧焊填充+盖面。
要求高的时候用氩弧焊。
要求效率的时候用焊条
现在已经是脉冲气保焊啦,一台搞定。
你想问什么焊接方法?
都讲一遍,你就研究生毕业啦。氩电联焊是采用氩弧焊焊接焊缝底部,再用电弧焊填充盖面的焊接方法。焊接时首先对管材环向对接焊缝定出各焊接区角度及位置,再确定各区参数:如预热温度、焊接温度、电流、焊接脉冲、氩气流量等,它综合了两种焊接方式的优点,更能保证工程质量。
特点
1焊接质量好:根据焊接工艺评定选择合适的焊丝、钨极、焊接工艺参数及纯度符合要求的保护气体,能使焊缝根部得到良好的融合,当进行射线探伤时,合格率明显高。
2效率高:同一焊工采用氩电联焊工艺和手工电弧焊工艺焊接同样的焊口,氩电联焊工艺的焊接效率是手工电弧焊的2~4倍,是氩弧焊的1~2倍,明显缩短工期。
3成本低:经综合测定,发现氩电联焊比手工电弧焊可以降低施工综合成本10%~20%,比氩弧焊可以降低施工综合成本5%~15%,而且焊口成型好,返修率低,降低了综合成本。望采纳,谢谢!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