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网智能化是服务于电网从业人员的,其技术实施的立足点主要是变电站,即对变电站中各类一、二次设备及其监控系统实施智能化革新(完全新建或在传统变电站基础上进行改造)。其“智能”主要体现在设备实时状态信息的全景式监控与诊断评估、一键式顺控 *** 作、自动故障处理、智能巡检(机器人或联动视频系统)、辅助决策等等。试想,某个地区(区域)电网内所有变电站如果都实现上述智能化监控过程,则该电网有可能在宏观上涌现出全局性智能。
配网智能化是同时服务于电网从业人员和用户的,其技术实施的立足点主要是在用电侧引入某种能够直接与发电侧进行互动的机制,海量用户可通过该机制参与到电能量的协调分配中,且这种参与并不需要用户多做什么,你只要像平常一样按需用电,就可以参与配网资源的优化,这样的结果在理想情况下应该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是以很多方面的科技进步作为基石的:
首先是IEC-61850规约的提出使原来使用103、104或很多乱七八糟规约的设备,能够统一使用该通信标准,这就为各种电力设备的信息互动、共享创造了基础条件。
然后是电力设备本身的技术提升。一次设备方面,封闭式组合电器技术的日趋成熟,为一键式顺控 *** 作、多维度设备状态评估等技术应用提供了基础,还有电子式互感器的发明与应用也使变电站的数字化程度更加彻底(传统互感器采集的压流模拟量是需要通过二次系统进行数模转换的)。二次设备方面,区域式继电保护装置的出现不仅节约了二次系统成本,而且可以远程实现宏观站间保护逻辑(当然,其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再然后是交换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配合智能组件系统的提出,使所谓电网大数据(区域电网全景信息)的高速传输与汇总成为可能,进而利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分析、挖掘和处理电网数据。
最后是机器人技术、视频监控技术(高清摄像头上融合各种红外、紫外成像功能、联动功能、图像识别功能)的发展,进一步替代人工运维。
总之,我国在主网智能化方面的一些技术应用还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电信物联网卡分两种,一种是常规的流量卡,另外一种是NB卡。流量卡是按照你每一个月开通的套餐来定价的,比如说,你订购的是5M的月度套餐,一个月的费用就是六毛钱。NB卡是一种新型卡,这种卡是按照与基站的互通次数来作为计费的依据,目前两万次的连接费用,大概是20块钱。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其他的,移动,联通等卡,也是按照套餐来进行计费的。如果有不懂的,可以继续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