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前景和趋势

物联网发展前景和趋势,第1张

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前景和趋势包括以下4个方面:
趋势1:人机交互性增强的数据和设备增长 到2019年底,将有约36亿台设备主动连接到Internet并用于日常任务。随着5G的推出,将为更多设备和数据流量打开大门。
趋势2: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物联网的重要参与者 充分利用数据,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提供计算机帮助。人工智能是理解收集的大量数据并提高其业务价值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人工智能将在以下领域帮助物联网数据分析:数据准备,数据发现,流数据的可视化,数据的时间序列准确性,预测和高级分析以及实时地理空间和位置(后勤数据)。 包括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在内的主要云供应商越来越多地希望基于其AI功能进行竞争。各种初创企业希望通过能够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AI算法使企业能够从不断增长的数据量中提取更多的价值。
趋势3:VUI:语音用户界面将成为现实
语音占了我们日常通讯的80%,就像科幻中一样,与机器人交谈应该是常见的通讯方式,例如R2D2,C-3PO和Jarvis。在设置设备、更改设置、发出命令和接收结果中使用语音不仅在智能房屋,工厂中,而且在诸如汽车,可穿戴设备之类的设备之间都是常见的。
趋势4:在物联网上的更多投资
物联网是少数新兴和传统风险投资家都感兴趣的市场之一。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客户越来越依赖于使用它们执行许多日常任务,将增加对物联网初创企业投资的兴趣。客户将等待物联网的下一个重大创新,例如可以对您的面部进行分析的智能镜,如果您生病了,可以打电话给您的医生;将结合智能监控摄像头的智能ATM机;可以告诉您如何进食和饮食的智能叉子。吃什么,以及每个人都在睡觉时会关灯的智能床。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问题:“2G时代看文字,3G时代看,4G时代看视频,5G时代能做什么?”其实回顾这些年「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难看出2G→3G→4G→5G,真正进步的只有信息传输的速度。

2G时代可以看,只不过很卡。3G时代也可以看视频,只不过也很卡(当然那个时候的流量费也很贵,这是另一个问题)。所以「通信网络」的核心,就是通过信息传输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这个优势,延伸出更多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方法。

你现在每天拿手机刷抖音觉得不以为然,其实你手向下滑那一瞬间的数据传输速度,在2G时代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如果我们想知道5G可以带来什么,我们现在不妨想一想:以今天的数据传输速度,我们还做不到什么?

很巧,车联网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时候肯定会有很多朋友问了:“汽车不是早就能实现联网了吗?4G时代就可以啊,怎么能说做不到呢?”

用车里面的屏幕上个网页,看部《飞驰人生》就叫车联网了吗?其实真不是,现在所谓的车联网我认为只能叫「车内上网」。只要设备拥有SIM卡槽和相对完善的移动端系统,上网就是打开个流量开关的事儿。换句话说,能上网的车不过就是一台可以移动载人的超大号ipad。

我所讲的车联网,是指「车与云端」「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设备」这五个方面同时连接网络,再相互之间协调,最终通过互联网真正解决人车内人员的便利性需求。这才是真正的「车联网」。

其实车联网的概念来源于「物联网」,或者说「万物互联」。但由于汽车交通工具的特殊属性,它的联网难度自然要比常见的「家庭设备互联」(比如空调、电视、台灯之间的网络连接)高的多。这也是为什么4G时代不好实现车联网的原因。

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超过4G数十倍的数据传输速度给车联网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也尽可能打开脑洞,按照刚才咱们说的五个方面,分别聊一聊未来的车联网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便利。

1 车与云端:聪明的大脑中枢

其实不仅仅是车联网,未来任何物品的联网,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定是云端。

云端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数据上传解放设备的存储系统。也可以通过扫描上传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便利。比如云端扫描了你的一张老照片,AI识别了照片中的建筑,车内的地图显示出这个建筑在哪、怎么去等等。

在车联网到来的时代,车与任何物品的网络连接都会留下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光用车内的硬盘存储显然有点困难。一来是硬盘不会设计的那么大,二来也会影响运行速度,所以这些数据放在云端是最好的选择。简单来说,云端是「万物互联」的基础条件。

此时一定会有敏感的用户说:它窃取我的隐私了!

是的,没错。用户在车内上传数据时,云端一定会查看到你隐私(否则大家百度云里不可描述的是怎么被封的呢)。但这不是窃取,是你主动上传的,隐私和便利共存本来就是个悖论。

举个例子:一哥们儿想去银行但不想被任何人看见,那他必须得各种绕路躲避才行。另一个哥们儿直接打车去银行了,你说他俩谁快?

我觉得大家完全没必要面对「隐私」这种话题就如临大敌,大数据时代本来就没有隐私可言。咱们每天都在用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就是通过手机把资料传到一个「安全区域」,而至于这个区域是不是真的安全,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能选择相信它。(不过好像好莱坞女星们就是太相信icloud才导致艳照泄露的,emmm…)

2 车与车:缓解拥堵

既然是「车」联网,那车与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也是十分重要的。别以为车与车之间只有交通事故,如果能够做到信息共享,那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现在的自动刹车、并线辅助等功能,利用的是车上的传感器。而车联网的主动安全,可以通过车与车之间的信息共享再配合传感器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把传感器比喻为眼睛的话,那车与车之间的联网相当于给这双眼睛增加了一个大脑。到那个时候,传感器灵敏度过高、过低的现象就都不会出现了。

除了安全之外,车与车之间联网还能缓解一个现在令人崩溃的现象:堵车。

可以说,堵车一定是因为某个驾驶员没按照法律法规行驶而引起的。这样的人多了,就会形成堵车。车与车联网之后,可以检测哪辆车是堵车的根源,它现在应该怎么 *** 作,如果顺利的话多久可以解决拥堵等等。

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大家都往前抢,越抢越堵,越堵越抢的现象。

3 车与路:实时路况更准确

车与路的联网看起来不可思议,其实我认为简单的很。因为网络并不是被铺在地上,而是建立新的通信设备实现车与道路之间的信息交流。

如果道路上建立类似设备的话,它可以直接和每辆车进行网络连接。然后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并线到哪条路,哪里有拥堵有什么最快的方法可以躲避。

虽然听起来现在很多手机导航也可以实现,但导航的问题在于它是GPS传输,手机稍微差一些或者网不好就GG了。而通信设备完全可以避免没信号的地方(远郊、桥下、山里等)就没法导航这种尴尬的情况,这一切都得基于5G的高速传输才能实现。

另外,车与路之间的网络连接也可以将通行效率最大化。手机导航经常出现「导航显示堵3分钟,其实赌了3个小时」这种事情,一切的锅还是卫星的传输速度和运算速度不够快。

如果5G时代能建立起通信设备,它就可以把真实的堵车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你。然后你再通过车与车之间的协调,想办法解决拥堵,实现真正的「网联」。

4 车与人:远程 *** 控

在车联网这五个项目中,只有「车与人」是仅通过4G网络也能实现不错效果的,5G对它来说更多的是锦上添花。

其实仔细回想,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主机厂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从最早的通用安吉星,再到丰田的G-BOOK,都是在解决人与车之间的网络连接。

而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很多车已经可以实现手机互联了。比如从手机上打开车门、关闭车门、点火、开空调等等,日常需求已经被满足。那5G时代能在哪些地方做得更好呢?

不夸张的说,也许有一天人类真的能实现远程 *** 控汽车。

其实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实现了,但仅仅处于「炫技」阶段,并不具备真正使用的可用性。等未来的数据传输速度上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远程设备 *** 控汽车的行驶(相比技术,这个项目更难的地方在法律法规)。

总而言之,汽车与人之间的网络连接一定是这些项目中发展最快的,同时也是效果最好的。在汽车科技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实现科幻中关于汽车的场景,恐怕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5 车内设备:贴心的智能服务

还记得开篇说过的「万物互联」吗?车内设备的网络连接,基本就相当于小型的万物互联盛宴。

想象一个场景,你对着车说:“空调你赶紧给我调到最低,热死我了。还有你天窗,把盖板盖上,太晒了。遮阳帘你也别闲着啊,赶紧升上来。嘿,你个座椅通风,一点眼力见儿没有呢,赶紧开到最低啊,没看我屁股都出汗了吗?”

如果它对你说:“好的,先生,我这就办。”那说明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汽车。

如果它对你说:“你这么吹不怕着凉吗?”那说明车内的网联系统已经变成「贾维斯」了。

没错,未来车内的设备互联一定会通过某个终端AI执行。现在有的叫“斑马”,有的叫“NOMI”,反正名字不一的同时,它们都有一个特点:极其难用。

5G时代一定会加快它们的运行速度,但我更希望的是能通过软件算法让这些AI终端变得好用起来了。哪怕它不会说话,起码要做到能听得懂我说话的水平。像“NOMI”这种平时没用,想起来就逗一下的AI,真的能给你提供便利吗?

写在最后

说真的,即便5G时代到来,我心理也很清楚上述说的很多场景都无法实现。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系法律法规,交互逻辑,甚至是模拟人性。

这别说5G时代,就是再过几十年,都不一定能实现。

现在5G概念炒的火热,每个人都提出了很多美好的未来。我也深刻的感受到科技的发展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所以我不认为脑洞大开是件坏事,毕竟我一直坚信: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来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懒才是。

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非凡进步的同时,物联网(IOT)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当今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浪潮无疑是物联网的崛起,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信息化时代的变革。物联网,就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应用在网络与实物的融合中。您好科技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智能感知等核心技术,将其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为各行业提供专业的人工智能定制方案。既然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广泛,那我们如何区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

我们先来说说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它能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时观察找出对于未来预测性的洞察。由于同时分析过去的和实时的数据,AI能容易注意到有哪些资料属于例外,并做出合理、合适的推断,而数据对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若要使AI引擎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方法及过程其实就如同在种植物,唯一的区别在于: AI需要的是持续的数据流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是AI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不是水,肥料和食物。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它可以处理和从中学习的数据越多,其预测的准确率也会越高。

人工智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处理更多的数据,而且会越来越“聪明”。然而,物联网(IoT)其实肩负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资料收集。在概念上,物联网可连接大量不同的设备及装置,包括家用电器和穿戴式设备。嵌入在各个产品中的传感器(sensor)便会不断地将新数据上传至云端。这些新的数据以后可以被人工智能处理和分析,以生成所需要的信息并继续积累知识。用一句话来概括物联网: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即物物相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人工智能也不能代表全部。物联网里面的应用就更广泛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这些都是和大数据,云计算结合在一起的,人工智能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对象更加民用化,而物联网对象是更加政府化。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有时候是呈现相互交叉的作用,物联网应用在智能家居方面的案例也有,比如,智能照明,它是一种非常直观的物联网家居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现灯光的开关,还有家庭安防、空调温度调节等,这些都是物联网应用的实例。

其实这两者(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区别我们大可不必去纠结,谁究竟是占主导地位。与其说是区别,不如说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只有它们同时使用,才能实现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利益优势。而且根据数据显示,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技术将无处不在,我们很难再找到没有连接互联网的设备。就像我们谈论的智能家居,我们可以智能 *** 控点灯、空调,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 *** 作。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句话永远都不会过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上的智能家居产品也不断增加,而绝大多数家居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那以满足不断升级的智能化生活需求,因此您好科技不断对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进行探索,为用户提供专属的人工智能定制方案,提升人工智能产品的使用和服务质量。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全机器人车间、人工智能管家,这些在科幻**里惊艳众人的场景,已被逐渐应用到普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的结合,成为科技圈内炙手可热的话题。一来是AI机器人能完成更多的工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二来是AI机器人是否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动作,最终取代人类。这些被讨论了千万遍的话题,暂时还没有定论。
如果你家里有一个AI机器人,可以协助你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那么你最希望它们能帮你完成哪一件事情呢?
协作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是设计和人类在共同工作空间中有近距离互动的机器人。它或许有人的外貌形象,或许只有简单的机械手臂,但它们都可以根据系统设定,在人类工作的时候给予一定的配合行为,如物件传输、打印复印、资料录入等。
当给协作机器人加入AI功能以后,它大大提高了自身 *** 作的精密度和精准度。不仅可以完成上述工作,还能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学习、独立思考,帮助人们处理各种疑难杂症,如数据核算、机械组装、数据分析等。因此,未来的AI协作机器人更像是私人秘书。
机器人管家
如果你的工作非常机密,不能用AI机器人代劳,那么家务事就可以放手让它们来管理了。
“机器人管家”是一种协调管理多种家用的机器人,早在2009年就被英国科研人员提出,它们认为高科技机器人能从家务处理效率上胜于人类,营造出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为人类节省出更多空余时间。
不幸的是,十年即将过去,市场上仍然没有一款全能的机器人管家,顶多是用物联网连接起来的智能家电单品,如扫地机、炒菜机、洗碗机等。机器人管家好处多多,但为何迟迟没有进展?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市场还未打开,用机器人来打理家务的科技场景,大多数人还持怀疑态度;其二,技术发展还没有到炉火纯青的程度,AI和机器人的结合应用还在探索期;其三,至今还没有科技巨头企业主导推进,导致目前群龙无首、进程缓慢。
看护机器人
工作生活过后,对家人的照顾,也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尤其是独生子女夫妻,两人要照顾四个老人,再加上子女,真是“压力山大”。
看护机器人,就是专为照顾老人幼儿设计的一种机器人。从老年人的生活照顾来说,给老年人洗澡、端茶送水已经十分常见,今后通过AI技术还可以对老人身体状况进行检测、预警报警,让不在老人身边的子女,也能实时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只不过,要让老人接受这种“冰冷的照顾”,这又成为看护机器人的一个难点。
幼儿陪护机器人的发展,就顺利很多。只要是外形可爱、语音活泼、功能好玩的陪护机器人,都很容易受到小孩子的欢迎。功能方面主要有,其一,丰富的娱乐功能,代替父母与孩童玩耍,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其二,安全预警功能,通过场景智能识别技术,对厨房、卫生间、阳台等扫描预警,防止孩子因家长疏忽独自进入危险场景出现意外;第三,防丢失功能,对儿童人脸进行精准识别,实时向家长传输孩童定位信息,防止孩子丢失。对比老人看护机器人,幼儿机器人显然更容易开拓市场,有望成为AI机器人的第一战场。
健康机器人
从定义来看,健康机器人可以分为专业领域服务机器人和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简单来说就是医疗领域和私人领域。
医疗领域的健康机器人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从事维护保养、运输、清洗、监护、康复等工作,旨在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让人的能力更聚集于诊断、手术等脑力工作中。而个人使用的健康机器人,大多数是监测、康复、预警等范围,让个体拥有更健康的体魄。
不难看出,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很多;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也能延伸出许多不同的使用功能需求。因此,在瞄准AI机器人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使用者的情感因素,让冰冷的机器传递出人文关爱的温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92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 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