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地震有哪几种方法

预测地震有哪几种方法,第1张

①地震地质方法 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②地震统计方法 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③地震前兆方法 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地震预测到如今还是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一些学者对实现地震预报抱有怀疑,对于用行政手段组织地震预测持保留态度。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是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的变动过程,不同于实验室中单纯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样品试验,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这种观测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完善的。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 ,因为测量过程本身就将打破原有的状态。而所能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 。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所以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

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

有些动物也本能地具备预知地震的能力,沈阳法库地震台就尝试运用动物来预测地震。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但可靠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至今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还认识得很不够。地震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因此,尽管地震预测问题提出很久,但进展缓慢。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所以地震的发生必然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同时,地震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只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他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测地震。另外,地震的发生又带有随机性。在积累着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薄弱点及其性质,而对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清楚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估计地震发生的概率问题。根据以上这些考虑,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它们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有联系的。若将3种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

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

尽管通过观察地震云来猜测地震,是一个不花本钱、简单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偶然性和局限性,并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所谓地震云,就是在天空出现的一条很长的带状云,它与喷气式飞机在空 中拉出的尾气非常相似。

假如空中出现很长的带状地震云,则表明近期内将会 有地震发生,地震的方位与带状云垂直。

也就是说:假如地震云是东西走向, 那地震发生地点就处在南北方位;假如地震云是南北走向,那地震发生地点就 是处在东西方位。

至于地震究尽是发生在南北(或东西)的哪一个方位这就要通 过对地震云的外形来进行判定了。

尽管人们观察到的地震云在空中拉成一条近似的直线,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弯曲度的,往往地震的方位就是地震云弯 曲的方向,比如:地震云稍微朝南弯曲,表明地震将会在南方发生的可能性较 大;地震云稍微朝北弯曲,表明地震将会在北方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地震云的 弯曲较明显,表明地震发生地与观察点的间隔较近(约1000 公里左右);

反之, 地震云的弯曲不明显(几乎是一条直线),表明地震发生地与观察点的间隔较远 (1500 公里以上到2000 公里)。

地震的震级如何判定这就要看带状云的粗细和浓度了,如带状云较粗、浓 度又深,表明地震的震级较高;反之,带状云较细、浓度很浅,则表明地震的 震级较低。具体判定震级的大小,全凭个人经验,这里不太好具体描述。地震 发生的时间,通常是在看到地震云后的七天左右,根据本人经验第六天发生地 震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说地震云很像是喷气式飞机的尾气外形,那么又如何来对这两者进行 识别呢根据本人经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加以区分:一是地震云在形成过程中是 两头一样由细变粗,而飞机尾气开始是一头粗一头细,并且细的一头能看到飞 机银白色的小点向前延伸;二是在没有看到形成过程的情况下,可以从其形态 进行判定,地震云一般是呈现丝带状,而喷气式飞机的尾气一般是呈现鱼鳞状。 对地震云产生机理的个人见解: 地震发生前,在地质岩层结构形变的巨大应力作用下,产生一个强大的静 电场,这个静电场会使大气层形成一个以震中为圆心,数千公里为半径的带状 巨大圆环。实在,人们观察到横过天空的线状地震云,只不过是这个带状巨大 圆环上的一段孤线而已。地震的震级越高,其形成的带状巨大圆环的半径越大; 反之地震的震级越低,其形成的带状巨大圆环半径越小。

震级太低就难以形成 带状圆环了,一般来说,能够形成带状巨大圆环的地震,其半径通常不会短于 1000 公里。实在,受种种气象条件的限制,地震云难以形成完整的带状圆环, 更是不可能被完整地观察到。由于这个圆环实在太大,从地面上只能看到其中 的一部分。

从理论上讲只有太空中的宇航员,才有可能完整地观察到这个大圆 环;而实际上从太空中也是观察不到的,

一是由于带状云环太细,达不到人的 视觉要求;

二是从太空向下看,云环很轻易被掩盖在地面背景中;

三是由于这 个地震云的巨型圆环太大,各地的气象条件又不相同,比如:风向、风速、云 雾,阴雨、黑夜等,都会破坏、遮挡或掩盖这个大圆环的完整性。

再说地震云 形成过程的时间很短,前后仅三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假如当地风力较强 还维持不到二十分钟。

所以地震云能够被有心人观察到,纯属多种条件下的偶 然偶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5003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 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