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评课稿 范文 1
《减数分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 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 总结 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 教学 方法 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 课前预习 :导读
导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读、思、问”的学习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著名 教育 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精心设计导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鲜明创意能扣人心弦,开启思维之门,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高昂的热情进入学习角色,此时,学生心理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导法和导议。导法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通过“导练”,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精心拟定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题目,采用抢答、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其作用就是让学生动脑思维,动口表述,动笔练习,达到巩固、深化、拓宽、应用的目的,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根据检测,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偿,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三、学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落空,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首先创设情境,引发新问题,(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细胞有丝分裂吗“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若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就会有46×230条染色体,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板书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高中生物教案评课稿范文2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例谈
文/李琪仙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的开篇,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模拟进行教学,直观地展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使这一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并通过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加深理解,追求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一、导课——设疑猜想激发求知欲
导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环节。教师先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观看完毕后,问题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已经灭绝的恐龙的DNA分子,真的能够使恐龙复活吗产生新问题: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需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引入:性状的体现者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那么,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呢引出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自主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1提问思考,引出mRNA,识图比较DNA和RNA,为转录的学习作铺垫。
提问思考:真核生物DNA主要存在哪里蛋白质在哪里合成
引导探究:教师先强调:细胞核中的DNA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那问题出现了:细胞核中的DNA怎样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呢
2突破转录过程这一重、难点。
提问思考: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递给mRNA的——引出对转录过程的学习。
首先,课件展示转录的动画过程。提醒学生注意转录过程发生的场所、需要的条件、产物。其次,布置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转录的内容。再次,学生自主构建“转录”概念,思考并归纳总结转录过程的有关知识,完成有关转录的8个知识点,教师加以强调补充。最后,课件再次展示转录的动画过程。
3理解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相关知识,为翻译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密码子:通过转录DNA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到mRNA上,那么mRNA如何将其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呢要想知道这个过程,首先要寻找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提出密码子概念,课件展示密码子表。师生观看密码子表总结:除3个终止密码子以外,一种密码子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密码子对于所有生物是通用的,说明: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探究新内容:那些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是怎样运送到核糖体的呢引出tRNA,课件演示tRNA的结构。
师生总结:tRNA的结构、作用、种类。
4突破翻译过程这一重、难点。
继续设疑:tRNA怎样把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运到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上呢——引出对翻译过程的学习。
(1)课件展示翻译的动画过程。提醒学生注意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需要的条件、产物。(2)布置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翻译的内容。(3)学生自主构建“翻译”概念,思考并归纳总结翻译过程的有关知识,完成有关翻译的8个知识点,教师加以强调补充。(4)课件再次展示翻译的动画过程。学生此时脑海中对翻译这一过程已经有所了解,再次重播翻译的动画过程则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5课件展示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全过程(转录和翻译),DNA复制(第三章)。
学生观看转录和翻译以及前一章DNA复制的过程,先完成表格,比较、理解、记忆重难点知识,再完成练习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三、拓展升华,自主推导公式
问题提升:DNA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给RNA,RNA再翻译成得到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中DNA的碱基数、RNA的碱基数和氨基酸数有何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进行简单推导,从而得出DNA的碱基数∶RNA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并会对该知识点加以应用,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四、课后延伸,培养创新精神
前后呼应:利用恐龙的DNA能使它复活吗
课件展示: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
给学生提供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没有一种唯一、绝对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广大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愿更多更好的适合素质教育的现代生物教学模式能创建出来。
高中生物教案评课稿范文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作者/孙连鹏
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设计理念
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 *** 作规则 *** 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 思维方式 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 *** 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法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五、教学程序
六、教学 反思
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 *** 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管理调控课堂,分工合作,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发现,试剂用量的差异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实验中要掌握统一恰当的标准。另外,开展探究性实验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也需要认真分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并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和预设,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域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淀粉+碘液→蓝色
2实验材料
未知组织样液(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蛋清组织样液、花生种子匀浆)
3实验程序
(1)分组实验,对未知样液进行鉴定
(2)填写实验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
(4)评价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饮料与木糖醇饮料所含还原糖有差别吗
(2)米粉和奶粉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主要区别《小动物过冬》评课稿1
非常荣幸,本次网络教研活动由我区永红小学协办。首先感谢省教师进修学院,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给我们提供这次展示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对姜老师执教的《小动物过冬》一课作以简单评析:
《小动物过冬》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不仅生动地介绍了有关小动物过冬的知识,而且处处流露出朋友之间温暖的情谊。作为“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课文,讲解时要注意到课文在本册书中的特殊地位和性质,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姜老师正是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进行了合理的预设让,课文的讲解难度适宜、深度适中、广度适当,这样的课不由心生感悟,希望与大家共享。
1、 创设情境,激趣的路渐渐显现。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重在摸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认知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姜老师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抓住新青区是白头鹤之乡,贴近生活的以白头鹤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富有情趣的身边实例自然且“儿童化”,充分调查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趣的路渐渐显现于眼前。
2、 以读代讲,情感的线渐渐润泽。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很难把握的,弄不好不仅会“高段化”还会陷入“讲解”“分析”的泥潭,阅读教学要“以读代讲”是许多专家的主张,也是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姜老师的课很多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分段读、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提升语文素养,让情感的线渐渐清晰润泽。
3、 教给方法,读书的能力渐渐形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拥有“点金之术”和“渔猎之技”。低年级语文学习的渗透教师要做到适当引导、帮助和启发,达到“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效果。因此,姜老师在执教中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的方法点拨学生,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在读文前提出具体要求,带着问题读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在教师给予学生方法的提示下,兴趣盎然有效的读,读书的能力渐渐形成。
4、 整合延伸,知识的渠道渐渐拓宽。
课文内容展现的是三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在学生探究兴致正浓时,姜老师顺势而上对知识进行了整合延伸,对学生熟悉的一些动物过冬方式进行归类,拓展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超越了文本,知识的渠道渐渐拓宽。
在我们共同感悟本节课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一些思考。回味之余细数有待完善之处:联系生活实际以白头鹤为导入缺乏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代替介绍的多,学生自由发言的少,而且在教学结束没有对导入的呼应,白头鹤的过冬方式呢如果回扣一下导入效果可能会更好;读的形式多样但在评读方面有待完善,教师的评读、指导读、生生的赛读、评价后的再读、精读后的感悟都有所缺失,读的有广度但深度不够;师生融合度有待完善,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互动,本节课中教师牵引的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少,个性化的思维缺乏,自由、民主、和谐氛围营造不足;文章情感的线欠挖掘,三个小动物的优秀品质(如:蜜蜂的有备无患、小燕子的勤劳、青蛙有计划的生活)以及它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从“商量”一词中得以充分体现,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渗透点。
应该说课例并不是很成熟,通过各位专家的研讨我们受益很多,相信通过本次网络教研活动,我区小学语文教研水平会有一个新的'提升。最后,再一次对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我们定会以此次网络教研活动为契机,找出差距,找准不足,深入拓展教研活动的新空间,争取教研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小动物过冬》评课稿2《小动物过冬》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主要讲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课文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姜老师在执教时能很好地抓住这两条主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课文。教学目标较明确。
整堂课,姜老师能用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用生动的过渡语去感染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朗读,让学生走进小动物的世界。我认为姜老师的课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的朗读。阅读课文主要是以读悟文。本节课姜老师根据学情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用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表演读,男女互读。另外教师能在适当之处加入一些朗读指导,如小燕子和好朋友分开时心情是难过的,应带有难过的语气来读,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2、整堂课教师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肢体表现上始终充满激情,感染着学生。而且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书写工整,板画娴熟。语言有亲和力。这样的课堂给学生温暖、亲切、信任、放松的感觉。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注重拓展课外知识。姜老师能把本篇课文当一个引子,进行课外延伸。如《欢迎冬爷爷》的引用,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喜爱图书,乐于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觉得这也正是教材中编排阅读课文的目的。
4、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得以体现。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提示分组学习,探究小燕子、青蛙、小蜜蜂是怎样过冬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自读、探究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教师能在学生合作中参与其中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评价方式多样化。在本节课中,教师能变单一性为多样性。采用学生自评,如在分段朗读后,安排生生互评,形成民主、开发的学习氛围,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评价,体态语评价也得以充分体现。真诚地走到学生前给予赞许的眼神,一个微笑,一次认可的点头等等,更能传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当然,再好的课也有它遗憾之处,这节课如能在插入一些介绍小动物过冬的记录片,我想会有更好的效果。
从整体来看这节课上的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可以说姜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地阅读示范课。
通分评课稿优点和建议如下: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新课伊始,教师从三个内容导入,一是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二是填空(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三是比较大小(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比较),这些旧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起到铺垫作用,为新课的学习伏下较好的一笔。
但是教师在此时所用的时间比较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时间布局,也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在旧知复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如在同分母分数比大小中设一道同分子的,在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中设一道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从而制造了多次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也很自然的引入新课的教学。
2、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做得不错,教师讲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同时在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方面有突破,在教学通分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应放慢教学脚步。如:让学生先通分,再比较大小练习时,老师不要太放手只是让学生讲自己怎么做,我觉得在每一步时也应加以说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就不会导致后面让学生讨论总结通分的步骤时无法入手。
3、每个教学环节我们都应该讲求教学实效,而不只是一个形式,在教学中我们既注重教学过程,更要关注教学结果,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为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服务。教师能不能在这个部分给学生讲一下,这个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又分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教师在这部分只是让学生说,然后就一带而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