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主力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活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正显著提升,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
增强,加速向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迈进: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1880亿元,利润总额1833亿元,分别是2002年成立之初的194倍、
254倍;连续13年获得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A级、4个任期“业绩优秀企业”,高质量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跻身全球军工百强企业。
“作为中央企业和军工集团,我们必须按照‘大国重器’的定位确定自身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中国电科董事长、党组书记熊群力认为,与迈向“世界一流”目
标并肩同行的,是中国电科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践行“引领电子科技、构建国家经络、铸就安全基石、创造智慧时代”的企业使
命,全面系统深入推进的改革之路。
——坚持战略目标导向,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指引整体发展方向。为实现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
企业的战略目标,中国电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切实推进体制机制和业务布局改革,明确了“企业化、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改革方向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以
母子公司为主体的“三层架构、两级经营”组织体系,实现了提质增效、释放活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15年2月,中国电科设立董事
会,正式向规范的现代企业转型,并创造性提出现代国有企业“1+3”权责表,按照事权、财权划分70余项管理类决策事项和80余项涉及金额类经济事项,明
确党组、董事会、经营层决策权限。截至今年8月,中国电科整合内部19家二级科研院所,打造7家子集团和专业公司,将在转制过程中探索经验、验证政策,为
后续其他研究所转制奠定重要基础。
——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中国电科与生俱来的基因,按照体系引领、平台支撑、机制保障、人才先行的发展思路,中国电科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也是一种“产业形态”,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是“销售”,与改革实施之初相比,集团公司专利申请数增加了80%。这是中国电科打造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
2016年,中国电科举办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聚焦网络安全、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物联网与新型智慧城市四大领域,共征集1237个创新创意项目,累计投资意向金额达69亿元。这是中国电科汇聚全球资源,构建融合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
中电海康的“智能仓储机器人”项目按照员工持股40%、企业持股60%的分配方案,吸引了3000名核心员工持股,2017年上半年创新业务板块收入已经超过6亿元。这是中国电科致力于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机制。
——以国家战略能力共建为核心目标,以改革创新的理念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国电科紧抓军民融合战略机遇,实现由技术装备等要素到系统、由系统到体系、由体系到基于体系平台服务能力的转变,加速推进太空、网络、海洋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太空安全方面,中国电科主导策划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专项已经列入国家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工程。在海洋安全方面,为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
略,中国电科于2013年在海南建立海洋信息技术产业平台公司——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投资近20亿元开展军民融合“蓝海信息网”示范系统工程和海
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熊群力说,中央对国企特别是央企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发展思路、业务布局、能力水平必须紧紧跟上。只有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激发自身活力,朝着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的目标走得更加矫健。
任何事业都离不开电,电科这个决策很好。
原标题:3天13家央企表态愿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据获悉,4月1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雄安新区被形容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此前,曾有猜测称,多家央企总部将有可能进驻雄安新区。据国资领域资深专家李锦分析,上述流言来自于2015年7月的一个旧闻。
彼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进河北”活动在河北保定举行。87家央企负责人等出席会议。
我注意到,4月6日,国资委下属的新媒体平台“国资小新”发布报道称,“千年大计,我要出力”。
该报道称,“建设雄安新区,中央一声令下,央企纷纷响应”,“中国航天科技、中国电科、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中冶、中国铁建等多家央企一呼百应”。
我根据国资委公布的102家央企名单,逐一比对发现,4月4日至现在的3天之内,共有13家央企召开会议,表态拥护雄安新区的设立,同时还对公司未来在雄安新区建设中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比如,中国建筑称,“全力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是商业机会,更是政治任务。”
雄安三县航拍图 来自新华网
中冶总裁称,兴奋得“睡不着觉 ”
我注意到,4月4日虽是清明假期,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就召开了会议,传达学习有关雄安新区的通知精神。
国投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表示,国投“坚决拥护和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
王会生称,国投公司“在雄安新区的建设开发中应该大有作为”,要“带头发挥中央企业的骨干作用、引领和示范作用,争做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排头兵、先行者。”
假期结束后,更多央企的表态,密集而来。
4月5日,中国联通召开党组会议。中国联通称,坚决拥护和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公司将雄安新区服务保障工作列为集团公司层面的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中国联通雄安新区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集团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4月5日,中国国电集团召开会议。董事长乔保平称,充分发挥中央骨干发电企业优势,认真学习研究雄安新区发展规划,充分对接区域资源,有效衔接雄安新区发展与集团公司发展。
中国铁建5日也在北京召开会议。中国铁建董事长孟凤朝主持会议。
“中央提出的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都和中国铁建的优势业务息息相关,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孟凤朝说,必须要做一支参与雄安新区建设靠得住的生力军,“一定要创新思维,主动对接,积极投入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
4月5日,中石化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中国石化将以实际行动服从服务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扛起中央企业应尽的责任。
中石化网站上刊登的相关会议报道
中石化集团董事长王玉普称,中国石化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力服务新区建设,自觉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要谋划好下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央企的带动作用。
4月5日,中国中冶在香港举办业绩说明会。中冶总裁张孟星称,中冶有许多项目在河北,相信未来有很多合作机会。
据报道,张孟星当时表示,国家宣布建立雄安新区,全国人民都很兴奋,作为企业更是“睡不着觉”,目前集团正在研究新区与企业的关系,看如何介入到规划当中。
4月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会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称,坚决拥护和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要将集团公司的战略布局与新区建设发展有效衔接、深入融合,“相关部门要做好研究工作与规划部署。”
4月5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召开会议。中国电科董事长熊群力称,中国电科应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有效履行军工央企使命责任,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做出应有贡献。
“集团公司应充分把握雄安新区建设大好契机,利用好新区改革配套政策,在为雄安新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熊群力称。
4月5日,神华集团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立刻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结合神华实际,统筹谋划神华下一步工作安排,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4月6日,中国华电召开会议。会议称,华电以实际行动服从服务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扛起中央企业应尽的责任。
中国华电董事长赵建国称,公司上下要充分认识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大局,将服务保障新区建设作为集团公司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
4月6日,中国电子称,要准确把握雄安新区发展定位,及早谋划、主动对接,积极参与、多做贡献;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研究工作,更好地把自身发展与雄安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4月6日,中国交建召开会议。董事长刘起涛称,中国交建一定能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做一支靠得住、信得过的生力军;“积极投身于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争做雄安新区建设的企业排头兵。”
4月6日,中国建筑召开会议强调,全力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是商业机会,更是政治任务。”
中国建筑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以企业最高端资源、最优秀产能在供给端全面对接好新区规划建设需求,并在机构设置、资金投入、工作机制等方面尽快谋划,加速推动相关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全力在新区建设中展现中国建筑的新作为、大作为。
“将帮助央企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于央企纷纷表态加入新区建设,国资领域资深专家李锦认为,央企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排头兵与先行者,理应积极融入雄安新区的建设。
“这不仅为雄安新区带来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加快充实其发展,也为央企自身提高效益和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既有利于央企化解过剩产能,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形成新的动能和利润增长点。”李锦称。
我注意到,这些央企在表态时,透露出有意投资新区建设,而投资建设的方向均与他们的主业密切相关。
以率先表态的国投公司为例,国投表示,要发挥基金业务的既有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新区建设。同时,还要创新投资方式,推动基金和直投联动,谋划城市管廊、大健康、智慧城市等高端新兴产业。
公开信息显示,国投公司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改革试点单位,具有投资导向、结构调整、资本经营的独特功能,是央企中股权基金管理规模最大、涉及基金类别最多、吸引社会资本最多、管理社保基金最多的股权投资机构之一。
中国联通称,雄安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信息应用规划要坚持高起点,统筹调动集团及相关省分公司各方面资源,确保质量。
在雄安三县早有布局的中石化,则将发力方向放在了其新兴业务——地热上。
中石化董事长王玉普表示,多年来中石化与河北省保持了密切合作,特别是在雄县开发地热资源,推动形成了国内闻名的“雄县模式”。
2009年,中石化与雄县签约开发地热。
王玉普称,中石化要继续加大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投入力度,“更好地服务新区建设、造福新区人民,以实干抓住历史赋予的重大机遇。”
李锦预计,预计首先进入雄安新区将是基础建设企业;钢材、水泥、木材、玻璃等建材企业也会相继进入;国投公司、国电投等投资企业也将先期进入,交通、电力、电讯、能源、水利、生态、公共服务等公司也会跟上。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从产业形态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从创新模式看,创新载体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转变;从生产方式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从组织形态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征日益突出。
互联网发展并日趋扩大的20年
第一个10年中,互联网催生了很多经济,跟传统行业共同生存、和平共处;而在第二个10年,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这种改变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先是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后是渠道的互联网化,再是产品的互联网化,到今天,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融入金融、教育、旅游、健康、物流等传统行业。
“互联网+”迎来新机遇
最近的数字显示,中国已经有8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但互联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只占7%,互联网经济的增长仍有很大潜力。
“这一结合的突破口就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好处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个性化定制,能够使规模经济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有效结合,同时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特征;二是可以通过系统优化来提高制造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三是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会越发明显;四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不是现在的以大生产、大批量、大工程的形式来表现的制造业,而是以满足客户需求,甚至是创新客户需求来产生的新的制造形态。”对于智能制造的前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董事长熊群力展望道,中国如能抓住新一轮制造业和信息业的深度融合契机,就可能在以往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
“互联网+”考验中国企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刘烈宏列举了当前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的三个重要挑战:一是规模化与定制化的矛盾,即企业如何在低毛利率情况下来实现稳定的规模经济和定制化的用户服务,“以前集成电路行业技术和投资门槛高,投资回报率也非常高,但新常态下这个行业毛利率降低,该如何支持高成本的投入、高技术的投入”;二是在产业链垂直整合、商业模式重大变化的过程中,大企业和小企业哪个更能抢占先机,“充满了悬念,也令人兴奋”;三是“吃独食”与“共分享”的矛盾,即企业如何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平台生态圈领军企业的转变。
“互联网启动了企业变革的进程,决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企业的重启。”互联网思维要求企业对产业链进行重新审视,不仅要在产供销、人财物等经营管理全流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更要凭借互联网技术来推动业务转型。
“互联网对新行业、新业态的催生才刚刚开始。”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5年内中国将有百亿台设备连接互联网,并与手机和社交网络紧密相连,互联网与工业跨界的融合也正在翻开新的一页。西电比成电唯一的劣势就是少了个985名头,西安这边名校多,西电就搞电子信息,像个专业性的学院,规模不大不是综合类高校,太单一了,吃了地区平衡的亏。不过现在电子信息类是985优势学科平台,教育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委,陕西共建,在全国IT界、军界认可度极高!我们校庆时候空军的大牌全来了!西电军训改制,学风好,底蕴强,中国电子界很多大牌都出自西电。西电就业质量没得说,每年各大名企像华为中兴都来抢着招聘。你来了就知道找工作有多幸福和滋润了! 我们班好多本科生找的工作比研究生的还好!而且西电里各个专业之间的差距不大,都是电子信息下面的分支,即使没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等国家级重点学科录取也没关系。西电里基础学科学的差不多,知识面很广,找工作的时候基本不分专业招!我是西电今年就业的,西电情况要了解些!至于说成电咋样,我没有话语权!
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培养工作,不仅在理论学习方面,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更有针对性的加强。学校先后与IBM、惠普、Intel、微软、中兴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这些实验室都向同学们开放,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并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近年来,西电学子多次在国际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ACM/ICPC竞赛等国内外重大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奖。
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15万余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产生了120多位解放军将军,10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成长起了14位两院院士,是恢复高考后中国培养电子信息类院士最多的高校,培养了联想集团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世界电信组织杰出贡献奖(GSM奖)获得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曾获2006年世界十大科学发现的著名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神舟五号”飞船副总设计师、“神舟六号”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总杨宏,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嫦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03年-2011年)王志刚,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2011年至今)、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嫦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阴和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左群声等一大批IT行业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海信集团、浪潮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微软公司、IBM、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科研单位和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电子与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成为这些单位重要的人才输送基地。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所属的47个研究所和20多个大型企业(包括6家上市公司)近年引进的人才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且大部分成为了单位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据统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所级领导、公司老总中的70%以上(60余位)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全球领先的通信业巨头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活跃着超过4000余名优秀西电毕业生。
2021年9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万众瞩目下顺利着陆 !
据央视新闻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火箭成功点火后,于 9月17日13点30分许, 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14时10分许,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出舱,平安凯旋。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神舟十二号从发射成功,到两次出舱,再到圆满完成空间站各项任务,成功返回地球,这一系列伟大创举的背后,除了航天员、航天各系统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之外,我国的多所高校深度参与其中。航天员、空间站、核心舱、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测控通信、空间实验室等各项任务环环相扣,在各项任务中,都有中国高校,承担关键性技术难题和科研任务。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等国防强校外, 中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湘潭大学 等高校也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为“神舟”保驾护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个师生科研团队为神舟十二号贡献了科研力量。
苏东林院士团队 利用电磁干扰发射要素分析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估技术,有效保障了空间站的安全运行。
从保强团队 研制的先进低热量超音频脉冲方波超声电弧智能化焊接装备技术直接用于空间站多部套铝合金管路生产。
马小兵团队 完成了空间站应用核心舱流体回路关键装备的系统可靠性分析验证和在轨极限应力寿命试验评估工作。
蔡国飙团队 开展了空间站核心舱霍尔推力器电推进羽流研究和空间站实验舱Ⅱ初样/正样阶段的化学推进羽流研究。
张弘团队 研制的可见光及红外目标探测跟踪器在返回舱着陆过程中完成返回舱及航天员的地面搜救保障任务。
汤海滨团队 承担“天和”核心舱用HET-80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唯一的全周期寿命试验任务,电推进累积工作8240小时。
另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在内的 三分之一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北航校友 。他们从北航走出,扎根航天事业成长为领军***才,如——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王永志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袁家军 是北航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1980级本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张柏楠 是北航宇航学院2012级博士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郝淳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1级本科生;载人航天总体室主任 李兴乾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99级本科生、2003级硕士生。
王永志
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也有许多北航人的身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 荆木春 ,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1980级本科生、1984级硕士生、2004级博士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张智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3级本科生;中国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黄伟芬 是北航1981级飞机设计专业本科生,副总设计师 吴志强 是北航1996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副总设计师 张万欣 是北航1997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 明章鹏 是北航高等理工学院2002级本科生、2006级博士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武高辉教授团队 和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为保障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完成长时间的舱外 *** 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哈工大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 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
哈工大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团队 研制的多维、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
哈工大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 为空间对接机构上50余个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保障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二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并被航天八院授予“首次空间对接任务优秀协作单位”。
哈工大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 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空间对接机构研制各阶段的地面测试,其中团队首创对接过程瞬时动能等效的集约化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了大质量飞行器对接过程全尺寸、高逼真模拟的工程化难题,确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历次空间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
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 团 队 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键技术的研制任务,极大提升了发动机喷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监测和保障航天员的 健康 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重要任务,而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做 健康 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正是来自深圳开立医疗的X5彩色超声成像系统, 哈工大航天学院沈毅教授团队 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与研制。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此次任务的航天院所,活跃着 一大批 哈工大校友 ,他们心怀航天梦想,在爱国奉献中为母校赢得了荣光。
北京理工大学
“北理工智慧”在此次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理工团队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 ,自2011年起持续为历次空间交会对接贡献力量。在此次任务中,为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相对定位测量信息。 北理工研制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 ,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后,十六年来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提供技术及服务。 北理工参与研制的航天员全沉浸感虚拟现实心理舒缓系统软件 也有效地为航天员舒缓心理压力,保障航天任务顺利完成。
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是国外曾经对我国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经过北京理工大学航天电子技术团队创新技术思路,十年如一日的自主研发,如今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另外,此次出征的航天员 刘伯明 ,2018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前,他曾于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公司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指挥 何宇 ,2007级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博士,本科毕业于 天津大学 电子系电子工程专业。此前,他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3次国家重大任务,为空间站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 敬铮 ,200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专业,他在空间站系统研制过程中,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
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 朱光辰 ,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工程系火箭发动机专业。他在空间站研制过程中,组织完成了总体布局设计、总装设计、结构设计、大型试验工作。
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 郑伟 ,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光电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我国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作为重要成员承担了出舱活动载人飞船、交会对接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主任设计师 黄克武 ,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信息安全与对抗专业,黄克武带领团队执行神舟十号、十一号、十二号飞行试验,负责实现天地基测控通信,包括遥测遥控、导航定位、中继数传、图像话音、空空通信、返回信标等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张青斌团队 在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中参与了返回态势显示软件的研制与现场调试任务,为搜救指挥控制系统提供了空中飞行管道预测和落点区域预报等重要信息支撑,保障了此次返回搜救任务的圆满成功。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罗亚中团队 参与天宫空间站运营任务规划系统研制工作。该系统是实施空间站建造与运营核心地面系统,团队承担了总体层规划业务模型算法开发与软件研制工作。
国防 科技 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团队 重点围绕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行的太空环境保障体系开展了系列工作,参与了总体框架设计、需求指标确定、关键技术治理和建设方案拟制等工作,并重点针对地球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建模修正及效能评估等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新型天线技术团队研制的 两型天线, 使航天员的话一字不落传递到地球上,声音流畅自然、自带摄像机图像清晰流畅。从2014年开始,国防科大新型天线技术团队承担了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遥测通信天线和图像传输天线研制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作为大国工程的人才摇篮,也源源不断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 ,1978年进入国防 科技 大学应用力学系学习飞行器结构强度设计专业,2006年起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 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多个团队参与到神舟十二号科研攻关中。
航天员在整个任务期间的 健康 和安全是载人航天 探索 任务的核心问题, 航天员在空间中会受到空间辐射粒子的损伤,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 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在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及在轨诊断、防护技术方面研究。
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 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航天学院魏志勇教授领衔的“空间辐射环境探测及效应”课题组 面向空间站等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员的辐射剂量及损伤研究。课题组目前主要通过建立中国航天员数字人体模型,结合已有的空间辐射场模型和在轨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的方法,研究空间辐射场在航天员体内的辐射剂量,从外辐射场、内辐射场、损伤剂量等角度评估航天员的辐射风险,并提出防护措施,对航天员在轨工作的辐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在本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中也少不了南航校友的身影,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系统设计组承担着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的总体设计工作,是我国飞船研制的中坚力量, 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2012级博士李兴乾 担任总体室主任。 南航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 担任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 电气技术专业1988级校友林涓 、 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周智勇 担任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地面测试台”和“黑匣子” 助力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升天,为航天强国建设增添新动能。
在地面测试阶段,有由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发的数据记录器及记录器地面测试台,完成了在飞行试验前期的大型地面试验数据记录及回收工作。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交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模拟指令变换器测试台、图像综合控制器测试台、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指令变换器测试台、指令盒等地面设备,为箭上单机的考核与研制提高了效率,缩短了飞行试验的研制周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长征2F运载火箭搭载的黑匣子,全部由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主要承担了火箭飞行过程中关键部位力学参数的采集和多路图像数据的存储任务。
青岛理工大学
由 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 研制的深空探测实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二号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持续在神舟十二号在轨飞行以及返回舱返回任务中发挥作用,为神舟十二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此前,该团队已经成功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
西北工业大学
神舟飞船的舱内环境、仪表与照明系统和舱载人机设备的工业设计和工效设计与评价均由 西工大载人航天工业设计团队 完成。
空间站核心舱的乘员分系统中的多款舱载医学监测设备的工业设计任务均为西工大工业设计团队完成。乘员分系统直接服务于中国航天员,用于航天员的饮食 健康 保障,包括常规医监功能、饮食保障、身体 *** 作力性能监测等功能。常规医监设备满足航天员的常规医监需求,为其长期飞行中的生理 健康 状态和功能提供全面有效的医学监督和保障。
工业设计团队参研的舱载设备中,无线生理信号检测装置可实现心电、呼吸、体温监测;睡眠监护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睡眠时的多路生理信号,为航天员睡眠质量的定期评价提供数据;12导动态心电监测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常规心电、运动心电、动态心电、抢救心电的12导同步心电信号;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可实现中国航天员一导心电和二导脉搏的无创监测,协助完成航天员的脉搏量、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 健康 监督。
郑 州大学
面窗组件 是宇航员在外太空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说是宇航员的“眼睛”,它不仅要给宇航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
神舟十二号上有两套面窗产品为郑州大学研制,一套是发射过程中航天员所穿的舱内服面窗,一套是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作业所用的新一代航天面窗。从神舟七号到刚刚发射的神舟十二号飞船, 航天员使用的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都是由郑州大学的团队所研制 。
2005年以来,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经过科研攻关,终于突破了航天和军工塑料制品的成型和模具技术,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新型战机光电作战头盔护目镜等关键防护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东华大学
为保障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 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 设计了系列专用服装以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舱内用鞋。其中包括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多个种类,这些专用服装不仅要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要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成为航天员亮相世界的“太空华服”。
这也是自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后,时隔五年,东华大学“ 科技 设计”再次陪伴航天员们踏上太空征程。
湘潭大学、湖南大学
2013年以来, 湘潭大学工业设计团队在马秋成教授带领下,先后承担了空间站系列载人航天装备的工业设计任务 。
湘潭大学 李江泳老师主持完成了 空间核心舱卫生区子系统工业设计项目 。空间站卫生间是航天员的生活设施,其工业设计旨在研究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的姿态特征、行为轨迹,并考虑如厕的私密性和便利性,为航天员长期驻留提供良好的如厕环境。
湘潭大学 余从刚老 师 主持完成了 空间站任务航天医学实验领域机柜及单机产品工业设计项目 。航天医学实验机柜是进行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的科学实验柜,团队基于安全性、系统性、可靠性原则,在感观上进行了系列研究,旨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浙江大学
在太空长期驻留,确保航天员的 健康 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在天和号核心舱内部,搭载着一套 由浙江大学自主设计的专业生理参数检测仪器 ,为航天员的生命 健康 保驾护航。
项目负责人、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教授叶树明 介绍,这套系统包含了心电四合一监测、睡眠监护、无创心功能监测等三种仪器以及相应的智能分析软件算法,是整个航天医监子系统中研发难度较高的一块内容。
清华大学
据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此次共有 7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校友 承担了主要发射任务和空间站航天员在轨工作任务。
聂海胜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郑钢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指令长。
刘伯明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庄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
王翔 ,199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1996年本科毕业,2001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姚振汉教授,现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空间站总指挥。
容易 ,2001年工程力学系博士研究生,2006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王希麟教授,现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长征2-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谷振丰 ,2002年工程力学系本科,清华力学2006年本科毕业,2013年博士毕业,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本次任务负责发射现场指挥。
高旭 ,200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5年本科毕业,2010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方岱宁教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薛辉 ,1999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3年本科毕业,2009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李志信教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工程师。
西安交通大学
空间机械臂是空间站重要设备,而视觉系统则是空间机械臂的“眼睛”。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为空间机械臂装上明亮的“眼睛” ,使空间机械臂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顺利完成成舱段转位、悬停飞行器捕获、辅助对接、货物搬运、辅助航天员出舱等任务。
自2007年起,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郑南宁教授 就带领科研团队参与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研制。西安交大王飞教授是项目的承担人,他和团队齐心协力,从事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与硬件产品的研制工作。历时十余年的攻坚克难,先后圆满完成了原理、电性与正样产品的研制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与“神舟”结缘已久。上海交通大学的 无线图像传输技术 多次成功保障了神舟的返回舱搜救指挥任务,护航“神舟”回家。其完整成熟的通信架构、稳定可靠的通信机制、灵活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基于机载的空空、空地宽带机动通信的技术发展,并将进一步实现向海洋通信、对地勘测、航空探查、空中安保、森林消防等立体通信应用领域的纵深拓展,为我国的特种通信事业作出贡献。
此次载人飞行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聂海胜 担任指令长,第三次出征太空。今年春天,聂海胜刚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他身着航天员制服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出现在毕业典礼上。聂海胜在4分多钟的发言里提到:“母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要求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顺应时代需求,积极接受祖国的挑选。”
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
中国航天这关键一步背后,同样有着西电人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载人空间站建设任务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是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84届校友 。
杨宏是我国载人空间飞行器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历任载人飞船总体室副主任、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等职务,198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信息论专业。1991年起开始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1992年进入中国载人飞船总体室从事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此外,还有 包为民 、 杨孟飞 、 张荣桥 、 王志刚 、 熊群力 、 阴和俊 、 麻永平 等一大批西电航天人在这一战线拼搏,他们为中国航天梦蓝图的实现奉献着源源不断的西电力量。
西安理工大学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刘峰,是西安理工大学92级自控专业(现自动化专业)校友 。据刘峰介绍,本次发射根据任务特点,火箭采用的是发射一发备份一发,滚动备份的发射方式,发射完遥十二火箭,遥十三火箭就在发射场,处于应急值班的状态。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空军航空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十一五”期间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校本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高教文化区的中心。
大学具有悠久的 历史 和优良的传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中,学校创造出中国空军史上“最先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最先承训双学士飞行员”、“最先培养空军侦察情报人才”等20多个空军之最。共培养各类人才14万余名,涌现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战斗英雄王海、张积慧、刘玉堤、杜凤瑞,空军机务标兵李光男, 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 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先后有近300名毕业学员成长为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飞行员的摇篮”、“英雄的摇篮”、“将军的摇篮”、“航天员的摇篮”。
再次热烈祝贺神舟十二号凯旋!
欢迎三位航天员回家!
新闻来 源:综合整理自各高校官网、央视新闻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