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联网?应用前景呢

什么是物联网?应用前景呢,第1张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中国物联网区域竞争情况

行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 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视物联网产业建设及物联网成果应用,出台多度政策意见来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在“十三五”以来发布的行业政策中,以推动物联网成果应用为主,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信息交换、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等。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传输层产业结构中传输层占比最高

根据赛迪发布的《2019-2021年中国物联网市场预测与展望数据》,物联网的传输层依旧位居最大份额;随着大规模地方性物联网政策的落实陆续完成,支撑层增长速度放缓;而随着各领域市场需求的释放,平台层、应用层市场增长速度将持续呈上升趋势。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截至2021年5月底,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前瞻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其项目数分别为39个、24个、22个、20个。

2、企业竞争: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于2021年10月29日发布,报告从动态角度评估物联网产业链各公司发展状况,围绕企业影响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能力、发展成效等多维度能力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物联网企业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中国物联网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市场参与者竞争实力,试图发掘物联网行业业务实力强、成长性好以及竞争壁垒高的优秀企业群体。根据《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2021年我国物联网最具领导力企业名单如下: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行业冲击对各行各业都有,对于联创杰来说,2022年还有芯片短缺问题得到缓解,终端市场的需求放缓了。所以联创杰及时调整了战略方向,快速响应市场,关注需求热度集中的汽车和物联行业,加大系能源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市场拓展,优化客户结构,使自己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2月26日,住建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动企业开复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分区分级推动企业和项目开复工。
  通知指出,低风险地区要全面推动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复工,中风险地区要有序推动企业和工程项目分阶段、错时开复工,高风险地区要确保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再逐步有序扩大企业开复工范围。涉及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及其他重要国计民生的工程项目应优先开复工,加快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和建设,禁止搞“一刀切”。
  通知要求,加大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延期缴纳或减免税款、阶段性缓缴或适当返还社会保险费、减免房屋租金、加大职工技能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快推动银企合作,鼓励商业银行对信用评定优良的企业,在授信额度、质押融资、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大力推行工程担保,以银行保函、工程担保公司保函或工程保证保险替代保证金,减少企业资金占用。严格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坚决制止各类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行为,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费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动企业开复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疫情防控,有序推动企业开复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有序推动企业开复工
  (一)分区分级推动企业和项目开复工。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疫情防控要求,开展企业经营和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情况摸排,加强分类指导,以县(市、区、旗)为单位,有序推动企业和项目开复工。低风险地区要全面推动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复工,中风险地区要有序推动企业和工程项目分阶段、错时开复工,高风险地区要确保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再逐步有序扩大企业开复工范围。涉及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及其他重要国计民生的工程项目应优先开复工,加快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和建设,禁止搞“一刀切”。
  (二)切实落实防疫管控要求。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与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疾控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建设工程项目疫情防控和开复工指南,重点对企业组织管理、人员集聚管理、人员排查、封闭管理、现场防疫物资储备、卫生安全管理、应急措施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细化疫情防控措施,协助企业解决防控物资短缺等问题。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明确已开复工项目施工现场各方主体职责,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切实保障企业开复工后不发生重大疫情事项,全力服务国家疫情防控大局。
  (三)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开复工期间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强风险研判,制定应对措施,创新监管模式,严防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对近期拟开复工项目,简化工程质量安全相关程序要求,优化工程质量安全相关手续办理流程,鼓励实行告知承诺制,加强事后监管,可以允许疫情解除后再补办有关手续。对工程项目因疫情不能返岗的管理人员,允许企业安排执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其他人员暂时顶岗,加快工程项目开复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工程项目开复工前安全生产条件检查,重点排查深基坑、起重机械、高支模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隐患,强化进场人员开复工前质量安全、卫生防疫等交底,对准备工作不充分、防范措施不落实、隐患治理不到位的工程项目,严禁擅自开复工。督促工程建设单位切实保障工程项目合理工期,严禁盲目抢工期、赶进度等行为。
  二、加大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四)严格落实稳增长政策。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企业应对疫情专项帮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财税、金融、社保等支持政策,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延期缴纳或减免税款、阶段性缓缴或适当返还社会保险费、减免房屋租金、加大职工技能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快推动银企合作,鼓励商业银行对信用评定优良的企业,在授信额度、质押融资、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大力推行工程担保,以银行保函、工程担保公司保函或工程保证保险替代保证金,减少企业资金占用。严格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坚决制止各类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行为,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费用。
  (五)加强合同履约变更管理。疫情防控导致工期延误,属于合同约定的不可抗力情形。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强合同工期管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与建设单位协商合理顺延合同工期。停工期间增加的费用,由发承包双方按照有关规定协商分担。因疫情防控增

加的防疫费用,可计入工程造价;因疫情造成的人工、建材价格上涨等成本,发承包双方要加强协商沟通,按照合同约定的调价方法调整合同价款。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
设主管部门要及时做好跟踪测算和指导工作。
  (六)加大用工用料保障力度。加强部门协调联动,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工人返岗、建筑材料及设备运输、防疫物资保障等工作。统筹推进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复工,加强上下游配套企业沟通,协助企业解决集中复工可能带来的短期内原材料短缺或价格大幅上涨等问题。强化企业用工保障,做好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指导农民工主要输出地和输入地做好人员返岗的对接和服务,鼓励采用点对点包车等直达运输方式,减少分散出行风险。开展建筑工地用工需求摸查,及时发布用工需求信息,鼓励企业优先招用本地农民工,引导企业采取短期有偿借工等方式,相互调剂用工余缺。支持企业开展农民工在岗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复工补助资金,对农民工包车、生活、培训等提供补贴,解决农民工返岗的后顾之忧。
  (七)切实减轻企业资金负担。加快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建立和完善防范拖欠长效机制,严禁政府和国有投资工程以各种方式要求企业带资承包,建设单位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工程款,避免形成新的拖欠。规范工程价款结算,政府和国有投资工程不得以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依据,建设单位不得以未完成决算审计为由,拒绝或拖延办理工程结算和工程款支付。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相关规定,保证金到期应当及时予以返还,未按规定或合同约定返还保证金的,保证金收取方应向企业支付逾期返还违约金。优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疫情防控期间新开工的工程项目,可暂不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三、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八)全面落实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所有开复工项目原则上实行封闭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建筑工人实名制,实时记录施工现场所有人员进出场信息,实行体温检测制度,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现场人员流动。对不能实行封闭管理的工程项目,要明

确施工区域,做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管控人员流动。有条件的工程项目要做到作业区、办公区和生活区的相对隔离,并对施工现场划分作业区域,根据作业特点定时记录区域内人员信息。
  (九)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更多通过线上方式布置工作、实施质量安全管理、召开会议、汇报情况、招聘队伍、采购建材和机械物资等,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BIM)、无人机等技术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聚集和无序流动。
  (十)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行电子招投标和异地远程评标,对非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业务,一律采用线上办理。对涉及防疫防控或保障城市运行必需等特殊情况的应急工程项目,经有关部门同意可以不进行招标。大力推行施工许可线上全流程办理和电子证照,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在线申报、在线审批、自行打证”模式,不再经政府办事窗口现场办理。
  (十一)推动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实行资质申报、审批、公示、公告等业务的“一网通办”,鼓励采用邮寄等方式领取证书。各地可进一步扩大审批告知承诺制适用范围,减少资质申报材料,提高审批效率。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
  (十二)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在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复工工作。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开复工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最大程度减少企业负担和损失,帮助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十三)加大指导监督力度。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经营的监测分析和指导监督,落实监管职责,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开复工的监管,强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及时上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及时了解市场运行情况和企业诉求。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打造各方协力、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20年2月26日

随着2022年年底疫情的全面解封,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回归到了正轨。但是,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平时去饭馆吃饭或是商店买东西的时候,总能听到老板们的哀怨:“疫情都结束了,为什么感觉生意还是难做呀?”。恐怕这是当前很多企业主、创业者以及个体经营者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全球疫情正在逐步得到控制,但是很多行业和企业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这里我们就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已的见解。
首先,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因为停产、停业、封锁等原因导致损失严重,甚至有不少企业倒闭。尽管疫情现在得到控制,但是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地位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很多企业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策略。
其次,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当前生意难做的一个因素。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这种经济下行的趋势使得市场变得更加竞争激烈,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这对于很多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问题也使得很多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由于疫情期间的封锁和交通限制,很多企业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些问题虽然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得到了缓解,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对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企业或是个体户老板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首先,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策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来调整产品和服务。其次,企业需要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可以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来提高生产和销售效率。此外,企业还可以积极拓展对外渠道,扩展新渠道的同时,也要维护好老客户们的关系,例如疫情一结束,就听说国内很多老板们组团飞往海外各地去扩展新客户,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我相信生意难做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时刻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觉得总能等到拨开云雾见彩虹的那一天!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我的想法呢。

一)供给侧步履维艰,缓慢前行 2
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2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3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3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3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3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3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3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3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3
三、政策建议-借“危”之风,重构产业结构 4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4
(二)供给端-分类实施行业政策,推进一行一策 4
1、稳定传统服务业,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4
2、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带动创新服务升级 5
(三)需求端-大力扩大内需, 5
1、提振消费者信心 5
2、积极推动新基建,扩大内需 5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企稳,企业复工进程及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成为政府及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大,并且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重点关注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助推经济发展。
一、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快递业、仓储、批发零售、餐饮酒店及旅游、房地产、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金融业等,笔者结合疫情影响程度、行业技术含量、经济驱动潜力三大要素区分行业集群,请参见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各行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但应对策略应结合行业特性,笔者从供给侧与需求端两个角度分析。
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需求模拟数据,气泡大小代表经济驱动潜力
(一)供给侧步履维艰,缓慢前行
本文供给侧主要指第三产业服务提供方,参与者包括企业及企业员工。企业主要面临两大冲击,一方面短期内原有业务承受巨大冲击,主要表现为现金流短缺,需求萎缩等;另一方面企业无防控经验,防控形势严峻且成本高昂。企业员工主要面临流通不顺畅及个人收入质量下降等问题,总体而言,供给侧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复工复产后,大部分现金流紧张,但主要集中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酒店、线下商场等行业,根据外部数据[1]显示约有55%的中小企业目前资金链已断裂,约203%的中小企业现金流可维持基本支出1-3个月,如资金回流速度不及经营性现金流、资本性现金流等支出,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失业率攀升。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第三产业中部分企业有能力组织复工复产,如线下商场、餐饮业等,线下商场可能因为物流不及时或上游无法供应货物等问题,导致商场处于空转状态,等同于半停工状态,餐饮业情况类似。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复工复产后,政府未统一提供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产品,所有企业均会因此增加防疫成本,同时房租、人员成本等固定性成本存在延迟性但总量基本未发生变化。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一方面,由于各地疫情不同,防控力度存在差异,一些关键员工无法走出其所在区域返回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外来人员管控严格,不承认其他地区健康码,不允许其他区域人员进入或需要重新隔离14天,导致工作人员进不来。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疫情期间,终端消费需求呈现差异化,主要表现为线下转变为线上,聚集性行业需求降至冰点,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当前,消费者对疫情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忧虑情绪,针对餐饮、文旅、酒店等聚集性消费,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致部分已复工餐厅或影业陷入无法复工的状态。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外出购物频次持续下降,但与此同时,针对生鲜、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或医疗用品等,不少消费者选择足不出户、线上下单、配送到家等服务,推动线上业务发展,无法适应该需求的企业将进一步衰退。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偏好“智能+”消费,平台经济、线上经济、到家经济等应运而生,该类需求或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疫情来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作为资产总额较大的两大行业,在信贷及房租减免方面助力经济发展。其中,金融业通过定向降息、信贷展期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现金支持,房地产业通过免除自有商业地产房租等方式为企业减免资本负担,政府可进一步与企业合作继续助力困难企业,主要企业及方式见表1:
在“新冠肺炎”下,防控与经济并重,建议政府从信息化建设、供给侧与需求端三个角度统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与升级。其一,信息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网格化管理及智慧城市;其二,供给侧关注企业如何活下去及创新转型、融合新业态等;其三,需求端关注如何刺激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需求,如何扩大被催生的新消费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在此疫情中,网格化管理、大数据等政务信息化手段作用凸显,促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有助于信息流通速度加快,进一步推动通信行业发展,并形成稳定的运维收入。
将综治、社保、食药、民政、消防、行政执法等不同部门的网络管理系统整合为社会治理“一张网”,形成一张网后,网格管理员的招募、培训、管理等运营业务将形成持续性收入,按每个区县级行政区域600万元/年[1]的运维收入体量计算(约雇佣100-150个网格员),则成都市23个[2]县级行政区市场规模为138亿元/年。未来成都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降低成本,网格化管理本身将创造较大的利润规模,同时促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5168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3
下一篇 2023-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