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市场瓶颈待破 智能手表三大难题待解

可穿戴设备市场瓶颈待破 智能手表三大难题待解,第1张

  2013年可谓是可穿戴产品的元年,在已知的各种产品形态中,智能手表是最先有可能实现商用化的产品。随着Pebble、SONY SmartWatch、Samsung Gear等穿戴产品的发布,以及苹果iwatch的预热,各大国际厂商也纷纷发布了概念性或试水产品。随着下半年愈来愈多厂商推出产品,2014年智能手表出货量可望明显激增。市场研究机构NextMarket Insights预估,2013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仅五百万支,2014年则可成长两倍,达一千五百万支,至2016年更将提升至八千万支规模,较2013年暴增十五倍。

  

  尽管可穿戴概念大热,但可穿戴产品要真正商用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除了三星、索尼等国际厂商,国内不少公司早在今年年初就开始试水智能手表,不过目前基本都在摸索阶段,销量不容乐观。从产品定义来看,许多厂商仍在纠结于做手机的替代品还是附属品;从技术方面来看,小型化、低功耗和防水是可穿戴产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 *** 作系统来看,目前国内厂商只有Android系统可以选择,但Android系统的功耗过大,很难将整体功耗降下来;从应用场景来看,除了防丢失、定位等少数需求,智能手表目前缺乏刚性需求;用360 CEO周鸿祎的话说:“我完全想不出来用户对智能手表有什么刚性需求,我想要做的是针对部分人群,真正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且价格还不贵,这就是我的初衷。”

  除了应用场景缺失,另一大困扰制造厂商的难题是供应链的不成熟,由于无法上量,目前供应商对可穿戴的支持力度有限,许多器件只能定制,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智能手表的成本高昂。目前针对智能手表的可选择的处理器并不多,许多厂商只得采用手机芯片来做,其中三星的Gear就采用双核A9的手机平台,最终效果不尽人意。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厂商用MTK的手机平台如6572来做的智能手表,“卖的人自己都知道是在炒作,所以现在做智能手表是一件不太靠谱的事。”

  在国内,北京君正是最早在智能手表领域耕耘的IC设计公司,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有成熟产品的公司。其中盛大旗下果壳电子发布的智能手表已搭载北京君正的处理器产品。其它包括智器、土曼和乐源等国内厂商推出的智能手表均采用君正平台。由于可穿戴式产品并不要求更高的性能,低功耗水平决定产品的成败;另外采用Mips架构的处理器在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君正市场部经理唐琼表示,君正已在规划下一颗可穿戴IC,预计明年Q2出货。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这部分客户,加强了对开发支持的力度,比如对源码的全面开源。

  除了君正外,国内包括全志、Rockchip在内的平板厂商均对可穿戴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其中全志公布的产品路线图明确表示,将在2014年发布一颗用于可穿戴式设备的嵌入式处理器WX,全志用“极小、极低功耗”来形容,这颗处理器将在2014年Q4发布。Rockchip虽然没有公布产品型号,但在此前香港电子展的宣传单上,则透露出了2014年推出可穿戴产品的信息。

  意法半导体(ST)大中华与南亚区微控制器行销与应用总监James Wiart则表示,由于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或可携式医疗装置等产品,大多搭载液晶显示面板,以呈现较复杂或精细的影像画面,厂商若采用AP或DSP不仅元件成本较高,且功耗也容易直线上升,因此亟需同时兼具高运算效能、低成本且低功耗的解决方案。Wiart介绍,目前已有不少穿戴式设备制造商开始导入 Cortex-M4 MCU,其中就包括意法半导体的新款Cortex-M4 MCU——STM32F4x9系列。德州仪器TI)的方案公司,深圳市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周毅表示,他们目前也在采用TI的MCU来开发智能手表产品。

  除了主控芯片之外,显示屏也是困扰厂商的一个重要问题。专业从事OLED、TFT、E-ink代理的深圳艾顺佳科技有限公司陈浚表示,目前市面上可采购到的针对智能手表的小尺寸屏,大部分采用的是1.55寸,240*240分辨率的ipod nano的屏。如果要自己定制一款屏,最小订单量要到400K,硬成本就要500万人民币。他表示,也有客户用电子纸来取代TFT做,可以做到低功耗,但是电子纸要20美金,成本太高,而且显示效果也不如TFT。

  他同时介绍,高通近日就推出了一款智能手表Toq。它搭载了类似e-ink电子墨水屏的Mirasol显示屏,相比TFT,它不需要背光;相比传统的e- ink电子墨水屏,它拥有较高的对比度以及省电的特性,同时还能够显示一定的颜色。夏普则推出一种1.5寸的黑白Memory LCD,同样不需要背光,价格大概在8美金。

  陈浚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智能手表市场并不适合中小企业进入,因为目前的用户需求和订单量无法支持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对于一些不考虑前期成本,有资金实力和特殊渠道的厂商来说,在产品形态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应保持观望,静待苹果等国际厂商进行前期的市场培育及产品定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4274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2
下一篇 2022-08-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