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关村立方庭见到郑昱的时候,书生气迎面而来。手里叠拿着纸笔电脑的他,像是大学校园里常见的理工男生,看不出已经毕业浸淫社会之中快两年。
郑昱,87年生人,毕业于北大量子电子学研究所,他称自己是那种“想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的人”。
智东西注意到他的灵犀微光科技(下文统称“灵犀”),是被一则消息中“北京灵犀微光科技最近发布的光学方案原型,利用光波导技术和纳米级耦合光栅技术做出视场角32°、1.7mm厚的镜片”吸引了过去。在这家20人的公司中,技术人员占到了15个名额,核心团队清华北大出身,所以,他们是怎么把AR镜片做的这么薄的?——智东西今天就带来其创始人&CEO郑昱在AR上的追求之路。
毕业即创业 年轻是资本
2014年毕业后,郑昱就开始了创业之路。当时,AR这个概念远没有现在火热,风头正劲的是智能设备这类概念。
对AR的兴趣源于2012年谷歌眼镜的推出,在这版眼镜中,也有着智能设备的概念,也代表着新的交互与信息呈现方式,但 “当时谷歌眼镜做的很烂,我想把我心目中AR眼镜的样子做出来。”
郑昱说他小时候就觉得人一生应该做一点能影响或者改变世界的事情,“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出现给社会给世界带来了些什么东西,不管是好的坏的,不说有意义,这样会让我觉得人生丰富。”他顿了一下,“但是这个东西都被谈烂了。”
从创业起到现在,郑昱都在做技术相关,目前更多的是把控。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专注”,对这件事感兴趣,就投入进来做,感到有意义并且快乐,就做着,不会想太多。
起初,灵犀的核心团队中,三位做技术,另一位负责市场。做技术的另两个人里,有一个是郑昱的同学,“他是旁边实验室的,当时我有这个想法,就喊了他一起,他也被打动,觉得很美好,就来一起做了。”
郑昱负责控制技术方向,他的同学王耀彰做具体的技术实现。
“我的两个技术合伙人都很厉害”。——浙大的技术合伙人原来是做光学的,执行力很强,在光学方面造诣很深;实验室同学动手能力很强,总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东西搭出来,能解决一些实际的实验当中的问题。
到2015年中左右,核心团队增加了两个人。在这六个人的核心团队中, 3个来自北大,1个来自清华,1个来自浙大。
另外,团队中还有一些来自Google、LVMH、ADA 等公司的成员。
“年轻是我们的优势之一”,郑昱补充到。灵犀团队中多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与理解能力都很强,基本都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和专业素养,技术迭代能力,正适合AR这新兴行业。
对于华为、小米这样的传统手机厂商入局VR,郑昱也认可他们在供应链资源和成本、资金上的优势。但在产品的定义上,郑昱觉得小团队似乎更有优势——“某一项具体的技术突破上,大公司相对初创公司不一定有优势。如何做出真正的产品,他们也没有多大的优势。”
另外,郑昱与大公司接触下来觉得他们对核心技术的理解,没有一线初创公司来的透彻。而在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上,前沿技术的把握上没有那么好——容易受限于现有经验与框架,形成惯性思维,难以突破,固步自封。“技术不是人多就可以做好的。”
专注AR光学显示技术
目前在AR眼镜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Hololens,采用的是全息波导显示技术,其光学镜片厚度有3-4mm,视场角有26度;Meta Pro,采用3D全息高清显示技术,提供双目镜40°的视场,几乎是谷歌眼镜14°视场的3倍,镜片厚度为2mm。
而据了解,灵犀前一段时间发布的自主研发的光学方案原型中,利用光波导技术和纳米级耦合光栅技术做出了视场角30度,双眼视野显示分辨率720P,透光率超90%,可以适配近视镜片的AR眼镜模型,更重要的是,厚度仅为1.7mm,比前两者都要薄。
为什么既有资金又有人才的微软和Meta没能做这么薄,初创的灵犀却做到了?对此,郑昱表示每个人对产品的定义不同,或许他们对眼镜的厚薄没那么在意,所以没有在这方面用太多心思。他随后补充到这只是自己的猜测。
郑昱表示灵犀主要致力于AR眼镜的核心技术突破——这些技术是AR走向应用/消费市场很关键的因素。具体来讲,他们减少了AR眼镜的重量与体积,扩大了视场角和显示区域,提高了显示效果。目前已经作出的一代原型机重量为100g,视场角为32度。在年底,他们将推出搭载自己核心光学技术镜片的二代原型机——视场角会在40度左右,并具有基本完整的AR功能。
不过,以色列的Lumus先行一步,此前推出的OE-32智能眼镜光学方案,视场角已达40度,厚度为1.6mm,透光率》78%,并已在批量供给合作伙伴。不过Lumus也表示,由于加工和成本方面的限制,面向消费者的产品需要2018年才能推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