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健康永远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而健康又源于运动,两者显然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各种运动、健康监测设备,手环、手表、胸带、智能运动服、脑电波头戴,令人应接不暇、无从下手。
我身边就发生了这样的例子:一个朋友想要运动健身,先后购买了某款手环、GPS手表,但她选择的项目却是高温瑜珈,最终这些产品全都放在家中吃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产品定位与自身需求不符,所以很难实现长久的使用。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各种运动及健康设备适合哪些人群。
日常计步:手机、手环完全够了
并非所有人都能持之以恒地运动,尤其是生活在高压环境下的上班族,每天固定泡健身房可能不太现实,毕竟下班后已经身心俱疲。当然,可以散散步、可以适当慢跑,这都是不需要特别按照计划行事的健身行为,甚至在上班时快走20分钟,都能够起到一定帮助。对于这类用户来说,昂贵的专业监测设备完全不必要,事实上你的手机就能够胜任。
基本的运动监测是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配合软件算法来计算人类活动。显然,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都内置了加速度传感器,通过安装健身软件,便可实现运动监测。毕竟,你的手机几乎天天随身携带,上班时开启软件记录一下行走步数,看看晚上还应用散步多久,其实是很简单、方便且低成本的体验。
当然,对于一些想要获得更加运动化体验的朋友来说,手机在某些时候不够方便,这时候就可以考虑运动手环。市场中运动手环无数,低端如小米,高端如 Fibit、Jawbone、Basis,选择非常多。但实际上,手环基本上也是内置了简单的加速计,不同之处则是各个产品独有的算法及软件。本质上,它们的差异也不算大,相比手机的好处就是手环体积小、方便佩戴,部分机型还可实现睡眠监测功能(当然戴在塑料环睡觉其实不太舒服)。选购手环时,不必追求太花哨的功能,毕竟它本身便是一种很基础的设备,实用性和性价比是最重要的。
通知兼顾基础运动监测:智能手表
随着智能手表的兴起,厂商们也纷纷在其中加入运动监测功能,对手环产品的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相比几百元、千元出头的手环,智能手表起价至少2000元,那么它们拥有什么区别呢?又适合哪种用户呢?
以Apple Watch为例,它集成了加速度计、光学心率传感器,听上去已经颇为专业。但本质上,智能手表更专注第二屏通知、智能应用,运动监测仅仅是一个附加卖点,其普遍缺乏GPS以及长续航能力,并不适用繁重的运动监测。也就是说,智能手表相当于添加了第二屏功能的手环,想要两者兼得,不妨考虑一下。
跑步、马拉松爱好者:心率带+GPS手表
动辄3000、4000元的运动GPS手表,看上去硕大、专业,其实它们所带来的体验也是如此,适合追求专业跑步运动体验的用户。比如,现在很多朋友喜欢参加城市欢乐跑、非专业马拉松活动,希望持之以恒,并且逐渐见证自己的进步。对于这类用户来说,稍微投资购入心率带、GPS手表其实是有一定帮助的。
以Garmin某款GPS手表为例,GPS起到了实时记录位置、规划路线的作用;其配备的心率带则可监测心率变化,帮助用户调整跑步时的状态,这种体验显然要比单靠感觉更精准。而相比心率手表等产品,心率带的精准性更加出色,这是受到专业媒体肯定的。
器械大师:智能运动服
天天泡在健身房里的器械大师们需要什么运动设备?不是手环、不是智能手表,GPS当然也没有什么用处,智能运动服则是更好的选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智能运动服所配备的传感器与其他产品都不一样。
以Athos为例,这款紧身运动服不仅可适应任何器械运动,在胸部、手臂、大腿等部分集成的肌电图传感器,能够监测到肌肉状态,收集数据并发送到智能手机上,让用户可以查看肌肉训练状况,避免锻炼不足或是过量。显然,对于器械爱好者来说,这种体验要比佩戴一款计步手环更有用。
放松身心:脑电波头戴
冥想也算是一种运动、针对大脑的运动,也是非常好的放松形式。如果你不喜欢激烈的运动,而是喜欢在周末坐在阳台上冥想放松,并且希望效果更加明显,那么就可以考虑此类放松型的可穿戴设备。
以Muse、Thync为代表的脑电波头带逐渐在市场中流行,此类产品集成脑电图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用户脑电波,并通过移动应用播放相应的音效、画面,使用语音指引帮助用户深呼吸、冥想,调整身体状态。
小结
显然,目前的运动、健康设备市场还没有一款“万金油”产品,能够满足所有用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更深刻地了解自身需求、选择设备就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上述探讨,相信大家都可根据自身情况归类,再进行选择。与其他产品一样,功能全、价格贵并不一定好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