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总线和PCIE总线的差异

PCI总线和PCIE总线的差异,第1张

  由于公司产品一直以X86架构为基础发展,在前几年中一直受到ASIC、NP架构等厂商的攻击,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在PCI-E架构出现后,效率的瓶颈得以突破。

  最初PCI总线是32bit,33Mhz,这样带宽为133Mbps。

  接着因为在服务器领域传输要求Intel把总线位数提高到64,这样又出现了2种PCI总线,分别为64bit/33Mhz和64bit/66Mhz,当然带宽分别翻倍了,为266Mbps和533Mbps,这个比较通常的名称应该是pci-64,但这好像是intel自己做的,没有行业标准。

  稍后一段时间,在民用领域,单独开发出了AGP,32bit,66Mhz,这样带宽为266Mbps,再加上后来AGP2.0的2X和4X标准,最高4X的带宽高达1Gbps,但是这个只是为显卡设计的。

  同时服务器领域也没闲着,几家厂商联合制定了PCI-X,这个就是真正PCI下一代的工业标准了,其实也没什么新意,就是64bit,133Mhz版本的PCI,那这样带宽就为1Gbps,后来PCI-X 2.0,3.0又分别提升频率,经历过266Mhz,533Mhz,甚至1GMhz,各位自己算带宽吧,我乘法学的不好,这个带宽可以说是非常足够的了,不过这个时候PCI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是频率提高造成的并行信号串扰,另一方面是共享式总线造成的资源争用,总之也就是说虽然规格上去了,但实际效果可能跑不了这些指标。

  然后就是我们目前的明星pci-E了,这个标准应该是和pci-X同时出现的,但是由于当时用不到这么高带宽,并且不像pci-X一样兼容老pci板卡,所以一直没什么发展,直到最近民用领域显卡带宽又不够了,服务器领域对pci-X也觉得不爽了,pci-E才真正显出优势来,目前这个标准应该会替代agp和pci-X,成为民用和服务器两大领域的统一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451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4
下一篇 2022-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