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yhk,手机,二维码……”没有这种媒介也没关系,只需要一张脸就可以完成支付购物。
尽管刷脸支付在诞生之后就因安全性一直饱受大众质疑,但在过去一年里,在创新和大量的商业投资推动下,它坚定而艰难地在支付领域发起了新的变革。
2019年被称为刷脸支付的元年。不巧的是,那年年底,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支付巨头的代理人当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火刚冒头就别疫情打压下去了。”
在疫情爆发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口罩成为人们生活的标配,刷脸支付变得格外沉寂,但关于刷脸支付的争议从未停止过。
“阿姨,你真漂亮,我给你拍照。”保姆通过人脸识别骗了老人22万。今年7月中旬的一则新闻,再次将刷脸支付推到风口浪尖,引发安全讨论。
推刷脸支付设备的代理商依然相信刷脸支付。“疫情过后,我们还是会主推。”北方的一名代理商告诉《财经》记者。
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支付,刷脸支付完全颠覆了原来的支付模式。以线下支付为例,颠覆了原有的手机终端载体,出门只要一张脸就能实现购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副总裁王忠民多次公开表示,生物识别支付的时代即将到来。
巨头的嗅觉还是最灵敏的。据《财经》记者报道,2019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大支付巨头曾计划在人脸设备营销上投资高达100亿元,为期一年,投入的背后可见巨头对其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赵耀认为,刷脸支付比扫码支付,并且更加方便更加科技。他告诉《财经》记者,扫码支付可能只是一个过渡。
赵耀还提醒说,在科技爆炸的同时,必须要考虑道德和法律这方面的问题。刷脸支付不像可更新动态更新的二维码,绑定个人信息,一旦被盗就麻烦了。
去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中提出,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探索人脸识别的离线支付安全应用。技术使用特殊密码,“非感应式”带电检测等,可以更好实现交易验证和支付的安全与便捷。
据《财经》记者报道,监管部门正在制定生物识别的相关标准。某支付行业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之前二维码标准的基础上,刷脸支付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规模也将受到正在研究的相关标准的限制。
刷脸硝烟
类似当年扫码支付的商业发展路径,线下刷脸支付仍然是由支付巨头带领。2018年12月,支付宝率先推出了刷脸支付设备蜻蜓,次年3月,微信支付正式推出了刷脸支付设备青蛙。
虽然支付宝和微信在国家相关费率调整后纷纷上调商户费用,去年6月也有一点休战,但面对支付的新事物,两家巨头在补贴政策方面依然旗鼓相当。
中泰证券研究报告显示,自2019年起,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先后推出“蜻蜓”和“青蛙”刷脸支付设备,并开始实施相应的B端激励政策和C端优惠活动,加大推广力度。
据《财经》记者报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去年计划将刷脸支付设备的营销投入扩大到数百亿,而上述两家巨头的刷脸支付设备主要集中在商场、超市、餐厅等消费场景。
除了蚂蚁和腾讯,京东和苏宁也已经涉足刷脸支付。据公开信息,2017年8月,苏宁无人店有“刷脸”功能;同年,京东还被媒体曝光了内测刷脸支付功能。
传统金融机构也反应迅速。2019年10月,中国银联与60多家银行联合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支付”,正式进入刷脸支付市场。
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两个支付巨头在新的支付形态下如何竞争。
2016年扫码支付合规化,支付宝、微信支付通过巨额补贴吸引客户,现在已经占据了移动支付90%的市场份额。随后,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力推“云闪付”,试图扭转局面。
“移动终端运营商的颠覆,意味着现有的扫码支付附在手机上的模式将发生改变,这也是支付巨头强推刷脸支付的原因。希望通过支付升级稳定原支付市场地位。”某支付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说道,与此同时,银联和商业银行希望通过新支付方式赢回一局,一些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中小支付机构也希望在新支付格式下找到活路。
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维度上,两个支付巨头僵持了几年没有太大变化。而微信的社交属性驱动的微多频支付正在逐渐增加,其用户渗透率已经有所不同。
益普索《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显示,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和移动QQ钱包)和支付宝的用户普及率分别为89.2%和69.5%,预计用户规模分别达到9.4亿和7.4亿。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和WeChat每月活跃账户合计达到12.025亿;支付宝全球用户超过10亿。
中泰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支付宝来说,扫码支付受到微信支付和银联云闪付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微信的社交属性优势带来的APP高活跃度。刷脸支付可以解除支付绑定APP甚至手机,制作
业内人士认为,与扫码支付拓展客户不同,以上两家巨头更希望提高商户端刷脸支付的效率和客户体验。
责任编辑:YYX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