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中国对新时代背景下基础设施质量与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如何搞好‘新基建’就成为了中国建设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在“新基建”相比于传统基础设施的特点里,有两处比较引人瞩目,一是其信息化、数字化属性,二是其和传统基础设施的高融合性,这两点都对我国的工程建设及运营维护力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举例来说,以前修路,只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地面弄平,让车辆可以安全通过就行了。
将来要修的“新基建标准”的路,除了要平整路面,建造传统的道路设施以外,还要将配套的相应传感、控制设备一路架好,并让这些数字化设备实时接入总的“物联网”才可以。
在我国的规划当中,新时代的路尤其是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将发挥远不止“路”的作用,它们将成为整合沿途上下游资源的“纽带”。目前,作为“纽带”核心技术的“5G”技术,已经在现实应用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移动通信技术从模拟时代起源,经过40多年从1G(1代)到4G(4代)的发展,在经历了数字时代、数据时代后,正在迈入万物互联的5G时代。移动通信网络已覆盖了全球区域,与互联网交相呼应,构成了全球一体化的连接生态,促成了多方位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势如破竹的5G技术,将依靠其增强移动带宽、高可靠低时延、支持海量物联等特性,为不同行业的创新发展赋予新动能。
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当中,5G作为一道“无形的信息桥梁”,让全国上万架无人机成功接入千寻位置提供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去往高风险地区,执行急难危重任务,位于疫情中心的武汉金银潭医院就通过无人机收到了急需的抗疫物资。
在不远的未来,以5G为代表的高速信息技术,将一步扩散开来,将传统的基础设施“由旧变新”赋予它们新时代的“信息神经”,可以确定的说,没有高速物联网做内核,“新基建”就“新”不起来。
“新基建”高度数字化的特性对我国相关领域的通信,尤其是应急状态下的通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在很多即将迎来大规模高水平路网建设的地区,其既有的通信保障能力是相对不足的,比如:在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地形险峻、常年积雪、高寒缺氧的无人区。这些地区,不但传统的基础设施稀少,缺乏常驻的应急抢修人员,而且由于地质构造及天气的原因,其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也大于内陆地区。
一旦修建在这些地区的高度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出现问题,那么光靠地面力量进行通信抢修作业显然是十分困难且费时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就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在今年9月底10月初,我国就依托现有的成熟装备,由航空工业研制的首款全复合材料多用途无人机——“翼龙-2”无人机完成了“首次大型无人机应急通信演练”,验证了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在这方面的作用。
这是航空工业贯彻落实国家“新基建”战略部署,通过赋能无人机平台,以高端航空装备研发积累的核心技术为基础,加快推进具有技术前瞻性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速提升航空应急装备国产化保障能力,促进航空应急救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除了在危机发生后,及时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之外,“翼龙-2”无人机这样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还可以在平时承担起许多“新基建”设施的沿线巡查重任。
随着中国在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日益上升,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新基建”设施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新型特高压输电网”,就会将生产于西藏等高海拔地区的“清洁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东部地区。
靠人力等地面力量去沿途监视、巡查那些架设于重山峻岭中的塔架与线路,去寻找那些可能滋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显然比较困难,在这种应用场景下,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又将挑起“大梁”。搭载着高性能探测与分析仪器且能长时间滞空的它们,哪的山头有滑坡迹象,哪的塔架有变形趋势,都能被“翼龙-2”无人机这样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轻松发现并及时预警,从而令工程技术人员们未雨筹谋,提前布置,防患于未然。
在未来,动于“九天之上”能轻松跨越一切地形障碍的“翼龙-2”无人机必能为中国的“新基建”事业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g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