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证:脑波识别可以代替指纹或虹膜识别

身份认证:脑波识别可以代替指纹或虹膜识别,第1张

  密码实际上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大问题。专家通常建议使用混合了大小写字母、数字和其它符号的长串密码来增加安全性,但是这样复杂而冗长的密码不是所以人都Hold得住的。所以尽管人们可以设置复杂的密码来增加安全性,但喜欢偷懒的人类最常用的密码一直都是“12345”和“password”这样的简单密码,而由此带来的盗窃和身份窃取事件也已经让人屡见不鲜了。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BU)近日的一项研究显示,脑波也可以作为一个用户身份验证的可能选择。

  BU的研究人员列出了一份有75个缩写词的清单,比如FBI和DVD;然后对着45位志愿者朗读这些词汇,并同时观察志愿者在听到每个词时的脑波变化,其中尤其关注志愿者在阅读和识别这些词汇时的脑波变化。这次实验用的设备是贴在头皮上的三个电极,这是能获得干净读数的最小电极数目。

  而给定的缩写词会给每个申请人都带来一个可识别的特征,这些志愿者的脑波反应,或称“脑纹”,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下以97%的准确度识别每一个志愿者。这一结果是长时间稳定的,即使6个月之后也能够识别出来。

  BU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助理教授及该论文的合作者Sarah Laszlo说大脑生物识别相比于物理特征的生物识别(如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有很多优点。比如说物理特征的生物识别特征可能被恶意盗取,因为这些特征是不可替换的,可能就会让原来的用户成为不可用的用户。

  “如果某人的指纹被盗了,他却不能长出一个新的指纹来取代,那么他就可能会受到一辈子的影响。”Laszlo指出,“指纹是‘不可撤销的’。而另一方面,脑波则是可能取消的。所以就算攻击者能够从授权用户那里盗取脑波,被盗用户可以选择对自己的脑波进行‘重置’。”

  尽管研究人员知道在短时间内脑纹还不能在低安全应用领域取代密码——毕竟,没人想在登陆微博时还在头上挂上脑电图(EEG)电极——但是研究人员看到了这项技术在高安全坏境中的应用前景。

  “我们将会看到这一系统将被应用在更高安全要求的身份验证位置,像是五角大楼和空军实验室,在这些地方,可以得到授权进入的用户并不多,而且这些用户也不需要像授权手机和电脑那样不断地授权。”宾厄姆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助理教授Zhanpeng Jin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4594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4
下一篇 2022-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