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救命的可穿戴设备分析

能救命的可穿戴设备分析,第1张

从治未病到治已病:可穿戴设备的新机会

众所周知,浇灭上一波可穿戴星星之火的,是产品实用性功能的集体缺位。

不过,最近有一波可穿戴设备开始走红,它们直接作用于治疗环节,帮助患者调节生理功能。硬核玩家的出场能为可穿戴设备正名吗?

不妨来看几个比较成熟的应用案例:

1.能够刺激帕金森症患者手部活动的腕带。

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往往行动迟缓、四肢不稳、手部抖动,而来自微软的研究人员Haiyan Zhang开发了一种名为Emma的手表,能够对使用者的手部进行震动刺激,让患者恢复绘画、书写等需要精确运动的功能。

2.帮助渐冻人症患者控制设备。

飞利浦和Accenture联手共同研发一个名为EmoTIv Insight的可穿戴脑波追踪设备,通过扫描渐冻人症患者的EEG脑电波,可以绘制出“大脑计算机交互界面”,然后将数据传输到平板电脑上,患者就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来控制相关电子设备,比如 *** 作电视、灯泡、拨打电话等等。

3.让多动症儿童集中注意力。

多动症儿童大多存在注意缺陷障碍,过于活跃,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事。而MIT设计的AttenTIvU设备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到他们。

像戴眼镜一样,就能够实时测量使用者的脑电图,在注意力降低时发出震动,提醒其专心。比起药物治疗,AttenTIvU只需在完成注意力任务时佩戴,给孩子带来的副作用明显更小。

4.视力障碍人群的“第三只眼”。

以来来自以色列的公司为视力障碍人士研发了一套能够自我导航的可穿戴设备。在眼镜上加载了一个小型摄像头和芯片,可以对看到的东西进行解析,再通过骨传导语音告诉使用者面前的物体是什么。

目前,OrCam能够识别文字和图像,未来还将增加脸部识别功能。例如购物时,使用者只需将商品拿起来,设备就会告诉他对应的名称甚至是原料表。

5.调节负面情绪。

如果说上述产品都只针对小众人群,还有很多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一些负面的情绪和生理反应。比如MIT开发的BrightBeat应用软件,在音乐中嵌入了几乎不明显的节奏模式,可以减慢人的呼吸速度,通过调节心率来帮助人调整情绪。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每次生理期都要面临“不可承受之痛”,又担心止痛药会产生副作用或抗药性,只能硬扛。不过,一种名为Livia的新型设备,只需将电极贴片贴在疼痛处的皮肤上,打开开关,疼痛信号就会被微电流阻断,无法传递给大脑,从而有效减轻疼痛。

从偶像派到实力派:可穿戴设备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看到这里,相信小伙伴们已经发现辽,这批硬核型的医疗可穿戴设备都有哪些共性呢?

首先,交互上更加注重个性与功能性,不是非要有一块屏幕不可,很多功能是通过骨传导、震动、微电流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收集的数据更精准。此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哪怕是最先进的Apple Watch )所采集的数据,并不能满足临床医疗判断所需要的精准度级别,但医疗型设备能够达到这一要求。

另外,能力变得足够强大,医疗可穿戴设备可以真正让人变得更强,高度介入人类的生活甚至身体机能,更不是徒有炫酷的外形或简单的数据记录。

哪怕此前对可穿戴设备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人,也很难保证完全不需要借助它来提升(尤其是疾病阶段)的生活品质。根植于这种普适需求,可穿戴设备的新方向迅速火爆,吸引了无数的期待和注意。

数年摸索,一剑封喉。那么,帮它拼出个未来的功臣都有哪些呢?

孵化一个产业的春天,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目前来看,帮助可穿戴设备踩上“风火轮”的,离不开四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1.数字医疗的发展:干预医疗的前提,首先是人体医疗数据的采集。随着电子皮肤、脑波追踪等多种传感器的出现,有效的专业医疗数据已不再是问题。协助临床决策,是可穿戴设备从可有可无变得不可取代的前提。

2.脑科学的深入了解:借助可穿戴设备干预治疗,无法离开对脑科学、人体神经系统等的深入理解。比如Emma腕带的原理,正是对帕金森患者大脑发出的特定信号进行干扰,通过震动分散大脑对手部的注意力,从而减少发送错误的信号,打破了原本混乱的内反馈回路。

3.AI技术的进步:AI作为数据处理中枢,由它来决定设备的下一个动作,是实现增强的关键。

微软就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量化帕金森复杂症状的模型,包括身体僵硬、步态缓慢、跌倒等等,以及缓解这些症状的策略,来指导Emma进行决策。能否高精准、低延迟地识别出物体并告知使用者,也依赖于背后的计算机视觉算法。

4.“端+云+边”基础设施升级:大数据和算法,给了智能增强发挥的“食材”,而“端+云”基础设施的算力解决方案,才能实现“大火快炒”。例如“导盲眼镜”又要给使用者提示前方的红绿灯,又要注意他身边是否有熟人。要是计算能力跟不上,一旦开始面部识别+大数据匹配blablabla,可能刚算出对面是自己亲舅老爷,紧跟着就闯红灯呜呼哀哉了。

面对复杂并行任务的数据处理需求,除了搭建高性能云平台之外,加大智能终端设备甚至是红绿灯等边缘设备的计算能力,澎湃的算力才最终呈现出了可穿戴设备的魅力所在。

正是如此多的新能力与新环境,才为可穿戴设备创造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功能,迎来了真正爆发的春天。

注定会到来的新世界,我们准备好了吗?

说了这么多,可以确定的是,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我们在不远的将来解开众多疾病带来的束缚,盲人、残疾人、中风患者都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活动。

这种可能性,是技术带来的最大惊喜,也将新的不平等推到了公众面前。

且不提这些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往往十分高昂。一套能够帮助截瘫患者重新站立行走的外骨骼(Exoskeleton)系统,售价高达6万多美元,普通民众很难承受。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可穿戴设备不再满足于治疗和恢复人类的正常功能,而是与基因技术相结合,来增强和改造人体,获得超出正常范围的“超能力”,那么原本就非富即贵(支付得起高昂的改造费用)的人们,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健康、更加强壮,社会阶级划分也会变得更加明显且牢不可破,正在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伦理困境:技术越发展,越容易滋生特权。

而如何应对并重建新世界的丛林规则,没有人能给出一个面面俱到、和平美好的答案。

就算极尽可能将辅助医疗设备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但很多阳光下的医学项目,本身就需要无法估量的资金与时间去滋养,市场化是其注定的宿命。就算这些成果全部民主化了,又如何避免疯狂科学家在富豪资助下暗搓搓地进行增强实验呢?

回归到可穿戴设备本身,距离大规模普及实际还很遥远,但它的再次崛起,源自于清晰的应用场景和真实的功能价值,是一场早已注定的身体革命。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撬动多大的金矿,真是个让人心动又心悸的未知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4661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4
下一篇 2022-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