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我国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障公众安全上网,有效识别谣言信息侵害,守护网络安全防线,已成为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
随着5G的商用和普及,万物互联正逐步走近现实。同时,随着终端连接、数据存储、利用规模的扩大,移动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网络犯罪手法也在不断翻新,导致技术对抗性的难度加大。
5G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会有哪些威胁?又该如何应对?面对持续高发的网络诈骗犯罪,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同时相关企业更应该有所行动,加强风险防范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
电信诈骗猖獗:人均损失过万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和发展,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日益普及。手机已成为互联网终端的“主角”,移动支付广泛应用带来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公安部门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损失1876亿元。同时,因电信网络诈骗而导致的命案也时有发生。
360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0年,360共接到手机诈骗举报2656起。其中诈骗申请1340起,涉案总金额高达1520.2万元,人均损失11345元。
《报告》还从人均损失、报案数量对网络诈骗危害进行了“分级”,金融理财、虚假兼职、身份冒充属于高危诈骗类型;交友、赌博博彩属于中危诈骗类型。
金融理财类诈骗是举报人数最多的诈骗类型。在所有诈骗申请中,金融理财占比最高达23.4%;其次是虚假兼职诈骗(占比18.4%)和交友诈骗(占比15.8%)等。从涉案总金额来看,金融理财类诈骗总金额最高,达482.9万元,占比31.8%;其次是身份冒充诈骗,涉案总金额393.2万元,占比25.9%;虚假兼职排第三,涉案总金额235.5万元,占比15.5%。
《报告》显示,在网络诈骗举报用户中,90后的手机诈骗受害者占所有受害者总数的37.5%,是不法分子从事网络诈骗的主要受众人群;其次是00后,占比为28.7%;80后占比为24.1%。而在人们印象中更容易遭受手机诈骗的70后和60后人群,仅占比不到10%。
万物互联时代:电信诈骗套路“上新”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在此形势下滋生,产生了许多新的骗术,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很大挑战。
同时,随着5G的日益普及,各类新技术、新应用也迎来爆发时机。5G技术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特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更多个人信息,以至个人敏感信息。如何在5G时代合理合法合规运用数据,为各行各业高效赋能的同时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近期,有关“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的新闻屡见不鲜。今年“315”晚会,多户商家未经允许采集用户人脸信息被点名曝光。同时,据媒体报道,广东、湖北等地相继发生不法分子盗用人脸信息实施诈骗的案件。
根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2025年世界将有250亿台设备接入5G网络并实现互连。这将使得个人信息采集变得更加的碎片化、个性化、精准化,用户需要保护的数据来源、维度也随之增加,人脸、指纹等生理特征都成为个人信息的一部分。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刑事警情数占比不断增大,其中网络诈骗增长迅猛,贷款、刷单、“杀猪盘”、冒充客服4类高发网络诈骗案件占70%以上。新的诈骗手法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出现不断演变升级。
近日,南宁警方通报多起典型案例,提醒市民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在这些案件中,不法分子冒充“淘宝客服”、“信贷员”、“公检法人员”等身份,骗取受害者信任,进一步实施诈骗行为。
此外,冒充熟人或领导电话诈骗、“注销贷款账户”诈骗、快递签收诈骗等作案手法更是屡见不鲜。而我们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微信,更是成为诈骗犯罪的高发领域。
警方提醒,常见的微信诈骗套路包括代购诈骗、“克隆”头像诈骗、二维码诈骗、刷单诈骗、点赞诈骗、“爱心传递”诈骗等,令人防不胜防。
多措并举 打击电信诈骗不断重拳出击
事实上,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网络安全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不断织紧个人信息保护网。
工信部作为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电信和互联网领域个人用户信息保护工作,并依法履职主动作为,按照“发现、取证、处置、曝光”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聚焦社会高度关注的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
从2019年开始,工信部已连续两年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包括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在内的四方面十大类问题。截至2021年3月,共完成73万款App的技术检测工作,连续发布12批次对外通报,责令整改3046款违规App,下架179款拒不整改的App。
2020年6月,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呼叫中心业务管理的通知》,部署进一步加大对骚扰电话的整治力度,从严规范呼叫中心企业经营行为,杜绝相关骚扰电话扰民问题。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也明确提出,在推动5G发展的同时,要着力构建5G安全保障体系。
同时,相关企业和机构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违法犯罪信息审查,参与防范电信诈骗,助力用户个人信息保护。
中国联通透露,通过大数据防欺诈系统月均实现拦截诈骗或骚扰电话1700万次,拦截垃圾短信1.07亿条。
据OPPO介绍,2020年,OPPO软件商店全年审核APP上架与更新超100万次,拦截风险APP约35万次,坚持从源头把控APP的安全与质量。同时,OPPO建立了“硬件安全、系统安全、网络与通信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全链路的隐私安全防护体系,具备伪基站拦截、权限记录、支付保护、隐私替身、私密保险箱、网址安全监测、防后台录音拍照等功能。在过去的一年,OPPO安全团队累计拦截攻击超过3000亿次,相当于每秒抵挡9500次攻击,打击黑灰APP超过500款,全方位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资产安全。
目前,多数国产手机均具备伪基站拦截,网址安全监测等功能。
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打击电信诈骗
近年来,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益重视,各部门不断加大违规违法现象打击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果。
当然,顶层设计还只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起步和开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须臾离不开执法部门、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用户的参与。
相关安全专家表示,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应时刻对个人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不给非法分子和组织可乘之机。专家建议:
1、不要随意点击可疑的广告、短信、二维码,不要轻易下载和安装搜索到的来历不明的APP。
2、不要轻易连接不设密码的WiFi ,使用前要看清WiFi热点名称。
3、长期不上网时建议关闭手机的无线连接功能及蓝牙功能等。
4、严格管理应用权限,对涉及通信录、相册、位置等个人私密信息的权限调用,须保持警惕。
5、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手机,选择正规手机售后维修点去维修,避免不法分子通过流通环节安装恶意软件。
6、安卓手机多具备文件加密、秘密文件库等功能,对私密数据最好加密保存,不轻易发送私密信息。
7、不要轻易将智能手机交给他人保管和使用,在手机失而复得或维修后应进行必要的检测。
8、不把手机当密码记录本,不把身份z号、地址、yhk号等敏感信息存在手机里,一旦手机丢失或中病毒,将面临泄露风险。
9、更换手机时,尽量销毁旧手机内私人文件和信息,并恢复出厂设置。
10、一旦发现手机流量异常或可疑应用上传隐私数据,应及时求助于正规售后服务商。
责编AJX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