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年为一个维度,从2010年开始,传统多关节机器人的均价从超过30万元猛跌至15万元左右,scara的价格也从超7万元降至4万元左右,AGV的价格从均价30万元以上跌至12万元左右。
但是机器人的销量依旧上不去。
这也让大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当企业的投资回报比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心里预期,那是什么制约着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的未来方向到底在哪里?什么才是符合大家心里预期的机器人?
出现:复合型机器人
机械臂代替的是手,AGV取代的是脚,但都过于单一,所以诞生了AGV+机械臂这种复合型机器人,期望组成1+1>2的效果。
但同时也代表了其更高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造价。
首先从技术难度上来讲,复合型机器人主要由AGV、机械臂、相机、末端执行器几部分构成,业内常见的复合型机器人是集成商买来采购不同的产品,进行组装和二次开发。这就导致了首先机器人的结构较为复杂,由于各个子单位的控制器不同,其内部通讯协议等完全不同,集成商的二次开发较为复杂。
其次,在于产品的价格。AGV、机械臂、视觉系统,集成商的二次开发,林林总总几十万还是有的,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调整的当下,企业对于设备投资的把控更是谨慎。
由此可见,复合型机器人的问题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产品本身。
也许正是瞄向这块市场,最近越来越多的协作机器人和AGV企业在复合型机器人上下功夫,例如今年4月份,节卡与快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复合机器人技术展开深度合作,拓宽复合机器人在智能物流、智慧工厂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
升级:移动协作机器人
但是对于集成商或者终端企业而言,更希望找到一家能提供机械臂、AGV、视觉等一站式采购服务的供应商,所以就有了复合型机器人的“升级版”——移动协作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不需要集成商再去二次开发,直接用一个控制器解决所有部件,多快好省,一步到位。
复合型机器人与移动协作机器人的区别
2020年2月4日,UR和MiR宣布将在丹麦新建一座全球最大的移动协作机器人中心,两家业内领先企业强强联手,瞄准新市场、新需求。
与此同时,国内的同类型产品大部分属于是AGV与机械臂的简单组合,并非移动协作机器人。这是因为除了合作双方要在某些技术难题上开诚布公外,真正一体化设计的移动协作机器人,对整体的控制算法要求非常高。
以终端控制为例,目前较为流行的 *** 作方式是示教编程,也就是拖着机器人先演示一遍动作,但是对于复合型机器人而言,并不可行。
因为现在的AGV,业内的普遍定位精度为±5mm到10mm左右,往往只能将机械臂送到一个大概的位置,也就是说机械臂每次来的地点不一样,所以集成商一般会用视觉进行辅助定位,这大大增加了计算难度和成本。
山龙智控总经理曾雨权讲到:“我们之前为CNC车间做这种项目,用的是双视觉辅助定位法,因为AGV只能将机械臂运送到大概的位置,但是视觉又有视野范围,精度越高视野范围越小。所以我们做了粗、精两级定位。还有就是整个的流程控制需要PLC协调处理,需要对视觉和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而墨影科技作为一家专门的移动协作机器人厂家,其移动机器人底盘使用麦克纳姆轮,能够做到±1mm的重复定位精度。对于 *** 作位置固定的应用,如机床上下料、组装等,±1mm的精度已经满足大部分场景的精度要求,此时无需视觉进行二次定位,可直接把移动协作机器人上的机械臂当做固定机械臂来用,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为客户省去视觉模块的成本。
但是麦克纳姆轮由于材料问题,导致造价、维修成本过高,而一般的本体构造精度又难以满足,所以工业场景还在等待技术突破。
分支:大型类人型服务机器人
工业场景注重稳定性,但是交互功能的突破能否让移动协作机器人摇身一变,未来演变成为家用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的突破口。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表的《2020年移动服务机器人行业调研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153.8亿元,同比增长36.1%;2013~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
而在去年召开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服务机器人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机器人种类,引发了大量参展观众的浓厚兴趣。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优化,服务机器人产品类型愈加丰富,自主性不断提升,目前,国内服务机器人的种类,已经由市场率先落地的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向情感机器人、陪护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方向延伸,尤其是家用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正不断拓展。
“现在,很多小型家用机器人主要还是以互动、陪伴等功能为主,还不容易实现物理交互。而未来的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将更多地替代家中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工作,真真正正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做一些事情。”优必选科技CTO熊友军表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