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夜间躺在床上,动嘴说出片名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困了想要睡觉,说声关灯,自己就能安然入梦;早上醒来,一句语音指令——打开窗帘,一缕阳光直射屋内;门铃响起,通过电视大屏,看看敲门的是不是外卖快递。……这种以往只在科幻大片里见识的生活场景已经进入现实。
3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17长虹人工智能新品发布会上,长虹展示了以人工智能电视为中心的全新智能家庭生活解决方案——AI Center。长虹AI Center以Q5N等人工智能电视新品为中心,实现冰箱、空调、空气净化器、音响、灯光、窗帘、安防、厨房等设备的互联互通,通过电视大屏显示、智能语音 *** 控,让用户得到系统的整体智能生活体验。
聪明的“指挥中心” 电视强化家庭中心地位
人工智能目前如火如荼,但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人工智能载体——智能家电,在使用中仍面临两大痛点:一是 *** 作不够简单;二是很多产品还是依靠人来 *** 作。“智能化没有完全开启,人力得不到解放,这样的智能家电充其量只能算是低级智能,甚至是伪智能。”家电产业研究专家、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
智能家电需要一个中心,去连接,去交互,才能真正解放人力、提升效率。那么电视、冰箱、空调甚至路由器……究竟谁能作这个中心,成为用户贴心的助理,甚至成为人的分身呢?
现代人的生活场景,手机占据了移动的、碎片化的时间,而回到家庭,消磨最多时间的还是电视机。并且电视机具有大屏显示和语音交互的特性,更适合成为家庭的控制和显示中枢。
长虹CHiQ电视Q5N凭借强大的人工智能软体,和过硬的硬件显示技术,远胜手机 *** 控,挑起智能家庭控制中心重担。
长虹技术中心产品经理指出,人工智能电视新品Q5N最大特点在于对用户指令的判断、分析、反馈的时间不超过3秒。比如,从说出“家里感觉好冷”,到人工智能中心根据关键词自动分析、响应、连接到空调,再到自动调节适宜温度,不到3秒一气呵成。而现有多数智能手机 *** 控,不能识别语义,并做出判断决策,往往需要人为明确指令——温度调高 *** 作。从这一场景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中心不是简单的集中控制,人工智能和智能的本质区别在于自学习、判断、决策。
长虹多媒体产业公司总经理苏子欢表示,基于成熟的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系统,长虹早于2016年发布全球首台全球首款具有自适应能力、自学习能力、自进化能力而越来越懂你的CHiQ人工智能电视,实现用户发出语音指令3秒内电视即时响应,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综合准确率达到97%,其交互流畅度、人工智能水平、云处理能力属于行业领先。
此次以长虹CHiQ电视Q5N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中心推出,是在原有人工智能基础上的系统升级,率先为消费者带来了人工智能家庭生活体验。
AI Center开启未来懒生活
简单地说,长虹AI Center更加便捷地解决人们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让人享受“懒”生活。
以看电视为例,当用户想专心在客厅看大片时,一般都要先给自己打造一个适合观影的环境,包括打开音响、拉上窗帘,调节灯光等一系列动作。这一系列动作原本非常繁琐,需要忙活一圈。现在,只要坐在沙发上,通过语音 *** 控电视机就能全部完成。看大片的过程中,用户觉得热了,或者电视上出现提醒:监测到室内空气质量不良,也可以通过电视来启动空调、空气净化器等设备。通过电视与摄像头的连接,用户不用暂停大片也不用起身,就能随时在客厅观察留在卧室里的宝宝。厨房里水管漏水或者煤气泄露、门口有人闯入,传感器也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发出警示,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场景。
除了执行直接的指令以外,AI Center还会学习理解主人的心理和喜好,自动生成你想要的结果。比如用户连续使用Q5N电视一段时间,Q5N就能掌握其收视习惯并精准推荐个性化内容。这就是长虹人工智能电视依托语音交互技术和大数据运营,所具备的认知、决策、反馈三大能力的体现。不只会执行用户的命令,还会帮助用户思考。懂你说的,也懂你没说的,帮助你找到你想要的。
国内巨头筹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看齐国际水平
今年两会以来,人工智能再次“升温”,并首次写进政府报告,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多位代表更是提议成立中国自己的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占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
响应国家政策,中国电子商会开始牵头联合长虹、杜比、腾讯、华帝、移康智能、ROOBO智能管家、未来电视,以及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微软、中科院等专家学者,筹组智能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强行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国内数不多已经推出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的企业,长虹多年来与IBM、科大讯飞等行业翘楚建立深度合作,并依托其长虹北美研发中心的强大实力,以硅谷及相关大学实验室为依托,紧密切入AI研发第一线。现阶段,长虹人工智能已在智能推荐、语义分析、智能诊断、智能预测等领域取得了领先成果,最新一代CHiQ人工智能电视Q5N、Q5A成为行业技术标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