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的进化俨然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晋升都面临重重困难。刚看媒体报道说,早期融资额高其实不代表什么,只有 10% 硬件创业项目拿到了第二轮融资。所以摆在硬件面积最大的问题便是——避免夭折,通过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再次吸引VC们的“砸钱”, 顺利晋升2.0时代。
而当我们在不久前的GMIC大会上一再强调要亟需实现接下来智能设备2.0时代的“豹变”之时,或许有些急于求成了。在近期参加点名时间10*10硬件大会时,CEO张佑的一番分享心得让笔者再次深刻体会到此点。
1.0时代和2.0时代的回顾及冥想
在谈及1.5时代的“过渡期”硬件。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将其所承前启后部分中的1.0和2.0时代分别界定一下。
1.0时代所谓的智能硬件大多在扮演“采集器”的角色。拿圈内滥大街的手环为例,它们更确切的称谓或许是计步器,即便将计步器的常规固定位置从腰间转移到了手腕上,你不可否认,大多数手环的功能在于——记录运动历程、计算卡路里燃烧再加上十分鸡肋的“监测睡眠”功能。在此期间,硬件冀通过各种形态来充当海量数据的入口。
所谓的可穿戴2.0时代,笔者此前在《可穿戴2.0冥想:甩掉手机、唯剩芯片》一文中已给出预测:物和物不经过手机再相连,任何物之间可互联,最终形成网状结构,信息突破孤岛、实现各种应用的互联,数据最终全部打通。
通俗地讲,2.0时代将实现跳过手机、“物物对话”。秤与水杯交互,提醒用户喝水;温度计与空调交互,将室内调至最适宜温度;还有目炒得沸沸扬扬的智能汽车,未来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与汽车“对话”就能实现无人驾驶。手机最终的命运或许只是将成为一个 *** 控系统而已。
1.5时代做什么?Output端的非数据式“反哺”
所谓的“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请留意智能硬件过渡阶段的1.5时代。这个阶段也是硬件们当下最现实的进化升级路径。
张佑以运动市场的智能硬件为例,称可以用“私人健身教练”来形容这个阶段的硬件:“私人健身教练”。硬件可以实时提醒运动方式、姿势矫正,蓝牙传输数据到手机,从App看走势。
这就点明了1.5时代可穿戴的发展趋势:人和物之间的连接后,最终呈现的将不仅仅是数据,还有所谓通过文字和画面呈现的的“人文性”建议和意见。拿目前的医疗诊断流程打一个比方:
1、患者提供各类体征信息;
2、医生获得体征信息,进行诊断,下处方或提供治疗方案;
3、药房开药给患者或者在医院进行其它相关治疗。
很明显,目前大多数硬件所做的停留在第一阶段。而笔者强调的1.5时代实际上处于第二阶段,倘若不将第二阶段打通完成的话,那么最终所谓的智能硬件就无法达到完成第三阶段解决问题、造福人文社会的目标。
其实从市面上现存的可穿戴设备来看(如图),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Input端和Output端。从两个端点发挥的作用来看,很明显,如今的手机充当了大多数可穿戴Output端的执行作用,或者更确切的说,充当了呈现数据的“屏幕”功能而已。
但你不可否认,鉴于人类使用手机的频率——有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约34次,使用频繁者查看手机的频率更是高达每6.5分钟1次,手机已经是每个人的新“器官”。所以,短时间内人类和可穿戴们无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性。
1.5时代对于硬件们最切实可行的思路便是——通过手机呈现对上传的数据进行“非数据”式反哺,这一点其实在我们的产品PICOOC LaTIn智能秤中就有呈现。比如关于饮食和运动建议的方案是之前的很多同行都没有想到的。在这之前,很多人依然只是将秤当做简单的衡器而已,而我们希望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秤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它会计算,帮你分析各项身体成分的数据;它会指导,像健康小管家一样给你提供必要的饮食和运动建议……
所以从这点看,1.5时代首先具备了初级阶段的人机交互功能。另外,请注意上文中的“实时”这个词汇,这也意味着这个阶段的智能硬件其实与用户的黏性要比现在更密切一些。
再未来呢……
“下一个时代,将被今天的社交网络和赋予用户在联系上的深度所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最好的方法让用户分享自己。”这话是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说的,这反映了未来社交关系的核心所在。对于一直依赖移动互联网的可穿戴而言,扎克伯格其实也给未来的智能硬件发展描述了一个大致的方向轮廓。
在采集器→依赖手机的私人教练→摆脱手机后的物物“对话”之后,硬件的未来将是彻底的人与人、人与周边环境的连接,通过硬件入口重新强化互联网世界,通过云端大数据的爆发与预测,不仅让“我”连接人、流程、数据和事物,并且让“我”连接正确的人、正确的流程、正确的数据和正确的事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